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宾实现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目标的三大潜在突破口

2022-02-06刘志慧窦清华

决策咨询 2022年3期
关键词:宜宾科技人才

◆刘志慧 窦清华

宜宾市第六次党代会确立了今后五年,宜宾市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80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00 亿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实现上述目标需统筹做好经济存量的提质增效与经济潜能的挖掘培育。本文比较分析了2020 年全国GDP 百强城市、全国部分省域副中心城市、全省21 个市州的主要经济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产业、人口、科技为三大突破口,充分挖掘宜宾发展潜能,助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 宜宾当前经济发展的短板与突破口

(一)经济总量有待提升,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虽然2020 年宜宾成功迈入GDP 百强城市,但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GDP 总量偏低。2019 年、2020 年全国 GDP 百强城市 GDP 均值分别为 6976.63 亿元、7202.26 亿元,准入门槛分别为2705 亿元、2802.12 亿元,百强城市GDP 均值及准入门槛均不断提高。2019年、2020 年国内34 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含宜宾)GDP 均值分别为 4760.4 亿元、4915.4 亿元,宜宾与其差距均在2000 亿元以上。二是经济总量对全省贡献低。2019 年、2020 年34 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占所在省比重分别为11.64%、11.64%,远高于宜宾占全省比重(5.58%、5.77%),34 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中仅有4 个城市占比低于宜宾。三是与典型省域副中心城市相比,宜宾发展速度较慢。湖北省域副中心襄阳市从2008 年开始按照“三年一个千亿门槛”的发展速度,2021 年已突破5000亿元大关。而宜宾2011 年突破1000 亿元大关,直到2018 年才突破2000 亿元大关,发展速度较慢。

从经济结构看,2020 年宜宾市产业结构同全国(7.7:37.8:54.5)及 GDP 百强城市(7.2:40.9:51.9)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占比普遍高出5%左右,反映宜宾第一产业生产效率较低。而第二产业近年来占比不断降低,特别是从2015 年的58.3%降到2016 年的48%,降幅较大,此后持续在低位徘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主要靠第二产业占比降低实现,三次产业结构与当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符。

(二)人口总量持续下降,人口外流趋势严重

结合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及相关部门走访调查,近年来宜宾市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口增速趋缓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并存。2020 年宜宾人口出生率(8.46%)接近1979 年以来的历史低位(7.93%)。宜宾七普常住人口中65 岁及以上人口占15.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标志着宜宾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出生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会加重宜宾经济社会发展负担,降低潜在增速。二是人口外流趋势长期处于高位,居全省前列。1991 年以来宜宾一直处于人口外流状态,2014 年达到107.3 万人的历史高位。2019 年外流人口94.2 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17.09%(全国GDP 百强城市中仅有10 个城市人口外流趋势高于宜宾),占七普常住人口的20.53%。三是已引进人才存在引用分离的现象。课题组与人才工作局、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等部门沟通发现,全市引进人才中企业人才和县区人才流失严重。同时人才引进和后期管理相对分离,人才引进由人才工作局负责,后期管理分散在市县组织部、国资委、用人单位等,相互之间信息不畅通,无明确职能部门跟踪服务引进人才,对其使用情况、岗位专业匹配情况、流失状况缺乏统计,导致人才优势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贡献有待提升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宜宾市深入推进“双城”建设,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但科技服务经济发展仍然有较大的潜力可挖。一是新政出台增加“双城双20”目标实现难度。2020 年教育部陆续出台异地培养研究生、异地校区建设、异地科研机构建设等新政,对宜宾“双城”形成制约,“双20”目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且增速较慢。2020 年宜宾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50 家,居全省第5位。同期全国GDP 百强城市平均拥有2297 家高新技术企业,仅有3 市(陕西榆林、福建龙岩、河南信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于宜宾。三是支持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使用效率有待提升。2019 年全市研发经费的投入中企业占比高达96.5%,财政支持力度有限。2019 年宜宾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总量在40 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倒数第2 位(为首位苏州市的1.5%,为中位泰州市的14%);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全省排名第8 位,在40 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倒数第1 位(比首位的芜湖市低11.93%,比中位的龙岩市低1.36%)。创新资金主管部门众多,分布在科技、工军、农林等部门,单个项目补助资金小、分散特征明显,多数科技创新支持资金在20 万以内,难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创新合力。

