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儒家耻感文化的价值与激活

2022-02-05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耻感儒家思想

王 正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0)

面对当今社会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浪潮,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儒家传统的耻感文化资源丰富,深刻理解其内涵并挖掘其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意义是极其重要的。当今社会为何需要耻感文化的再教育?如何对儒家耻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教育?这些问题值得不断学习和研究,也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再补充。

一、儒家耻感文化的内涵

“耻”,古汉语写为“恥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辱也,从耳,心声。”[1]明代吴元满在《六书总要》中释义: “恥 ,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则为耻也。”[2]马克思亦曾经指出“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3]春秋末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社会动荡混乱,没有统一健全的礼乐体系。鉴于此,儒家倡导耻感意识的教育,引导人们形成道德上的自觉性,以保证社会的安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由此,孔子认为外在的刑法约束只能从表面上使老百姓免于责罚,但事过之后,人们并不会从根本上知耻,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礼教教化,才能使百姓自觉服从于社会的管理,从根本上让人们自觉避免触犯刑法。可以看出,儒家的耻感教育是一种人的自觉与自律性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们拥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意识,而不是依靠外界干预。儒家的“慎独”观念就很好地概括了耻感教育的内涵。那么,儒家的耻感文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人若“不仁”是为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的核心是“仁者爱人”,“仁”的基础是“孝悌”,行“仁”的途径是“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为人的最高道德是“仁”,基础是首先对父母兄弟姐妹仁爱,然后是延伸到对所有人的仁爱。怎么做到“仁”呢?只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实现,只有个人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仁爱他人,才是真正的“仁”。在儒家那里,做到了“仁”,则是荣,反之则是辱,这里的“辱”就是耻辱,所以,人若“不仁”是为耻。发展到孟子那里,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也是“仁”的产物之一。孟子认为,人生来天性是善良的,带有仁爱之心,只要人心保持善良,再加以自我修养的教育,就可以为善为圣;若非如此,则为耻。

(二)人若“不义”是为耻

儒家的“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大“义”可以看作个人对国家的忠义。孔子把耻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在国家有难的情况下,只追求个人富贵是耻辱,只有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连,才是大“义”。另外,一个人还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做贡献,需要有远大的抱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人应该拥有远大抱负,并坚持自己的道路,这深刻体现了为国家不顾一切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感。另外,在个人格局与修养层面,可以成为小“义”,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这里涉及到儒家的义利观,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见利忘义即是“耻”,从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就可得出他们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个人在面对是是非非时,要考虑到义利问题,不能只谋取个人利益而舍弃义,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做人不能太自私,要考虑他人和社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取舍是否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做到无私有义。

(三)人若“不信”是为耻

据统计,“信”在《论语》中被提及了38次,孔子强调做人切记谨言慎行,言而有信,信而有行,行而有果。孔子指出,“信”也是“仁”的重要品质因素之一,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稳住根基,才能稳健成功地处世,若人没有了诚信,则不知道其该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所以,“信”的反面即“不信”是为耻。我们从小听的曾参杀猪的故事正是表达了诚信的优良品质。有一次曾参的妻子为了哄孩子听话,就承诺给他杀猪做肉吃,妻子本打算是哄孩子,并不想真的杀猪,但曾参事后真的要杀猪,并告诉妻子,若不兑现承诺,岂不是教孩子不守承诺、言而无信吗?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另外,“信”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经商之人要诚信经营,不缺斤短两、不坑蒙拐骗,需本着公平诚信的原则进行交易;为官之人应该本着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将自己的政务透明化,让老百姓看到诚意,承诺的事务必尽力做到,等。

(四)人若“不勤”是为耻

儒家历来倡导做人应该勤劳,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历史的积累。一个人若不经过千锤万打是很难会有成就的,而我们取得成就主要靠的就是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说法都是追求勤奋的表现。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悬梁刺股”“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的人物都是在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勤奋来磨炼自己。儒家所倡导的“勤”是人的自我成长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良药,踏实勤奋历来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反之,如果一个人是懒惰的,游手好闲,既不为自己也不为社会做贡献,那么就是“耻”。

