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玑龙狮的文化存续

2022-02-05李沐阳

四川体育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珠玑龙狮舞龙

李沐阳

珠玑龙狮的文化存续

李沐阳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珠玑龙狮的文化存续是一部鲜活的珠玑地方历史。珠玑是南粤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历史符号,为了弘扬和补充珠玑文化,促进珠玑地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口述史研究法,了解珠玑龙狮的起源,探讨珠玑龙狮的肢体语言、失传技艺、格斗功能等特点及其事态先兆。

珠玑;节庆体育;龙狮;南粤古驿道;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南粤古驿道是广东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文化融合之路,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2017年11月26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紧密结合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挖掘古驿道文化内涵为切入点,采用“古驿道+文化”和“古驿道+体育”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沿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珠玑巷是粤湘赣三省相连处的红三角地区的一个古老村落,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下属南雄市,至今已有1195年历史,被广府人视为“祖宗故居”之地,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南粤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客家人南迁的重要陆上通道,也是岭南客家文化的重要节点[1]。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改名为珠玑巷。珠玑指以珠玑巷为中心的区域,其西南方向距离南雄市城区8km,东北方向距离江西省大余县城区32km。珠玑巷过去包括沙水、洋湖、牛田坊、聪辈等村落,古老的珠玑巷是一个有着巨大历史积淀的地方。后裔寻祖的地方往往会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民间传奇故事,珠玑地方的故事多了便形成了文化——珠玑文化。

珠玑文化可分为传统的物质文化和民间的精神文化,传统物质文化的继承在珠玑地方越来越得到加强。为充分发掘和积极引导民间艺术力量,珠玑镇成立了“珠玑古巷民间艺术协会”,挖掘整理出九十九节龙、双龙双狮、青草狮、鸳鸯狮、鲤鱼跳龙门、舞狮等一大批民间艺术节目,在每年元宵、端午、七月七等节日和重要活动时,都各自开展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珠玑沙水的装扮故事、洋湖的鲤鱼跳龙门和划旱船、塘村的香火龙、牛田的龙狮都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色。文化作为记忆历史的方式之一,传说的产生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地方风物相联系[2]。民间的精神文化也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珠玑文化在得名考源[3]、历史典故[4]、寻根文化[5]、姓氏文化[6]、文化旅游[7]和民俗音乐[8]等方面取得的诸多成果,是岭南人的精神家园。目前为止,唯有刘连山、刘春莲对珠玑龙狮的典故[9]、演变[10]、编织[11]和乐调[12]进行了研究。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节庆活动的一部分和身体操练的一部分,珠玑龙狮将珠玑文化串联了起来。本文在文献资料和口述史研究的基础上,几度前往南雄市珠玑镇、湖口镇、水口镇和乌迳镇等镇深度访谈耄耋,了解珠玑龙狮的起源和特点,探讨珠玑龙狮的肢体语言和失传技艺、格斗功能、事态先兆,以期为弘扬和补充珠玑文化尽微薄之力,且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1 珠玑龙狮的起源:北民南迁

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龙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机实物体,是人们心中崇拜的意识形态的图腾神物,世界各国几乎都有龙神物的存在,龙图腾有河马说、马说、蜥蜴说、恐龙说、鳄鱼说和熊说等多种说法[13]。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汉代的龙型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多。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记载汉代舞龙求雨就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之说。舞狮的出现,比舞龙晚得多。狮由真实的动物形象演变而来,国外没有特别记载狮舞的来源,我国对狮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舞狮在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唐高祖登基后,为宾客们接风洗尘的活动仪式,开始只能在皇宫活动,后来才发展到民间,活动中的五方狮舞认为是现代舞狮的雏形[14]。也有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域羌人就将狮子带到关内,初期中原人称之西域狮,人们对狮子的形象进行加工使之艺术化,便形成了舞狮。

