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扶贫时代创新

2022-02-06□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资助广西中国共产党

□郑 思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望过去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在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政权,以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在炮火中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党的系列正确举措,让积贫积弱的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脱贫的目标,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农村,扎根一线,投身脱贫攻坚战,助力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

一、中国共产党带领华夏儿女百年奋斗实现全面脱贫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到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在过去100周年的风雨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让中华儿女看到了革命的胜利曙光,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让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人民从此踏上了一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之路。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势力、打败民族分裂势力,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成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华夏儿女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埋头苦干、砥砺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战略方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消灭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全面脱贫,生动地展现了百年大党面对新征程新斗争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政治担当。

(二)广西脱贫攻坚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位于西南边陲、常年来受困于自然环境影响发展较为落后,是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十三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引,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融水、三江、那坡、乐业、隆林、罗城、都安、大化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广西54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1]。广西全面脱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的一个缩影,这其中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一线、奉献一线,带领老百姓最终过上了好日子。

(三)高校教育扶贫助力壮美广西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扶贫先扶志。通过大力提升教育水平来实施扶贫是落后地区实现脱贫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育资助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实现“通过教育脱贫一批”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解决“上得起学”的问题的根本保障。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资助体系和内容,花大力气推行精准的教育扶贫,是实践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的重要路径选择,是“扶贫必扶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及其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推进这项工作时,牢牢抓住“精准”二字,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炼精准资助的“广西样本”,全力推动教育资助工作精准化发展,服务脱贫攻坚的效果凸显。

为了让更多贫困家庭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广西出台了系列资助帮扶政策,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在广西可以申请多种资助项目,可以联系扶贫系统“雨露计划”,若高考成绩排名在全区10,000名内,可申请“泛海助学计划”5,000元资助,若考取大学本科可获得一次性5,000元资助,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可获得每年3,000元资助[2]。为让教育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在贫困学生就业关键一环上,广西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和培训班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推动教育扶贫工作。

二、广西现阶段面临的高校教育扶贫困境

(一)广西全面脱贫质量不高,未实现均质脱贫。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已经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全面脱贫,取得了让全世界都为之称赞的伟大成就,但乡村发展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滞,深度贫困地区仍然有再度返贫的风险,要想彻底改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深度贫困区的面貌,教育精准扶贫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在对广西贫困地区的帮扶上并没有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的作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教育资源匮乏,优秀人才缺乏,缺乏智力支持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观念改变不大,鼓励子女读书的意愿不强。由于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长期不够发达,乡村经济发展滞后,世居于此的村民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大山,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相比于长远规划,更迫切于追求眼前物质上的满足。虽然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实现全面脱贫,但在观察期阶段,仍存在农村家长对子女读书持放任态度,长期给孩子灌输“想学就学,不想学就去打工”、“读书不如去打工”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长期以往,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子女对于知识的渴望,导致一部分学生刚刚完成义务教育,就过早地离开校园,丧失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机会,最终导致国家损失了一大批人才储备,使得人才强国的目标实现延缓。

(三)学生资助感恩意识不强,回馈社会的意识较为薄弱。由于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越来越密切,纷繁世界物欲横流,让一部分人在其中迷失了方向,一时把追求物质上的富有当成了学生时代的主流,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塑造,单方面享受着党在过去一百年中浴血奋战带来的优越物质生活,只求索取而不动回报,不愿以自身“受助”而“回馈”国家,以自身的力量去贡献社会。在国家给予奖助学金时,敞开双臂欢迎,但学校提倡感恩时,却变得行同路人,丧失了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奋斗初心。当下,也有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热衷直播,把更多精力放到了不切实际的追星与网红上,缺少了真正为国家与人民潜心奉献的英雄人物的关注,过多的负能量充斥在一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中,道德败坏、法律意识淡薄的思潮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最终让他们在本该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青春年华,学会了背信弃义、违背良知。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扶贫时代创新

(一)瞄准“2035年远景目标”,高校教育扶贫方式要创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3]。广西要实现这一远景目标,高校必须更明确教育在“后扶贫时代”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根本性作用。在脱贫质量不高的地区,要坚持发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创新教育扶贫方式,让更多大山深处的学生接受更公平、高质量的教育。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瞄准广西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状,课程设置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制定具有广西特色的培养专项计划,为有志于服务“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学生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既要将国内外先进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理念带到课堂,又要结合蔗糖业、现代旅游业、汽车工业等广西支柱产业调整课程设置,使之与广西的需求相匹配。在科学研究方面,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优先在边远山区应用,助力均质化脱贫,增加乡村产业科技含量。在服务社会方面,高校以“校-村党支部联建共建”为载体,展开对贫困地区人口的“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高校资源增强其追求美好生活的可持续能力,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二)瞄准第二个“一百年目标”,高校教育扶贫观念要创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用愚公移山的干劲、倾情奉献的精神,与群众们共同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成功实现了“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高校要从改变边远山村的教育致富观念再出发,通过不断提升区内高等教育的质量,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回顾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贫苦群众树立了革命必胜的信心,人民群众紧跟党的革命步伐,历经百年风雨,最终推动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繁荣。一百年后的今天,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运用党在历史上总结出的成功经验,进行教育扶贫观念创新。一方面,要鼓励贫困子女树立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高校在进行高考招生宣传进乡村时,要从重点关注学生备考情况及心理情况,做好资助政策宣传,讲好资助圆梦故事,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高校为在读贫困大学生创造寒暑假回家乡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把专业知识与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把课堂之所学、城市之所见带回乡村学校,以支教的方式为大山深处的孩子种下一颗求学筑梦的种子。高校要鼓励即将毕业的贫困大学生回到基层、建设家乡,在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彰显个人聪明才智,体现自我读书价值。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榜样示范引领,寻找自强励志优秀学生典型人物,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党员的先进性带动自我发展。再让“榜样”进校园,让“榜样”进乡村,让“榜样”进家庭,通过展示他们的学习经历与工作成就,与当地未接受高等教育而辍学务农打工的同龄人进行对比,通过显而易见的差距,让家长看到努力学习可以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加广阔的前景,在家长心中牢牢树立“读书改变人生”的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让鼓励孩子读书成为边远贫困乡村的新风尚。

(三)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教育扶贫导向要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是一条新的长征路,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接续接力、持续奋斗、不断奉献的。中国共产党在引领青年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进程中实现伟大理想。在广西崭新的“后扶贫时代”,高校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终极目标,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导向创新,帮助学生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主动承担起这一时代重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国家-高校-家庭-社会”的多维度扶贫扶智共同体,要实现四个扶贫参与主体的深度融合,国家委托高校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扶贫,高校通过向家庭宣贯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增强学生家长支持子女圆“大学梦”的信心与决心,学生才能安心读书。社会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以奖学金、学习资源、导师力量、实践平台等多种帮扶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参与到高校教育扶贫工作中。学生在多元素、多主体的教育下,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不仅有能力,更要有意愿去奉献社会、回馈家庭、感恩师长、报效国家的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期间,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是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脱贫攻坚战将向常态化转变。在此过程中,必须持续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听党话跟党走,用接续接力的奋斗创造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资助广西中国共产党
广西贵港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