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2022-02-05仲海涛

长白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仲海涛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12]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复杂多变、剧烈涌动就是其鲜明表现之一。这些思潮既有积极向上的,又有消极反动的。积极与消极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潮相互激荡,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梳理此领域现有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一些学养深厚、切中肯綮、见解独到的力作,但也确实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的现象。因此,为更好地担负起解疑释惑、激浊扬清的学术责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

一、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简单化

(一)在廓清社会思潮理论旨趣的基础上,应着重对错误思想进行实质性的批判

在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时,基本上都会采取的进路是:先对每种社会思潮的渊源、谱系、流变、思想主张、影响等方面进行一般性的介绍,以廓清其理论旨趣,再对思潮本身的具体观点进行评析。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基本都已形成了系统的体系,在这方面进行一般性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思潮。但需知这种一般性介绍的目的也是为之后的深入评析做铺垫,若仅停留在介绍层面,对其错误思想不进行实质性的批判,不仅不利于我们应对社会思潮所带来的挑战,反而会充当某种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近年来,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并不鲜见。前些年有部关于社会思潮的研究著作在学界反响较大,从书的结构来看,全书共363页,其中有205页在介绍各种社会思潮的基本问题,其余158页只是引用了几篇同样介绍社会思潮的文章。从该书的谋篇布局不难看出,其对社会思潮的一般性介绍远远多于评析,难免会令普通读者对错误思潮的思想实质缺少必要的了解。可能该书作者是想本着客观原则对社会思潮进行介绍,留待读者自行去分析和鉴别个中的真理与谬误,殊不知,广大读者对思潮的认知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对某些普通读者而言,可能会产生思想困惑。除专著外,有些文章虽从题目上看有“评析”“引领”等主题词,但实际内容中大量介绍思潮本身的基本问题,对思潮中错误观点的批判不但所占篇幅相对较少,且多是在阐述必然层面的内容,使读者阅后感到缺乏说服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像这样只局限于一般性介绍而缺少实质性批判的研究成果,非但不能发挥澄清疑惑、辨别是非的作用,反而客观上可能会为错误思潮扩大传播范围提供条件。对此我们不可不察,这是我们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二)在批判社会思潮错误思想的同时,应充分肯定正确思想的借鉴意义

我们固然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错误思想进行实质性的批判,但也不能忽视对其正确思想的肯定。现有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在论及社会思潮合理思想时,或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是只字不提。例如,有篇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评析的文章,该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经济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梳理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二部分“新自由主义的现实表现及其实质”,阐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第三部分“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是对前述思想主张逐一进行批判。从文章的整体逻辑讲没有太大问题,但既然是对思潮总体上的评析,就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但该文的正面肯定只是讲到要从我国实际出发,“科学地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但至于哪些成分合理、为何合理,却没有进行必要的列举说明。类似这样的研究成果并不鲜见,在此不做赘述。这种只注重对错误思潮批判的研究态度,固然有助于人们充分认清其错误本质和危害,但不免使人们对成果本身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疑问。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对各种思潮中的正确思想加以充分肯定和吸收,即便是这些正确思想本身也存在局限性也要具体地加以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实质性的批判,如此方能彰显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得出的研究结论才会令人信服,也才能引导人民自觉认同主流价值观念。

(三)在社会思潮影响对象的群体性选择上,除大学生群体外还应兼顾其他群体

各种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影响,其影响对象涉及很多群体和阶层。有研究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动已表现出‘对应不同阶层,力求干预现实’的鲜明特点……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1]可以说,社会思潮的群体性选择差异日益明显。然而,查阅近年来此方面研究成果发现,绝大部分都是在论述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诚然,这个群体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但仅局限于对这个群体的研究,不仅研究视野过于狭窄,也不利于消解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事实上,除了青年学生这一群体外,社会思潮对党员干部、对理论工作者、对新兴社会阶层等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以党员干部群体为例,有的党员干部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热衷于谈论领袖的“丑闻”和中国共产党的“秘史”;有的党员干部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鼓励低价变卖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活动;有的党员干部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公开发文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有的党员干部受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主张“重新确立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不一而足。由此可见,社会思潮对党员干部群体也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毛泽东曾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526。这个群体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思潮对党员干部的影响。不过可惜的是,现今学界在此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只有为数极少的几篇文章,其中代表是《高度重视错误思潮对党员思想意识的影响》(梅荣政,2006)一文。该文分析了造成影响的四方面原因,并提出了三个消解影响的方向。除党员干部群体外,近年来社会思潮对理论工作者、对新兴社会阶层影响的研究成果也较少。综上所述,社会思潮影响对象的群体性选择范围仍需进一步拓展,在重点围绕大学生群体展开研究外,还应适当兼顾其他群体。