儒家的“耻”还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以上是四个主要的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常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不耻”指的是做学问应该多向人请教,不要羞耻于向他人请教,向老师向他人请教不是“耻”。儒家的“仁”“义”“信”以及“勤”这些品格都应该是人发自内心的自觉坚持,并非是外界强制或者干预的结果,这也正是儒家耻感意识教育的目的,让人们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在“慎独”之下居于社会。“慎独”被这样论述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慎独”就是独处之下的自觉性,是无他人约束下对自己言行举止的谨慎。

二、网络环境下儒家耻感文化的价值

(一)儒家耻感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的“义”一方面表现在民族大义层面,认为每个人应该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命运相连,怀有为国奉献的远大抱负。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为了培养为国担当的人才,做好自己是首要的,而做好自己的目的在于安定百姓安定国家,这种精神也体现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情怀。人立足于社会,不应该只计较个人得失,考虑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把自己与国家和人民相连,把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儒家提出 “天下为公 ”“世界大同”的思想,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儒家“仁”思想的扩展,是儒家“仁者爱人”“安百姓”“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的深入发展,将其提升到了国家世界的高度上了,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终极理想,是最高的境界。这里说到“义”,其实也是“仁”的一种发散思想,是上升了的“仁”,是一种将情怀放置于国家和世界的“大仁”,一种对世界和世人的“仁”。“仁”本出发于个人对父母家人的关怀,逐渐将其推演,将一种小爱发展成大爱,逐渐把爱推广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就成了一种无偿的无私的大爱。儒家的教育思想就是教育人应该推广自己的爱,逐渐激发这种个人内心的为他人为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只有人人如此,社会才会形成良好局面,形成民族力量,同心同德,为国为民做贡献。这其实就是一种爱国思想的教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反之,若是人人只讲个人利益,将国家和民族之事置身事外,不爱民不爱国,此则为“耻”。儒家的耻感教育一部分内容就是激发人人为国为民的爱国思想,形成人人为国为民的良好社会局面。

随着网络的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平台。但同时,网络环境下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大,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某些思想的转换或者瓦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了我国的网络空间,或潜行匿迹或大张旗鼓地宣扬西方意识文化,推崇所谓“个人主义”与“自由”等价值观,但由于许多网民对党史国史了解还不够深入,在面对有害信息和不良的意识形态时,其辨识和抵抗能力有一定的欠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流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否定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企图让我们改旗易帜。[6]这种带有不良政治色彩和价值取向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解人们的集体主义感、国家认同感与归属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儒家的“慎独”耻感意识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需要培养的就是独立自由空间下个人的自觉良知,即使是无他人约束下自由的空间里,也要守住底线,努力做到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不为干扰所动、不为风险所惧,做国家的“良人”。其次,由于网络高度的自由性和隐匿性,人们常常将网络平台作为表达自己爱国情感的工具,在浏览到有关国家主权、安全等负面信息时表现出群情激愤的一面,容易受到一些敏感事件和言论的误导,很有可能导致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情绪不断向网络空间渗透,在爱国情感的感性化中失去对现实问题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加强儒家耻感教育势在必行。

