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口述经济史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研究环节分析——口述历史运用于我国经济史研究
2022-02-05顾恩澍
◎顾恩澍
一、引言
口述历史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杨祥银,2000)。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口述历史一直受到中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近代口述史学的兴起扩展了史料收集的范围,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必要的线索、资料(左玉河,2015)。而由于口述历史研究可以突破现有文字史料不足的局限,研究方向可以从更容易获得文字史料的统治阶级、精英阶级或与之直接相关历史事件向文字史料很少但能够获得口述史料的社会大众转移(曹幸穗,2002)。而口述历史因其在搜集整理史料时可以获得更多细节化的信息,可以作为文字历史的互补和参考修正(钟少华,1997;曹幸穗,2002)。当然,口述历史也存在其局限性,其强调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存在亲历者“在世”,在时间上存在限制,因而更多使用在近代史的研究中。但口述历史的价值更不容否认,其扩充并细节化了历史研究史料、增加了历史研究视角,并为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正如左玉河(2015)提出的,口述历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使历史文本的书写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的研究者共同书写着刚刚失去的历史文本,客观存在的“本然的历史”与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的文本”之间结合的程度由此加深。口述历史研究不仅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这无疑是口述历史作品具有学术价值的有力说明。那么,什么因素是直接决定口述历史作品的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呢?
为回答这一问题,需圈定一个范围来确定决定口述历史作品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因素。从口述历史项目运行的角度来看,口述历史项目的运行可以分为策划、采访、记录、整理、呈现、传播等环节,而这些环节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口述历史作品的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然而,回答口述历史作品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直接决定因素这一问题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似乎是解决这一问题更为有效且能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一个讨论方式。因此,在之后的论述中,本文将以经济史研究为切入点,讨论口述历史在经济史的研究中,其作品的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是如何被研究中各个环节所影响的。
二、口述历史与经济史的相关辨析
1.口述历史研究与经济史研究的关系。
对口述历史概念的界定,学界一直没有达成一致。一方面,有学者将“口述历史”解释为“口头描述的历史”。例如,路易斯·斯塔尔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的、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这一观点的落脚点在搜集口述历史资料,将口述历史与口述史料等同。另一方面,认为口述历史不等同于口述史料的学者往往会支持里奇(2006)的观点。他们强调口述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所使用的资料或是素材,而口述历史则不仅是对口述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而是基于口述史料更进一步的研究和个人观点的形成(左玉河,2015)。而经济史是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吴承明,1995),属于历史中的专门史。经济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各时代经济实践的功效分配和功效结合的性质的考究,其研究基础是相关史料,也应包含口述史料。那么,如果将口述历史定义为将搜集的口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可以认为对搜集的经济口述史料使用历史学以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其实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从事口述历史研究,这其实是经济史研究和口述历史研究的一个交叉结合。因此,可以认为利用口述史料进行的经济史研究属于口述历史研究中的一种,在此,将其命名为口述经济史。
口述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将体现其作品的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这在口述经济史的研究中同样适用。那么,对口述史料在经济史的研究中的作用和国内使用现状的分析,可以帮助说明口述史料如何在经济史研究中运用,并进一步说明口述历史研究中各环节对口述历史作品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直接决定。本文也将按照这个逻辑继续论述。
