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劳模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①

2022-02-05刘严宁

劳动哲学研究 2022年0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刘严宁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使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现有高职院校1400多所,在校生1000多万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按照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阶段,新中国的劳动教育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劳动教育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但轻视劳动、鄙视劳动的观念依然存在。195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出台《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引导、鼓励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这体现了新中国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价值导向。基于此,1955年9月,教育部制定并公布了新的《小学教学计划》,要求各年级均要开设“手工劳动”课程,每周1节,共计204课时。(2)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508页。之后,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生产力普遍落后的情况,教育部又在小学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观点和习惯,使学生为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做好准备。1958年,教育部党组提出教育必须与政治、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开始和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改造联系在一起。196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强调为了更好地服务工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学生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教育。(3)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1202页。应该说,这一时期国家对劳动教育高度重视,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思想改造,从根本上说劳动教育还处于从属地位。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限制,当时劳动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1966年,教育部党组进一步指出要“组织他们学习和劳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地输送他们上山下乡”(4)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1400页。。之后,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开启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一运动实际上是“以劳动代替教育”,导致劳动与教育分离了,劳动教育变成了没有教育的劳动。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到十八大之前,是劳动教育地位不断上升,但实效性不强的阶段。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劳动教育需要适时、适量进行,不能以劳动代替劳动教育,长时间的劳动会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这实际上是对第一阶段探索中以“劳动代替教育”的错误倾向的纠正。198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首次以独立文件的形式强调了劳动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劳动教育的地位进一步提高。1986年,国家教委将勤工俭学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手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出台的《“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首次把劳育与德智体美并列提出,(6)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5页。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1997年颁布的《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其中教育是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检验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7)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5—4156页。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必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也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课程是必修课程。虽然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不断完善政策,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劳动教育落实机制的不完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教育长期被忽视的情况,劳动教育并未被很好地落实,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是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落实落细的新阶段。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非常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在《之江新语》中他先后指出:“靠劳动创造财富,让知识成为力量”(8)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并要求基础教育“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9)习近平:《之江新语》,第162页。。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尊重劳动”列为四个尊重之首,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2013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的讲话中勉励广大少年儿童,“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页。。201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1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性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535.htm,2021年8月28日检索。。2015年教育部联合少工委、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特别强调突出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这一论断从根本上确立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1年8月28日检索。。《意见》对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总体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要求、评价制度、支撑保障能力、组织实施等做出了明确要求,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遵循规则。

二、当前国内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国内理论界、教育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在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中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杨德广教授认为我国的教育目标,很长一段时间忽视了“劳”,把劳动教育排除在培养目标之外。许多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目标的“四育”提升到“五育”,把“劳育”作为五大目标之一,构建德、智、体、美、劳的大目标,非常必要和及时,意义十分重大。(14)杨德广:《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1日第6版。徐长发教授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15)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檀传宝教授强调要正确理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日常教育生活去实现。(16)檀传宝:《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三大理论问题》,《人民教育》2019年第17期。

