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重阐释及其整合

2022-02-05付文军

探索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付文军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2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富国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证明“坚持中国道路”是我们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的宝贵经验[2]68。从国内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现代化”“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等之后的研究热点。从国际来看,“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等的议论和研究也多了起来,“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3]111。在中西比较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使得它从一个实践发展模式迅速成为一个被广泛研究的学术命题。在目前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中,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阐释主要集中在其学理特点、科学内涵、逻辑理路与时代价值等方面。虽然每一方面的深入阐释均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历史与发展逻辑,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的统一体,因而也需要整合目前的阐释进路,以便更加全面地解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相互拱卫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复杂性存在,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它是一个复合体。学者们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时,一般会考察这个复合体的学理基础,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理论源头。在这种研究思路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和政治经济学分析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路与学术视角,而二者的相互拱卫或者说双重阐释则更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基础。

1.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对“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问题的科学回应。“从何处来”和“向何处去”的问题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回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诸多实践经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始终以回应中国问题、求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重要使命。毛泽东哲学指导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积极回应了当代中国实践的需要,聚焦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并积极发挥了理论先导的引领作用[4]。立足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主线,以如何从社会主义大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为主题,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为思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路径的核心之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思路是围绕现代性来展开的,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资本现代性的积极扬弃和中国现代性的重新建构。现代性的批判与重构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内在运动,现代民族性和时代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任务。这种“现代性”是坚持实践精神和贯穿实践原则并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是革命与治理相结合、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现代性。具体说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了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它将落后挨打的旧中国带入世界现代化的行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规避资本现代性的各种风险与问题,继而走出了一条超越资本现代性的现代化新道路。就此看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之路,就是认识资本、利用资本和驾驭资本的现代化道路,就是扬弃以资本为尊而探寻以人民为中心和追求人民利益发展的新道路。

从相关研究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哲学基础。作为复兴之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它以实践哲学为基本理念,并在中国特色实践中发扬光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导了中国实践哲学传统的复兴,是面向世界历史时代的积极回应与实践自觉。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具体化,实践理性、实践主体性、实践的价值取向、实践的辩证法、实践的合理性和实践的探索精神等对于成功确立并有效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二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哲学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根本意义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的一种产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之中确立了一个全新的坐标,即在固守传统文化和全盘西化的碰撞中确立的第三种文化坐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道路同时也是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普遍性的新道路。这种文化新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绝非一个封闭的给定之物,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在不断应对文化冲突、整合社会矛盾、维护文明秩序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综合、形成、参与和贡献“普遍性”[6]。三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哲学含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完全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人类实践运动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此外,这一道路的成功还应该归因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即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不断基于时代形势变化而自觉主动进行的自我革新与自我调整[7]。四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哲学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巨大成功,可视为建构性政治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原本的革命政治主体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强大动力,渐进式地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运行,承担起引领和助推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使命[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一系列政治问题的哲学解释,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套可资借鉴的合理方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既是对这一研究对象展开刨根究底式的本质性追问,又是在世界历史视域中展开对这一研究对象的前瞻性省察。

