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2-02-05杨生新
◎杨生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十个明确”的概括,其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如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这为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着重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推进。
一、坚持扩大内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消费结构升级进程加快,国内消费需求更加丰富多样,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成为引领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驱动力,强大的国内市场正逐步形成。从长远看,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为此,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一)全面促进消费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趋势看,我国消费水平和品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扩大内需,必须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是提升传统消费。汽车、住房等传统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较大。新能源汽车、中高档汽车需求持续增加,汽车更新换代速度也在加快,为汽车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我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新市民和年轻人的住房问题,每年还有一定的新增住房消费需求。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将释放更多的改善性更新需求。这些新增需求都是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需求,对提升传统消费有很大促进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关键是要以质量品牌为核心,朝着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二是发展服务消费。居民消费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提升是客观规律。受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影响,我国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等服务业准入门槛较高、开放程度不够,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还不高,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不足,一些服务消费需求潜力尚未被充分激发出来。这要求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三是培育新型消费。新型消费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云经济”、“云消费”、无接触交易服务发展较快,表明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是提升消费的新增长点。四是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公共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财政承受能力支持和可持续前提下,适度增加公共消费,发挥其杠杆作用,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增强消费能力。
(二)拓展投资空间
投资需求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的投资积累还不够,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我国在科技创新体系和防灾备灾体系等方面的投资强度还不高。总体而言,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还有可拓展空间,关键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使投资在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功能、强后劲、促协调等方面持续发挥支撑作用,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二、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过去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也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更是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为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一)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二)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为此,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生产方面,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在分配方面,要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在流通方面,要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让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流通、合理配置,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加快推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
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和巨大压力,有效激发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为推进改革发展、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强大动力。
三、实施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的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但是,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也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因为从世界大势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我国发展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所以,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要求在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基础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中国商品、中国投资、中国服务品牌。一是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不断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体系。深化贸易领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二是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创新提升国家级经开区、边合区、跨合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走出去,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提升对外投资水平。强化服务保障,深入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让外商放心、安心、有发展。三是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强差别化探索,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发挥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打造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平台,确保进博会越办越好。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各国资源禀赋优势,建设更多高质量、可持续、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和贸易大通道,发展“丝路电商”,帮助更多国家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充分发挥专项贷款、丝路基金、专项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有效运作,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二是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升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水平,建设一批综合效益好、各方都欢迎的大项目,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一批产业定位清晰、区位优势突出、运营管理先进、生态效应明显的合作区,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我国企业和各国企业优势互补,完善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实现共赢效果。三是加强规划政策对接和人文沟通。不断完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继续推动与各国发展战略、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发掘合作新潜力。按照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对接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提升软联通水平。要促进人文交流,深化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增进民心相通。
四、推进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因此,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第一条重大举措就是科技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国科技领域不断突破,许多方面实现由“赶”到“超”,但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不少领域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制约着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此,必须对标世界一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
(一)重视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源头,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引进技术的门槛越来越高,真正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我们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构建创新体系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撑、良性互动,构建高效完善的协同创新格局。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打造一批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全方位系统化提升我国科技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引领科技领域相关体制机制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科技机制保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通过优化调整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健全基础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机制、以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机制,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力量统筹,更好发挥我国科技创新在齐备的学科建制、宏大的人才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高效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系统化集成化优势。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选拔和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人才队伍,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继续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精准引进。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