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研究

2022-02-06□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王 越

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的三个重要维度及其意义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声音,话语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所谓话语权,是以话语建构(表达)形成对他人控制的影响力。[1]所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形成对他人控制的影响力。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的研究,是在特定社会制度当中进行的。马克思说:“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2]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信和深刻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从这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笔者认为,应该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划分为三个重要维度,探寻马克思主义在政治领域、大众领域及学术领域的关系和奥秘,才能打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瓶颈和藩篱,实现质的飞跃。

(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为引领。话语权,可以将其理解为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利,而“权力”一词往往就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又和巩固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密不可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校是意识形态传播和交流的主阵地,担负着传递党的声音、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高校的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对青年人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其中政治观的教育具有根本性作用。当下,精神层面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不同于往日,新时代的国情尤其需要引导、凝聚中国青年这一社会中最积极的力量,要使他们做到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热爱伟大的祖国,做到思想与行为的高度一致,主动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发挥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政治引领作用。

(二)以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权为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其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理解范围,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乎人们的了解、认知、信仰和运用,关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3]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其知、情、意、行,不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而且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和教育者带来更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不断普及和提高大众的认知能力,让马克思主义思想真正成为全民知晓的理论思想。

(三)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为主线。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先进分子信仰开始,经过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再到现如今建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以及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无不释放着一个信号,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掌握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惟其如此,才能培养理性思维和政治定力,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身,才能在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中不迷航程,绽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长远魅力。

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之重要抓手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能。因此,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必须从多维角度入手。

(一)合理选择话语传播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征。[5]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与这些特征相呼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传播方式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平台的选择,同时还包括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及校园文化的熏陶。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把握教材的变化,运用好信息化传播方式,合理选择新的传播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教材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将学术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对其进行理论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

(二)注重情真意切之话语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样,方式灵活,但是其目标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某种方式达到统一效果,即让受教育者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式与方法,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校受教育对象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其已经具备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教育者注重语言方式的情真意切,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6]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话语方式,在每一位青年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告诫高校思政工作者:情真意切才能实现话语认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之困境

随着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展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问题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时有“失语”的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是如此,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强烈政治性带来距离感和疏离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社会主流话语,虽然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但由于过于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往往忽视了缩小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尤其在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作用还是教育作用的把握不太明晰,一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是学校教育人员同时也是领导人员,所以会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政治工作展开,过于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通大众眼里“高大上”的理论,拉开了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二)受众接受能力存在巨大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覆盖范围较广,高校层次划分也较多。因此,不同的高校其教育的对象层次不一,这就产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差异性。高校的青年学生们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及社会地位的差异,也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的不同理解。然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遭遇瓶颈的症结还在于受众个体差异明显,同一个课堂,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他们更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课程任务艰巨内容广泛增加教学难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在于思政课程改革。我们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将思想转变为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课堂但又不能拘泥于课堂,要做到方法与思想的深度融合,要做到精准分析和判定,抓住教学重点,循序渐进。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之路困难重重,课程任务艰巨更是增加了建设难度,要在短时间内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最大化,需要教育者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把握人的根本特性,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不断提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之提升理路

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威性及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在高等教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视也显见于课堂、学术研讨以及宣传活动当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更就需要教育者针对新问题,提出新方案,不断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要解决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突出难题,就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促进受教育群体全方位多维发展,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基于实践的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感官与理论的双重结合。要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接触,让历史的声音深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二是基于世界维度展现中国智慧的教育。针对现实问题,利用学生发散性思维,真正让其参与到问题中来,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方法解释问题。三是基于特定人员的特色教育。研究新学生关注重点、心理状况,为其定制个性化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实现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有力融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自觉被群众掌握,主动运用理论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指通过大众实践所得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7]而学术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要素,离不开马克思理论人才的壮大和发展。因此,掌握大众的理论与实践诉求,将其融入学术话语之中,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生发能力。基于当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大众在精神层面的关注已不同以往,人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这也为创新学术话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注重大众话语和学术话语的结合,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三)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攻克教学难点。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把握时代问题,凸显时代特色的“先进武器”。[8]中华文明经历过多个学术思想繁荣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当前,我们面对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也面临着西方话语的冲击,更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内容的权威。要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理层面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说服力和吸引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出现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问题,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讲授内容空洞不无关系。因此,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深化主流话语的理论意义,彰显话语主体、内容及传播的权威,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关怀性及与时俱进的开放性。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