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假装游戏行为的穿戴式交互玩具设计研究*

2022-02-06李哲张勇王佳琦范红硕岳欣彤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假装玩法玩具

文/李哲 张勇 王佳琦 范红硕 岳欣彤(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模仿”是人类必备的生存行为之一,无论是从人类物种演化历程还是从人类个体成长的过程来看,都能发现人们为了生存而“假装或模仿”的痕迹。视觉作为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通道,要达到“好的模仿”必然要“看起来像”。而“穿戴”是人类改变外观实现“模仿”目的的最直接形式,装扮行为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从远古人类吓退野兽的“恐怖面具”到每个儿童幼年时期的“过家家”,这些利用具有穿戴功能的工具,来进行扮演的行为,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一、儿童穿戴式玩具概述

近年来,我国国民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更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儿童时期是人生性格养成的关键期。“玩”是儿童的天性,“做游戏”的过程锻炼了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并激发了感官发育。

穿戴式儿童玩具是将传统玩具外观、简易工程结构、角色扮演进行整合再设计,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玩具的新型玩具,穿戴互动式玩具已经不再是以往简单的娱乐玩具,而是将趣味性、教育性和互动性结合于一体,开发儿童想象力的玩具。通过操作穿戴式玩具,可以辅助家长帮助儿童开发左右脑、增强社会性意识、提高儿童共情能力、培养优良品德。穿戴式玩具以“扮演角色”为主要游戏形式,给儿童带来更加有趣和快乐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总体来看,将儿童服装与直观的平面卡通造型相结合,加以简单的折叠和拼装纸板,占据了儿童穿戴式玩具市场的主流。这导致众多穿戴式玩具产品出现同质化的情况,玩具的趋同性让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得不到很好的激发,针对儿童“假装游戏行为”时期的儿童群体玩具的设计亟待突破性创新。

二、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研究

(一)假装游戏行为概述

假装游戏是儿童早期(3-6 岁)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非欺骗性目的的儿童游戏行为,以“好像”的状态为特征,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大脑神经元突触数量高峰时期伴生的一种极具思维发散力、想象力的一种常见而又值得引起家长重视的行为[2]。因为在儿童早期的成长过程中积累和感知了大量客观世界的事物、行为、环境和经验,而“假装游戏”则是将想象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通过“模仿”来还原和理解现实世界。

(二)假装游戏对儿童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研究显示,3-6 岁期间,所有的大脑神经细胞都在健康快速发育,此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3-6 岁儿童大脑活跃程度是成人的两倍,因此这个时期,也是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模仿力、专注力等能力得到大大增强的关键时期。假装游戏有利于保持儿童脑细胞的活跃,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绝佳时期[3]。

第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儿童在假装游戏过程中经常通过语言文字、模仿动作、虚构想象、符号游戏来发展符号化的表意图像。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来源于身体的知觉。一些早期研究发现,假装游戏与控制心理情绪、语言、肢体动作和表达能力等均存在联系。据近期研究发现,儿童假装游戏的行为与理解故事的能力、假设情景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常规知识的获取等都有着联系,并有助于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1]。

第三,有助于培养儿童早期的社会性认知和社交技能。儿童时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奠基时期,3-6 岁时的假装游戏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4]。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是早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儿童获得了更多地融入社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假装游戏有助于儿童增强社会认知力,增强社会角色扮演力和自我认知力,并促进良好个性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在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之间将有机会扮演多个角色,并分配各自承担的社会行为,这种多人游戏行为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交能力[5]。

(三)假装游戏行为主要特征

第一,假装叙事性。儿童在进行假装游戏时,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符号为基础,想象出不同于真实世界的主观虚构出的世界[6]。因此在为儿童设计假装游戏时,不仅要有客体工具的辅助,还要加入能引发故事性的元素。叙事与角色是紧密相连的,处于假装游戏阶段的儿童心智是一种依附于情景的叙事性思维,在一个成功的假装游戏中,儿童往往通过自身对角色的扮演,加以必要的语言表达,来创造一定的情节,这些情节往往具备直观性、表层性的特征。儿童的这种叙事行为,往往是自身想法的产物,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非外界被动灌输。

