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试点优势 多措并举深化做好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推广应用
2022-02-05北京市委编办
●北京市委编办
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电子证照推广应用,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北京市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应用推广试点省市,坚持先行先试,多措并举,在规范发证、应用推广及完善优化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统一认识,高起点谋划试点
电子证照是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强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数字化,“减证便民”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是认真谋划。试点工作坚持“谋定而后动”。在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中央编办机构编制数据中心指导下,多次共商试点推进方案,确立试点分步实施、市区同步推进总体思路,明确试点总体目标、具体任务、推进方式、落实步骤。
二是强化部署。坚持统筹联动,上下“一盘棋”,按照中央编办主导、市级主推、区级主责、部门主督的思路推进试点。及时进行动员部署,启动电子证书首发式。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展开市区两级登记管理机关业务培训,夯实工作基础,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借力推动。针对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借势借力与全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与“僵尸”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同步督办。定期收集情况,掌握工作进度,适时组织工作推进视频会,并展开试点工作推进经验交流。目前,试点各项工作推进顺利,市区两级除部分涉改事业单位外,共计发证6095张,基本实现应发尽发。
二、聚焦应用,高质量统筹推进
发证是基础,应用是目的。围绕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应用场景确立,证书应用推广,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推动,着力在深化应用上下功夫,解决好电子证书应用“落地难”的问题。
一是征集应用需求,细化场景颗粒度。按照证书使用部门需求,在市级电子证照建设牵头部门市政务服务局统筹指导下,先后征集海关、税务、人社、财政、公安等14个部门意见,形成首批9个部门10个系统应用场景,明确“谁来用”,并对应用场景的颗粒度进行细化,确定“用在哪”。
二是探索分类推进,预设共享数据端口。按照分类试点思路,与国家垂管部门采取“一对一”对接方式,先期与北京市电子税务局系统对接,尝试电子证书在税务登记、缴纳税费等业务上的应用。按照“一对总”方式,与北京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接,探索“一照”进入方式,无障碍登录政务服务平台,简化事业单位办事流程。采取预留数据“接口”方式,为新的应用“进场”畅通了技术路径,降低了试点推进成本。
三是营造推广氛围,不断深化证书应用。借助本市100种高频电子证照推进之势,深入推动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应用。在试点初期确定的10个应用场景基础上,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燃气集团等单位也陆续提出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使用需求,目前正在进行系统对接。同时,在应用推广上注重优化审批流程,探索电子证书核验、存储等功能,实现审批服务“减材料”“减环节”。随着试点推进,电子证书应用领域及深度逐步延展,社会认可度也大幅提升,全部应用量已达15万余次,从试点初期月使用量数百次上升到1万余次。
三、注重实效,高标准完善优化
试点工作承担着电子证书推广应用的“探路”任务,关键是要解决好全面推进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实现改革顺利推进。试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高标准推进电子证书应用推广。
一是打好系统“补丁”。通过试点,收集梳理技术及流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反馈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中央编办机构编制数据中心及技术开发商,形成试点改进“四方”机制,较好地解决了系统不够稳定、数据推送延迟、APP更新证照丢失等问题,实现法人登记与电子证书领取同步,“最多跑一趟”,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是畅通发证“通道”。考虑多方因素,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采用现场领证技术设计。但试点工作开展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按照“少接触”“零接触”防控精神,对试点推进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市区两级发证机关坚持优化发证流程,通过微信视频核验证件和人员身份,临时延长“二维码”有效时间,实现远程“零跑动”领证,确保试点工作与疫情防控要求同步落实,共同推进,用户体验感明显增强。
三是把控安全“底线”。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规范发证、安全用证是基本要求。坚持严格证书授权、严肃发放流程,采取固定发证机关IP地址等手段,确保发证规范安全。同时,针对电子证书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后,缺乏二次认证,不了解事业单位到哪个部门办什么事的问题,商市大数据中心开发二次认证系统,掌握证书使用痕迹,掌握事业单位通过电子证书办了“什么事”,切实减少监管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