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
2022-02-05姚佳男
任 领,李 波,姚佳男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 成都 610400)
前言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推动下,民办高校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担负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一历史重任。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应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打架斗殴、自杀等,这些都使得学校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大学内或与大学有关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社会治安事件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的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征也从最初的自然危险逐渐向人为的危险转变。为此,必须在多层面上进行决策创新,以“社会协作”和“危机沟通”的方式,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1]。
1 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当前,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突发事件类型繁多,其原因和性质也不尽相同。周金聪、林碧红把它归纳为下列类型[2]。
1.1 民办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种类
(1)公共危机类突发事件
此类事故是指突然发生的自然火灾、水灾、地震、传染性疾病等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公共卫生和的公共财产损坏等重大事故,将对学生的生命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3]。
(2)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
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范围很广,表现为偶然、自发的,主要有校园盗窃案件、学生宿舍起火等。
(3)社会政治类突发事件
此类突发事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往往是在国家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加剧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的。这件事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如果真的发生,光凭学校自己的力量,很难处理。
(4)心理疾病类突发事件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心理疾病事件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相对较弱,但其影响更大,
1.2 民办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1)风险源头多
我国民办高校处于发展时期,其中学校管理制度与公办院系有着较大区别,针对学生的管理会更严格,使得学生相对于学院的各类部门及管理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导致校园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更加的多样化、复杂化,如学生管理、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各单位办事态度、学生关心关爱工作等,一直是学生重点关注的敏感话题,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激化矛盾,导致学生对学校认可度偏低,引发校园突发事件。
(2)传播速度快
现如今网络发达,消息传播迅速。高校学生作为新生代,对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率和网络普及率极高。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对事件的处理时间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得当,处理过程不透明,都易引发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增多对事件本身的讨论,使事件在网络上产生“放大”效应,导致事件性质发生改变,原因产生多样化等特点。
(3)影响范围广
突发事件在社会中是关注度较高的一类事件,更多的社会人数对高校突发事件有更强的敏感性。而高校事件无论大小,都将会引得社会人士对事件进行讨论,过多的舆论会使得学校声誉受到一定损害,也会使得受害者的家庭及本人身心健康问题日趋加重。一些在校园内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例如偷盗、诈骗等安全事件,更易引发大量学生参与突发事件中,从而引发成为群体性事件。
(4)突发性强
民办高校是一个注重学生学业发展和学生非专业能力发展的一个地方,在发展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同时,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使得高校大学生思想更加自由,这种现象对高校管理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学生过于追求自我,将使得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不能冷静的处理事件和约束自我,使得事件扩大化,进而转化为突发事件。
(5)处理难度大
当代大学生的在高校中生活时,更多的养成了自我应对事件的习惯,尤其民办高校学生而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无论是情感、家庭、结业或就业等各类的问题,都可能是引起突发事件的源头。突发事件类型复杂,学生主动寻找心理咨询少,导致事件突发后,高校不易知晓事件发展源头,在处理过程中,不能及时的针对事件进行处理和跟进。
2 民办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大部分研究者将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归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刘婷认为外部社会环境会成为突发事件迅速传播的“土壤”,而学生内部自身的心智和抗压力会成为突发事件的“种子”[4]。李顺蛟,孙佳杰调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教学的影响时,发现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以及在线应用能力不足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5]。赵飞认为,学校的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本身的应急管理和预警机制不完善和不规范[6]。因此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内部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策略以及学生的特点;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变化。
2.1 内部因素
(1)民办高校重教学质量轻事故预防
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是学校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对未预见到的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事故所引起的安全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不足。一些学校尽管在办学层次上“升格”,但在应急管理体制上尚未“升格”,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准备工作相对落后,导致了应急管理工作远远落后于突发事件。
(2)民办高校缺专职组织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民办高校一般都有应急机构,属于校级应急管理机构,隶属于校办。这就造成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组织和人员构成并非完全独立的,紧急情况下需要从紧急情况中抽调人手,组建临时工作队伍,但是由于缺少应变的经验和应变能力,很容易造成突发事件的突发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民办高等学校缺乏长期的专职组织,导致其在应急响应和应急响应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3)民办高校缺应急机制和信息系统的应用平台
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信息获取范围小、反应速度不够快、决策部署传达缓慢等问题。民办学校没有一个健全的信息平台,而民办大学则更是如此。
(4)民办高校缺应急管理意识和专项应急预案
建立民办高等学校的应急管理意识,不仅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警觉,还要提高全员的应急意识。由于缺少未雨绸缪的心理准备,也没有相应的训练来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5)学生生源复杂
当前我国民办院校种类繁多,大多民办院校以专科为主,学生有通过统招升学者,也有单招升学者,其中学生大多数以“00 后”为主,该部分学生个人思想多样性,崇尚个人行为主义者居多,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受到老师思想引领较少,加上处于青春时期,做事较为冲动,若不加以正确的引领或管理,容易引发高校突发事件。