在珠玑地方有珠玑舞龙与刘氏情缘之说。在古代,马称为龙,驯马则为驯龙。龙与刘氏有着特别的情缘,史学界所认同的刘姓的得姓始祖刘累(公元前1898-公元前1788年)被孔甲(生卒年不详)命为为驯龙师,训技的招式、驯龙表演行使的礼仪方式演变成的动作则为龙舞的最初雏形。司马迁所作《高祖本纪》曰:“……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生高祖[15]。”刘知几(661-721年)撰写的《刘氏家史》记载[16],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以及明末时期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北民从中原到福建,到江西虔州(即赣州),然后穿越大庾岭古道至珠玑,带来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在岭南传播。作为民间习俗、节庆体育和身体活动的一部分,作为珠玑文化的一部分,珠玑龙狮文化由此形成。《香山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南粤香山人兴舞龙首龙尾,先游市,再入寺,洒净水于佛。”又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可见南粤在唐代已有了舞龙的习俗[17]。查找南雄县志及姓氏族谱,结合多方了解,没有珠玑本地龙狮起源的文字记载,唯有世代口口相传。探访得知,珠玑龙狮是北民带来的北方文化之一,龙和狮几乎同时进入岭南。龙狮从河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经福建、江西传入珠玑,后继续传向珠三角乃至东南亚。早在唐文宗年间(826-840年),珠玑牛田坊(今沙水、洋湖、牛田、长迳和塘村等村舍)的龙狮就是南雄州府节日庆典众多节目中的主角,那时龙腾狮跳,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以及清雍正八年(1730年)前后,南雄州已盛行节庆龙狮的习惯,场景更是热闹非凡。

牛田坊刘氏族谱记载了十三世孙国子监生刘源崑、州生刘源崙等用文字记录的牛田坊不同时节舞龙舞狮的场景。刘源崑的《风雨龙狮》记载:“祠里锣呐堂外雷,天仙腾稥凡间来。巡神披雨窥龙狮,留恋人间距升神。”刘源崙的《天界人间》记载:“铜钹唢呐迎雨雷,巡仙寻声凡间来。龙腾狮跃正嬉戏,黄龙紫狮缠不开。仙人入境忘复命,无奈玉帝闪电催。挽留界下奏善事,神到人间不愿归。”所言均意即神仙下凡观看珠玑龙狮表演,被欢乐气氛所迷惑,忘记了回宫复职。刘源崙还记录了孩子们观看完龙狮表演,回家路上穿街走巷,小心翼翼低着头,弯着腰游过蜿蜒的矮屋檐街,模仿龙狮舞姿的情形:“神炮锣钹唢呐镲,大廻戏龙小廻狮。蜿蜒漫行钻檐阶,长者笑奉香作揖。东祥西迂圆礼过,文龙武狮献宗祠。锣声同比神炮响,归途顽童摇毋止。”俗话说穷文富武,珠玑后来的繁华富足促进了珠玑龙狮的文化存续,珠玑龙狮的文化存续也反映了珠玑在不同历史年代的状况。

2 珠玑龙狮的特点

2.1 龙文狮武,分工合作

珠玑的龙的节数为奇数,造型有长有短,短的龙只有9m长,主要用作平时的舞龙学习,如东坑村落刘氏拜龙仅有9m长,共有5节龙骨,龙头1m便于挥舞,其余4节均为2m。长的龙没有长度限定,在于造扎能手想编织多长就多长,如珠玑镇叟里元村落所舞的99节香火龙。宋代时期出现过卖艺表演的五人龙,但非五节龙,龙首1人,龙身4人每人掌控两节龙,组合起来即九节龙。龙身的长度不受约束,造扎能手想编织多长就可以编织多长,全长5560m的“万锦·中山龙”是刷新吉尼斯世界的最长的龙。龙身颜色的搭配不可随心所欲,而要遵循传统,以体现作为力量和权力的权威性,不可娱乐化。舞前先在祠堂由族中长者率众举行“请龙下凡”仪式;后沿村庄龙脉由龙头山舞到龙尾山,再回到祠堂,在祠堂里要舞出一定的花样如“上上大吉”等字样;舞后把各节龙身放在一起烧掉,并放炮竹、鸣礼炮,谓之“送龙升天”,祈求丰年。龙舞体现舞者的文明,以显礼数行规。

珠玑的狮分为大狮和小狮,大狮有3.5-4m长,非常规表演狮,主要作为地方文化标志。小狮2.5-3m长,更短的是包括着装也不过1.8m的单人狮,体型直径在50-120cm之间。俗话说,狮有揇量(古时候惯用的丈量方式,指用手指度量,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为揇,此指长度有限制之意)龙无长(此指长度没有限制之意)。正常情况下,民间的造扎师编织的狮的体型都不会超过九尺九长,一直沿用至今。珠玑的狮在清文宗五年(1855年)之前舞北狮,体现舞者的武艺,展现人的体格,显现力量的强弱以及格斗技艺等,其背景系列或与战争因素相关。随着岁月变迁,适应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到了清朝末年,最早传入广东珠三角的狮舞又出现了返潮北上,北狮在珠玑逐渐演变成南北混合型狮舞。现在的珠玑只舞建立在北狮基础上的南狮,但是只继承了几个简单的摇摆动作,没有完整的舞狮套路,而北狮的格局和套路已基本失传。狮舞出场人数分为个人、一对一、一对众等,出场形式分为赤手空拳、单双刀、长矛、关公刀、棍棒以及空手对兵器等,道具包括单凳、锄铲和茅杆等。北狮舞武,刚劲有力,喜怒无常;南狮舞文,文质彬彬,多情善感。

