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战略决断
2022-02-05毕京京
毕京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北京 10009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那些在重大历史关头、关键历史时刻、严峻风险挑战面前作出的重大战略决断,惊心动魄、耀眼夺目。我们党的战略决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是中国共产党战略哲学思维的生动体现,是信仰与忠诚、使命与担当、政略与战略、思想与意志、智力与魄力的实践结晶。这些重大战略决断,成为耸立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的标志性里程碑。学习体悟百年大党的战略决断,对于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百年大党战略决断的历史功勋
毛泽东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5页。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展示了高超的决断眼界、决断智慧、决断胆魄和决断艺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气魄宏伟、举世罕见的战略决断,战胜惊涛骇浪,绕过暗礁险滩,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历史证明,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力克艰险,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在危难面前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开辟通途、扭转乾坤,使我们党牢牢掌握历史主动,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铸就了震撼世界的百年荣光。
(一)党的战略决断,对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作出了关键性历史贡献
在民族危难、国势飘摇之际,我们党建党立党,开天辟地,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政治抉择,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关键时刻,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开启了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在秋收起义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毛泽东清醒判断形势,断然主张放弃进攻长沙的原定计划,将起义军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保存力量,再图发展,形成了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长征初期革命严重受挫重要历史关头,遵义会议及时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从而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抗日战争中,党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革命前途出发,作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决策,形成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在解放战争中,面对国民党强大军队,党相继作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原突围、转战陕北、挺进中原、发起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等战略决断,赢得了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党的战略决断,对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作出了关键性历史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有效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党中央相继作出和平解放西藏、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抗美援朝、确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研制“两弹一星”、进行三线建设、炮击金门、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推动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等事关国运的战略决断,无不石破天惊、彪炳史册。这一系列战略决策,有力促进了国家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解放军得到发展壮大,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这一时期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党的战略决断,对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作出了关键性历史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分“三步走”、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着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将其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党的战略决断,对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作出了关键性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作出一系列历史性重大战略决断和关键抉择,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积累新的宝贵经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我国国际地位日益巩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决议》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十三个方面作了全景式总结,突出其中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战略决断的磅礴伟力。这些战略决断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乘风破浪、坚毅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百年大党战略决断的鲜明特质
战略决断攸关全局、决定全局,历来为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所重视。古今中外那些叹为观止的战略决断,积淀了宝贵经验。一般来说,战略决断的前提是审时度势,核心是目标方向,难点是利弊权衡,特点是风险抉择,品质是多谋善断,本色是胆识魄力,价值是把握战略主动、实现战略制胜。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断,既遵循战略决断的一般规律,更具有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鲜明独创特质和历史内涵。党经历的困苦磨难、风险挑战世所罕见,遇到的险境危境、逆境困境层出叠现。万重磨难中,党以伟大的战略决断,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铸成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巍峨丰碑。
(一)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的决断眼光
战略决断是着眼全局,对事物整体、发展过程、演进趋势构成判断、定下决心。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他又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75、176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科学决策,首先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必须把握政治因素,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在党的历史上,决定命运的战略决断,首属关于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的决断。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以清醒的政治头脑,通观大势、立足国情,带领我们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在探索这条道路之始就牢牢把握政治因素:秋收起义前,主张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在起义失利、士气低落时,经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在古田会议上创造性提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革命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提供了坚强保证。20纪70年代末,邓小平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大判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指引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些决策充分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鉴往知新的深谋远虑。
(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决断担当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由于战略决断往往是面对风险性、不确定性问题的抉择,敢担风险、敢担责任就成为决断最难得的一种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需要决断的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拍板。”(4)翁世盛、刘明辉:《习近平谈领导》,《领导文萃》1993年第Z1期。他还说,“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的时候,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决断的最高准则,为着党和人民的利益,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重若千钧。比如,在长征途中召开的苟坝会议,决策红军是否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向党负责,坚持真理,力排众议,只有他自己一票坚持不打,主张到四川绕一圈继续调动敌人,全场都反对。毛泽东仍不动摇,夜不能寐,深夜提着马灯说服军事负责人周恩来缓下命令,第二天一早开会终于说服大家。最终,中央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使党和红军又一次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走上了继续调动敌人、力争主动的伟大征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44页。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决断,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方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6)《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5页。党必须继续弘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三)审慎果敢、当机立断的决断胆略
时机与决断密切相关。毛泽东说:“时机的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2页。“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是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17页。。邓小平说:“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多次讲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从这个经验看,关键是时机和决断。”(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22页。把“时机和决断”科学定位为“关键”,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决断实践的理论升华。党的战略决断,是审慎果敢、当机立断的胆略彰显。审慎果敢相辅相成。唯有审慎,才能审机观变、谋定后动;唯有果敢,才能当机立断、毅然定策。1948年秋,党中央和毛泽东科学分析战争形势,准确预见、当机立断,果断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夺取了全国胜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敏锐洞察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大势,在《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7-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361页。。党中央立即全面论证,制定了“863计划”,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科技发展。这些年来,如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都体现了党中央的当机立断、果敢决断。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键时刻作出关键抉择,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有效阻断了疫情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气,但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12)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紧接着,党中央又当机立断,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再创世界奇迹。
(四)坚定灵活、出奇制胜的决断创新
