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天水为例
2022-02-06刘亚琦刘鸣铎
刘亚琦 刘鸣铎
一、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传承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
随着城镇化的比例和速度不断提高,许多乡村在不断萎缩甚至消亡,与之相应的乡村文化也随之逐渐消失。因此,实施农村振兴,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需要激活乡村的文化元素,提振农民精神,兴盛文化产业。只有乡村繁荣了,广大农民高度自信了,城乡共同融合发展了,特色的乡村文化才能加以传承和发展。
很多学者就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研究:如田川流在《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一文中提出了“当代乡村存在多维度文化,各种文化必须融合协调发展,与乡村行政管理机制求得统一”。罗勋章等发表的论文《当下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面面观》认为应树立系统的乡村文化发展体系观,努力发掘传统的村社文化,丰富文化内容与形式。
一些学者就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关月婵的《新媒体时代广西传统村落“活化”研究》提出借助媒体的力量,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大范围宣传,使传统村落文化重新“活化”。陶晶的《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提出为农民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二、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乡村文化建设偏重硬件建设。近些年来,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下,乡村公共设施的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软件建设有待改进。
问题二:乡村文化建设没有有效发挥农民积极性。文化的内涵建设要有影响力,必然要迎合乡村村民的多元文化体验需要,所以必须找到合适的载体,才能有效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三:乡村缺乏村史、村志、年鉴等历史记录。这些微小的历史没有人重视和记录,但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后就有了需求,如农民有写家谱的需求,有写家乡的山水、庙史的需求,有写村学史的要求等。所以村史等虽小,但能还原村庄的历史风貌,揭示每个村落的血脉延续,观史思治,修谱谋远,村史等也能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等多重作用。
问题四:农村特色文化缺乏上升渠道及出口。农民有体育、文艺的娱乐要求,但没有相应平台,缺乏上升渠道及出口。例如,农村有秦腔的自乐班,有地方小曲的自乐班等,但缺乏内容上的引导和创新,缺乏经费、活动场所,更缺乏交流、比赛等提升渠道。
问题五:乡村缺乏村级微宣传平台。乡村普遍缺乏由村级机构主导,宣传党的政策以及好人好事等的微平台。
三、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策略
1.挖掘乡村文化
一个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是时代发展变迁的载体,在乡村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村民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史,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有历史感、荣誉感、文化感,这就是根文化。所以,我们要讲好乡村故事。讲好乡村故事可以从村史、村志的收集及编撰着手,围绕村庄变迁、名人事迹、节日风俗、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生产生活工具等内容进行。
政府在引导和积极推动村民撰写村史、村志的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帮助乡村建设村史馆,也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村史村政微平台,使得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乡村文化的受众面和影响力,让乡村振兴理念成为每个村民的原生动力。
2.整合乡村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发展乡村经济
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传承互相促进,打造出特色的文化标志,共同发展乡村经济。一些学者列举的典型案例可供借鉴或参考。
刘静娴等人发表的论文《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考》,重点考察常州别桥镇塘马村的农村文化,发现其文化产业核心主要是红色原乡基础上的旅游业、有机软米生产基地、特色田园项目等。张馨文的论文《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乡贤文化价值》研究了乡贤的作用,如把乡土情结和故乡情谊牢牢拴住,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可以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李敢、叶美兰在《“新乡贤”的历史轨迹、建设实践与理论建构》中以德清县东衡村为研究对象,挖掘南宋书法家赵孟頫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打造“孟頫故里·书画圣地·文化东衡”特色文化品牌。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董颍教授、陈美君博士在浙江金华的金村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利用当地的地质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打造了集科普、旅游、农特产品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基地,在偏僻的农村实现了“乡村美、村民富、产业强”的建设目标。
四、天水地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把村史撰写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抓手
镇、村两级政府将乡村微史的研究与整理,作为乡村基础性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重塑乡村文化秩序与价值,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不同乡村可以用村史、村志、年鉴等多种方式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村民中有很多人通晓村情,具备文化素养,又有强烈的文化诉求,对乡村溯源、区域特色、民风民俗、村史沿革多个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他们将会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建设起到骨干作用。
2.加强地质文化村建设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利用有些农村的地质资源优势,可形成明显的特色和文化品牌。比如麦积区的花庙村,有典型地质遗迹70 多处,包括河道类型、岩石类型、滑坡体类型等,如果结合当地其他红色文化、中医文化等,完全可以打造出极具特色的“花庙文化”,培育乡村地质旅游、中小学生研学基地、道地药材、土蜂蜜等经济项目。花庙村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以有效利用,恢复水磨遗迹及文化,打造乡村面粉等特优农产品品牌。
3.规划好、利用好文化资源
各级政府部门与村级组织交流,规划好乡村(镇)文化的建设方案,充分利用乡村的文化资源。比如清水县秦亭镇,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但当地流传的很多文化故事和传说在秦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秦人先祖非子牧马有功,最早封邑于“秦亭”。秦亭位于清水县境内的大震关,在秦汉时期有非常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地位,有“关陕锁钥”之誉。汉武帝曾数次登陇山,到大震关巡视。文人骚客沿途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整理和研究这些遍布秦亭乡村的遗迹、文化、史实等,在提高当地群众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4.建好村政、村史微平台
积极投入经费,安排人员做好村政、村史微平台建设。微平台不受地域影响,能辐射到每个村民,使很多远在外乡的村民及时了解村情,参与故乡建设。通过打造学习教育、议事交流、志愿服务、村史村貌等栏目,微平台可以成为服务党员群众最前沿、最微型的阵地,让广大村民根据村情实际,谈变化、提建议、谋发展,真实记录乡村在党领导下发展变化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