二、要敢于正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萌发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各种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得以滋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其某些思想言论反映了一定层面的社会现实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对这些社会思潮的批判而采取回避态度,而要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仔细进行甄别。对于其中子虚乌有、夸大其词的问题我们要针锋相对地予以批驳,而对于其中确实存在的共性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此才能在深化对社会思潮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有效引领。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萌发反映理想信念动摇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便公开宣扬中国大陆出现了“信仰危机”,人们普遍不再相信马列主义,这为“复兴”儒学提供了最大的可能。2016年北京大学关海庭教授在其文章《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仰与政治发展》中也明确使用“信仰危机”这一提法。由此可见,在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秉持科学态度厘清其中的复杂因素,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与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的萌发对比分析,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实践发展的日新月异对理论创新提出更高要求。近些年来,我们理论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不断涌现。但问题是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社会实践而言,理论创新的步伐在某些领域仍有滞后性。一旦某些实践领域出现挑战和挫折,受到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快餐文化的影响,有些人就会到其他地方寻求解决之道,这就为各种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此循环便增加了人们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探求的欲望,而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最终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缺失。特别是当前社会思潮问题意识愈加明显,大都会针对当前一些现实问题开出各种“良方”,尽管这些“良方”很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但也迷惑了一些受现实问题困扰而“有病乱投医”的人。这就启示我们,结合实践新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对于解决人们的思想和实践困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尤为重要。

二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3]426,427。经典作家生动的语言启示我们,若要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真心认同,就必须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阐释力,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近年来,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每逢党和国家重大会议召开后,各种媒体都会第一时间使用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宣传报道会议精神,同时很多专家学者也从专业角度予以深入解读,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当前的宣传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官话套话、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说教。虽然这种僵化教条的宣传教育的影响日渐式微,但新的形式主义近年来却有所抬头。有些媒体在对主流思想进行宣传时,过于注重形式新颖,而忽视了形式要服从内容的原则,华而不实、断章取义甚至曲解内容本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反观当前社会思潮,近年来这些思潮为增强自身吸引力,逐渐撇弃了之前抽象晦涩的学术语言,转而使用平实朴素的语言,甚至不惜采用煽情化的表达方式以博得民众的关注和认可。而且这些社会思潮对新媒体的使用也比较擅长,不仅内容和形式极力迎合人们的喜好,在包装制作上也很隐秘,以降低读者的警惕性。社会思潮传播的这些新特点、新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尤其是要加强对网络社会思潮传播与引导的研究,这对提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阐释力也具有借鉴意义。

三是社会思潮利用人们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各种信息的接收是有选择的,往往对那些新、奇、特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事最能入耳、入脑。由此可见,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频见各种宣传媒体,人们缺乏新鲜感是不足为奇的,再经过时间的洗礼更加使得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感到索然无味。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思潮便会趁机兜售其所谓“新思想”,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与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实践表明,这种做法确实达到了一定目的。对于那些缺乏理论辨析能力的普通民众而言,在猎奇心理作用下,有些人不知不觉沦为这些思潮的“俘虏”。这启示我们,传统灌输的做法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自拉自唱”,还应该研究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针对社会思潮的种种遑论臆说,加大对具体问题阐疑释惑的力度,进而揭露社会思潮“新思想”的空想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缺失,与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滋生和蔓延有着直接关联。对此我们不能回避、麻痹,更不能盲目自大,而要虚心地深入研究这些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萌发条件及发展态势,研究其传播新特点,研究其扩大影响的作用机理等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如此才能实现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萌发反映利益诉求多元化问题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是特定阶层和群体利益的反映。各种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涌现和变化,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文化现象,也是现实层面各种群体利益诉求表达问题的折射。对于这些利益诉求我们要仔细甄别,对于那些只满足于小群体利益而违背广大群众利益的诉求,无论如何也不能妥协退让,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没能很好解决的合理利益诉求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在正确厘定诉求性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合理利益诉求未得到很好解决的表现及归因,为切实解决好这些利益诉求提供参照。

就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有代表性的几种思潮而言,在群体利益诉求方面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新兴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许多新兴社会阶层和群体,诸如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等。以民营企业家群体为例,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为此各地出台了许多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不仅极大调动了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也切实营造了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中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仅以山西一省为例,《山西日报》报道2019年“全省检察机关全年共办理各类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犯罪案件338件745人”[4]。这些案件涉及民营企业的投资经营权、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生产经营受干扰,等等。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势必会促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对我国经济制度产生怀疑。而就当代中国几种代表性的社会思潮而言,大多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展开抨击,主张实行私有制。如此在利益纽带的驱使下,这些思潮很容易被诸如民营企业家这类群体所接受和认可。

