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2022-02-06徐珂璠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课程

□徐珂璠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之后,劳动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高职阶段是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节点,因而,劳动教育则是思政教育体系中引入的首要选择,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意识,锻造出坚毅的劳动品格,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丰富思政教育的实践方式,进一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实到位。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正面情感培养以及个人习惯与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之是相关的,通过两者之间的结合,更有利于深化思政教育的价值,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

(一)重视劳动教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应有之义。从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者素质对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政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输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其是否能够培养出符合当下国际发展形势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我国是否能够成功完成转型升级有着非常高的关联度。同样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和当代青年职业发展规划有着极高的一致性,在此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他们将通过挥洒汗水来作为时代发展的动力。而把劳动教育引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也能在不断的教育与实践中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依靠劳动者才能真正实现百年目标,进而以国家目标为导向来规划自己的小目标,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时代洪流相融合,通过同频共振的方式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去。

(二)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之需。在新常态背景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则充当着引导者的身份,旨在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素养。现阶段,高职院校结合三全育人的新要求和新背景,不断建设和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理念,实现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齐头并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并且,劳动情感态度教育也是传播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经历。而且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更能得到锻炼,增强毅力,学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立德树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劳动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学生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且处于完善阶段,而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念将会影响整个时代的价值潮流,于他们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地引领他们不断成长、走向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模精神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艰苦奋斗、甘于平凡、敢于牺牲、勇争第一、敬业爱岗、乐于创新,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显于劳动人民的形式,包含了具体化、人格化与现实化的个性特征,对于人民精神文化的丰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劳模精神的宣传与弘扬为主,更能够驱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推动学生自主、积极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从强制规范到内生性遵守的跨越,让他们自然而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科学劳动价值观为宗旨的,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使之深刻领悟到个人成长与劳动间的必要联系,从而促使个体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从多个领域达到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高度的统一性。

(一)教育价值目标的契合。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价值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二者均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且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人才。进入本世纪之后,我国政府连续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均对劳动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指出思政建设要基于国家不同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进行教育,如中国梦教育、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在开展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何种人才是其首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且培养具有高水平综合素养的人才则是其终极目标。劳动教育能够促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得到广泛的宣传,体现了社会的公正性、正义性,使得全民都积极的参与到劳动中,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劳动氛围。

(二)教育内容的契合。劳动教育通常被以往的思政教育所忽略。可是,无论是内容层面,还是形式层面,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一直以来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了解更多的劳动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认知劳动的关键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更能提高学生对于劳动的全面认知,有助于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劳模精神也得到了更好的宣扬,为学生未来成人后的工作提供了指引。通过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分析,可以发现,育人与育才二者是有机统一、相互影响的关系,要想提高人才培养体系的质量水平,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与根本目标,而思政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则是其必然要求,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最终都是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自身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更多的优良品质。

(三)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契合。劳动教育途径要讲求内外相结合,既要通过劳动专业课程的设置来传授知识,又要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并且要利用各类课外活动来丰富劳动实践开展,从而不断打造校园内部的劳动氛围,让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真正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劳动教育。从教育方式和思想配合上,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有着比较好的契合度,二者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都明确作了要求,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的关联,进而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就业观与创业观。同时,在思政教育中,要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对课程以及教学手段之后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尽可能的开发,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塑造坚毅的品格,成为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重视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产生的效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三是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必须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基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相关内容,各大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传授劳动知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等等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水平,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此外,思政教育还要提高实践的重视度,利用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与校园实践等形式不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长期的环境影响下得到熏陶与改变。

三、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协同育人的路径思考

劳动教育、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三者有机结合,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下,育人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对以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够提升劳动教育的践行力度。让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多元化的渠道,使学生群体在这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积极性。