(二)儒家耻感文化有利于个人素质与修养的完善

儒家的耻感文化以“不仁”“不义”“不信”“不勤”等违背其道德原则的行为为耻辱,所以,儒家的耻感教育意在培养仁爱、轻利重义、诚信、勤奋的人。首先,关于“仁”,这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儒家的一切伦理思想与道德思想都是“仁”的衍生。其中,在《论语》中,“仁”一共被提及了109次,涉及章节有58章。《四书集注》中程子说道:“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7]朱熹也认为:“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8]“仁”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信念思想,支撑人立足于世上,若丢了“仁”,必然会走向歧途。“仁”的思想主要是教育人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更要广爱众生,是一种普世思想的体现,这里边蕴含了一种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其次,关于“义”,这是“仁”所衍生的思想之一,主要讲做人应重义轻利,不可利欲熏心。君子人格一直是儒家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诉求,追求人人学习君子品格。君子对于“义”是怎样的选择呢?《论语》中关于君子的义利观是这样的:“义以为质”“义以为上”“务民之义”“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徙义崇德”“质直而好义”等。儒家常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利与义面前,义永远是第一选择,义利观教育人们在是是非非与利益诱惑之下,必须拥有明大义拒诱惑的坚定立场。再次,关于“信”,“信”乃诚信、守信之义。儒家教育人们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诚实守信、遵守承诺且谨言慎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就像是没有一个挈领的车子,没有挈领的车子就会无法行走,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所以,人若无信,就难以立足于世上。最后,关于“勤”,儒家教育人们勤奋刻苦,不惧磨难。“勤”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朴实、踏实、务实的精神,从古至今,“勤”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正是靠着勤劳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儒家耻感文化形成了追求仁爱、义、诚信、勤劳的精神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技互联、信息互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网络作为改变人们生活样态的最大“变量”,不仅在于依托技术优势驱使人类在虚实交织的生存空间里得以跨越交融,更在于其驱使与现实世界并存的网络世界更为纷繁。人们极易出现线下冷漠与线上活跃两种生活状态,即处于网络关系中的交流、互通更加频繁,“人机交流”所带来的冷却现实从某种程度来说亦是一种对近距离接触的传统交往的一种挤占。其次,市场的逐利属性诱导资本强势进驻互联网等新媒体,在此过程中,市场被纳入资本逻辑,推动逐利性的言论在网络虚拟空间高效扩散。在这样的逻辑驱使下,越来越多的网民对群体性的娱乐与消费产生认知偏差与评价偏见。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更加隐蔽、“软性”的形式进行渗透传播,从未停歇,也侵蚀了人们自觉防范和抵御拜金主义、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错误思潮影响的正面防线,对人们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取向产生了无形的阻力,松动了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本真意义的探寻与坚守。最后,借助互联网的特质以及手机应用程序,“全民直播”时代已然成为现实。网络直播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资本市场追捧下的野蛮生长,从而也触发了色情、暴力、低俗、教唆犯罪等问题,泛娱乐化乱象丛生。[9]网络主播抱着迅速获利的心理通过“眼球”经济迎合受众,维持热度的同时,也对部分观众思想、心智形成持续、有效的负面影响。由于自由化的网络直播平台为部分主播和观众提供了一个以匿名形式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互动氛围,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对部分主播和观众的公序良俗 、媒介素养、人情世故、语言规范方面的道德水准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冲击,为网络生态埋下了不良“因子”,一旦受到应激反应,就很容易从非理性的网络言行转换成社会消极负面现象。儒家耻感文化意蕴深厚,内容丰富,可以对那些在网络大熔炉中迷失心性、道德失范的人进行很好的对接教育,从而有助于个人素质与修养的完善提高。“耻感一旦形成,就会使人自觉遏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达到道德自律,形成道德自觉。”[10]“仁”的思想可以使人们拥有温暖的人情,维系最温暖的感情;“义”的思想可以使人们坚定信念、不为利益迷惑头脑,从而形成刚正不阿、重义轻利的优秀精神品质;“信”的思想可以使人们信守承诺、表里如一,可以使人们谨言慎行,做理性之人;“勤”的思想可以使人们形成踏实肯干、勤劳朴实的品格。

三、网络环境下儒家耻感文化的激活

(一)加强耻感意识教育,明“耻”知“耻”

首先,挖掘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耻感资源。儒家耻感文化资源丰富,众多内容都蕴含这方面的思想,应该充分挖掘、发展与利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和课堂,耻感意识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就积极培育,可适当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耻感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中。课程教学、图书、网课以及兴趣活动等教育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开展。目前我们国家也正在积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进入课堂,这无疑是一种良好趋势。不只是在学校,各企业各单位部门都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隐性教育。其次,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儒家把“耻”作为道德范畴,“耻感”是儒家一向倡导的成人成己之根本,对个体的行为和社会协调运转构成强烈的自律和动力。我们要在儒家优秀文化要素与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之间找到契合的生长点,找到耻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张力。明确新时代何为耻、何为不耻的行为标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坚持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的价值取向,时刻以知辱、诚信、内省、重义、勤政作为积极奋进的目标,使人能培养自觉自发不愿行耻事的儒家理想人格,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促成道德行为统一起来,按照耻感的底线伦理标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对耻辱的自觉规制、抵制和抗拒。