1.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层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中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求索之路的历史性分析,并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等进行政治经济学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开放而包容的科学,它在理论构思与实践运动中积极回应着时代抛出的问题。通过科学解释并有效应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诸多问题,它使得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围绕“我是谁”“为什么会成功”“特色在哪里”和“未来向何处去”等问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且适合中国人民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和尊重中国具体实际的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既内在于人类历史(或世界历史)之中,又具有显著的特色。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中国实际或中国现实为背景和基础,在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序社会的交互作用中逐渐成形并得以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体现了民族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构建全面开放的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展现这一道路的科学本质。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学者们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方面是在比较研究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巨大成就直接否定了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的“华盛顿共识”的所谓普遍性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的理论信服力在稳步提高。西方经济学的线性数理模型、市场万能论调、垄断及群体效应无危机论等在社会经济中的解释力逐渐弱化。这是基于对比分析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中国经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实现了量的飞跃和质的提升,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弊端和实质也在经济事实中逐渐显露。在中西比较中可以发现,市场化不是化解问题的万能良药,“华盛顿共识”引领经济发展效果有限,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政策封闭。因此,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到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北京共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序社会的有机统一[9]。另一方面是在历史梳理中确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使中国开始从穷困落后的状况中走了出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奇迹确证了这一道路的科学合理性,体现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双线运行机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历史证明,承认、尊重、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成功的关键,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阐释进路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路径和政治经济学路径各有千秋,共同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得以顺利展开,离不开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需要从哲学的思辨高度凝练出一系列基本原理,完成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但要从根本上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外延,就需要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和“有关时代的经济中”[10]284去寻找答案。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释进路或许更为彻底而根本,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路径就不重要,二者相互拱卫方能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学理阐释。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正式提出以前,社会各界便对其展开了广泛热议。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1]163。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成就之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北京共识”“中国方案”的提法比较常见,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式提出,国内学界解决了术语不统一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概念的不一致并不妨碍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就的一致认识和肯定,但人们对道路内涵的认识仍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性的认知差异。具体而言,有的人试图以诸如“国家资本主义”“封建资本主义”“非资非社道路”“既资又社模式”“儒家社会主义”“儒家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威权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模式”“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等论调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总体来说,这些解读或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或带有或明或暗的政治目的,或没有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了似是而非的解释[12]。“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本身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不是“外来的道路”,也不是因循守旧的“传统道路”,更不是“西化道路”。换句话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走“自己的道路”,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元素,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1]2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内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一种主要路径。

2.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13]33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肩承“改变世界”的重任,虽然人类社会发生着永不中止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14]7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背景、时代境遇和实践模式等都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迥然不同,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导作用的发挥。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22。可以说,对“道路问题”的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是通过改变“财产的社会性质”而“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15]46,即要“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6]874。这种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并非意味着私有制的复归,而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17]537,即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10]296,以实现经济有序发展。计划调节之下的产品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而成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则由“个人直接占有”以维持基本生存和享受所需[10]296。三是在分配上坚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8]436的原则,而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18]435仍应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18]434。

基于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和中国具体实践的体察,我们可以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道路。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正在做的事情”,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状况及其规律,以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生动地嵌入中国的具体实践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展开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即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始终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挥市场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时也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病和化解各种风险[19]6。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展开过程或实践探索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或民族化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脚踏中华大地、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国情、直面中国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人民的支持下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体现中国特色并“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2]68。这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特色,才能辩证理解这一道路的科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原则性和灵活性中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方能更好地领会“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4]76的科学论断。回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历程,准确把握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个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色,方能消除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误解。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走出的一条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不盲从国外经验和模式的道路,它在吸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中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如何走向成功。简单地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道路、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接力奋斗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着力实现现实任务(或阶段性目标)和远大目标的统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的统一、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统一中[19],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底色、以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本色、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民族色、以“国强不霸”的和平发展为国际色[20],走出一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超越西方国家现代化既定模式的新道路。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的理解需要具备辩证思维,以便能够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并透彻理解内蕴在这一道路之中的强大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昭示着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68。在任何时候,我们论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21]6。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彰显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之间的联系不是简单拼凑或机械叠加,而是创造性的有机结合。

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理路:在历史—理论—实践中回应“时代之问”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7]1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显著成就,关键在于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积极有效地回应了“时代之问”。就此而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14]119。因此,学者们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等维度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逻辑。这种逻辑理路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历史—理论—实践中回应“时代之问”的这个特点,也相应地解释了这条道路的历史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3.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发生

