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2022-02-06蔡蕙心
□蔡蕙心
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首先提出“课程思政”概念。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教育部党组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指示与文件,都为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同时也说明高校探索新的育人模式成为最新趋势。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思维更强,学习的专注力和积极程度较低。基于这样的特征,高职院校要实施“课程思政”,相对难度更大。“课程思政”要实现其育人效果,仅仅站在宏观处做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所有课程协同发力。而“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和践行者,正是各高职院校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作为专业教师,要提升自身思政素质,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实施。
一、以德化人,课内课外皆思政
高职院校学生比较自我,他们更相信自己所见所闻,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光靠嘴巴传授知识,难以让学生信服。因此,教师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是要为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教书育人,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时常通过教学培训、交流等,提升自己的思政能力,也可以在课程建设团队中加入思政教师,与思政教师沟通后,保障合理、春风化雨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生活中,专业教师需保持良好的作风,以身作则,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理念,保持为党育人、以德化人的初心。另外,强化教学设计。课程思政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教学环节上注重不同切入点,分别注重预设、关注生成和意义提升。以实训任务“公益广告分镜头脚本创作”为例,课前做好学情分析,号准命脉,把握学生最关心的公益广告的几大类,将学生按类分组布置资料查找任务,任务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平台上找素材引观点,注重习惯培养;课堂练习和课程实践环节注重问题导入、项目驱动,按组表达自己所要拍摄的内容的来源和方法,案例多元、思政融入,通过优秀案例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训培养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后持续育人、乐学善用,引导服务社会。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对专业背景的阐析、规范意识教育及价值指引。此外,巧用信息化手段。借用信息技术手段,注重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借用信息化手段开放、实战和连锁效应,不断突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院开发教学管理APP,建立线上学生考勤系统,开发“视传书局”“智能课表”与线上作业展示平台等信息化教学公众号及应用小程序,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企业网络直播导入实践项目,校企联合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通过网络直播,企业总监与教师联手影视广告拍摄和后期处理技巧,融入了产业先进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关心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心换心的方式,往往更得人心,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信任感。课后可运用网络课程平台,如中国大学生慕课、超星泛雅、智慧职教等平台,设置答疑交流栏,突破时空为学生答疑解惑;使用多种社交平台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开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
二、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章
通过笔者调研发现,许多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时,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较好地融合,在融入过程中常常出现“两张皮”的情况。正因如此,许多教师在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时,会听到学生的抱怨:“这究竟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这个老师讲的太牵强了吧。”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不是做思政教师做的事,而是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价值导向的正确引导。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不够,他们需要更有趣和更贴近生活的课堂,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甚至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长久以往,学生抵触课堂,讨厌死板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
笔者通过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施探索,发现在育德目标的提取使用更细微的元素,课程思政中融入更生活化的案例,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效果事半功倍。例如:艺术类课程可以使用“中华优秀文化”与专业知识点融合,使用一些包含中华优秀文化的案例作为课程资源。笔者曾在自己教授的《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课程中,用央视春晚宣传广告《筷子》作为课程引入,要求学生观看后回答问题:“每天都在用筷子,你知道筷子有多长吗?”学生思考后揭晓答案:“它的长度为7寸6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独特魅力。”理论讲授时运用案例分析法,警示学生划清广告创作道德界限,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时使用贴近学生的热点共鸣教学法,讲述蒙太奇知识点时,将蒙太奇手法与古诗词的修辞进行类比,通过观看《中华诗词大会》,抢答节目中出现的古诗词你会用什么蒙太奇手法进行拍摄,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将中华优秀文化与影视广告创意结合的能力。
也可在班级中建立各方面的模范,并在课堂设置“高光时刻”,进行加分与小奖品的颁发,毕竟身边的榜样会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借此发挥榜样的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思政案例无处不在,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还得从细微处入手,发掘学生生活中和爱好里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来源于身边细节,运用于作品,提升学生的接受度和共鸣感。
三、沉浸式教学,溶盐入汤刻心间
所谓沉浸式教学,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学生共同全情融入课堂、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言传身教、学生感同身受从而达成知行合一。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只有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所有阶段都融入思政元素,才能使育德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春风化雨,融盐入汤。
比如笔者教授的影视广告课程,在课前通过社交媒体要求学生扫码进入网课,完成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积极预习的良好习惯。课中运用提问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让学生沉浸于学习内容中。实训部分结合时政热点,根据每年的热点话题来确定主题,比如2019年使用“责任与担当”“传承与创新”“我为非遗做广告”等主题要求学生完成创作实训,2020年要求学生撰写“宅家抗疫”主题脚本,2021年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不忘初心”等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影视广告创作;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团队精神、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作出优秀的影视广告作品。考核评价分为线上和线下,综合考评过程和结果。课后布置结课任务,运用翻转课程教学法,用社交媒体与学生保持联系,确保学生适应岗位,乐学善用,持续育人,服务社会。教师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不管课内课外,积极地回答学生的疑惑,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行为思政教学。
在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政内容,才能真正实现沉浸式教学,学生全程参与,相信教学内容、相信创作,提升学生参与感与信念感。
四、德技并重,品德专业齐发展
高职院校在以往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主要以培养学生成为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但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更高要求,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之前,专业教师应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作为与专业技能提升同样重要的目标。
考核评价也需使用多元手段,综合考评过程和结果。考核可分为线上和线下,综合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线上考核学生讨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论点导向是否积极阳光,也考核作品思政主题的体现;线下考核学生实训中是否展现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等,同时老师在课程结束后也应持续与学生保持交流,考察他们是否将课程的三维目标和德育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德技并重,品德专业齐发展。
今天,百年小康梦想已然实现,民族复兴梦想也越来越近,为中国培养什么人,至关重要。高职院校作为为祖国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学人才的摇篮,身在其中的高职院校教师更是要担负起为祖国培育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广大同仁更需要转变思维,不仅要将教学工作认认真真完成,更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完成立德树人的目的,课程思政就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教育宏远目标的重要途径。
2018年,由复旦大学领衔的教学成果“入耳入脑入心、同向同行同频: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年,还有15项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等级奖。这说明课程思政研究和实施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也说明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必然之趋势。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更好的实施路径,是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推进的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一次契机。只有高职院校从管理层面到教师层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转型,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