二、宜宾实现未来经济增长目标的三大潜能

(一)挖掘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潜能

先进制造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1978 年至2011 年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经济增长平均提高0.41%。宜宾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到2026 年第二产业占比将提高到53%,较2020 年提高4.8%。按上述依据测算,这将为宜宾贡献1.97%的潜在增长率,支撑宜宾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1.点线面结合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注重“点”的培育,对于医疗器械等仍处于起步期的产业,要持续加大招引力度,加快产业和企业集聚成势。对智能终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已经形成一定企业集聚,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产业,要加快招引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具有整合力、行业具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注重“线”的打造,对于动力电池、白酒食品等已经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要培育产业生态,支持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建立根植于宜宾的区域配套供应体系。注重“面”的拓展,持续推动三江新区与各县区形成1+N 协同发展格局,同时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宜宾与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周边城市协同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生态圈,实现良性循环。

2.构建制造业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格局。据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呈现显著的区域协同发展特征。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发挥国家级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作用,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议学习“深汕特别合作区”经验,以三江新区为重点区域,推动三江新区与周边重点城市开展区域合作,力争将其打造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充分挖掘人口和人才贡献经济增长的潜能

人口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衡量指标。蔡昉教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指出:年非农产业劳动参与率每提高1%,潜在增长率将提高0.88%。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到2026 年宜宾城镇化率要达到61.5%,力争建成I 型大城市。2020 年宜宾城区常住人口168 万人,“七普”城镇化率51.39%,建成I 型大城市至少需增加城区常住人口132 万。未来城区常住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率提高的可能贡献因素包括:江安县撤县设区(江安县“七普”城镇常住人口约为20.18 万人)、高县撤县设市(高县“七普”城镇常住人口约为16.05 万人)、长宁县撤县设市(长宁县“七普”城镇常住人口约为16.12 万人)、在校大学生10 万人以上和在校中高职生10 万人以上(在目前已有8 万在校生的基础上还将贡献12 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七普”比“六普”常住人口增加11.68 万人)等。除上述贡献因素外,宜宾距离I 型大城市还有约56 万人的缺口。建议学习各地“抢人”做法,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回引50~60 万人的目标,按蔡昉教授依据测算,回引50~60 万人,将为宜宾经济贡献7.99%~9.58%的潜在增长率。

1.加大普通院校毕业生的招引工作。2017 年以来,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郑州、济南等先后掀起“抢人”大战。同此前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相比,本次“抢人”大战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包括中专生,范围更广、门槛更低。“抢人”政策也更具吸引力,包括“零门槛落户”及家属随迁、人才公寓、租房购房补贴、创业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抢人”政策有效带动了各城市新落户人数暴增。深圳市2017 年常住户籍人口增量49.7 万,较2016 年增长65.7%;西安2017 年新落户24 万人,同比增长330%,2018 年政策进一步调整为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凭身份证和毕业证办理落户,一季度迁入户籍人口24.49 万;武汉2017 年新落户大学毕业生14.2 万人,约为2016 年的6 倍。

为了解在宜普通高校在校生留宜意向,课题组向宜宾市内高校发放并回收1273 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仅有约20%的在校生愿意留宜就业创业。一方面是由于在校生对宜宾相关招引政策知晓率不高,认为现有政策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高达74%的在校生对宜宾发展情况、产业重点、城市建设等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建议在现有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新政30 条、在宜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八大工程的基础上,将各类本科生、高职生、专科生纳入招引范围;在基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针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打通其流动、晋升途径;此外应加大政策奖励力度,在住房购房、就医就学、人才绿卡等方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在高校职业规划课程中,增加对宜宾市情、宜宾引才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认同度。同时通过大学生暑期实践、宜宾特色文化进课堂、大学生进企业进机关、校企和政校对接等方式,进一步密切宜宾与本土高校、入驻高校的密切联系。