另一方面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问题。对于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问题,当前社会思潮给予了高度关切。如民粹主义思潮以“平民”为其核心价值理念,以重视民间疾苦自居,对弱势群体利益诉求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又如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从中国自古以来体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的传统出发,进一步阐发了“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观点在当代的价值,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突出强调恢复中国古代的言官制度。可以说,这些社会思潮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才使之在当代中国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在这方面,尽管各种社会思潮的具体主张我们不能完全苟同,但其重视把自身的思想学说同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相结合的做法,对我们还是有启发的。

综上所述,对于社会思潮所反映的群体利益诉求问题,我们不仅在理论上要加以重点研究,更应该在实践中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解决。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单纯从学理上论证这些社会思潮所关注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其实并不会对这些社会思潮的存亡产生太大的影响,只有从实践上、政策上采取措施,解决社会思潮所反映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根本解决社会思潮所反映的问题,也才能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和疏导”[5]350。

(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萌发反映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公平正义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集中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为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推行了分配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6]9。这些难题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安排的深层次思考,甚至有些人开始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产生怀疑。各种社会思潮更是趁此时机抨击我国现行的各项制度,兜售各自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思想主张。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贪污腐败、国资流失和分配不公,其中尤以分配不公最甚。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只有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民主社会主义剔除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空想成分,使马克思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上写的是民主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民主社会主义”[7]。以此立论为基础,他们主张中国应该仿效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秉持科学态度深化对社会思潮的研究,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社会思潮所集中反映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和回避问题。尽管他们对问题归因的分析不科学,但有些层面的具体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尽管他们的具体主张大多不切实际,但有些内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清这些言论主张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旗帜鲜明地予以有力批判,引导人们理性看待我国当前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表述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与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内在统一的。从实践上讲,体制不完善、改革不深入确实是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但其根本上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要看到随着当前我国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分析,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二者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恰恰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三、亟须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各种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的萌发是有其社会基础的,加之党一贯倡导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发展方针,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长期并存、相互激荡的现实格局。这一格局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研究社会思潮,还应联系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如此才能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亦是如此,也必须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相关联。诚如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被再次提出来,从其理论动机看,主要是对当代中国若干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各种‘纠缠’的思潮的积极回应”[8]。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必须架构起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此才能深化各自视域的研究。

然则,梳理近年来研究成果发现,此方面的研究甚为薄弱,大多是在各说各话。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而言,更多的还是从宏观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或从微观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历史人物、特定时期或某一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等,鲜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展运用到社会思潮研究中去。就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而言,更多的还是局限在透视、解析、引领等传统视域,也鲜有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促进或阻滞作用。其实,这些思潮中某些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益处的,即便是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种种诘难,客观上也还是有助于我们完善理论和深化学术研究的。此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作用机理以及在研究社会思潮时运用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都具有借鉴意义。总之,加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它不仅是我们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的需要,也是我们在应对各思潮挑战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针对二者互动关系,现有研究成果也做了些许探讨。有学者在肯定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研究工作若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没有真正建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互动关系。”[9]至于如何建立二者的互动关系,下文具体列出了三种途径。该文虽未直接论述如何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互动关系的研究,但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高度予以阐发,从而也内含了本命题的基本内容,对进一步具体探讨二者的互动关系颇具借鉴意义。还有学者借鉴西方思想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具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机制,即“平等对话机制、分析预测机制、过滤-吸收机制”[10],最后文章着眼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该文虽有些具体观点值得商榷,并且论证也不是很充分,但其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选取无疑颇具新意,这方面值得学界同仁参考借鉴。

综上所述,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至于如何深化学界也做了有益探索。但鉴于这些成果均未曾直接阐述这一命题,笔者在此提出如下三点粗浅认识。一是要将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进一步聚焦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往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从总体上阐述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但鉴于代表性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挑战的鲜明指向性,我们很有必要将挑战进一步聚焦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此才能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两个视域的研究成果,深化二者互动关系的研究。二是要深入细致地分析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成果的挑战及其应对。在表面上笼统地批判社会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不仅空洞没有说服力,也不利于从中吸取经验。只有具体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观点的挑战深入展开评析,才能以此为纽带真正建立起二者的互动关系。三是要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总结提炼应对挑战的共性启发。具体研究固然是前提,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宏观把握二者的互动态势。只有在具体研究基础上,着重探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挑战的共性启发,才能进一步深化二者互动关系的研究。

四、结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调要“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11]10。习近平总书记常讲,“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新目标,需要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从学理层面研究推进。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发展原则下,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启发我们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申而论之,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介绍或笼统批判,不能刻意回避社会思潮所反映的现实问题,也不能脱离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孤立地去研究社会思潮。这是秉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需要注意的三个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思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