狮是开路先锋;在后面督阵的龙是场面主角。龙狮表演时,抱拳施礼讲究前后左右、上下先后和东南西北等礼数,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视村社的方位、祠堂的方位、首席位的朝向、表演的难度,以及采用不同的抱拳、屈膝、伸腿、点地和划拳轨迹。龙舞奏乐时,唢呐、铜锣和小锣等乐器讲究先后顺序;吹唢呐者的仰头方向、其他乐器奏乐人点头附和和合奏寓意人丁兴旺,否则表示不祝愿好兆头。狮舞配合龙舞进行各种表演。龙体现精神向往,称为“文龙”,情显悦;狮体现强大与力量,称为“武狮”,情显怒。珠玑龙狮在珠玑地方社会生活角色中遵守分工与合作潜规。求雨(无需向民众施礼)、乔迁、弥月宴和寿宴表演等是龙舞的使命;奠基、开市和迎送军士等是狮舞的专利。狮既是龙的开路先锋,又是保护龙的身前卒,狮随龙走,为龙开路,舞龙到庙宇都会有大小狮子的陪护,一直沿用至今。现代的龙狮已经失去了早期的那种龙文狮武的精神阵势,只保留了一些较简单的舞姿招式和近似相同的奏乐。

2.2 肢体语言表达感悟

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龙文狮武、分工合作礼数指导下的珠玑龙狮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感悟,若遇到冒犯龙队的举动,龙舞会照常表演,但是龙队的唢呐师、铜锣师和側锣师则会合奏音乐,用不寻常的身体形态表示不满,不祝愿吉祥。前辈讲述所谓冒犯龙队举动,指所到村落没有积极以礼相迎,即没有出现燃放鞭炮、神炮、拱手作揖的礼节,或旁人出现指手画脚等不和谐动作。狮子多情善感,是极其丰富的娱乐形式,按照时日节庆举行活动,必不可缺,尤其是南狮。龙狮队领队每当感觉被他人瞧不起或者受到错待,往往会暗示龙狮队通过龙狮的肢体形态,结合自身、自然和事件等想象其语境,以表达有利于自己的感悟。受传统的伦理文化和儒家思想等影响,珠玑龙狮在不同的节日表达不同的寓意,在龙狮活动中重娱乐、重表演、重集体、重礼仪,通过寓意调节各种关系,教化各种道理,尤其注重灌输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系。正月初二的龙狮为拜社年菩萨,舞龙到庙宇聚集都有大小狮子的陪护,在新的一年里,请求观音菩萨能够给村民于平平安安,多子多福,村社之间无偷盗。“年成好可能饱,年成差吃泥沙。”元宵节的龙狮恳求上天可以给予来年恩赐,保佑人们平安,祈祷上天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端午节的龙狮则恳请上天仙官能够时时巡视界下,造福人民,驱邪镇魔,人畜平安。

2.3 龙狮集会锻炼格斗技能

文化存续总是与当地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密不可分,通过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将当时的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串联。珠玑地方对龙舞狮舞与舞龙舞狮有不同的说法,主要在于个人与集体:龙舞狮舞,讲究个人技术,主要体现舞者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的大小和持久性。舞龙舞狮,注重集体配合,着重于演技和情感,即表现龙狮的喜怒哀愁。尽管珠玑龙狮在2000年前就已经被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在比较动荡的朝代如元明清朝代表面上显露的多为娱乐之技,实则暗藏练兵之举,有组织地进行格斗技艺和身体素质练习,随时派得上用场。宋代之后狮舞逐渐演变成狮武,明代最为明显,狮舞活动隐藏在政治上的策划与军队练兵作用并延续至民国末期。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初二日,珠玑巷满街游人,左右穿梭,耍猴训蛇,舞枪弄棒,吞刀吐火玩耍杂技艺人应有尽有,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观看舞龙舞狮以及装扮故事等表演,几乎把整个珠玑巷道围的水泄不通。在那日的龙裹狮表演过程出现了两次动作失利环节,有相人则推算珠玑地方若干年后会有灾难。后来发生的典型事件首选在南雄当地比较出名的太平天国运动的“三点会”事件,即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攻打南雄州,当地反清复明激进人物的刘荣丰率领珠玑地方上的人们常以狮舞集会锻炼格斗技术,乘机锻炼成员的体能,掩盖了他将来举兵作战的真实目的。通过龙形队列操练格斗技术,提高军队士气和威风;采用双手举石、举树干等重物模仿舞龙舞狮的摇摆、攻击、躲闪等动作提高军士攻防能力。虽然集会成员个个身强力壮,都练得一身好的格斗本领,但身躯毕竟是肉长的,还是挡不住枪炮弹药。

