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四个把握”维度 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2022-02-05常素芳
常素芳
(开封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4)
前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重点研究和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风云激荡走过的壮阔征程,百年不懈奋斗铸就的世纪伟业以及百年上下求索积淀的历史经验,会议审议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以高远的历史视角和宏阔的现实视野,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充分体现了党以史为鉴,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与执政智慧,展现了党牢记初心使命、永葆生机活力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彰显了党胸怀两个大局,开创未来的高瞻远瞩和使命担当。
作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学习好、研究好和宣讲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应有之责;应敏锐把握时代主题和德育契机,讲清、讲透、讲活《决议》精神责无旁贷。
1 把握好《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每一个时代都有相应的时代主题,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德育契机。契机把握得越及时,就越能形成更有亲和力、更具感染力、更有时效性、更打动人心的教育教学宝藏。党召开的重大会议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这也是思政课教学非常宝贵的德育契机。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样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作为,把讲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契机,把全会精神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将《决议》中强调的重大时代课题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时、准确、立体地、有效地融入不同课程中,融入到对理论和内容的深化之中。为大学生讲清楚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历史逻辑、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伟大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与思想精髓交相辉映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及其历史地位;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领域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心系“国之大者”,树牢“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远大抱负与家国情怀,自觉而坚定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
2 把握好《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新时代高校的思政课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育人环境的变化,应势而动、因时而进。[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研究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展现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大势。《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利于涵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但由于不同思政课主干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不同,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决议》融入思政课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结合《决议》中提出的新论断、新表述和新概括,结合百年党史所呈现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时代大势,告诉学生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生活于其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面对的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这样的思政课教学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学生从教师的阐述讲解中深刻感受到自己正处于中国制度越来越有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来越有魅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时代[3];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乘风破浪的时代,处于中国人民砥砺前进奋力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时,学生自然而然由内心而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便水到渠成了。
3 把握《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点”“面”“度”
《决议》内容丰富鲜活,是思政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在教学内容的相融上二者有高度的契合性。但这种融合不是随意随便的融入,而是要有机自然地融入。因此,《决议》融入思政课要从教学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上把握好融合的点面度,首先是切准“点”。不管是结合《决议》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历史会议还是人物评价,要基于几个关键点,即“两个维护”“四个自信”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党历经百年沧桑而更加保持活力的历史逻辑与基因密码,还有就是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其次是把准“面”。基于《决议》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三个维度,挖掘百年党史中的鲜活素材,着力党在四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与重大成就,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十项宝贵历史经验、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历史使命等方面开展板块化理论教学。再次是掌控“度”。由于思政课自身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时数设置的有限性,融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当管用。把握的原则就是围绕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融入内容的取舍、筛选要围绕是否“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政治、讲精神、讲信念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决议》融入思政课更要注重其中所蕴含的立场、信念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将《决议》融入思政课时,不是简单的传授一般的历史知识,而是在选材、诠释、解读、讲解中,提高政治站位,以史实为基础进行政治教育,在历史的视野中,引导学生汲取经验智慧、培铸学生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与信念信仰。[4]
4 把握好《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途径
《决议》融入思政课,既体现在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也体现在实践教学和线下课下。一是着力教材体系,因课而异,精准融入。教师应根据不同思政课的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恰当融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既要考虑全面性,又要有所侧重。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侧重于讲好党百年奋斗所彰显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讲清重大成就中所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和深厚为民情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讲好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内在逻辑、历史意义,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本质、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形势与政策》侧重于讲好党百年奋斗中时代变迁与理论飞跃中所体现的“变”与不变,“同”与“不同”,讲清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紧密关联。二是立足课内外线上线下,立体融入。如何将党的十九届六中精神讲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入耳入心?除了教师通过理论讲授呈现《决议》所蕴含的理论魅力、实践张力与信念伟力之外,合理运用教学平台与教学手段,同样是讲新、讲活《决议》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如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发展历程、历史经验与重大成就、奋斗目标,社会调研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从实景实境中探寻偶然到必然转换的实践逻辑;基地体验式教学则有助于学生从鲜活场景中把握理想向现实行进的真实足迹;情景沉浸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模拟再现中体验感性向理性飞跃的认识升华;而网络拓展式教学则有助于学生在立体时空中感悟历史对现实未来的耀眼映照。三是拓宽教育教学思路,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特色融入。《决议》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重大成就,而这些都是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和革命群众所共同创造出来的历史功绩。思政课教师通过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讲述一个个近在学生身边的鲜活生动故事,通过阐析一个个可感可触的革命者的英雄事迹,通过开展一项项探访追寻红色足迹与革命精神的主题活动,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思悟会更为准确;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新时代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理解会更为深刻[5];对自身所肩负使命的认知也会更为理性自觉。
5 结语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准确全面融入教育教学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如何使《决议》的核心要义与实质精髓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真正起到增信明理、崇德望远与培根铸魂的作用。在融入理念上,要因势而新,把握好《决议》及时高效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在融入内容上,要因事而化,把握好《决议》具体精准融入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在融入原则上,要因材施教,把握好《决议》科学恰当融入思政课的“点”“面”“度”;在融入策略上,要因时而进,把握好《决议》立体特色融入思政课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