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宁省测量标志管护工作的思考
2022-02-06许大力
许大力
(辽宁省基础测绘院,辽宁锦州 121003)
测量标志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维护国家测绘基准安全,服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历来重视测量标志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测量标志的认定、保护、管理等作出了明文规定;各级政府也都立法对测量标志进行保护,但是因为自然因素和各种工程建设以及各地对测量标志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保护不力等原因造成的损毁失效仍然十分严重。
一、测量标志保护的分级管理,分类保护原则
目前,国家和各省对测量标志的管理和保护基本采用分级管理,分类保护的原则,虽然各省具体采用的方法有所差异,但遵循的原则基本保持一致。
分级管理一般是按照行政级别将管理权限分为省、市县(区)、乡、其他四级,一般是将一、二等及以上等级的测量标志归属省级管理,将三、四等及其他相当于三、四等精度的测量标志归属市县和乡一级管理,某些单位或部门自建自用的控制点由其自行管理;分类保护是将测量标志按照其重要性分为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两类,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保护措施。
二、辽宁省测量标志管护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辽宁省测量标志管护的现状
辽宁省测量标志保护也遵循分级管理,分类保护的原则。目前辽宁省现代基准体系内的LNCOR站点,BC级GPS点,一、二等水准点和部分国家建设的GNSS点、重力点等作为重点保护,由省级机构进行管护,各市县重点对其辖区内使用的基准系统(包括自建基准系统)的点进行管护,其它老旧三角点、水准点等为一般保护,不定期进行巡视。
2.辽宁省测量标志管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测量标志现状不明。全省到底有多少座测量标志,具体现状如何,目前缺乏权威数据。
(2)分级管理、分类保护机制不完善。一是省级和市县级管护的界限不清晰,既存在交叉,又存在裂隙;二是每年各级标志管护计划的制定以及管护数据缺少省级的协调、统筹和汇总;三是分类保护的标志类别不明确,具体保护措施也未明确。
(3)管护经费投入不足。一是标志的委托保管补贴费用较低,造成难以托管和受托人责任心不强;二是各级财政投入较少,造成基层专业化管护力量不足。
(4)测量标志保护与空间规划、用地审批等业务工作的信息共享还不通畅。
(5) 对损毁测量标志或使其失去效能的行为处置力度不够。
同时,辽宁省测量标志管护还面临着现行法规部分条款与实践不符、标志用地保障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管理手段落后等等问题。
三、对辽宁省测量标志管护工作思考和建议
最近几年,国家对测量标志的保护工作日趋重视。2020年1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测量标志保护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再次明确从高度重视测量标志保护、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实行分类保护制度、完善委托保管机制、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探索创新举措等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测量标志保护工作。
根据辽宁省现状,结合《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作为测量标志管护从业人员,笔者对全省测量标志管护工作进行了比较浅显地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1.开展新一轮标志普查工作
一方面,《通知》要求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2023年底前,查清本行政区域内的测量标志现状,录入全国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辽宁省上一轮标志全面普查还是在“十一五”期间完成的,距今已有十几年时间,而“十三五”初期只针对部分重点标志进行了普查,距今也有七八年时间,标志现状已发生了较大改变,是时候开展新一轮的普查工作,重新摸清家底。
2.完善分级管理、分类保护机制
根据新一轮的普查结果,深入分析标志现状和重要性,确定我省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标志目录,制定标志分类保护方案;同时厘清省级和地方对标志管护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定期汇总、统一上报的工作机制。
3.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积极沟通
联合制订测量标志委托保管补贴经费标准,以保证管护力量的投入及规范管护经费的使用。
4.积极推动联合执法
对损毁测量标志或使其失去效能的行为加强处置力度。
5.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省级与地方,标志管护与空间规划、用地审批等业务工作的信息共享。
6.提高测量标志管理信息化水平
参照自然资源部的做法,在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定期汇总、统一上报的工作机制的同时,建立全省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及时更新测量标志建设使用、委托保管、巡查维护、拆迁拆除等信息,逐步实现对全省测量标志的实时、动态管理,以提高标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7.地方法规保障
及时修订现行地方法规中与实践不符的条款,保证地方测量标志管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8.用地保障
积极开展测量标志用地保障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四、结束语
测量标志管护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项必要工作。作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认识测量标志管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和地方法规赋予的重要职责,摸清标志管理现状,优化管理工作流程,规范标志保护措施,提升保护能力,为实现动态管理、有效管护、高效服务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