2.4 失传技艺警示后人

珠玑地方龙狮界口口相传的警示语:“龙裹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狮裹龙,三年穷,无日吉,来日凶。”龙狮共舞是珠玑龙狮活动的经典戏场,是南雄州城每逢重大节日和喜庆活动时必须表演的核心内容。上辈祖师掌门认为龙狮共舞非常讲究节庆期间的规矩,指表演龙狮共舞节目的舞者前7天不可以说犯忌讳的话或做犯忌讳的事,否则会被认为破规,将遭到惩罚。龙裹狮舞得顺利,则一切都好,要是龙被狮裹,做事可要倒霉,所以祖师掌门不打算传下。因此,“寻欢作乐”、“大地同春”和“龙调狮怒”等龙狮共舞节目自光绪二年(1876年)之后,再也没有表演过,更没有详细笔记,完整的技术套路未被后人继承。尽管部分珠玑龙狮共舞技艺失传,但是有关珠玑龙狮共舞失传技艺的传说还是警示着后人,深深地影响着珠玑后人潜意识里对公序良俗的遵从和对万事万物的敬畏,伴随着遵从和敬畏,珠玑文化的影响力得以渊源流传,直至海外。失传的东西往往更加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珠玑龙狮的失传技艺犹如强力的吸铁石,每年都会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珠玑探寻。

3 珠玑龙狮的事态先兆

古代的人物或事件对于当时统治者无利或利益不大时,有可能会逐渐消失于民间;而地方官府编纂地方志会有选择性地吸收和接纳民间族谱中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内容。也就是说,地方志中的人物或事件会在族谱中找到,族谱中的人物或事件未必能在地方志中看见。珠玑龙狮文化部分带有神话色彩,文字记载或焚烧或丢失,只有个别耄耋老人听说过一些奇怪的故事。或许因为不能作为有力的考证资料,所以导致没人去做专门研究,使得这一文化角出现了消亡危机。为了能保留珠玑龙狮的历史记忆,通过多种途径对珠玑龙狮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事态与先兆故事进行收集和整理,旨为补充珠玑龙狮文化。接受访谈的老先生讲,在他小时候,在祠堂神台上存放着一本厚厚的《天化灵》,著录了珠玑一些关于万物自然的未卜先知的故事。事态多指某一件不好的事的局势或情况,先兆指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来的迹象,事态先兆指不好的事情会显示出不好的迹象,会有不好的走向。“唉,祖辈上留传下来的故事快没了,只能听丁点,晓得丁点。那些很奇怪的事情族谱又不敢详记,有些记上又被删除,到后来就什么也没有,只有留下后话。”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识别指标而言,故事先兆算是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的文化特征是文化信仰,识别指标与神话传说相关[18],遗憾的是未能获得文字记载资料源,最后只有那么一丝微弱的口传声音。目前为止,珠玑龙狮事态先兆快要从人间消失,最为典型的是唐代开凿大庾岭古道事态先兆、宋代罗贵遇难南迁事态先兆和近代太平天国攻打南雄州事态先兆。