第二,认知内化性。儿童认知行为的形成主要是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将头脑中经历过的某个动作或者场景根据游戏故事进行匹配,找到两者的相似性,自动联想到类似的内容。儿童以他们有限的生活阅历和认知范围来连接着想象与真实的世界。儿童将认知内化的过程并不是对情节简单重复地模仿,而是把所经历的感觉、感受和特征性运动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关键的记忆细节。通过假装游戏的方式将日常的经历和行为进行内化积累,因此儿童认知内化的发生是大脑发育十分重要的一个关节[7]。

第三,社会性。根据儿童生理年龄的增长,2-3 岁的儿童,从把玩具当作玩耍的直接对象且自己单独与玩具进行互动,过渡到3-6岁时开始将家长、同龄人和自己一同作为互动的主体,逐渐开始将人作为玩耍活动的直接对象。此阶段的儿童,开始接触多人集体式的“过家家”玩法,甚至接触较为复杂的通过扮演某一虚拟角色来完成故事的玩耍形式。此时,需要儿童与同龄人、老师或家长之间进行协作、配合。由此可见,假装游戏的社会性特征使得游戏玩法更具丰富性与非固定性。这对早期儿童情感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假装游戏行为与穿戴式玩具的关系

第一,穿戴的玩法强化了“假装游戏行为”的沉浸性。假装游戏行为是儿童早期大脑高速发育的表现之一,当假装游戏行为发生时,儿童自然进入沉浸状态,并根据自己想象的情节来玩耍。穿戴式的玩具具有一种“装扮”的行为,符合此阶段儿童对性别倾向的要求,也会让儿童沉浸于角色的感受更加的强烈[2]。

第二,穿戴的玩法引导了“假装游戏行为”的故事自发性。当儿童在发生假装游戏行为时,其情节从不是提前“编排”,而是具有“自然产生、随意跳跃”等特点,穿戴式玩具会给儿童“化身”角色的直观感觉。此时,儿童与玩具之间或儿童与儿童之间便会根据有趣的想象进行“自由随心”的互动,并能更好地迸发出儿童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三、辅助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穿戴式玩具设计策略

根据儿童假装游戏行为阶段的认知规律以及主要特征的重要性分析、玩具造型的形象特征、动态玩法的社交性,提出在三个阶段内的三个设计策略,主要是通过提高玩具的角色扮演性和交互性来提高玩具的体验和价值[4]。儿童在体验穿戴玩具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并总结得出指导设计实践的三个设计策略。

(一)全流程式铺垫角色感

拼装类玩具设计应在最初组装搭建时给儿童埋下“角色的种子”,激发其好奇心,并且拼装的过程也会带来“养成性”的成就感,为儿童所想象的情节场景和角色故事铺垫最基本的角色感。同时玩具采用拼装的方式,不同于常规玩具的“完成态”,拼装的方式会让儿童在与玩具互动的“最初阶段”就亲身参与。与此同时,由于3-6 岁的儿童对事物关注更多的是大体特征,如轮廓、颜色等。因此,在拼装玩具的过程中,儿童将通过对“零件特征”和“角色特征”的相似性完成玩具的组建,这一行为有利于强化儿童对扮演角色特征性的认识。

(二)特征动作具有操纵性

在玩耍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和操作具有特征性的动作有利于强化儿童认知的内化,操纵角色的关键动作是穿戴式玩具最具特色的玩法,儿童对特定动作具有参与感、操纵感时,将极大地引起儿童的兴趣,强化对扮演角色的沉浸感,符合儿童此阶段“模仿”的天性。

穿戴式玩具通过穿戴在儿童的手腕、肩背、头部等身体部位来玩耍,这就要求玩具本身的结构与儿童身体结构相匹配,应根据人体工程学以保证儿童安全和玩耍顺利。

(三)玩法具有群体互动性

穿戴玩具的多个儿童通过模仿、发挥想象力再现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供了契机,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穿戴式的玩法给予儿童“角色化身”,而每一个角色都是自带独特的故事属性,这一特性使得两个或多个儿童发生“关联”时,自然地碰撞出更多的故事。玩具的角色造型形象和多个玩具动态效果,是发挥玩具玩法“群体互动性”的两条途径。

在角色造型形象方面,要求具备与儿童原有认知相关的图形和造型,例如,动物卡通形象(大象、老虎等)、儿童兴趣强烈的生活常见物品形象(魔法棒、坦克)等,这些不仅会对儿童带来较强的吸引力,还更容易诞生奇妙的故事。

