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青年观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022-02-05袁光芹
杨 华,袁光芹
(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眉山 620000)
前言
1922年至2022年,共青团已走过百年历程。回顾共青团的发展史,让我们愈发的清晰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与中国共青团密不可分。从陈独秀、李大钊号召下建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到现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发展的青年团力量,可以看到,重视青年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永不过时的课题。其中,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青年人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地位与作用。回顾、探索和分析邓小平青年观及其实践经验,挖掘出邓小平青年观中的现实启示,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邓小平青年观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青年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是邓小平对中国青年参与中国改革的科学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指出了青年人的成长与无产阶级事业的密切关系,总结了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形成了青年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青年人是社会变革中的中流砥柱。马克思指出,无产者青年参加了早期对资本主义剥削和生产制度的反抗,在捣毁机器的活动中,青年人是最积极的行动者。在后来轰轰烈烈展开的欧洲工人运动中,无产者青年成为其中重要的生力军。[1]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青年群体的发展问题,指出要增强对青年工人的教育。马克思在给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所作指示中强调:“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
邓小平不仅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作为其青年观的逻辑起点,而且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系统的新见解。
1.1 邓小平充分肯定青年人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历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重视青年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地位,高度评价青年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表现出的开拓精神,注意发挥出青年人的建设力量。他多次公开强调,青年人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1957年,邓小平在团的三大开幕式中的讲话指出:“工农生产战线上的全体青年男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急先锋,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者”[3]。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4]。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高度赞扬青年人在国家建设中表现出的作用:“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5]。通过邓小平的系列讲话可以看出,他对青年接班人的重视,可以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青年群体这支生力军。
1.2 邓小平主张获得青年群体的支持作为党和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动力
邓小平注意密切联系青年群体,十分重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信任和任用青年。他把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中对青年对信任和任用视为重要任务,认为这是衡量经济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他认为,青年人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他说,“青年力量是社会中一支积极力量,集中青年力量去起突击作用,去克服困难,去起示范作用和先锋作用,肯定是必要的,是好的”[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充满信心。他把这份信心归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背后的青年力量,因为青年的朝气蓬勃会给新中国的发展带来生机。他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7]。因而邓小平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选拔和任用,他提出青年干部的选拔要与时俱进,“把青年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上”,“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8]他明确指出,要打破原有青年人选拔框架,对青年人任用要从“论资排辈”到“后来居上”,从“吹毛求疵”到充分信任。
1.3 邓小平强调加强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
邓小平十分关注青年人的理想教育,非常重视青年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实际,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培养“四有”青年的观点。他认为,青年人的全面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时代发展需求。十一届六中全会时期,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清晰解读了培养四有青年的内涵:青年的思想教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为引领、以青年人的全面发展为青年人的进步为要求、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科技文化素养为目标,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青年。邓小平强调对青年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纪律教育。他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9]同时他还强调,要树立起青年人的纪律意识,这是维护社会秩序、践行的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实现伟大理想的重要保证。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年轻化和知识的力量,只有重视和培育青年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巩固党和国家取得的成绩、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1977年,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青年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其热爱劳动、遵守纪律、追求上进,能够实现德智体的全面进步。他反复强调,社会的发展和青年人的进步息息相关,青年人只有树立起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青年力量。
在邓小平的青年观中,以上三个核心概念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2 邓小平青年观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困境。其中,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外来文化逐步腐蚀青年人的头脑的问题较为明显。因此,要正确认识青年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做好时代新青年的思想培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青年观的相关论述,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有益的启示。
2.1 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强化理论教学,指导青年坚定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要把打造一支建设社会主义先锋队作为重要任务
邓小平关于坚持认为青年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观点,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青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要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进步。因此,要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关键位置,引领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起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如上所述,邓小平在关于青年培养的相关论述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与时俱进的培养时代新青年,青年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础,要使青年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时代在变化,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也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培育要求。对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实际来开展工作,以促进青年的成长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强化理论教学,关键是要把握新时期青年特点的观点。即做好青年教育工作的基础准备,做到把握青年人的发展动态,分析青年人的成长问题,维护青年人的发展利益。比如,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备学生”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状态。如此才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融合性,才能向青年人提供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从而顺利的造就一支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2.2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发挥出青年群体的力量与作用,将赢得青年人的支持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标准
邓小平历来重视和关心青年群体,这是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支撑力量,并能够取得成功的前提。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如果忽视发挥青年群体的社会作用,将教育工作浮于表面,不能促进青年人深入实践、深入社会,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取得实效。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发挥出青年群体这股社会力量。
邓小平始终以发挥出青年人的建设力量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依据,这一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否促进青年人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否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青年人的成长离不开实践的磨练。比如,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理实一体的模式下,从而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不能仅仅看是否开展了工作,更应该看青年人是否能够成功的深入社会。如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提高青年人的实践能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优化和改革。要想达到发挥出青年人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密切联系青年实际和社会实际。
2.3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培养青年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全面打造课程思政课堂,满足青年人的学习和成长所需,促使青年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军
从邓小平关于青年人的论述来看,其在多次场合提出要重视青年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为了青年人的更好成长,另一方面是为了向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重大社会经济决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他深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所思所想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更多的青春活力和不竭动力。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带来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重视青年人的全面发展,要帮助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头脑、用厚重的历史启动青年心灵、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
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下,邓小平的青年观对新时期的思政课有着重要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对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要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轨并行,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处于引领地位,指导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携手并进。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中,各科专任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课程纲要和课程目标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有效增强思政育人的力量和空间,促使思政教育常态化、全员化。通过思政课程与多种课程的融合,在深化了思政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如果无法推动专业课和思政课的配合,如果专业课的价值目标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悖,那么,思政政治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3 结语
总之,在始终坚持青年观的基础上,邓小平为我国推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凝聚了强大青年力量。在当前我国的社会状况和教育形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邓小平青年观的相关论述,对于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在其青年观中,他充分肯定青年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尽力发挥出青年人的建设力量,更要加强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邓小平的青年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因而要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其树立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将其打造成一支社会主义生力军;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发挥出青年群体的力量与作用,将赢得青年人的支持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标准;要重视培养青年人的全面发展,满足青年人的学习和成长所需,促使青年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