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冲突与时代悲剧
——以巴金《家》中的高觉新为例

2022-02-06徐梦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长孙公馆悲剧

□徐梦璐

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家》

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当时社会波诡云谲、乱象丛生,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民主”“自由”等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碰撞,摩擦出剧烈的火花,在中国引发了空前的思想启蒙与解放。在思想解放热潮的冲击下,以传统道德礼教为依托的家族制度开始出现裂痕,封建专制思想也有所松动。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新思潮虽然来势凶猛,却无法完全打破禁锢了人民精神世界数千年的思想牢笼,旧观念在历史舞台上仍有一席之地。在这样一个新旧交错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民主革命的发展威胁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传统制度的根深蒂固也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与渗透。此时的中国毕竟刚刚打开国门,面对颠覆传统观念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新事物,中国人民一方面开拓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另一方面也在新与旧之间徘徊彷徨,或小心摸索、或大胆尝试,在历史的推进下和思想的洪流中斗争前行。

《家》作为巴金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小说,写成于1931年,描写的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故事,既展示了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过程,也表现了新一代青年投身社会革命的积极行动。小说重点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高老太爷、高觉慧和高觉新。高老太爷是高公馆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霸道专横、自私自利、衰老腐朽,象征着旧的家族制度和封建专制思想。高觉慧则是一个充满了朝气与希望的“新人”,他作为旧家庭和旧制度的反叛者,积极投身社会革命、勇于走出破败腐朽的高公馆,是具有“五四”精神的新青年的象征。在思想和行动上介于高老太爷和高觉慧之间的,便是作为家族“长房长孙”的高觉新。一方面,面对家族制度的压迫和旧思想的禁锢,他甘于顺从;另一方面,在和觉民、觉慧的相处之中,他又表现出对新思想的渴求。高觉新是一个矛盾的集中体,他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因为种种原因难以改变命运,他是特殊时代下挣扎于思想困境中的青年的缩影,也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残害下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二、高觉新——矛盾冲突的化身

(一)罪恶的封建制度。高觉新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作为高家“长房长孙”的特殊身份,而这个身份的根源则来自于罪恶的家族制度、封建制度。高觉新自出生起,封建家族制度便为他决定了巩固和中兴封建家庭的命运。

高觉新一方面处于五四新文化的思潮里,是新时代的新青年,信仰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表面看来,高家三兄弟都在运用新思想和旧家族进行斗争,但和觉民、觉慧不同的是,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他被整个家族赋予了极高的期待,他的人生轨迹,包括学业、工作、婚姻,都在封建家长的掌控之中。和他的两个弟弟相比起来,觉新似乎难以逃脱这个名为“高公馆”的命运的囚笼。他在新与旧之间难以选择,矛盾带来的痛苦使他渐渐开始奉行“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在麻痹自我的同时又不失新青年和“长房长孙”的双重身份,既可以和兄弟讨论新思想,又能敷衍过高家众人,做出维护这个必定走向衰亡的大家庭的姿态。高觉新企图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来调和封建大家庭中的种种矛盾,尤其是封建家长和反抗青年之间的矛盾;他既接受自己“长房长孙”的身份、顺从高老太爷,又和两个弟弟一起汲取新思想、并支持他们投身社会革命。旧与新的冲突、封建家长与反抗青年的冲突由此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方面,觉民和觉慧完成了“新青年”对“旧家庭”的反抗;另一方面,觉新则默默承受着破败腐朽的封建家庭对青年人格与心灵的戕害。

巴金按照真实的历史背景描写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家庭,“高公馆”内青年与家长的斗争就是现实社会新与旧的斗争的缩影。作者遵循历史的必然性的原则,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悲剧命运,进而引发读者批判的思考。那个年代的青年们站在新与旧的十字路口徘徊彷徨,欲抛弃过去,却又得不到未来;既上不了天堂,又下不了地狱(孙晴,2019)。这样的人生困境是封建制度压迫下依旧坚持追寻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独特生命体现。

(二)自身的懦弱性格。高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从小便接受着正统思想下封建礼教式的教育。他懂得背负起中兴家族的重任,遵循封建伦理道德中“孝”的思想,使他在面对封建大家长的要求甚至压迫时逆来顺受;然而,他同时也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调和新与旧的尖锐矛盾的过程中,他不得不信奉“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形成了懦弱顺从的性格。