另外,在多个玩具动态效果方面,要求具备“量变的视觉感”,例如,若干个动物卡通形象上下翻滚跳跃的状态,会产生“森林动物之家生机勃勃”的视觉感受。这两种途径都是通过对穿戴玩具本身进行设计来强化玩法的群体互动性,锻炼儿童勇敢社交,强化社会性意识。

四、辅助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穿戴式玩具设计实践

(一)设计定位

本设计主要为处于假装游戏时期(3-6 岁)的儿童提供的一款手腕穿戴式玩具。由于儿童想象力的基础是来自他过往的认知经验,该设计通过将玩具实体与“风”这一非直观概念进行结合,为儿童日后对“气体”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起到最基本的感性铺垫,通过扮演“驭风者”激发儿童的兴趣并引导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该设计采用玩具结构与手腕结构相匹配的人体工学设计,结合风力驱动的旋转玩法,构成以“风”为动力的穿戴式玩具,增强儿童对身体运动的感知力,培养创造活力,激发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该设计以儿童感兴趣的“风车”和“空气手炮”为基础形象并进行内外双层的结构设计。同时,玩具的拼装具有步骤性、逻辑性以及零件上具有一定的指示符号,锻炼儿童的空间感、顺序感、逻辑性和手眼协调能力等。该设计主要采用上述策略进行设计,亦可后续推广至其他类型的儿童穿戴式玩具设计。

(二)设计表现

第一,好的玩具设计具有“不教自会”的特性,当儿童第一次接触玩具时,仅通过外观造型就应大致明白它的玩法。该玩具通过外观旋转的扇叶,以及贯穿手腕的穿戴方式,从外观和玩法两个方面营造“驭风者”的角色感。

儿童对新事物往往以过去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来进行认识和判断,儿童在接触新玩具时也不例外。因此,运用“像”的设计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利用“像”某个事物的这种“相似感”有利于辅助儿童展开定向而有趣的联想。当儿童带上该玩具挥舞时,会想象自己是拥有一把“空气炮武器”的驭风人并且“能够掌控风的力量”等,在手腕与扇叶的配合下,给予儿童扮演“驭风者”的角色体验。“风的奇妙故事”也将在儿童的手中自发展开。

第二,该穿戴玩具通过操纵关键动作,并与生活经验相对应,促进儿童认知内化。“风”是空气的流动,在直观感受的层面上是“无形的”。在儿童过往生活的认知中,对于风的力量往往通过其他物体被风“吹动”而产生基本的认识,儿童对生活中常见与风相关的事物有风扇、风车、螺旋桨等物品,而这些与风相关的物品都具备“扇叶”的共性。因此该玩具的造型特征选择以风扇为基础,在外层采用摩擦力极小的精密轴承结构,使螺旋扇叶在室外的微风状态下,慢跑时的风速以及依靠外力拨动均可以流畅的转动。该设计利于儿童顺利地掌握和操作“风能”,扇叶的转动象征着空气的流动。同时,这些动作和联想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气体”的感性认知,对日后的生活和学习铺垫了基本的感性基础。

第三,该玩具的外观造型像“风车”或“空气炮”,该形象与多数儿童日常认知相吻合,使得该设计在玩法上有了实现“群体互动性”的感性认知基础;在“多个玩具动态效果”方面,通过儿童将“玩具空气炮”穿戴在手腕上,并握拳向前推动,快速推动“空气炮”产生的风力,使得扇叶高速旋转,产生“驾驭风”的视觉效果,多个儿童一同玩耍将会给予儿童扮演“风炮战士”并通过风力进行战斗的趣味体验。关于风的一场“奇妙决斗”也将发生。

五、结语

我国儿童穿戴玩具发展呈上升趋势,为了满足儿童在成长关键期的多种行为需求、心理需求,需要将设计理念从儿童认知规律角度介入指导。研究将处于假装游戏阶段,儿童的行为主要特征与穿戴式玩具设计策略相对应,最终依据多维度的设计策略满足儿童对运动协调、认知内化、社会性发展等需求。本研究为穿戴式拼装玩具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儿童假装行为阶段玩具设计的探索。

猜你喜欢

假装玩法玩具
『假装』的力量你想不到
假装校长
零跑的新玩法
鸡蛋托的创意玩法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TPP的新玩法
假装辞职
假装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