加强耻感意识教育,让人们知“耻”明“耻”,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明白哪些行为是可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形成对耻感意识的认同感,遏制人们耻感意识弱化,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当今时代,物质极大满足的环境之下,也只有经受住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诱惑的考验,用儒家耻感文化修身正己,才能塑造知耻、向善、求真、进取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从而使得儒家崇高的道德理想和情操成为影响中国人控制自然欲望和负面情感的主导力量。

(二)渲染耻感文化氛围,遇“耻”知“耻”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渲染耻感文化氛围。在不同的区域进行耻感文化的宣传,小到各家各户,大到各种公共场合,利用横幅、标语、广告牌等方式进行醒目性的感染。日常生活工作的现实情境中在车站或者机场就有这样的标语,比如尊重他人、以吸烟和随手扔垃圾为耻等。相关影视作品的观看也是宣传耻感文化的一种方式,可以有组织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安排。学校、企业以及街道等,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都应该进行这样的文化感染。除了这种被动性的教育之外,还可以组织团体性的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耻感意识教育。学校里,可以组织一些辩论赛、耻文化演讲、作品征集以及关爱性的慈善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收获思想与道德的成长;社区、企业也可以组织一些奖励性的活动,比如竞猜类活动,鼓励人们参与其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大力发挥电视、报纸、自媒体平台等网络媒介的作用,进行耻感文化的宣传。微博、微信以及目前火热的短视频平台可以推出特定的板块,以推文、视频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呈现耻感文化,增加人们的关注度和喜爱度。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且引经据典,联系古代儒家耻感文化,用古今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的渲染。另外,平台的引导非常重要,微博上某些官方平台和大V拥有数量众多的粉丝,若是不发挥其正面引导的作用,则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各媒体平台必须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坚持正向输出,引导大众知“耻”而后行。对于一些非法盈利性的网络混子性平台,应该依法惩治和禁止,切断散发不良观念的源头。

任何教育性的活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隐性教育更是如此。对于耻感文化的渲染性教育,必须坚持一朝一夕,持续不断地将这种耻感意识映入人们的眼帘,融入人们的头脑,才能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塑造人们的耻感意识,才能遇“耻”知“耻”。只有进行时时刻刻的教育,才能推动人们形成自觉性思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培养“慎独”意识,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才能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三)树立耻感文化榜样,学“耻”知“耻”

树立榜样需要权威人物的示范。一方面,国家干部以及党员要以其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教育、感化和影响周围群众。应该勤政爱民、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洁身自好,自觉抵制腐败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做伤害国家伤害人民之事,以积极正面的形象面对国家和人民。只有领头人物形象可信可靠,人们才会效仿和学习进而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激励作用。党员和干部就是国家社会的一面镜子,人们会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和事,继而警醒,纠正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对拥有良好“耻感”意识的人物进行表扬和鼓励。对道德模范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让人们意识到这样做是社会所提倡所鼓励的,增加人们践行道德规范的动力。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会对模范人物有一种敬佩之情,并且对其有一种向往之情,官方的认证和奖励是对这种良好道德行为的肯定,人们势必会受到积极影响,学“耻“知”耻“。最后,运用好融媒体和移动网络,创新典型宣传方法。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通过网络上的各种渠道获取新闻消息,这给宣传模范人物提供了手段和工具。应大力加强模范人物的宣传,向人们讲述模范人物的真实故事。各种有热度的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以及头条新闻等,应该加强这方面新闻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社会中关于优秀耻感文化的真人真事,增加先进典型的亲民性和鲜活性,增强个人的耻感意识,从而付之行动,实现耻感教育的目的。

榜样教育是成效显著的一种教育方法,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这种真人真事型的教育更容易深入人心。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只有将真人真事讲好,以动听又动人的实例打动人心,让人们发觉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且相信生活中的真善美,增强人们的信念感,才能真正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感染人们,使人们学习榜样,践行道德,才能学“耻”知“耻”。

关于儒家耻感文化,其内容丰富,值得挖掘的地方众多。科学正面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意义,并且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当今社会,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任何历史总是有其时代维度的,但又不乏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共需的价值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历史、运用历史。儒家耻感文化仍需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以更好地与时俱进地运用于当今时代。

猜你喜欢

耻感儒家思想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消失的“耻感”
思想与“剑”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消失的耻感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消失的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