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精神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启示
——苏轼心理思想系列研究(七)
2022-02-05课题组
课题组
(四川工商学院三苏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745)
前言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大学生不断加强人格完善。在这个阶段“以人为镜”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们的人格精神,是大学生在完善人格道路上的助推器。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及他的应对态度,使他成为了历史上极具人格魅力的精神象征,大学生可以从他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完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 苏东坡的精神
苏东坡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生活大师,称得上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象征。东坡前半生意气风发,后来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深受两党的排挤,一生坎坷起伏,却又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超然的人生理念。苏东坡的个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儒、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兼容并蓄。他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坚守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苏东坡的人生中可以说是:“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1.1 济世报国的儒雅人格
北宋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时代,文人努力参与政治,济世弘道,实现自身的价值。苏东坡在做官途中进取心强,渴望建立功业,希望在济世报国中实现自己的事业,这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
儒家认可的高尚品质是勇往无前、殉身不悔。而“君子”更要能胸怀家国社稷,满腔热诚,不惧危难。苏东坡深受影响,他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爱民忧民,也可能正因为太过于刚正,使得他的仕途屡受挫折。这曲折坎坷的人生命运,体现出了东坡的人格品质中的执着、坚毅与儒雅。
1.2 旷达优游的好道慕隐
苏东坡乐观旷达的性格,与他吸收了道家哲学思想中“旷达优游”的理论是分不开的。东坡在出任凤翔前还有“好道慕隐”的想法,虽然后来主要是追求功业的进取精神的倾向更为明显,但道家的旷达优游,却始终影响着东坡的人生态度。
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逆,热爱和钟情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精神寄托。苏东坡曾经与友人夜游赤壁,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是苏东坡面对自然而发出的有关宇宙人生的喟叹。《老子》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家认为真正明智的是认识自我,也就是遵循真实自然的原则。苏东坡能够理解这一点,并保持一份清净之心,既不过高地抬高自己,又不过低的贬低自己,正是道家的理想中的人格境界。这种通达的智慧,让他在面对困境时能积极调整心态,重视困难、克服困难并与恶劣环境进行抗争。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和坚韧高扬的旷达人格。
1.3 超脱忘俗的佛禅养心
苏东坡早年是反对佛禅的,对所谓的异端思想持批判态度,但其后却又深受佛学的影响。苏东坡的故乡眉山,地处天府之国四川,这里佛法兴旺,佛教氛围浓厚。僧传中记录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圆通居讷的法嗣,母亲程氏也笃信佛教。苏东坡倾心于佛教的博大精深,并终生喜欢与德行修学俱佳的高僧交往。据有关学者考证,与苏东坡交谊的高僧不下百人。如成都大慈寺的文雅大师惟简,虔诚事佛,博学多闻,气质超凡,器宇落落可爱,是苏东坡最早结识的佛僧之一。苏东坡自己曾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
佛家说“万事皆空”,人生中的许多使人烦恼、让人心焦的诸多悖论、生死、贫富……都可以被化解。正如禅宗所说“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往,而生其心”。佛教认为人的贪念和执著,如无欲无念,则苦痛自消,因此“万法唯心”,要“治心”“安心”“定心”“识心”,方能“见性”。也就是说要随缘自适,自然而然,找到清净无碍的本心。[1]苏东坡曾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所以在他迁黄、惠、琼三地,能随遇而安,以出世的情怀玩赏山川明月。到了老年苏东坡的“本自无生可得亡”“契我无生,长生之宗”,这与佛教的消灭生死界限,获得大解脱和大自由又有着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2 东坡精神与自我成长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观的形成,既有学习,也有他自身的成长。18-25 岁正是人格形成完善的关键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可以在现阶段进行自我成长与调整。
2.1 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看法,包括对自己的需要、兴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的认识、体验与评价。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随着学习、生活及心理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面对“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分化。通过对自我的认识、体验和控制、调节,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完善自我成为大学生首要心理任务。
(1)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对他人的评价格外在意,尤其是有影响力的评价者,正确的认识自我既要积极地接受别人的看法,又要冷静分析他人的评价,保持认知上的准确性。不断地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进而进行自我矫正。也可以通过自我比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认识自我,这样的比较是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去超越自我,而不要一味地沉溺于过往,跟自己过不去。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让我们对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功固然喜悦,却也不用对失败耿耿于怀,我们要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像接受自己的优点和成功一样,接受自己的缺点与失败。并从中扬长避短,纠正错误,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努力完善自我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完善自我,作为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完善首先是确立积极向上的理想自我,其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通过学习、实践去调节自我的状态,在实践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实现理想自我的道路上,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2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通过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而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于归属感和尊重感的需要,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多重社会角色,处理多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协调角色的统一,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挑战。并且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形成一个最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成长的道路上给予社会支持。
