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促进成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2-02-06成都市重大行政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
◆成都市重大行政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其本质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以及人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到来,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和全新产业生态正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发展工业互联网,代表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决策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创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发展现状
自 2014 年美国 GE、IBM、Cisco 等龙头企业主导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成立以来,美国政府及联盟组织成员的动向一度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美国政府组织实施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德国提出工业4.0 战略,其本质是基于工业互联网重塑新型生产制造服务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英国出台制造2050,法国制定“新工业法国”战略,加大对本国工业互联网技术突破、产业布局、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日本提出了“互联工业”战略,试图将人、设备、系统、技术等相互连接起来,以创造新的附加值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韩国将机器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3D 打印确立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二)国内发展现状
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2017 年11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这是规范和指导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确定了工业互联网“323 行动”,即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推进大型企业集成创新和中小企业应用普及两类应用,构筑产业、生态、国际化三大支撑等7 项任务。2018 年5 月,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该行动计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目标,从网络、标识解析、平台、安全等方面突破核心技术,促进行业应用,形成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体系。2021 年3 月12 日,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出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并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提出打造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标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工业软件研发应用,要培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建设。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是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全方位推进,网络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华为、海尔等一批信息通信企业与制造企业积极探索利用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内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成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五大国家顶级节点,截止到2020年6 月,55 个行业二级节点初步建立,标识注册量超过40 亿。平台供给能力不断强化,截止到2020 年6月,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 个,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4000 万台套,工业APP 突破25 万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工业企业数近40 万家。安全保障体系稳步发展,信息技术公司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创新,保障数据安全和实时监管预警,对百余个重点平台、900 余万台联网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二是工业互联网在各行业的融合应用向纵深推进。目前工业互联网已经在航空、石化、钢铁、交通、家电、服装、机械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应用,网络协同制造、管理决策优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行业价值空间也在不断拓展,提质、增效、降本、减存效果非常显著。
(二)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
1.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其核心是通过自动化、信息化、联网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激发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最终重构工业产业格局。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当前全球工业正在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4.0 新阶段,新一轮工业互联网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2.工业互联网跨界合作和生态建设全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工业互联网企业深化跨界产业合作,持续拓展生态范围。一是技术合作,实现能力互补。围绕基础技术开展合作,如GE、西门子分别与微软、阿里云在平台部署方面开展合作。围绕前沿技术开展合作,如微软与高通共同创建边缘侧的全新视觉AI 解决方案。二是行业合作,纵深应用领域。平台企业与行业用户围绕实际应用联合打造专业解决方案,如GE 与BP(英国石油公司)合作提高油气生产环节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平台企业通过整合技术及行业知识形成专业解决方案,如施耐德借助EcoStruxure 平台汇聚超过4000 家工业系统集成商的行业知识。三是资本合作,扩大发展实力。大型企业之间进行投资,深化合作关系,如罗克韦尔向PTC 注入10 亿美元股权投资。大型企业对创新企业的战略投资,如GE、博世、西门子等行业巨头分别对FogHorn、Claroty、Maana等工业互联网初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多元化业务布局。
3.工业互联网由试点示范阶段向规模化应用阶段全面推进近几年总体来看,通过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国家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工业互联网APP 培育工程方案(2018-2020)》等系列文件,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市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落实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工程,总投资49.24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总补助12.81 亿元,推动建设43 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项目;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遴选了40 个平台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全国各地培育了200 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500 多家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商。
展望未来几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将向规模化应用转变。在单个试点示范项目和应用示范的基础上,探索区域性发展的有效模式,带动区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工业互联网应用由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向所有工业行业领域推广,提升工业行业整体竞争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也将更加密切,促进整体产业链的跃升。
二、工业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工业互联网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在这种经济低迷的情形下,发达国家纷纷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工业互联网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通过模式创新重塑生产关系,成为各国打造经济新动能的共同选择。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逐渐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争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新的竞争焦点。
(二)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工业互联网建立在传统工业与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之上,实现应用融合与技术创新,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我国 2013 年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为 207 亿,2015 年规模为 2800 亿,2017 在规模为 5700 亿,2017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细分领域结构情况中,基础设施规模达到1912.89 亿元,占总规模的40.9%;软件与应用规模达到1435.84 亿元,占比为30.7%;通信与平台的规模为1290.85 亿元,占比为27.6%;工业安全为37.42 亿元,占总规模的0.8%。预计2022 年市场将达到近万亿元的规模。随着国家层面对产业升级、创新、经济新动能的进一步强调,工业互联网作为智能制造的基础平台,将会在整个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三)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制造业企业正在大量应用新技术,工厂企业正试图通过自动化和机器人,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生产线获得高灵活和高效率。预测到2030 年,数字化技术将在中国转变并创造10%至45%的行业收入。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上云进程加快,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超过6000 亿元,2020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14%,接近7000 亿元。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中国60%以上的GDP,是中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占制造业企业总数90%以上。且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为大型企业、主机厂提供零部件配套,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展望未来,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造业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借助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小微企业将加速数字化转型和自身良性发展。
