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网络阵地建设研究
2022-02-05陈光军
陈光军
(四川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前言
互联网时代,甘孜州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模式都刻上了大数据的印记。互联网在甘孜州高校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甘孜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通过网络空间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网络培养甘孜州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甘孜州高校落实培养道德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
1 甘孜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网络阵地建设依据和价值
1.1 甘孜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网络阵地建设理论依据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指示,指出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2 甘孜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互联网背景下铸牢甘孜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的丰富,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必要举措。实现甘孜州工作总目标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甘孜州高校网络阵地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甘孜州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甘孜州具有实践价值。
1.3 甘孜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存在问题
(1)内容供给不精准
互联网依托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构建了巨大的网络矩阵,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播迅捷等优势。目前甘孜州高校大多采取课堂一对多传统教育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着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设置大多为专业课和思政课,但关于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安排较少;教师选取教学资料以教授知识为主,网络资源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供给不够丰富。教师在引用相关网络资源应注意到,教学内容的政治主导,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内容多样性和素材生动性。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的开放性、多元化、共享性、复杂化交织在一起。甘孜州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结构的创新与优化要紧密结合互联网的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
(2)载体搭建不充分
互联网改变了甘孜州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得到学生的喜爱,但甘孜州高校在微博、公众号、学校主题网站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不能很好的发挥互联网在铸牢甘孜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更加依赖网络技术,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意愿不高,更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心得。通过走访和问卷调研笔者发现甘孜州高校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交流平台建设不足,影响了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大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不够重视,加之又易受到国外“普世价值”等思想的侵袭,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甘孜州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3)机制构建不健全
目前,甘孜州许多高校建立了学校的大数据平台,为甘孜州高校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教务处建立了智慧教学中心、教学管理系统;组织人事处建立了网上办事大厅、OA 办公系统;学生处建立了学工平台等等。甘孜州高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可以通过教学监控一体化平台实时了解和掌握甘孜州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况。但在甘孜州高校目前尚未建立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数据联动、预警、评估机制可视化数据库。甘孜州高校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获取还存在一定壁垒,比如教学成果“线上+线下”和网络资源存在衔接不畅、互动不够和共享不全,育人合力无法有效发挥。
2 甘孜州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网络阵地建设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甘孜州高校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供给、拓展网络空间载体、健全网络阵地机制等三个维度铸牢甘孜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 互联网背景下优化甘孜州高校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供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传统载体进行思政教育,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但也存在教学内容不精准性、针对性不强的现状,而利用互联网,能够有效解决此困境。一是甘孜州高校应增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等相关课程,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供给入手,基于互联网实时搜集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整合海量数据资源服务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采用学习通、智慧课堂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用好网络资源库、网络学习兴趣小组等媒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生活、进头脑。二是注重大学生实践教育。辩证唯物主义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甘孜州高校“三全育人”中,网络空间是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重要阵地,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甘孜州高校要探索内容紧跟时代、形式新颖的网络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园中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团委还要借助中华传统节日等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三是推进党团组织进智慧公寓系统,加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利用大学生智慧党建、团建平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等教育内容,可作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甘孜州高校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倡导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互嵌,构建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
2.2 互联网背景下拓展甘孜州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间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甘孜州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拓展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空间。网络空间具有无限性、实时性等特征具备信息传播从高校、课堂、课本拓展到网络空间的绝对优势。以网络平台为切入点,拓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覆盖面理论教育网络矩阵。一是甘孜州高校要建立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展示交流、学习研修和实践体验主题网站。借助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带来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介,提高大学生网络访问率,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系统化、便利化。二是加快甘孜州高校融媒体建设,合理布局校园新媒体矩阵。建设以“学习强国”号、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党建团建平台,整合校园育人资源和网络育人元素,形成同频共振的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协同育人阵地。
2.3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校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
互联网时代的甘孜州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可结合大数据在联动、预测、评估领域的显著优势予以优化。一是构建互联网平台的联动机制。甘孜州高校要切实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各个部门各负责任的工作联动机制。要加强新媒体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出台与互联网有关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章制度,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积极打造高校融媒体交流互动平台、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孵化平台、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平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最终成果予以考核、评价。二是建立甘孜州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数据预警机制。网络空间各类社会思潮复杂交融,因其传播的即时性、迅速性使得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然存在难以把握的风险,给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甘孜州高校要建立大学生思想、舆论、行为预警以及可视化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提炼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发展规律,从而发挥预警的功能,确保网络阵地的安全。三是建立高校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数据评估反馈机制。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要基于信息化形式开展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网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情况、学生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师生之间基于网络平台在道德规范、养成教育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实际效果等。辅导员或教师接收到这些数据反馈之后,分析出学生学习规律,及时提醒学生调整学习安排,有效实现线上线下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面对信息网络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给大学生造成的积极和负面的双重影响,甘孜州高校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序推进校园媒体建设,进一步抓好网络舆论阵地的监测管理,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做好正面宣传,总的要求是导向正、内容实、形式新,也就是要端正指导思想、瞄准时代命题、运用传播规律。有了这三条,我们就能做好正面宣传。从优化教学内容供给、拓展网络空间载体、健全网络阵地机制等三个维度形成渗入式、嵌入式、融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的舆论环境,铸牢甘孜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必须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要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建言献策,为甘孜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