现代化是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思维观念转换等多种因素推动下所引发的一场社会历史变迁的运动。唯物史观为我们分析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和基本思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百年实践的一种历史性发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2]。更确切地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持续探索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中由中国人民选择的一条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分期和时间节点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一是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解为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所开辟出来的一条新道路,继而将时间节点推演到鸦片战争(1840年)。二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为节点,来分析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是以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时间节点,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奇迹。四是以改革开放(1978年)为开端来展开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条现代化探索道路。总体来看,后三种观点各有理由,但存在一些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15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基于近现代中国国情而作出的科学抉择,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中国的成立密切相联。更重要的是,它与改革开放同步,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确立并取得辉煌成就。历史地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现代化求索之路作出奠基性贡献,或者说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我们顺利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以及大量的人力资源和领导力量。如果没有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积淀,就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顺利开创和稳步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这种历史必然性衍生这一道路的历史性自觉,并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实践必然性中全面展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具体说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内在于世界历史的存在,又是超越当下主流时代叙事(西方现代化)的新形态。在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人们借以活动的范围得以拓展、人们的交往方式得到丰富、人们改造世界的本领和能力也得以增强,“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7]541。但资本牟利的本性和增殖的逻辑也使得贫困积累和危机陡增,广大工人在推进生产力发展和扩大物质财富时也必然深受剥削和压榨。随着既有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不再能持续推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会冲破这一束缚性外壳从而开启新的文明进程。因而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说,人类社会需要探索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并超越它的新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新文明进程中的典型代表,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因而它是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伴相生的一条改造中国、造福人民、贡献世界的现代化道路。

3.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性生成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开创、深化和拓展而来的。它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书写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2]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历是一致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性的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并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2]14。这一时期取得的巨大成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铺陈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2]14。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而着力展开社会建设,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持续推进“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2]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导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2]61。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完全值得期待和一定能够实现的。

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历史生成结果。就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妥善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带领中国人民沿着“摆脱贫困”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逻辑主线[23]而不懈奋斗,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之路;就政治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科学道路;就文化建设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向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正确道路;就生态文明建设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聚焦于生态难题而着力强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的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就社会建设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主题而不断加强社会治理,是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国家安全等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任何发展道路都必然有其明确的价值定位。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审视和实践分析中,这一道路所蕴含的立场和价值也得以显明——它是真正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7]506为立足点的科学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扬弃以资本为尊的发展模式,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积极贯彻和妥善落实。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在总体层面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遵循、内在规定和题中应有之义而存在,也在具体层面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奠定了价值立场、提供了动力机制、指明了方向路径[24]。中国共产党无论是积极谋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革命,还是寻求人民生活富足、精神充实的建设和改革,还是带领人民积极展开的新时代建设,所有工作无不是为了“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14]138。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4]142。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7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将“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贯彻到底的道路,是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为基础、以指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以关照人的价值为轴线、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并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学理赓续与创造性贡献的交相辉映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可供直接照搬照抄的模板,没有相关的丰富经验可供借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现代化建设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每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遭遇挫折时,国内外的质疑声就会随之而来,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调就会出现。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赞同和支持。究其缘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理支撑,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具体化或民族化的鲜明特点,在回答“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中有效地推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辟。因而从时代价值的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备受学者重视。这也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4.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需要处理、应对的重大课题。正是在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分析范式和理论体系等都得以丰富和发展,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意义重大。

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等层面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赓续与发展。在世界观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体现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全球化时代的“建构性世界观”[25],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切实贯彻,创造性地诠释、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使其具有了新的思想形态。在历史观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事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它既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充分尊重,又是立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而作出的科学抉择。因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普遍”与“具体”交相辉映的典范。在价值观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得到国内外人民认可,最主要的是这一道路不是一条霸强之路,不是一条转嫁危机之路,而是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下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4]45的友善之路,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斗争的道路[2]1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汇聚民智民力,关键就在于它是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

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壮丽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叙事与时代书写,有效地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的革命道路是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创造,是对“东方社会理论”的践行和对“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回应;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道路带领中国人民积极、迅速融入世界体系之中,并在认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过程中解决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对接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则是对“逆全球化”的超越并开创了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美好前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状况、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道路,有力地驳斥了“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崩溃论”和“社会主义失败论”等错误观点和论调。