(四)工业互联网逐步建立起产业、科技、金融生态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技术体系和生态体系也不断完善。从技术体系看,标准化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2015 年以来,工信部以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为抓手,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与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与试验验证等工作,截至目前,共支持了163 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初步形成了100 个左右智能制造标准试验平台,制定了国家、行业、企业等各类标准草案近600 项,发布了7 项国际标准,24 项国家标准,并在300 多家制造业企业推广应用。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将逐步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
从生态体系看,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向的投融资活动十分活跃。中国船舶投资5000 万元成立了中船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中电子与长沙市投资了20 亿元成立了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融资271 亿元,树根互联获得了数亿元A 轮融资,寄云科技获得了1亿元B 轮融资。展望未来,资本市场对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投资力度会逐渐加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生态链将逐步完善,形成产融结合、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
三、成都市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基础
1.应用场景。目前成都已经构建了较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具、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完善的工业基础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潜在的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尤其重要的是,成都在上述主导产业上存在一大批优质制造能力可以释放出来共享,包括产品设计、开模、加工制造、检验检测等,对于这些资源,各行业的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2.技术人才。成都是全国首个千兆省会城市,网络技术基础设施处于全国前列,并正在积极推动传输网Ipv6 改造、NB-IoT 等部署,为工业互联网加速推进提供了基础支撑。在新一代物联网、智能制造领域、工业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方面,成都都有高水平的创新企业和人才。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每年向社会输出一批计算机、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与工业互联网发展紧密相关的人才。
3.平台发展。成都已经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产品。本土企业川大智胜已经建成工业设备健康大数据平台“智胜云”,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赋能工业设备的健康管理;“积微物联”以钢铁全产业链为主题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塑造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平台典范;华为依靠领先的ICT 技术提供制造业技术软件化的关键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四川省工业监测平台、工业园区管理系统提供区域、行业、园区、企业动态数据监测。成都已经具备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雏形,只要能整合提升,就有潜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比较优势
相比于国内其它副省级城市,成都发展工业互联网具有比较优势。作为国家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成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有较大的优势。在集成电路、航空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都针对工业互联网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企业上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5G 基础网络建设等。
成都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不断完善,企业网络化协同比例高于全国3.5 个百分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标识注册量位居全国第5;建成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拥有积微物联CIII 等20 余个特色应用平台,“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现有约4 万家企业上云,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示范项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高于全国0.3 个百分点;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已将全市1300 余家重点规上企业纳入日常安全监测,初步建立工业信息安全治理体系。
(三)机遇与挑战
成都市是打造国际门户枢纽的核心支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极核,将承载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双向集聚和配置,形成极大的区域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工业互联网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一是2016 年4 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有利于成都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工业互联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2017 年2 月1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成都成为全国第二批、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有利于成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大通道率先突破,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 个方面实现全国率先示范。三是2020 年5 月19 日,四川、重庆两地工业和信息化、通信管理部门共同签署了《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构建同一张“工业互联网”,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工业行业产业链覆盖不全导致核心供给能力不足。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结合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良好效益。但是成都市的工业装备和软件供应商多数仍然处于技术追踪和引进阶段,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落后阶段,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技术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等核心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成都市智能制造的需要。二是缺乏制造业龙头企业带领致使难以形成示范效益。虽然成都市具有3000 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未来在我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龙头企业的缺乏也降低了与其他先进城市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竞争力,难以形成示范效应,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进行推进和弥补。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加快进度,建立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等基础平台,汇聚优秀的平台服务商和应用服务商,结合支持政策,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推动全市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四是联网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体系亟待完善。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与工业体系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全新安全挑战,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相比于传统的互联网安全和工控安全,其范围、复杂性、风险度和带来的影响要深远得多,而其中的数据安全、平台安全等问题也更突出;另一方面,目前处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初期,很多工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安全部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安全防控与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四、成都市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建议
按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结合当前工作情况,聚焦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从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创新应用、安全保障、创新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发展建议。
