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政策与法规》教学改革探讨

2022-02-06谢爱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学法政策农业

□肖 晓 谢爱军 龙 攀

《农业政策与法规》是一门具有较强系统性、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的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专门研究农业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和具体各项政策目标、内容和措施的课程。该课程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中全产业链构建,推进城乡两极市场融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农户小规模经营有机衔接,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理解、认识和遵守的法律法规或具有指导性的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性、理论性学习。学好该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对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亦可培养他们对政策的感知力、洞察力,有效提升学生准确把握政策演变与发展趋势能力。为毕业后涉农岗位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呆板、内容陈旧,缺乏活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综合素质难于提高。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新模式探索,以此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农业政策与法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了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的作用,教材内容陈旧过时难以跟上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展需要且由于教学方法落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一)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目前在《农业政策与法规》教学过程中,主要依靠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为特征的“教师为核心”传统教学方式。在此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承担知识传授任务;而学生则居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其他诸如多媒体、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都是教学活动的实施工具;课堂只是一个充分展示教师个人学识与魅力的表演舞台,学生仅是台下的观众;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技巧和艺术,而评判标准则依靠期终考试成绩的高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主流,其优点主要有:一是有利于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二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各相关环节的组织、管理和掌控;三是教学效果比较好,教学成本低。当然,它的不足之处也饱受诟病,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主动性、主体性被忽略,乃至受到压制。因此,上述教育教学模式难于承担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重担。

(二)教材内容陈旧与形势脱节。一定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繁荣及农业现代化目标所制定的约束或激励其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路线的总称。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农业面临前所未有重大机遇与挑战,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是对其不断完善和修改。因此,必须迎合形势的发展要求将其上述内容补充、充实到教学中来。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所选用的教材虽基本原理与理论以及分析方法并未过时,但出版或再版时间距今最近的也有5年,远的亦已接近10年,所述内容与目前形势发展脱节严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与“三农”相关的政策法规,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政策的爆发式增长。2013年至今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时期,主要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三农”的众多政策或改革方针出现井喷式增长。据统计1949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共发布农业政策669份,而2013年至2020年12月31日短短7年发布涉农政策173份达到发文总量的25.86%,平均每年高达24.7项,是农业政策的爆发期或“中国农业发展黄金期”。例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目标,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现代化内涵作出了新的突破,第一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在农业供给质量、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措施;2018年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7年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乡村”“绿色”“技术”“治理”“信息化”“振兴”“数据”已成为新时期《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关键词,也为其注入了新内涵、新理念,这些必须在教学内容有所体现。

(三)教学与实践难于结合。由于教学过程中被动受教者的心理状况、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开动脑筋、想办法将实践教学法引入教学环节借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农业政策学》作为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在具备坚实理论功底的同时,还能就新时期我国政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而制定、颁布的各项涉农新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准确判断其目的与今后发展方向。并对上述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解决途径进行提前预判与推演。但受制于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时时数安排往往缺少实践调研环节,致使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对当今农业政策及未来农业政策的变化趋势缺乏了解,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依上所述,要改变《农业政策与法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必须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而项目教学法则是有效途径之一。

二、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一)项目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教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借助教师、同学的帮助,根据本人的学识背景、经验,积极主动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加工与处理之后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认知理论框架,并赋予新的意义。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然后以项目的形式分派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形式按照实际工作的相应程序,制定计划、分解实施、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项目教学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当下三大教学法进行了有效综合,聚焦于某一学科知识点的核心思想与原则。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将学生带入教学情景,倡导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一同参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实践过程中注重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结果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重点。在项目的计划和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创新的艰辛与乐趣,更是对课程的知识体系全面理解和掌握的一次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铸就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一是实践性:项目的选择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自主性: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任务并将决策过程、结论通过讨论和总结发言的形式公开展示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发展性:中长期、阶段项目相搭配,构建了该课程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四是综合性:多学科、多领域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体现出综合能力运用特点。五是开放性:研究的方式、方法、展示和评价全程过程开放、自由讨论。六是过程性:关注结论但更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过程

许多学者对项目教学法特别是实施过程有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先后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如弗瑞认为“创意、目标、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构成了项目教学法六个阶段;指出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计划、实施、检查”四个部分,而维曼则将项目教学过程划分成包括“创意、目标、计划、决策、实施和评价”等六个阶段。根据《农业政策与法规》实际教学情况有必要对其实施过程进行改良与简化。

(一)项目选择。项目的设计与选取。此阶段可划分为“创意产生和创意分析”两个细分阶段。第一阶段一般源自实践中所引发的外界任务委托,或者由内部的某一个或几个人依据实践情况拟定一个项目任务。项目的设计与选取,通常来自现实生活或亟需解决的某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大量新的诸如农产品食品安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补贴、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农业新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教学素材。通过悉心选择、精心设计、整合成形具有一定代表性涉农热点、难点问题,最后形成主题与任务。

(二)项目准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一是教师要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认真查找、搜集相关资料,对在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提前做好预判,以便及时向学生予以解释和说明。二是学生课前准备。依据自愿原则,学生自由组成工作团队分工合作,除进行必要讨论交流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还需认真阅读项目充分利用网络、图书资源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这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创新的过程,目标是依据情境通过头脑风暴开展热烈讨论,围绕谁去执行、什么时候执行、如何完成、具体内容等前瞻性地做好计划和详细行动方案。

(三)项目的讨论。项目讨论既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小组内小范围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大范围讨论,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用不同的方式将他们收集整理的材料在充分交流、讨论、思考和分析后总结形成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如项目实施的条件与方法,以便进一步明确计划实施的可能性等。此举,不仅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并通过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例如,在“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教学研讨中,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启发,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了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路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动因、“三补合一”政策目标与改革机理、“三补合一”具体实践操作等重要内容。

(四)项目成果的分析与总结。项目完成后,教师必须根据各小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此次活动的全流程,包括实施过程中的检查以及对原方案的修正和成果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对整个项目进行回顾和评估。同时,还应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并撰写项目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还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语

融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法是系统性教学思维的体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诚信品德、敬业奉献、大胆创新等综合品质和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农业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中应以项目教学法为抓手革新教学方法,跳出陈旧教材内容和枯燥乏味教学手段的桎梏,将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中的新变革、新趋势、新目标引入到课堂中来,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同时,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提升了分析、理解、掌握时事热点政策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教学法政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政策
政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助企政策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