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治学原理》教学的历史反思与现实思考
2022-02-06蔡明干
□蔡明干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法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探讨和研究《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对于提高其教学质量,提升公民政治素质、扩大政治参与、推动政治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进入、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1]。
一、反思与思考的必要性
(一)这由其课程性质、目标及要求决定。其性质是政治学、法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高校人文社科各专业的基础课;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和MPA等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选修、必修和核心课。其教学质量关系到人文社科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旦这些人踏上工作岗位,掌握权力,就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其目标:知识和能力上要使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政治学基本原理、知识、技能及其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政治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情感上要引导学生把政治学的学习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其政治理论修养,增强其政治意识和觉悟,使他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担当其政治和历史使命;最终培养具有政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比较契合在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要求: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知识、技能及其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又要以科学态度对待政治学。
(二)这由其教学所处地位、作用及特殊性决定。其地位:一是它是高校人文社科各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学好其它课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二是它是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其它课程学习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撑。
其作用:宏观上能持续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方向正确、立场坚定、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政治体系正常运作;微观上有利于大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知识、技能及其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政治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其特殊性:一是其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极强,价值取向非常明显:这要求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二是其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隐藏在各政治关系、活动之中,加上行为主义宣称“价值中立”[1],很容易忽视其阶级性和政治性;三是它产生、发展于西方,历史悠久,学术性强:这要求要学习西方政治学理论,开展学术探讨,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四是其基础性、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使其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难以开展。
(三)这是深化教学改革、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四)这是搞好“课程思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课程思政形式上要求政治学教学要挖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纠正过去只注重政治学理论知识教育,忽视答疑释惑、价值引领等弊端;其本质是立德树人:即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树党和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强化其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其理念是协同育人,这要求政治学教学要与思政课一起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变其传统教学方式;其结构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这要求改变政治学教学中只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弊端;其方法是显隐结合,这要求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政治学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3]。
(五)这由高校承担的基本职能决定。其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其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科学研究要求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研究,传授最新前沿知识;社会服务要求强化其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要求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国门等。
(六)这由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决定,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需要。从国内看:一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迫切需要产生中国特色的政治学;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民主、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要求更好地实现人民民主和人权。从国际看:一是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提交了令人鼓舞和满意的答卷,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政治动员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等,这就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总结和凝练,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学;二是后疫情时代国际阶级斗争,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将长期存在,为增强信心和凝聚力,打赢这场持久战,迫切需要产生中国特色的政治学。
二、对过去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不一致。从目标看:是要使学生了解、掌握并能运用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知识、技能及其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政治问题,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立场坚定、方向正确、自觉担当其政治和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内容看,以西方政治学为主:一是政治学产生于古希腊,发展于西方;二是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政治学理论;近代为救亡图存,无数志士仁人寻求西方政治学理论,最终失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1952年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取消了政治学,1979年以后重新恢复;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学习借鉴西方政治学理论;[4]三是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使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根据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导致用西方政治学内容培养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人才,难以完全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材编撰和理论研究“西主中附”[5]。一是教材是按西方政治学理论及其知识体系编撰的,它包括并突出了行为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政治学内容;二是有关中国政治学的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原理,目前正处在反思西方政治学、研究中国政治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政治学的过渡时期;三是课程思政要求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部分前沿研究成果不能讲解。从而导致学生用西方政治学理论分析和解释中国政治现象,甚至用它剪辑中国政治现实、政治实践和政治生活,使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三)没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一是把政治学狭义地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二者等同起来;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只适合于革命战争年代,把二者对立起来。导致要么只讲西方政治学,忽视价值引领;要么只讲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而没有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政治学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片面追求教学形式创新,以互动和讨论为主,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严重;二是以书本理论讲解为主,灌输政治学理论,导致教学死气沉沉、互动不多。因为政治学教学中容易出现意识形态问题,风险较大;加上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价值中立,容易导致为了学术而抛弃政治性,为安全起见只讲书本和理论;此外,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反映能力下降,加上网络不熟,害怕互动。