(一)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5G、物联网等基础网络建设。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与产业功能区共建5G 精品网络,构建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外网。支持龙头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合作利用5G 改造内网,推动5G 网络部署应用从生产外围环节向生产内部环节延伸。推动NB-IoT 在工业领域深入应用,打造物联网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实时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IPv6 等技术应用,促进工业控制和管理网络向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方向演进和IP 化、扁平化、柔性化发展。
2.加快标识解析节点建设。立足“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健全节点管理机构,完善节点运营机制,加速标识解析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等行业率先形成规模应用,积极探索在农业生产、商贸流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拓展,培育一批基于标识解析的高效协同、供需对接、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示范应用。发挥成都节点在网络、计算、安全等方面优势,支持省内各行业节点部署,推动各节点间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推进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参与构建国家工业基础大数据库,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四川分中心,打造若干个行业高质量工业大数据集。支持企业实施设备数字化改造,加快工业设备互联互通,推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数据采集,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汇聚。充分发挥现有大型数据中心作用,支持建设面向工业数据采集、汇聚和应用的小微型数据中心,加速提升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应用能力。探索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共享流转机制,大力培育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工业大数据示范应用,激发工业数据市场活力。
(二)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1.培育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1+N 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其中“1”为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N”为N 个工业互联网主题云平台,鼓励区县围绕自己的主导产业,建设面向自身优势行业的主题云平台,纳入成都市、四川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2.推动工业APP 向平台汇聚。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与体验推广中心,加快实施“蓉贝”软件人才计划,大力培育工业软件企业,完善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和特定场景,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经营管理等制造业关键环节的工业APP。建设工业APP 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工业APP 向平台汇聚。组织开展工业APP 测试评估。
3.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构建平台间合作的技术标准和功能组件,推动平台间能力互补,促进平台间的应用调用和数据集成。加强区域协同,探索建立商业驱动的平台合作模式,鼓励平台间开展横向协作,打造成德眉资供应链协同平台,加速区域内要素配置、技术服务、产业协同的一体化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为契机,促进区域重点平台互认互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建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共创国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三)深化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
1.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鼓励企业研发仿真分析、智能装配、数据采集、过程监控、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与运维、质量检测、产品追溯等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鼓励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和组建“创新应用实验室”,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打造一批云仿真设计、生产过程数字孪生、产品智能检测、产品全生命过程追溯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实现企业数字化水平跃升。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向平台迁移,大力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协同制造、设备健康管理、能源管理、产品远程服务等应用,带动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2.加强重点行业示范引领。围绕重点产业,充分依托工业互联网优势平台和专家资源,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应用问诊和数字化改造咨询,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开展工业互联网标杆培育行动,组织专业力量为重点项目提供全程顾问服务,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示范项目,每年评定工业互联网十佳解决方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十佳案例,编制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工业互联网创新项目范例,以典型示范带动行业整体提升。
3.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把握工业互联网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趋势,鼓励企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重点环节,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软件、工业云平台、信息安全系统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在工厂的集成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4.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围绕标识解析、工业智能、数字孪生、云边协同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供给能力。大力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交叉融合,推进其在工业监测、视频监控、巡检运维、智能调度、智慧物流、安全生产等场景的创新应用。积极推广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装备制造、智慧家居、汽车等行业的应用。
(四)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工业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产品研发,形成一批创新实用的安全解决方案,培育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专业安全第三方服务机构。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领域密码应用,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检查评估工作,提高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支撑能力。指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建设,落实等级保护制度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部署有效安全技术防护手段,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稳定运行。
2.推进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认真落实《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的安全使用、流动与共享,开展数据分类分级试点验证,探索建立数据分级分类制度和应用推广工作机制。鼓励商用密码在工业互联网数据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3.发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依托国家信息安全(成都)基地优势,重点突破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工业大数据安全等相关核心技术,推动攻击防护、漏洞挖掘、入侵发现、态势感知、安全审计、可信芯片等安全产品研发。积极发挥相关产业联盟、分支机构的引导作用,整合资源,鼓励创新服务模式,提供风险预警、运行维护、咨询分析、诊断评估、检测认证等服务。
(五)完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生态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开展低功耗工业无线网络等新型网络互联技术研究,加快5G、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加快IPv6 等核心技术攻关,促进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2.提升产品与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由“产品提供商—设备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引进培育一批关键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商、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形成一批工业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工业智能软件和解决方案。支持各类主体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推广,鼓励将工业互联网与业务流程重塑、组织结构优化、商业模式变革有机结合。
3.大力支持创新工业产品转化应用。支持工业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研发产品研发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协同平台类、模块化嵌入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产品,逐步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鼓励工业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促进形成面向行业、面向领域的工业软件应用示范。
成都市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应在成都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统筹制定工业互联网重大政策,督促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部、省、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合作,强化省、市、县联动,形成推进合力。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工业互联网对成都工业经济引领效益显著,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技术产业体系构建及融合应用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