(二)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劳动教育的经验总结与前景展望

宋乃庆等提出“五阶段”说,劳动教育政策发展历经探索、发展、调整、再探索、再加强五个阶段。在政策变迁中表现出:以社会需求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摇摆和断裂中曲折发展的变迁形态;将劳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贯穿始终的发展线索;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保障。(17)宋乃庆、王晓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发展:回眸与展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2期。张鹏飞等提出“四阶段”说,即劳动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促进工农业生产、服务思想改造、助力现代化建设和彰显个体价值四个阶段。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呈现出以下态势:从注重生产劳动向注重脑体并重转变;从注重国家需要向注重个人发展转变;从注重单一技能向注重综合素养转变。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须树立多维目标共生的教育价值取向,制定多元主体联动的政策实施体系,构建明确、灵活的课程开发方案。(18)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2期。胡斌武教授提出“三阶段”说,即新中国劳动教育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日渐繁荣、纵深发展三个阶段,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应聚焦于探究劳动教育体系设计,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探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协同创新,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19)胡斌武、沈紫晴:《劳动教育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三)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刘向兵认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混同化”“浅层化”,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别研究不够;二是“有劳动、无教育”,将劳动和实践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三是“一招鲜”“单打一”,对劳动教育的系统建构不够。(20)刘向兵等:《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笔谈)》,《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柳友荣认为高校劳动教育的三“非”倾向须关注:一是劳动教育“非教育化”倾向;二是劳动课“非课程化”倾向;三是劳动教育实践“非专业化”倾向。(21)刘向兵等:《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笔谈)》,《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周光礼则认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解不透彻、不到位;二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定位不是很明确;三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脱离专业、脱离实践等问题;四是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建构起来。(22)刘向兵等:《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笔谈)》,《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杨德广教授提出,在教育大体系构建中,应借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效的学工、学农制度,加强劳动教育。大学应拿出一定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农业劳动、工业劳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锤炼。(23)杨德广:《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1日第6版。孟国忠提出扎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着力点:强化思想引领,凸显劳动教育的导向性;激发学生活力,强化劳动教育的认同度;凝聚教育合力,强化劳动教育的协同性;丰富教育形式,强化劳动教育的亲和力。(24)孟国忠:《新时代扎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着力点》,《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21期。雷虹等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原则和具体路径:在全员参与的格局下,注重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全程渗透的进程中,注重关键阶段的谋划;在全方位推进的体系下,注重重点维度的强化。(25)雷虹、朱同丹:《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解读及路径选择》,《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3期。孙会平、宁本涛等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核心素养与学业能力的提高,以劳树德;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课程的掌握,以劳增智;建立劳动教育实施协同创新体系,以劳育美;教育治理重心下移,持续进行实践基地和法制建设,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可持续实施。(26)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教育科学》2020年第1期。廖辉提出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的有效路径,即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一体化协同实施,有利于实现劳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的劳动价值,从而优化课程结构,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实现开放性,重视主体性。(27)刘向兵等:《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笔谈)》,《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张有奎认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一是教育学生形成对各种新劳动现象的正确看法;二是强调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的本质性活动;三是强调劳动解放。(28)刘向兵等:《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笔谈)》,《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

三、国外劳动教育的实践为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了他山之石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都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这对于我国劳动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美国学校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尊重劳动的精神,美国大学广泛开展服务学习。如新泽西理工学院在每学年的春假、暑假、寒假甚至周末假期都会开展“假期项目”,安排学生去校外考察,让学生与被服务者短期内近距离地生活在一起,合作应对当地社区必须解决的问题。普林斯顿大学的工程学教授曾带领一群学生开展贫困社区家庭节能项目,该小组向社区居民传授如何利用太阳能节约家庭燃料开支。通过社区参与,学生不仅学会了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还懂得了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对于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公民责任意识(29)谷贤林:《美国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人民教育》2018年第21期。。

德国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双元制”的职业学院是典型形式,这些职业学院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训出大批熟练工、技术员、初级工程师,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实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他们在理论方面虽低于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但在实践方面却大大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有相当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和实践工业、农业、商业的各种实用技术,他们善于把各种构思和设想变为现实,善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30)袁韶莹:《德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经验及发展趋势》,《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

日本《学校教育法》第三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以“培养关于社会所必需的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尊重劳动的态度,以及选择适应个性的就职能力”为任务。大阪大学的经验是建立基础工学部,克服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劳动的弊端,改革教育方针,贯彻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生产劳动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岩手大学的经验是成立新型的农学部,为地区农业生产服务,具体举措是更新办学思想,实行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师生到农村去,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改革教师队伍,聘请有经验的农民为农学部的兼职讲师,让他们走上讲坛,讲授各种实践性课程;改革课程设置,使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31)袁韶莹:《德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经验及发展趋势》,《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

芬兰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包括手工课、家政课、编程课及综合课程等。手工课主要包括两大门类:一类为针织、缝纫、布艺等在内的“轻手工”课程,另一类为木工、金属技工、电子等在内的使用机械设备的“重手工”课程。芬兰规定家政课是七—九年级的必修课程,每周至少1小时。主要涉及三个主题:一是食物选择与食品制作;二是与生活起居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三是家庭消费和理财能力。每所学校每学年需保证开设一门每周一课时的综合课程(跨学科项目课程),要求贴近实践、贴近社会,以问题或现象为导向,反映出劳动教育的特点。可以与手工课结合,以学生完成某一作品为结果导向。芬兰劳动教育不仅注重孩子对于某种具体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让孩子学会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并且还发展了孩子的技能以及实现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国外高校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开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他山之石。