4.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8-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任务展开,其实践指向符合人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方式,始终立足于现实实践和时代发展理解人类解放及相关问题,既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又体现了契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价值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6]。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自我革命,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种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相异的范例,是“新现代性”的哲学表达,深刻解答了“马克思之问”和“列宁之问”,指引着中国人民寻求既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经典现代性道路、又超越苏联社会主义经典现代性道路的方案,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路向[2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异质于西方的全新发展道路,它与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征服、奴役、杀戮、抢掠实现现代化不同,是一条和平发展、互惠共赢的文明进步新路。同时它也是一条击碎西方现代化神话而开辟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新路径,和克服苏联模式弊端、积极引领中国人民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共赴小康与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路中,“社会平等”奠立了中国式现代化转型的基础,“贤能体制”充分体现了政府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度的有效性”是社会制度得以平稳发展的关键,“有为政府”采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虽然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世界历史意义的具体讨论中会存在一些分歧,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选择的一条“拒绝资本的扩张和奴役”的“社会主义道路”[2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人民寻求国富民强指明了方法和路径,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确立科学的方案并妥善贯彻,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而落实一切为了人民的方案,把改革落到实处并积极引领创新发展,在开放过程中谋求共同发展。

在资本侵蚀和扩张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发展是走“依附道路”还是实行“脱钩战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在抉择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尤其是为那些既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又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和策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了继承性与原创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卓越成就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有力驳斥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书写,它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境界,引领了人类发展的新趋向。

5 结语:“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与“走自己的路”的辩证统一

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术研讨中,厘清它的学理特点、科学内涵、逻辑理路与时代价值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特点而言,这一道路是以依托于唯物史观并立足于中国实际来完成的对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工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表达。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成功指导了现代化建设。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来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与创造性运用,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中引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理路来说,这一道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要求,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延续和质的飞跃。这一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延展[29]。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而论,它表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益探索。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仅在于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强国,还在于“它在完成其现代化任务的同时正在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30]。

从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来看,现代化一直是很多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探索不同于先发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植根于中国大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人民为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斐然、势头强劲,展现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勃勃生机。这既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又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条造福人民、改造中国、贡献世界的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走出的一条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总体性文明发展之路。它既涉及经济基础的夯实,又涉及上层建筑的巩固;既关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切身利益和目标追求,又涉及世界人民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畅想与探求。因此,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阐释需要在整体性视野之下进行。在理论和实践、历史和未来、普遍和特殊的辩证统一中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特点、科学内涵、逻辑理路与时代价值等,从而在整体性阐释中强化对它的科学理解与有效运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释和现实展开不仅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而且确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守正和创新相统一”[14]535的科学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既守正道,又创新局、谋新篇,在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社会建设规律、民族复兴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2]67,从而实现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守正创新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31]145,同时还要坚持“走自己的路”[2]67,以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只有处理好“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和“走自己的路”的辩证关系,方能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始终“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以保证前行的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以其巨大的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了它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难以替代的作用。纵然时代在不断变化和社会在不断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13]66。我们已经开始迈入信息或智能时代,但就人类世界历史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3]66。当代世界依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和交流互动的时代,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尚未完成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逐渐凸显并亟待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方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化21世纪的资本主义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13]67,以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时代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规律与时代价值。同时,我们还要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认识和应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即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原则、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武器展开对现实问题的解剖与回应。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中,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以在建设实践中与世界格局中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以不断开拓前进、勇毅前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13]66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就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2]67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32]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于事件(或事物)的内部找寻原因、探攫动力,方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途。“走自己的路”不是说要罔顾一切有益的外部经验,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但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67,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快更好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中,我们要置身于当下中国和世界发生的深刻变革之中,这样才更有资格、更有动力、更有能力去揭示并化解问题和总结规律,并不断提升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历史、中国人民的选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68。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式性感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