(一)基于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践行力度。劳动教育并非只是课程性质的内容,因此具体课程及课堂教学都不能作为其仅有的形式与途径。劳动教育是与教育环节紧紧相扣的,而且它能够与各种类型的课程相融合,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劳动教育能够于课程思政相互协作、相互作用,从而更进一步细化劳动教育内容。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劳动教育、课程思政需要达成的目标,让学生成为拥有高尚品德、智力过人、身体强壮、正确审美以及劳动出色的全面型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绵薄之力。而这则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当中,并对此进行个性化处理,进而结合当中契合的劳动内容,再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凸显劳动育人的目的。其实施路径可从如下几点着手。

1.公共基础课程要重视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结合,使之能够贯穿于其中,提高育人的全面性。而公共基础课程最为显著的价值就是育人,思政元素、劳动教育元素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尤为丰富。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但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引入进来,而且要针对学习、生活以及实践的特殊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培养出优秀的劳动习惯,调动学生劳动的热情。除此之外,课程思政建设也应当发挥最大化价值,进一步拓宽传播途径,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能够形成有机整体而提供保障。之所以要大力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价值导向、能力培养以及知识传授整合在一起。

2.专业课程要聚焦于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强化,从而构建一个协调的、完整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做好专业知识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贯穿职业教育,从而在其中浇筑劳动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劳动观念。同时,作为教师,需要对专业知识当中包含的劳动相关理念、精神等进行发掘与归纳,从而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养成注重信誉、安分守己、尽忠职守的优良品质。同时还要利用专业课程的优势,有效地贯彻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并且立足于专业课程的个性化特征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来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提高责任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

3.实验实训之类的课程需要把劳动教育及精神贯彻其中,同时也要引入价值观、职业道德之类的教学内容,促使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借助此类课程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精神,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具有比较全面的劳动技能。而作为教师,需要精准掌握教育的切入点,进一步钻研课程内容与劳动的关联,从而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及资源作为基点展开教学活动。一则提供相应的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获益,锻炼能力、养成习惯;再则需要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挖,从而更加有效地将之与劳动教育融合起来,为社会、为国家输出高素养、高品质、高能力的人才。

(二)思政课程中引入劳动教育,达到协同育人效果。教育活动的宗旨就是立德树人,思政理论内容是所有课程都必须要涉及到的,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协同作用,而这也是教师群体所肩负的时代重任,劳动教育也是如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价值相关的内容本就属于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有机构成,所以就要更深层次地、更系统化地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完整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宣扬正确的劳动理念,认可并支持劳动创造财富,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1.在思政理论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则成为连接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桥梁,二者的结合更为高效。在思政理论课程实践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既是推动劳动教育目标的科学方法,又是思政课程践行责任的必要选择。比方在《概论》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对劳动精神的内在含义及其价值进行详细的说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劳动精神对于时代发展的作用。在讲授《思修》课的过程中,要穿插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关的内容,并且向学生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华人民一直都是勤劳、勇敢的,有着非常强的创造力;在法律基础内容教学上,需要立足于伦理价值来阐述劳动法,引导学生塑造科学的劳动伦理观。

2.要通过真实的劳动让学生更好理解思政的相关知识,创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二者的结合能够更进一步地发挥其价值优势,提高学生劳动观的培养质量,实现劳动精神的弘扬,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劳动习惯,强化其劳动能力,更能实现精准教学。劳动教育和思政实践教学的结合可从如下几点来着手。一是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并且要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来评估学生的实践效果。提供丰富的平台与机会,拓宽学生了解劳动、体验劳动的渠道,在不断与劳动的接触中产生与有荣焉的感悟,从而使他们能够对劳动充满热情。二是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外延与形式。基于劳动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的具体特征,建立一个专门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实践的环境,使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来印证理论内容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劳动教育的内在本质,体会劳动精神,实现“劳”“德”的共同进步。三是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对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进行整合,进而举办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竞赛实践活动,打造昂扬向上、积极踊跃的劳动型校园,从而通过耳濡目染的作用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校内的社团等组织来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劳动的机会,使之能够对劳动精神产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四、结语

现阶段,高职教育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肩负着向行业生产、社会服务等培养并输出专业能力较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与劳动教育有着非常高的关联度,在劳动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下,高职院校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从而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互为助力,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