3.1 唐代开凿大庾岭古道事态先兆

唐开元四年(716年)的三月初一为择日,作为开凿大庾岭道的良辰吉日,隆重仪式由冉须翁(老道人,有说是福建人氏,时年93岁)主持,仪式过程需要舞龙舞狮7天。第1天祈告上天开凿岩道之事,告天之灵,以天备令,祈求获得上天的允许;第2天恭敬游仙,希望得到云游四海的仙人保护;第3天祭拜山神,动工工程庞大,开山劈路会惊动山神,希望得到山神的原谅和帮助;第4天祭祀前故(之前造路逝者),希望得到已故前人灵魂保佑;第5天嬉闹民间,以虚张声势,引起人们关注,得到更多人们参与施工劳动;第6天祈求顺利,预祝完工,需要用牛头、马头、鸡肉、羊肉作为侍奉;第7天感谢上天、感谢神灵。在第1天的舞龙仪式中,龙身自己被缠绕成死结,当时冉须翁仰头自叹“难必生兮,民无破矣”。吉日已到了第2天,张九龄仍没有见到动工,还是在进行各类祭祀仪式活动,于是就不高兴,张九龄不信奉神灵,下令终止仪式活动,要求立即动工,所以祭祀仪式只进行了2天,后面的5天仪式没有延续和完成。大庾岭古道虽然怪石嶙峋,陡峭悬心,初道层岩叠嶂,荆刺阻塞,但还是能够见到昨日开凿出的新路段,可以见到工程的进展。开凿到接近岭顶的时候,岩石特别坚硬,阻塞了凿路,今日凿开之处,第2日又已并拢,工程进展开始减慢。尽管非常努力,凿了七七四十九天,岭顶工程仍无进展,岭顶岩层段如同没有动过一样。第50日的早晨,一位游仙见张九龄愁眉苦脸,便问详情,张九龄细说凿道困境。仙人得知后,双手向天上东边仰首兜襟拂袖,轻作一躬,转身尴尬笑了笑,对张九龄说:“上界存令无难,界下山神所碍,游仙不与拜下,可为单身双人见红岩,即可解难”。其意是天上有呈报开道档案,上天没有为难你们,是大庾岭的山神认为开凿破坏了神道,于是阻碍开凿。云游仙道不适合拜见地方山神,若有身孕者于此分娩,岩石见血可自裂,则可破解此灾。张九龄的侍妾戚宜芬知道后,剖腹岭顶岩段,血流之处,岩石开缝自裂。说也奇怪,这天凿一点开一点,凿多长开多长,再也不会出现合拢现象,经过两年的努力开凿,终于把大庾岭古道开通。

3.2 宋代罗贵遇难南迁事态先兆

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正月初二,牛田坊欢度新年闹喜庆,两条九节龙和五只狮子共舞,在尽兴表演过程中突然出现两龙首相互碰撞,第二、第三节彼此缠绕,第四至第九节仍然与群狮共舞的情形。当时有个来自中原的江湖占卜之人见到此状,顿表惊讶,事后即预言:“今日甚表不吉,近在周年会有一难,中有可能十年八载,远年之后高峰发达,可尽兴望。”来自中原的江湖占卜之人认为龙首碰撞,有欢有悲,或许发生在今年,二、三节缠绕,也有可能发生在两至三年内,或者发生在多年后,四、九节继续兴舞,隐藏算术四九三六(4*9=36),寓死后又生了(“36”的谐音),以表后代兴旺发达。据后来发生的胡妃事件:罗贵,字以达,别字天爵,号琴轩。其先祖罗彦瓌(923—969年)为北宋开国功臣、节度使,宋初为避猜忌之祸徙居南雄珠玑巷。罗贵为其第七代裔孙,任南雄州学廪贡,赠吏部尚书。民间传说南宋绍兴年(1131年-1162年)间,身为珠玑里里长的罗贵临危仗义,挺身而起,分水陆两路,率珠玑巷33姓、97户、上千人南迁,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落户珠江三角洲一带,顺利避过一劫[19]。事态先兆是内心世界的一种驱动力,从世界各国的珠玑巷后裔的昌盛繁荣景象审视,在海外开基立业已是根深蒂固,不管是由于何种原因外迁,最起码有这么回事。灵验与否,从地方民间文化角度,值得研究。