这两种主义的本质,其实就是把《新青年》带来的新思想、新理论和高公馆这个封建家庭相结合,使它们处于一种微妙的“融洽”状态。这两种主义给以水深火热中的高觉新极大的安慰,使他既可以信服新思想、新理论,又可以安心地顺从旧家庭的生活。然而实际上,他也在矛盾中渐渐麻木、渐渐沉沦,于是产生了人格的双重变化:在封建大家长制的高公馆里,他是长房长孙和继承者;当他和觉民觉慧这两个兄弟在一起时,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在学业上,他喜爱化学,对大学生活有着美丽的幻想,然而中学毕业之后,家族却要求他结婚工作;觉新的幻梦就是从这一刻开始逐渐破碎的。在婚姻爱情中,他深爱着初恋情人钱家表妹梅,然而却已经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并且是通过“拈阄”这种迷信的方式得来的配偶;觉新所受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他盲目顺从家长的意志、盲目遵从“孝道”,即使内心痛苦,他也只是一个人关上门、用铺盖蒙住头哭。在家族生活中,他极力避免和四婶五婶之间的冲突,在行动上极尽全力敷衍她们;他也不敢与家族的其他人起冲突,所以即使不信鬼神之说,但还是和长辈一起“捉鬼”,即使不信“血光之灾”,但还是将妻子送去郊外生产,最终导致瑞珏难产而死。在兄弟姐妹关系中,他支持觉民抗婚、觉慧出走,但当兄弟们指责自己的“主义”时,他又无力反驳,坦然忍受。正是因为懦弱,他习惯性地顺从家族的一切,甚至屈服于弟妹们,最终却丧失了自我,只能在无限的痛苦与悔恨中煎熬。

高觉新自身懦弱的性格是造成人物悲剧的主观因素,这也导致他了对家族和命运的无条件顺从。他不敢追求学业、爱情,不敢大胆投身社会革命,不能得到兄弟姐妹们的理解。觉民勇于追求爱情,反抗家族婚姻;觉慧毅然选择出走,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然而,置身于新思想和旧家庭矛盾中心的觉新,在碰撞与对弈之中孤独徘徊、痛苦挣扎,最终只能在“家”的狭笼里走出一条幻灭的路来。

三、“觉新不新”——时代悲剧的讽刺

追溯前文,如果说高觉新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制度,主观原因是他自身的懦弱性格,那么,特殊的时代背景便是高觉新悲剧的客观原因。

《家》所描写的主要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前后,这个时代是极其特殊的: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迅速涌入,大量新杂志、翻译作品流动于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启发;另一方面,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思想依旧根深蒂固,并仍在禁锢、腐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这样的时代背景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潜藏着悲剧的。

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高觉民和高觉慧果断抓住契机,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而高觉新却无法那样果断地做出抉择,反而丧失了这个可以改变自身悲剧命运的机会。高觉新确实拥有满腹的才华、先进的思想,但在新与旧的矛盾纠纷中,他未能投身社会革命,追求人生理想和价值,最终迷失了自我。置身于新旧文化转型的复杂时代,高觉新一方面勉强维护着“高公馆”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和弟妹一起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并支持两个弟弟的追求;“长房长孙”和“兄长”身份与自身懦弱的性格令他无法摆脱家庭的重任,当大家庭内部产生矛盾时,他便端出“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的人生哲学,试图用一种“和平”的方式去化解二者之间的冲突。然而,尝试调和矛盾的他却受到了新旧双方势力的攻击:当他规劝弟妹谨言慎行时,被他们指责为“卫道者”;当他支持弟妹反抗旧势力时,却又遭到家族的恶毒攻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高公馆内部的矛盾就是时代新旧冲突的缩影,且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化解的。高觉新处于矛盾的中心,他的心灵不仅受到来自新旧势力的外在打击,内心深处也备受自我斗争的煎熬;这种痛苦和时代的矛盾一样,是难以化解的。落后礼教和旧式教育可以让他成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继承者,才华与智慧可以让他成为社会变革中新青年的榜样,但是,新旧交替的复杂时代背景带来的矛盾让他无法承受,他找不到一条合适的出路,最终只能成为旧时代的牺牲品和新时代的替罪羊。

巴金在创作《家》时,以“觉新”来命名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是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高觉新是一个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无力改变的“懦弱者”,是封建家庭和落后礼教迫害下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觉新不新”,是对时代悲剧的讽刺,同时也具有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同情与哀痛。

四、结语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提出“生活并不是悲剧,而是一场搏斗”他对生存与生命的意义发出质问,最终以“征服”二字来回答,振聋发聩。

作者以青春激昂的笔调号召青年追求自由恋爱、反抗封建礼教、投身社会革命、把握自身命运。《家》在表现先进新青年和揭露旧家族制度同时,看到了时代的局限性,因而创作出了高觉新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典型人物。“觉新式”的悲剧可以用“清醒而懦弱”五个字概括,他的形象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受到新旧双方势力矛盾冲突迫害的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的悲剧既是讽刺的,又是无奈的;既是时代的,也是永恒的。

猜你喜欢

长孙公馆悲剧
伟大的悲剧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沈阳远洋公馆
上海季公馆
来自太傅的恶意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长孙家庭成功的秘诀
画家的悲剧
Vanke’s Em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