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2-06王建彦
□纪 峰 王建彦
发展全域旅游是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举措。全域旅游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各地纷纷掀起了全域旅游建设热潮。区域间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在全国上下都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当下,各地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一、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
(一)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具备良好的政策优势。在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全域旅游是第一战略,同时明确:充分挖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构建运河沿线旅游城市带,将大运河江苏段打造为大运河国家旅游风景道核心精品段。淮安市特别明确积极发展特色主题旅游,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建设。正是本着“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徐州市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形成一核一环两翼三带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谋求全域发展。宿迁市也积极推进骆马湖、洪泽湖片区南北两个旅游综合体建设,构建“两湖、一廊、多点(区)”旅游空间格局。由此看出,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发展全域旅游与政府发展旅游的导向高度契合,具备良好的政策优势。
(二)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具备良好的资源优势和旅游基础设施。
1.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赋予了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比如,淮安市具有丰富的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运河之都”的美称;宿迁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突出,被称为“第一江山春好处”、“水韵之城”、“项王故里”和“酒都”;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国家旅游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自然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2.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的旅游基础设施较好。淮安、宿迁和徐州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特别是淮安和徐州已经初步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的立体化交通格局。在旅游相关服务设施方面,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所涉及的景区在旅游相关服务设施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大的,景区每年的中心工作之一便是如何改善并提高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二、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方面,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确实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比较大。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地区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2019年江苏城市GDP排名来看,徐州排名第6位,淮安位列第11位,宿迁位列第13位,与发达的苏南地区相比,经济水平差距明显。因为地方财力有限,旅游业基础投资不足,用于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景区升级改造的资金相对较少,而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游客对于景区的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供需之间不平衡的状态。
(二)旅游营销有待进一步优化。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地区现有的旅游营销理念较为落后,仍然停留在依靠资源发展产品,依靠产品寻找客源,依靠景区门票创造收入的旧的营销观念阶段,尚未建立由市场需求决定产品供给的现代营销理念,尚未将服务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旅游服务质量不高,良莠不齐,规范性、标准性不够。旅游营销渠道还比较单一,对现代媒体的运用还不够。特别是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当前我国旅游业已步入大众旅游时代,游客对度假型、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大,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境,使得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的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参与性体验性产品较少。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意识和机制。本质上来讲,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存在较强的耦合关联。当前,个别旅游管理者对于旅游业的融合式发展重视程度还稍显不足,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正因如此,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各大主要景区旅游功能分区还不十分健全,布局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旅游综合接待体系。而且,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缓慢,管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跨越徐州、宿迁和淮安三地,三市对各自资源相继开发,在统一规划,沟通协调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区域联动机制。正是由于缺乏区域联动机制,使得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地区的全域旅游缺乏整体合力。在旅游竞争日益激励的当下,苏北三地应当寻求抱团式发展,孤军奋战必然不利于长远发展。
(四)旅游融资存在不足,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旅游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多渠道的融资机制还不够成熟,融资成本也比较高。另外,由于历史等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河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质沙化、污染化较为严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把生态和文化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系统实施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着力解决水质污染等问题。
三、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发展全域旅游涉及到特定区域多个产业的密切配合和协同发展,苏北三地要努力推进餐饮、饭店、交通、旅游、购物和娱乐等多行业的发展,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要增加旅游交通、旅游接待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要继续优化全域旅游交通网络,以建成国家级生态和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国一流运河文化旅游胜地为目标,构建空中通道、铁路通道、公路、码头与航道等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优化景区间交通路网,对风景道进行提升改造,提升公路与景区景点之间的纵深线和连接线。在旅游码头和航道建设方面,建设旅游专用码头,完善相应的旅游服务功能,同时配合水上线路的开发,在主要景区配备小型码头,用于内部游船的停靠。还要做好旅游交通配套服务,完善客运站和码头的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开通城区、机场、客运站、码头等开往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
(二)努力提升营销水平。在营销理念方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应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在同质化中寻求突破,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增强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在营销战略方面,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市场细分,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并进行科学的定位。在营销策略方面,打造产品特色,增加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项目;在旅游定价方面推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定价,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在渠道和促销方面,除了传统的策略,要特别注意网络渠道和新媒体的采用。
(三)确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意识和机制。要创新旅游发展理念,树立不同产业之间融合式发展的意识,创新培育“文化+”“旅游+”等新业态。结合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发展实际,从“旅游+文教”、“旅游+会展业”两个角度入手,突出重点,狠抓特色,形成区域领先优势,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地区要发展全域旅游,必须要打破区域间的行政阻隔,在体制上要大胆地借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产业集群的成功做法。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所涉及的行政区域应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在打造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寻求抱团式发展。
(四)提升旅游融资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在旅游融资方面,需要突破制度、资金、行政等方面的桎梏。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政府要主动牵头整合优势资源和项目,组建若干个建设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给予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导跨行业投资旅游业。广泛发动、全民动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旅游的热情和积极性,规划启动一批“投资小、门槛低、风险小、易参与、惠及面广”的工程,鼓励多种形式的“双创”。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进行政策性的信贷融资,争取财政资金投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多措并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的旅游吸引能力不断攀高,让旅游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