3.3 近代太平天国攻打南雄州事态先兆

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初二,珠玑巷满街游人,左右穿梭,耍猴驯蛇,舞枪弄棒,吞刀吐火,玩耍杂技的艺人应有尽有,更引人注目的是舞龙舞狮以及装扮故事等表演,几乎把整个珠玑巷道围得水泄不通。在众多节目之中的“龙裹狮”表演中,不知道是技术问题,还是注定了要羊羔子长角-出洋相,有一头狮子张开大嘴把龙脖子咬住(正常情况下,龙会躲闪和攻击对方)不松口,后面的5、6、7节竟然被狮尾缠住了,原来一条凶猛的长龙突然变成了一条不能起身的残龙。观众所看见的这条龙仿佛被许多虎、狼、蛇、鼠以及叫不出名的怪物呲牙咧嘴地缠住龙体乱咬,在场观看的小孩受到惊吓而大声尖叫。当时就有一位老者告诉龙舞主持,说神台高香熄灭,烛无完燃,预兆大有不祥,香火自灭,人间有难,让主持重新跪燃香烛,看看能否破解此难。结果还是没有被破解,次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31-1863年)率部攻打南雄州城,在地方上的反清复明积极人士刘荣丰召集了数千多村民(话说一升芝麻,人分一粒,已派完)参与攻城,攻城失败,支前农民损失惨重。“龙裹狮”影响深远,直至民国八年(1919年)国民党新上任的南雄县长张蹇、驻南雄滇军司令成光捏造“三点会”余党事件大举清乡,捕杀众多无辜乡民的冤案发生。

4 结 语

民胞物与,爱人类,爱自然,爱人类历史长河中伴生伴随的万事万物。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珠玑龙狮的文化存续是一部鲜活的珠玑地方历史。从珠玑龙狮的社会实践历史记忆中了解珠玑龙狮的起源和特点,探讨珠玑龙狮的肢体语言和失传技艺、格斗功能、事态先兆,对于挖掘和补充珠玑文化,对于促进珠玑地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可以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通过研究珠玑龙狮文化探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期待学者们进一步通过珠玑龙狮文化这一媒介,探寻珠玑龙狮文化深层的哲学文化,即渗透在珠玑龙狮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和中层的精神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推动珠玑文化可持续传承;以挖掘珠玑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1] 罗洁惠,许树辉,周小铧,等.岭南客家文化的旅游空间组织研究——以南雄珠玑古巷为例[J].特区经济,2019(09):117~121.

[2] 肖耀堂.《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序[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01):2.

[3] 惠 冬.珠玑巷考源[J].史志学刊,2016(04):61~66.

[4] 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184):4~11.

[5] 芦 敏.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形成原因探析[J].中州学刊,2018(09):122~126.

[6] 施玉丹.跨文化传播下珠玑姓氏文化的英译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3):19~20.

[7] 李贵清,邓漫英,王玉珊,等.广东珠玑古巷文化旅游符号传播提升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1):67~72.

[8] 赵旭超.岭南珠玑“旱地龙船歌”调查报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01):65~77.

[9] 刘连山,刘春莲.珠玑民间龙文狮武经典的点缀与散落[J].武术研究,2018,3(02):106~108.

[10] 刘连山,刘春莲.珠玑地方民间龙狮文化的传入与演变[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2):108~110.

[11] 刘连山,刘春莲.珠玑民间龙狮体型编织故事传承[J].文化学刊,2018(02):48~51.

[12] 刘连山,刘春莲.珠玑民间龙狮奏乐文化与方言曲调寓意[J].戏剧之家,2018(05):55~56.

[13] 张集青.龙图腾的起源[J].群文天下,2011(07):68~70.

[14] 王太林.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运动之民俗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7(11):80~82.

[15] 劉氏重修聯譜·首卷,2000:37~456.

[16] 黄 蓓,黄华明.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现状研究[J].大众文艺,2010(10):101~102.

[17] 陈喜福,黄振鹏.论舞龙的兴起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5,2(08):58~60.

[18] 胡 最,刘 沛.林邓运员等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J].人文地理,2015(01):64~69.

[19] 杨 逸,谷立辉.广府百姓源流地-中原文化承传乡[N].南方日报,2015~6~3(A22).

The Cultural Existence of Zhuji Dralion

LI Muy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China.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as a part of rural culture, the cultural existence of Zhuji dralion is a vivid local history of Zhuji.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and supplement Zhuji culture,promote rural governanc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Zhuji which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symbol on the ancient post road in southern Guangdong,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oral history, this paper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huji dralion, explores the body language, the lost skills, the fighting function and the harbinger of events of the Zhuji dralion.

Zhuji; Festival sports; Dralion; Ancient post road in southern Guangdong; Rural govern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1007―6891(2022)05―0087―05

10.13932/j.cnki.sctykx.2022.05.19

G852.9

A

2021-04-09

2022-05-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YJA890015);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Z201801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GD20CTY04)。

猜你喜欢

珠玑龙狮舞龙
王亚平
作 品:珠玑古巷寻根
舞龙
高校学生龙狮社团协同发展探究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诗学会即兴(新韵)
中秋舞龙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传播学视角下高校龙狮运动的开展策略①
贵州省高校龙狮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