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纸材料在雕塑中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05张压西
张压西 贾 倩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一、何为手工纸
手工纸是一项特殊的文化资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以淡雅古朴的质感谱写传统艺术的东方神韵,不仅涵盖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与承载者。一项技术的兴起需要多种因素的集合,最初的纸张或许受到自然现象的启发,但真正意义上的造纸还应归功于东汉的蔡伦,通过一定的工艺技术改变自然材料而形成纸张。在《中国手工纸的传统技艺》一书中记载:“采取中国历史上的传统造纸方法,以人工使用纸帘(竹帘)把纸槽中的纤维悬浮液捞起,经过滤水、压榨、干燥而成的单张纸。”①刘仁庆:《中国手工纸的传统技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第4页。中国现有的传统手工纸主要分为草纸、皮纸、竹纸三大类。
二、手工纸的机遇与转换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文化是一个过程,技术与工艺更是如此,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存在,它们都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手工纸并非可以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变革,手工纸逐渐开始边缘化,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其是社会需求、民族精神、地缘政治、生态环境等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文化的多元性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使手工纸在实用价值减弱后,与艺术结合是一种新的机遇与转化。
(一)手工纸的特性
手工纸区别于高产的机械纸张,从量、质、表、情四个方面展开叙述。
1.量:温和绵柔
《天工开物》中讲道,造纸的厚薄由人的手法而定,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纸的厚薄与匠人的手法息息相关。手工纸的纤维结构松散,分布均匀,纵横交错,拉力差小,放久后不硬化,温和绵柔。
2.质:耐久不陈
手工纸对原材料的选材要求极高,抄纸时不施胶加矾,纸质呈碱性,不易腐蚀,可久存不陈,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3.表:肌理丰富
手工纸采用天然的植物手工制作而成,在纸浆干燥过程中,表层的纸纤维附着在纸帘上,透光观看可见明显纸帘纹路,也可看到植物纤维的排布和走向,肌理丰富多样。
4.情:亲和自然
手工是心手相连的工程,造纸多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成员各司其职,这项工艺把生产者联系在一起,齐力合作充满情感的交流,而纸纤维源于自然,触碰它,如同感知自然的温度。
(二)介入雕塑的语境
雕塑是一门空间艺术,其是建构直观真实的表达。用眼睛触摸空间的维度,在三维空间中补充对平面未知区域的理解。随着当代雕塑对材料的解放,很多无法被应用的传统材料也能在空间艺术中得到一方舞台,谋求新的对话与交流。
手工纸介入雕塑语境,使平面的纸张拓展到空间中,以新颖的手法展现纸的魅力,不仅能促进手工纸的传承与保护,而且为当代雕塑提供了新的表现与可能,也能以温和柔软的形态营造出具有亲和力的场域空间,消解时代的冰冷感。
首先,手工纸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继承传统之精华,嫁接当代之表达,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其次,手工纸不仅有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现实意义,在材料实践中也为雕塑提供了新的表现与可能。尤其是手工纸的视触感,能加强作品与观者的沟通,呈现一种更加开放的表现,谋求艺术与生活的新组合。手工纸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材质,也是自然温度的另一种馈赠。以手工纸材料展开雕塑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现代生活硬质材料的冷漠感,以纸的温度缓冲时代的冰冷。
三、工艺的实践与创新
将平面的纸张运用在空间中,需要解决工艺的问题。一方面,追溯传统工艺的智慧,找寻可以参考的技法;另一方面,学习国内外相关案例,通过实验形成创作方法。笔者对手工纸的材料展开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分别是肌理实验、着色实验和塑形实验,挖掘材料的可能性,为后期的雕塑创作夯实基础。