2.口述史料在经济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国内使用现状。
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史只是通史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说明而把它从其他部分分离出来。可见,经济史是史学的一部分,在经济史的研究过程中,也应该使用史学研究方法。
在政府政策、经济制度、对外贸易、金融等研究领域,已存在大量丰富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有足够的数据以支持研究,而这些领域往往是经济史研究的重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口述史料在经济史的研究中毫无作用,相反,它的存在可以更加深入细化研究,为研究依据的真实性提供一定的依据。对在而这在研究中对研究成果的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口述史料作为现有资料来源的修正和补充,可以辅助经济史研究学者验证已有史料或研究结论,甚至可以用于发现或证明现有史料的缺陷。例如,在西方的相关研究中,Elizabeth Roberts通过对兰开夏郡的两个城镇的工人阶级家庭访谈,发现反映生活标准的统计指标计算曾经误解或完全遗失了很多因素。
口述史料在企业史和行业史的研究中也起到了类似作用。通过访谈搜集到的口述史料,可以用于解释和修正已有的文字史料,也可以用于丰富已有的文字史料。Thompson(1983)在对捕鱼这样一个主要由小公司和季节性劳工所支配的行业进行研究时,使用口述历史方法,指出访谈证明是构建每个有关共同体和每个家庭企业的地方经济史轮廓的最快方法,有助于在丰富的政府文献和统计资料中看到一些错误。此外,企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文字史料较少,而仅仅基于现有资料很难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口述史料作为补充。而访谈得到的口述史料还为比较共同体之间的企业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有助于解释企业的消亡和兴旺发达。事实上,口述历史已存在于我国企业史和行业史的现有研究中。
其中,口述史料对农业经济史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汤普森指出,在对西方农业经济史的研究中,能够获得的资料只有较大的、技术上更先进的农场的报表、工资账册和日志,而仅有的资料也可能存在工资比率或工作技术信息不充分的情况。因此,要获得一个特定地区内有关劳动模式或技术水平变化的可靠指标,口头证据是不可或缺的。就中国农业经济史研究而言,获得类似于报表、工资账册和日志这样的资料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口述史料更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农业经济史的研究重点为地区农业的兴衰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的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力以及它们相互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而在相关著作方面,研究地区历代农业经济史的著作相对更多,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这类著作可研究的农业经济史时间跨度较广,总结概括性质更强,在资料的使用方面很少会使用到口述史料作为研究的补充。
口述历史也适用于研究历史经济事件。Tosh(2010)认为,口述研究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它是什么真实的历史或作为社会团体政治意图的表达手段,而在于证明人们的历史意识是怎样形成的。而集体“历史意识”是由个体“历史意识”组成的,个体“历史意识”由个人对时间的情感所构建,从侧面反映的个人的心理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属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这属于经济学的新兴学科。而在众多重大历史经济事件中,人们的心理往往加速或影响了事件的走向,例如金融危机、经济泡沫等历史事件。目前少有相关研究,在此也仅指出对这些历史事件使用口述历史方法研究的可能性。
三、口述经济史作品学术品质与价值空间的体现
1.口述经济史的研究目标。
口述经济史研究属于经济史研究范畴。因此,口述经济史的研究意义应该和经济史的研究意义一致。经济史的研究任务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对史料的发掘,在此过程中,主要工作是鉴别并取舍史料,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历史,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史料依据。其次,是对史料的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史料构建的史实的各方面并以时间为维度梳理历史事件,以探究各环节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深入分析各经济因素在某历史事实中的相互关系。该步骤可以通过研究各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完成。以此发现历史时间中所体现的经济运作特征、因果关系和经济规律,为经济理论提供实际历史过程的验证。
而口述经济史的研究并不停留于对史料的获得和鉴别取舍,还需要对所得史料进行分析,因此,口述经济史的研究需要完成的任务起码是第二个层次的任务。而不管是第二层次还是第三层次的任务,其最终成果都是形成的相关研究的研究报告或是学术著作。在此,我们可以把形成相关研究的研究报告或是学术著作作为口述经济史的研究目标。
