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理论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公共经济学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2022-02-05刘永瑞
刘永瑞
近日,由著名经济学家、资深财政经济工作者齐守印教授领衔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最终成果《公共经济理论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正式出版。
《公共经济理论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齐守印教授遵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经过20年持续不断的创新性研究,为公共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贡献。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学方法、范式和基本观点,在系统西方主流公共经济学基础上,创建了以广义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石、以分析公共物品再生产各环节和各侧面为理论主线的生产型公共经济理论体系;二是以中国公共经济实践为主要分析对象,提出优化公共经济体制机制的思路建议;三是简要梳理中外公共经济文明史,以公共经济学视角分析中国古代主要王朝存亡兴替之由和近代先后称雄全球的大国崛起衰落之因,并通过比较研究系统揭示公共经济规律体系、实现国家良治之道和公共经济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
对于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早在19世纪欧洲就有相关著作出版,但囿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私有制经济的特性,尤其是社会总资本内在联系机制缺失等原因,一方面,公共经济尚未成为混合经济体的主导力量,因而不可能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关注焦点;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致使公共经济不可能以增进人民大众公共利益为宗旨。因此,正如恩格斯所言,当时的“公共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同“国民财富”一样,都“没有任何意义”。①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2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凯恩斯主义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变化,出现了许许多多从宏观上考量社会经济的学说,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国家治理问题的公共经济学也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渐受追捧,并于20多年后作为一门新兴经济学科逐步引入中国。但正如守印教授所论,这些公共经济学著作多局限于财政学、管理学视野,既无独立对象、独立方法,更无系统规范的范畴概念和独具特色的理论主线,虽言公共经济,实难作为独立学科跻身于经济学之林,更不要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实践提供有效服务。齐守印教授针对主流公共经济理论的根本性学理缺陷,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研究对象、方法、范式、范畴到理论基石、内容主线、整体构架等各层面,构建起一整套范畴科学、主线鲜明、内容深刻的公共经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为经济学,特别是新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做出了贡献。
就公共经济实体来说,诚如本书中所论,人类社会各阶段无不有之。但是,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才使公共经济的本质属性在更高阶段上得到历史性回归,从而由人类社会的客观要求变成必然、变成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中国,以最高效率、最好效果提供公共产品,用丰富多彩、适时适用的公共产品满足人民大众的公共需要,妥善处理好公共产品交换、分配和消费问题,是国家现代化治理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尤其是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世界经济秩序剧烈变化、战争灾情疫情连连的情景中,把提高公共经济绩效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抓手显得更为重要。
齐守印教授长期基于公共经济实践开展公共经济理论研究,在这部高度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理论著作中,他按照实事求是、有的放矢、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原则,不仅分析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公共经济体制机制问题及其要害所在,而且用大量篇幅给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的路径、方法、手段、措施。
他在退出一线工作、领导岗位后,老骥伏枥,壮志未已,依然孜孜不倦地“怀天下、求真知”,实为难能可贵。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勤研到老、创新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