(五)专业实践和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一是由它理论性、抽象性强等特点决定;二是许多政治学理论是政治思想家根据当时特定的政治实践、政治现实和政治生活凝练出来的,符合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今天难以模拟;三是政治对经济等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很难让大学生去党政领导机关、法院等单位参加实践。
(六)因课时限制常忽视国际政治教学使内容不完整。
(七)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理念上以“以书为本”,主要讲授书上理论知识,很少结合社会焦点、难点、热点等问题及其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目的类型上重智育,轻德育,导致高才低德、有才无德、高分低能等,使学生片面发展;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强调教师中心和“律规性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基本理论知识,加上对师生的能动性以及教学中的互动重视不够,使教学过程成了线性的教学流程,剥夺了教师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生成。[6]
(八)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内容往往是单一的教材内容,因课时限制和意识形态问题往往没有介绍前沿研究现状、前沿知识及网络内容,使内容落后于时代;考核方式往往是静态、单一的“试卷考核”;评价指标单一:对学生评价是试卷考试成绩,这不能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方法技能和实践等成效;对教师评价是学生评教,往往导致要求严格的教师得分低,迎合学生的老师得分高,使师生价值观和行为扭曲。
(九)没有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关系。政治学既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又要揭示、服从政治发展规律,为学术服务;既要追求价值又要追求真理。现实中要么强调政治性,弱化学术性;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甚至以学术为名搞西化和颠覆我国政权的活动。
(十)没有形成独立的中国特色政治学。中国独特的、政治历史和现实,特有的政治实践决定了应该形成并讲解中国自己的政治学,但因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对未来教学的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中的十大转变。一由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不一致转向根据目标编撰教材,与时俱进调整内容。二由教材编撰和教学“西主中附”转向“中主西附”。三由没有正确对待转向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四由单一讲授或单一互动转向讲授与互动相结合。五由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六由忽视国际政治、内容不完整转向重视国际政治、完善内容。七由观念陈旧转向观念更新、与时俱进。八由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单一转向多样化。九由没有正确处理转向正确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十由没有形成转向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政治学。
(二)始终把握政治学教学的主线和重点。一是其教学主线是:公共权力的产生、形式、特点、运作及其规律,以及政治行为主体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活动中的关系及其规律;二是其内在逻辑:以政治关系为纽带,贯穿政治关系的主体、基础、核心、实质、动态表现、主观反映和变革与调整,它可分为政治体系、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5篇,分别从客观政治主体、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主观的政治文化,以及政治发展角度来介绍;三是其教学重点:应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为指导,以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及其运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做到以中国为主、以今天为主;四要突出中国特色:要增加并强化中国政治学的内容,并使之形成完整体系,突出其内在逻辑。
(三)根据教学目标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和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一要根据教学目标编撰教材(含国际政治);二要根据中国政治的历史和现实编撰中国自己的、独立的政治学教材或讲义;三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俱进。
(四)坚持和强化课程思政,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要根据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及规律,挖掘和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要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教师的“传道、解惑”功能,实现由重“授业”,轻“传道、解惑”,转向并强调答疑释惑,价值引领、道德提升,理论讲授、认知社会,方法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并重。[7]
(五)加强中国政治学教学,构建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中国政治学研究团队,这是前提。二要加大对中国政治史研究力度,发展历史政治学,为它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三要加大投入,这是现实途径。四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中国政治学教学与研究,这是重要途径。五要根据中国政治的历史和现实,总结历史、凝练现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这是关键。六要根据中、西方政治运作等差异,对比分析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内容与特征,这是直接途径。
(六)加强实践教学。课堂实践:一是介绍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按坐位划定临时小组,组长代表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进行奖励,正确引导;二是强化“情景教学”,即让学生扮演教学内容里面的相关角色,模拟进入当时时代、当时情景,演示相关活动,如让学生扮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进行对话等;课外让学生组建实践教学小组,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如拍摄微视频、情景剧表演等,并增加VR等体验教学。
(七)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政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运用它分析和解决古今中外的实际问题;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的中国化,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分析和解决中国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国政治健康有序发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学;三要反对照抄、照搬和全盘否定。
(八)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一要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强调其价值取向;二要强调政治学教学及其研究应该推动政治发展,途径是: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被公共权力机关采纳后制定或调整公共政策,作用于政治现实,推动政治发展;三是对“应然”的研究应激励人们去奋斗,并指明实现途径;四是对“实然”的研究要客观评判现实,并指明克服现实弊端的有效途径;五是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坚持价值服从真理,;六要根据党和国家、社会的需要来确定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