2.提高农民工回引的政策实效。国家发布的年度《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近10 年农民工“中西飞”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课题组在某县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具有留宜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占比达到了80%以上,这说明宜宾回引农民工潜力巨大。但政策宣传渠道与农民工信息了解渠道不对称,相关政策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乡镇宣传,农民工使用智能机的比例较低且多数在外务工,34.4%的农民工对已有政策完全不了解,24%的农民工没有途径了解宜宾就业市场,听亲戚朋友介绍是了解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比36%)。建议在已有政策基础上,鼓励各地商会、流动党委、工会、在宜就业人员向外出农民工宣传宜宾就业市场,通过“口口相传”方式带动外地农民工回宜就业,对成功带动外出农民工在本地稳定就业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春节外出农民工集中返乡期间,召开座谈会,集中宣讲中央、省委全会精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尤其是着重宣讲近五年来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宣传本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增加外出农民工对政策的认知度、对宜宾的认同度,营造吸引农民工返乡建设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3.以提升人才全程服务质量提高人才黏性。调查发现,当前已引进人才存在“重引进轻服务、人才效能发挥不够”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全市引进人才流失率为5%~8%,区县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流失率更高)。建议学习发达地区经验,成体系设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经营服务公司,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与人才工作部门共同构建人才全流程跟踪服务管理体系。定期汇总引进人才的岗位履职、个人发展、职务职级晋升等相关情况,形成《宜宾引进人才发展年度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在人才引进的前5 年,更要加大对引进人才的关心关爱,增强人才与宜宾的黏性。定期组织引进人才交流会、五四青年联谊会、优秀人才座谈会、年度引进人才大会等活动,以感情留人,增强引进人才留宜就业的信心。

4.鼓励“共享员工”缓解企业用工荒。学习发达地区经验,创新开展“共享员工”的探索。依托智能终端行业协会等组织力量,改造升级优化三江人才网,增设“共享用工”功能模块。依托平台大数据,发布年度《务工人员监测调查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发布企业的用工需求,提高用工需求与劳务供给的匹配度。发布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学习杭州“资助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的‘圆梦’计划”,以及陕西杨凌农高区对通过培训取得结业证书在当地就业给予奖励的经验,在务工人员周期性、短暂性失业时,做好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学徒制”传帮带、提供临时性岗位等工作,提高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

(三)不断挖掘科技贡献经济发展的潜能

近年来宜宾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以及“双城”建设,科技对宜宾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打造“揭榜挂帅”云平台提升产教融合实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揭榜挂帅”包括前期项目选题、中期项目揭榜、后期成果形成及运用3 个主要阶段,目前在各地已经开展探索。建议学习浙江、义乌等地经验,打造“揭榜挂帅”云平台。在平台开发“我有难题”“我来解决”“我有成果”等功能模块,设置“寻榜、评榜、发榜、揭榜、奖榜、保榜”六步流程。“揭榜挂帅”云平台的发榜方和揭榜方应涵盖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个人等多元主体。发布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大课题,或特殊时期的应急性课题等揭榜任务;揭榜范围应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此外进一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依托五粮液、宁德时代等骨干龙头企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破解企业科研需求和高校科研机构技术供给不匹配的难题。

2.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 家以上。安徽省域副中心芜湖实施“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2020 年高新技术企业992 家;广东省域副中心中山“十三五”时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5 倍;江西省域副中心九江2020 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3 家。建议学习深圳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6 个90%”创新经验,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90%以上的研发资金、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围绕企业布局,明确提出未来5 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 家以上。加大财政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切实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提高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重以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优化出台科技的金融支持政策,设立创新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3.牵头提出并推动“成—宜—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课题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省范围内15个市州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已呈现绵阳—德阳—成都—宜宾—泸州廊道分布的特征,打造“成—宜—渝科技创新走廊”具有基础和优势。学习上海松山区率先提出G60 科技创新走廊,持续扩大影响力并最终推动三省一市共同出台《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的经验,建议由宜宾牵头提出并积极推动“成—宜—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持续扩大影响力,争取使宜宾成为西部(成都)科学城和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创新中点,并推动相关专项规划,以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在宜宾集中集聚。

猜你喜欢

宜宾科技人才
人才云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宜宾(外四首)
宜宾豆腐乳毛霉分离及应用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