2.口述经济史作品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决定因素分析。
和口述历史项目的运行环节一样,口述经济史项目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策划、采访、记录、整理、呈现、传播这几个环节。由于口述经济史作品的呈现方式的固定与单一,加之研究报告和学术著作的价值在于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或是提供政策制定依据等,因此使用者多为该领域学者或是政策制定者,信息接收人群相对固定。此外,研究报告和学术著作可以在相关学术性网站、论文库进行检索,这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等搜集相关研究资料的主要渠道,即现有传播渠道已经能够满足其使用价值的体现。因此也不会直接决定口述经济史作品的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至于记录方式,可以认为最终的记录方式限制了最终的呈现形式,而呈现形式决定了记录方式。由于口述经济史呈现方式的固定单一,只需要如实记录口述者叙述内容即可,因此,笔录加录音的记录方式就已经足够。可见,记录方式也并不是决定作品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直接因素。
和相对固定的记录、呈现和传播环节不同的是,策划、采访以及整理这三个环节的操作是相对灵活的,在这三个环节中,口述经济史的研究不再具有其特殊性,而是与其他口述历史研究一样。
其中,在研究策划、设立项目过程中,需要搜集相关资料并确定经济史研究选题的意义、可行性和具体研究方法,进而在编制项目计划大纲时确定实施计划、人员分工等。选题的意义和可行性直接决定了研究是否有研究价值,并且是否能够实施——这关系到能否获得口述史料。如果口述史料的获取是可行的,则应该根据选题和根据研究方法确定需要获取什么样的口述史料,主要涉及到确定受访人群并预估能获取到的史料信息(如何获得则在采访环节制定)。可见,在策划环节,选题的确定将直接决定经济史研究项目的价值空间、可行性以及执行方案。
采访环节能够帮助研究者获得相关的口述史料,而在沟通过程中,还可以探析到受访者的“历史意识”。采访环节直接决定了能够获得的口述史料的内容和质量,而口述史料作为口述历史研究的资料,是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的基础。这不仅对于口述经济史研究适用,对于整个口述历史的研究也是成立的。在此,可以认为,口述史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口述历史研究成果的质量,而采访是获取口述史料的途径,得到什么样的口述史料决定于进行什么样的采访。因此,采访环节将直接决定口述历史质量,而质量则是对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反映。
整理环节则确定了最终用于研究的口述史料的史料内容,并基于史料分析历史事件。这构成了最终形成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著作的绝大部分,同样也是口述历史作品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直接决定因素。
3.口述经济史作品学术品质与价值空间的体现。
在我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口述历史更适用于经济史研究中企业史、行业史(包括农业史)以及重大历史经济事件的研究,也适用于相关经济数据由收集、计算再到计量分析的经济史研究。因此,在策划环节中,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目的,即希望通过对企业史、行业史、重大历史经济事件的研究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基于目的,需要确定研究资料,资料是否可得,并将企业、行业参与者或某历史经济事件的关键人物和亲历者作为受访人选,并制定备选方案等。而如果将口述史料作为历史经济数据收集的参考依据,则应该考虑搜集经济数据的范围,即是地方的、区域的还是全国范围的。考虑到口述史料获得的成本,将口述史料作为地方经济数据获取的依据还较为可行,而如果将范围扩大到区域或是全国,则需要采访更多的受访者,成本高可行性低,如果控制成本,则很难保证质量。而在采访环节,则需要根据策划环节制定的方案以及史学、经济研究方法确定采访内容并找好侧重点,为之后的研究打好基础。最后,整理环节需要研究者在已获得的口述史料中选取适合进行研究、能完成研究目标的部分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口述经济史作品的学术品质与价值空间。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史的研究中是值得借鉴和运用的。如果将口述历史定义为将搜集的口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那么利用口述史料进行的经济史研究便属于口述历史研究中的一种,可将其命名为口述经济史。考虑到我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以及口述史料对经济史研究的适用性,可以认为口述经济史的研究范围为对企业史、行业史(包括农业史)以及重大历史经济事件的研究,以及涉及相关经济数据由收集、计算再到计量分析的经济史研究。
口述经济史的研究目标在于形成研究报告或是学术著作,基于这一目标,直接决定口述经济史作品的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的环节是策划、采访和整理。而为了保证甚至更好的体现口述经济史作品的学术品质和价值空间,需要研究者在策划环节结合研究目的确定采访范围,在采访环节基于研究目的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所需资料,而在整理环节基于口述史料制定真正予以实施的研究方法并选取相应的用于分析的口述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