四、基于劳模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作了贯通性、体系化的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3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1年8月28日检索。基于这一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要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大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双重视域,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进行前提性思考,辩证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优势与短板,以劳模工匠精神为引领,建构理论课与实践课、线上与线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优势,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为基点开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即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21年6月21日检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的要求。无论是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还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都内含着劳动教育的要求。不论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还是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都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职院校中的具体实践,需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体系中完成。相比较于普通高校,劳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关于实习实训的明确要求和具体安排,实习实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重较大,为依托实习实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师资力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内拥有丰富的实习实训设施,并在相关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性质的实验实训基地,有的还是国家、省市级的开放性实训中心、实训室,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场所和空间。

基于以上定位和优势,高职院校应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为基点开展劳动教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具有高度契合性。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导向作用”(34)求是网:《总书记一贯倡导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http://www.qstheoy.cn/zhuanqu/2020-11/25/c_1126785672.htm,2021年6月21日检索。的要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并列在一起。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做了科学概括:“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35)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11/t20201125_145180.shtml,2021年6月21日检索。他还提出“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36)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11/t20201125_145180.shtml,2021年6月21日检索。。劳动教育要突出劳模工匠精神,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劳动技能,使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因此,在劳动教育中突出劳模工匠精神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价值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

(二)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

为了有效地整合、优化高职院校的各种劳动教育资源,各高校有必要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教师也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劳动教育效果评价,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实落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加油。

首先,要促进劳动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教育,也不是简单的实践教育,而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不能是“两条渠”“两张皮”。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课。劳动教育理论课不是简单的、一般的理论教学,要坚决防止没有劳动的教育,必须从理论上阐明劳动这一实践活动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同时培育劳动精神,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也是劳动教育理论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前而言,要解决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存在的课程性质不明、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则应以从理论上阐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理智上理解劳动、认同劳动;从情感上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在行动上热爱劳动、积极劳动。这也可以概括为“劳动幸福观”,“将‘劳动有幸福’‘劳动为幸福’‘劳动要幸福’‘劳动能幸福’四者统一起来,给人们说透其中的道理,才是培育劳动精神最好的途径”(37)何云峰:《用有效的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见何云峰主编:《劳动哲学研究》第3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349页。。另一方面要积极拓新劳动教育实践课,坚决防止以劳动取代教育的简单做法和“无教育的劳动”的错误倾向。在过去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经常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让学生参加劳动、干活,甚至把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比如罚做值日劳动是小学班主任常用的办法,这种所谓的劳动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弘扬,甚至让学生厌恶、逃避劳动,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也无法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憎恶劳动、逃避劳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形式上没有突破、本质上没有抓牢、内容上没有贯通、特色上没有形成优势等问题,各高校要利用好劳模(工匠)实践基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探索“知、情、意、行、神”的劳动实践教育进路,通过设定阶段性劳动目标,开展劳动竞赛、进行劳动成果分享等实践,吸引学生,让劳动教育实践课成为学生追捧、真心喜欢、受用一生的课程。

其次,要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实现劳动教育的同向同行。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的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与其他四育具有密切关系,学界概括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树德”意味着劳动教育会对德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就要求思政课程建设作为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实现与劳动教育的协同。实习实训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托,显然属于专业课程的范畴,专业课程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有开展课程思政的任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不仅要关注劳动技能的教育与培养,也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在劳动教育中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中实现劳动教育在各类课程中的全覆盖。具体可以通过组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合的跨学院教学团队,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做到有教育的劳动和有劳动的教育的有机结合。

最后,要实现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效果评价的统一。劳动教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它强调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找准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劳动认识上的误区,直面深层问题,结合劳模工匠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劳动教育中的显性主体,引导学生形成对劳动的直观体验、理性认识,形成对劳动本身更为全面、准确、辩证的理解,让学生在劳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劳动的价值,达成对劳动的知情意的统一,达成对劳动的认同、崇尚、热爱、力行,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高校要积极构建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指挥棒引导劳动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突出以知识传授、思想引导、实践转化、教学研究、精神培育为一体的内容评价体系以及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劳模工匠、社会、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形成对教学效果的系统性评价,发挥其在升学、就业、岗位晋升等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