(1)建立多层次人际关系观念
大学生在调节人际关系中,去建立多层次的人际关系观念极为重要。正常的人际关系都不是“非友即敌”这样的简单模式,有着从陌生人到认识的人,到有过合作的人到有情感交流的人,再到亲人与爱人这样多层的交往模式。作为大学生,需要认识到这样的模式,并去感受不同层次的人际交往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体验。
(2)真诚待人
有不少大学生会抱怨为什么交不到好朋友,为什么大学里不再有挚友,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坦诚地接纳他人。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我们“以心换心”,用真诚去对待这份同窗之谊。
(3)彼此尊重
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才能维持长久。尊重意味着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尊重他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事风格、生活习惯,在群体中,尊重他人,遵守群体规则,不要因为自己影响到其他人,也不因为观念不同,而去否定他人的想法或要求他人去改变。
(4)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善于倾听。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多数人在聆听的时候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为了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善于倾听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营造良好的尊重的交往氛围。
给予赞赏。赞美是对别人关爱的表示,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良好的互动过程。看到别人的优点,给予真挚诚恳的赞赏,可能就会带给他人自信和不断进取的力量。毕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着被赞美。在人际交往中,赞美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心理距离。
2.3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传统中医学说:“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现代医学也证实负面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过度的情绪反应或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作用下,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而持积极正向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可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乐观与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苏东坡能够深入领悟《庄子》的“齐物”,从而体悟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指出人的情绪不要因外物左右而引发内心之悲。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会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如果我们一味的压抑自己,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和宣泄,久而久之它就会转化成强大的力量来伤害我们自己,甚至伤害到他人。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调节不良的情绪,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1)适度宣泄法
适度宣泄不良情绪能够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减轻心理压力,如大声哭泣、吼叫、击打沙袋等,或者向他人倾诉甚至对着动物或植物倾诉都是可能达到宣泄效果的方法。但要提醒的是,情绪宣泄应注意场合、身份、气氛等,注意适度,无破坏性的宣泄更加的健康,也更能减轻心理负担。
(2)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即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发现自己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转移问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散步、整理家务、进行自我娱乐,运动等等,都可以让我们情绪稳定下来,逐渐调整不良的情绪反应。
(3)自我放松法
放松法是一种通过让全身肌肉放松,减慢呼吸节律以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放松法常用的有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或许我们在紧张时都会使用深呼吸放松法,但方式有时不到位导致效果并不明显,大家可以根据“自我训练”内容里面的操作方法来进行练习。唤起宁静、轻松、舒适情景的想象和体验,减少紧张、焦虑,控制唤醒水平,引发注意集中的状态,增强内心的愉悦感和自信心。
(4)理智调适法
理智调适法就是用理性的意识管理非理性。情绪ABC 理论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开心,有的人紧张,有的人难过,这是由我们不同的认知态度决定的。人一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或苦难,哀叹、焦急、忧虑并不能为你解决问题,何不换个视角看待问题,反而能使自己从困境中奋起,从逆境中解脱,拥有乐观豁达的人生。
2.4 正确看待挫折
挫折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挑战。“危机”一词有“危险”加“机会”的意思。因此,积极应对挫折,把握住机会,才有可能变挫折为机遇。苏东坡面对一次次被贬的遭遇,他都能以豁达超脱的心态一一化解。无论是被贬谪到黄州还是儋州,他都能豁达自处,随遇而安,生活安定,精神安逸。正如庄子所云: “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境挫折:身体、学习、人际关系、情感、意外事件等等,我们用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应对,度过这些困境,我们就能获得心理、能力的成长,不能应对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退缩甚至攻击、轻生等。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害怕困境,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向挫折学习,将挫折变为动力,寻找挫折积极的一面,促使挫折产生的消极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当挫折来临时,我们直面挫折,采用正确的方法应对它,而非逃避它,这样我们才能像苏东坡那样以超然的精神状态去直面各种坎坷曲折!
3 结语
苏东坡的精神是他在当时当地的时代文化背景之下,在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面对家国社稷,满腔热诚,不惧危难。面对困境时能积极调整心态,直面困难、克服困难并与恶劣环境进行抗争。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和坚韧高扬的旷达人格。面对生死又能超脱忘俗、顺其自然。当今大学生可能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在压力面前,通过学习汲取苏东坡的精神内涵,化为自身心理成长中的重要动力,学会认识自我,坦然面对逆境,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改善心态,调节情绪,从而收获更多的心理能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能以更好的状态去享受学习、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