2.2 外部因素
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色和社会地位,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并逐渐渗入到了大学,许多社会文化和学校的文化冲突使得问题、矛盾、纠纷的出现概率增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
3 强化民办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根据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发现,其根源是民办高校内部自身的意识和规模不足。因此,民办高校应从事前的预防到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完善处理一系列举措建立成体系的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机制。
3.1 事前预防:强化师生危机意识,制定应急预案
民办高校的突发事件预防和预测的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学生和老师,所以它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学校的总体环境和管理工作上。
目前,应急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政府和民办高校的主要考核指标,其中以防范观念和认识为主。民办高校领导干部要不断更新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居安思危、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预案,做到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制订全面的应急预案。在民办高校中,可以开展应急演练,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
而在学校的总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常常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民办高校的突发事件监控对象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一类是群体,个人是指家庭环境恶劣、性格内向、自卑、性格偏激、举止怪异、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而学生群体,则是指那些贫困生、复读生。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报中,学校应对此类学生足够的重视,以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地整理和排除突发事件的趋势。
其次,要健全社会舆论监督制度。要组织专业人士监督网络舆论,掌握学生在线动态,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网络舆论,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预测发展趋势,遇到突发事件,要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7]。
3.2 事中控制;加强各部门协调,完善突发事件反应机制
第一,政府机关要为各类应对措施提供法律保障。目前,为使校园突发事件“有法可依”,各国相继制定相应的应急法律和法规。作为依法治校的具体执行者,我们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学校的实际,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国家的法律法规真正的贯彻到基层,从而引导和规范学校的工作。
第二,民办高校要有独立的应急管理组织,配备高素质、高素质的专业应急管理人才。除了校级应急领导小组之外,还要建立一个院系应急领导小组,并在各个部门、教师和学生中建立一个安全信息系统。培训安全信息人员,在发现危险的第一时间,及时报告和处理。建立了一个由各级领导组成的安全信息系统,建立了一个能够保证校园安全、稳定的应急管理网络,能够及时地将各种风险信息和突发事件处理的信息传递到网络上,增强了综合协调能力,提高了应急处置效率。
第三,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在此,事情中指的是一种突然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直至它的结束。在紧急情况下,要采取与平时不同的应急措施[8],主要有:
发出警告的时间。紧急情况的预警,必须上报给各部门的领导,如果是重大的、严重的突发事件,也要按照规定上报给相关部门。
立即采取由预防计划制订的应急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快速反应。根据分级的原则,确定实施哪一种方案。
建立紧急情况的指挥领导机构。按照等级划分的原则,决定了哪个级别的部门对突发事件负责。在发生全校范围内的紧急情况时,应由学校的最高管理层来进行应急管理,特别是紧急情况,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告,并由政府出面干预或领导。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影响较小的、局部的紧急情况,则可以由各部门的领导来进行紧急处理。
根据紧急情况的程度和种类,快速的调动人员、物资和资金。努力把突发事件扼杀在萌芽阶段。各级各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保证各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物资能够及时到位。
做好紧急情况下的交流。交流包括紧急情况下与学生、外界的交流,要做到:①保证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交流畅通,避免因交流而耽误了抢救时间;②要加强与广大教师、学生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都会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沟通不到位,就会有流言蜚语,谣言四起,甚至出现二次事故,比如:消防安全沟通不到位、学生父母在学校闹事;③必要时,可以建立一个对外发布有关消息的发言人机制;④按照相关法规,对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
3.3 事后处理:恢复与重构,评估与反思
(1)恢复与重构
突发事件的恢复和重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对建筑物、办公设备、供水、供电等外部设备的恢复,以维持校园的正常秩序。二是要恢复学校的名誉、形象和社会信用。由于某些民办高校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往往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进而影响到来年的招生工作[9]。
因此,在民办高校恢复办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新闻报道,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什么“小道消息”了。为此,在学校的日常应急管理中,加强安全教育,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公布有关事件发展的情况,利用报纸、媒体、网络等积极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安定人心,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
(2)评估与反思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善于进行事件的事后评价与反省,要对事件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检讨,对事件的成因、处理方法、处理效果、后果和后果等进行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教职工、家长等进行心理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既能使事件的处理更加完美,又能使善后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强对事故的监控,避免重蹈覆辙。在我国,高校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中,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在民办学校中,突发事件的定义相对狭隘,以学生为对象。高校突发事件和其他社会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激发的可能性。
4 结语
民办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考虑到自身的办学特色、生源质量,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理,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整合地域各方力量,保证师生的安全,保证学校的长期稳定。首先,要强化其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以增强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关部门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预防,建立完善的事前预防机制,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供应;然后,要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在已有的条件下,要对应急决策机制进行不断的改进,以确保当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各有关部门在紧急情况下,要加强应急协调,及时沟通。最后,要健全事后恢复制度,建立完善的“事后重建”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积极的心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