(一)肌理实验
肌理是物体的表面纹理所呈现的质感体现,不仅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也能在心理上引发视觉触感。在装饰艺术中常采用拼贴、扎染、编织、折叠、叠压等方式改变材料的肌理效果,以体现装饰的多样性和材料的丰富性。手工纸材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自然肌理与手工痕迹,笔者通过褶皱与堆积(如图1)、拼贴与重复(如图2)、雕刻与镂空(如图3)、线条与编织(如图4)等方法为后续艺术创作提供肌理样本。
图 1 褶皱与堆积
图 2 拼贴与重复
图 3 雕刻与镂空
图 4 线条与编织
(二)着色实验
手工纸的纤维松散,质地均匀,不同的颜料所呈现的效果也不同。笔者利用三种类型的颜料进行实验,分别为水彩、矿物颜料、色粉,根据实验得出:水彩晕染速度较快,色彩过渡有层次感,颜色溶于纸张的中间层,正反色差较小;矿物颜料晕染速度最快,色彩过渡均匀,颜色溶于纸张的里层,正反色差较小;色粉晕染速度较慢,色彩过渡较弱,且颜色浮在纸张的表层,正反色差较大(如表1)。
表1 手工纸与不同色彩品类的实验
(三)塑形实验
相对于传统雕塑所用的泥料,纸的塑形较难把控。笔者采用了湿拓法、翻模法、骨架拼贴法、缠绕法、综合材料塑形法进行实验。湿拓法将浸湿的手工纸敷在物体上,借助湿纸的贴合性成型,待纸张干透后取出模型,即可拓印出形态,这种塑形方法虽简单但内无支撑体,易变形(如图5)。翻模法是以纸浆加胶灌入模具风干后而成。这种方法较前者虽然胎体变厚,但形体细节不易处理,也容易变形(如图5)。骨架拼贴法通过借鉴传统纸扎灯笼的造型原理用竹条搭建立体的骨架,再将手工纸剪裁成一定形状贴附在骨架上,形态饱满,不易变形。笔者将竹条变为铁丝,使框架更加稳固(如图6)。缠绕法与综合材料塑形法是将纸剪切成条状或捻成线,通过缠绕的方法,增加了纸的韧性和强度。再以纸浆和纸泥修整,使视觉表现丰富,适用于细节与结构等方面的修整(如图7)。
图5 湿拓法与翻模法
图6 骨架拼贴法
图7 缠绕法与综合材料塑形法
四、空间中的纸艺术
(一)回应自然
从手工纸的自然属性出发,审视“纸”与“自然”的关系,笔者创作了《纸物与植物》《对话自然》两件作品。《纸物与植物》以书籍的形式呈现,内嵌手工纸制作的植物“标本”,色彩淡雅,栩栩如生,模糊纸物与植物的边界,“纸”与“植”本为一,增强共生的概念,又融合与植物相关的诗集,使作品可视、可读、可触,多元地认识自然,感知自然(如图8)。《对话自然》通过拟人化表现自然界的动植物与人物产生互动,表现出人与自然美好和谐的关系(如图9)。作品放置在不同的方盒中,如一个个剧场,奇幻又充满故事性。
图8 《纸物与植物》
图9 《对话自然》
(二)空间的拓展
在空间中探讨手工纸的张力与表达,作品《脆弱与生命》由七件纸制动物骨骼构成,从墙面延展到空间,相互呼应(如图10、图11)。手工纸张的本白是植物不断洗涤后的白,与动物骨骼的色彩相同,以柔软的纸张表现坚固而永恒的化石,从视觉和形式上阐述笔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图10 《脆弱与生命》
图11 《脆弱与生命》细节图
(三)意境的传递
“意境”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元素,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情与物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将外化的客观景物与内化的主观精神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展现意境之美。手工纸多作为书画作品的承载物,笔者将书画中的意境转接在三维空间中,借“纸”温馨的自然质感、特有的触觉肌理以及亲和的视觉形象,从内在理解东方美学之境,唤起当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感知。
作品《纸境》将传统国画中的花鸟、人物、山水的表现语言挪用在雕塑上,保留中国古典美学意味,使整体作品呈现出静谧、典雅的意境美(如图12)。
图12 《纸境》
笔者从回应自然、空间的拓展、意境的传递三个主题展开创作实践,从手工书到雕塑,纸张不断抒写它的魅力,以当代的审美体验唤起人们对传统手工纸艺术的理解。
五、总结与展望
快节奏的时代,机械化的生活,常使我们感到疲惫,而手工的温度正是这个时代的良药。未来艺术的发展会如何我们可能无法知晓,但笔者坚信始终会有纸艺术的一席之地,它是我们文化基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传统手工纸嫁接雕塑,发掘纸在空间中的艺术表达,加强了造纸匠人的心理认同感,也为雕塑的表现带来新的可能。
未来手工纸的探索仍有很大的空间,在创作和实用方面还可以更深地融入当下的生活。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为更多爱好传统手工纸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参考和启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