战略决断是战略博弈的重要环节,唯有创新才能致胜。古今中外,那些经典决断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不落窠臼、翻空出奇,创新造势、独领风骚。中国共产党作为非凡大党,更有超常创新。毛泽东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赋予了战略决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四渡赤水出奇兵是毛泽东的“最得意之笔”。毛泽东在红军处于绝境、生死攸关之时,以巨大的创造魄力、罕见的开拓锐气,不拘一格、巧出妙棋,指挥红军迈开铁脚板,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使敌人扑朔迷离,疲于奔命,使红军化险为夷、绝境重生。邓小平强调 “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从“杀出一条血路”办经济特区,到“百万大裁军”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到“一国两制”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等,都体现了勇于创新的锐气。《决议》强调:“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敢于创造又善于创造。比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战略决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提出新时代党的强军目标,推动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创新军事战略指导,调整优化军事战略布局,强化人民军队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战略功能,领导人民军队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在战略博弈上,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把外交策略、军事策略和经济策略结合起来,形成“大棋局”、打出“组合拳”、打好“主动仗”;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上,加强顶层设计、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断意志
《决议》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也是战略决断的闪亮刀锋。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正是有着无所畏惧的斗争胆魄、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我们党才能面对强敌和艰险,坚定决断、坚毅前行。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值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和党中央以伟大气魄和战略胆识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断。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并肩战斗,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1982年9月,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会谈。面对撒切尔夫人要以非和平方式保留香港治权的威胁,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页。这充分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1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4日。特别是美国以遏制中国崛起为核心目标,日益疯狂冒险,无所不用其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沉稳勇毅、坚定硬朗,意志如钢、果敢亮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一个时期,受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重大战略决策,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打出一套止暴治乱“组合拳”,坚决打击“反中乱港”势力,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党中央形成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反对外来干涉,有效应对外部军事挑衅,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三、百年大党战略决断的哲学神韵
中国共产党战略决断的神韵,是蕴含其中的哲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方法论。我们党的战略决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浓墨重彩之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本源和成功实践硕果。学习领会党的战略决断,要从哲学精神的高位入手,领悟其哲学本质。
(一)我们党的战略决断,以坚定信念为精神支柱
精气神是伟大事业之魂魄,也是战略决断之魂魄。信心催生决心,信念支撑决断。信仰信念是战略决断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我们党的战略决断是理想信仰、战略意志与战略智慧的合金,在战略决断形成时,每临大事有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在战略决断施行中,泰山压顶不弯腰,惊涛骇浪不退缩。秋收起义失败后,面对挫折,一些同志情绪低落。毛泽东说:“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16)《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18页。中国共产党人把红旗插上井冈山后,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长信中,揭示出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一扫当时党内军内对革命前途悲观迷茫的情绪,坚定了继续奋斗的革命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17)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历史和实践证明,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战略决断就会果敢刚毅,就能临难不惧、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二)我们党的战略决断,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
战略决断所要达成的战略目的或目标,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战略利益。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我们党的战略决断,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是民族利益的彰显。在抗日救亡的重大关头,党中央和毛泽东为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作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战略决策,逐步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保卫人民利益,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博大胸襟。柳亚子称之为“弥天大勇”。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主义国家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我们党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断时,毛泽东坚定地说,不出兵的理由可以列出若干条,但“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抵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1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30页。“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极为有利”,反之,“不参战,损害极大。”(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556页。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20)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指出,应当“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0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9页。“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2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页。。强调“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50页。这斩钉截铁地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统一永远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底线所在。
(三)我们党的战略决断,以科学理论为正确指导
战略决断作为战略实践活动,是由科学理论指导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2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2、179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不断取得胜利、创造人间奇迹的关键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说到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战略决断必须始终解决好的头等问题,是战略决断的生命所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充分发扬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毛泽东说,怎样才能多打胜仗少打败仗?“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符合起来。”(2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2、179页。他说:“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28)《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0页。邓小平多次讲他是“实事求是派”。他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2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30)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全会特别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科学阐明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标明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仅就决断问题来说,就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3、122页。“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决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3、122页。“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33)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求是》2019年第10期。等等,为我们在新的征程上进行科学决策、作出正确决断指明了方向。
(四)我们党的战略决断,以历史经验为深厚底蕴
毛泽东说:“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34)《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3、197页。1944年3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面世,毛泽东把该文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同年11月,又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3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60页。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1945年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1981年在改革开放大潮正起的关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党中央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郑重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议稿的说明中指出,要“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决议》通过总结党的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尤其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党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高度政治自觉。对历史规律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战略主动。毛泽东说过,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36)《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3、197页。。《决议》总结十条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内在规律、制胜密码。“十个坚持”对“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具有重大指导作用,这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制胜法宝。
(五)我们党的战略决断,以民主集中制为制度优势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也是我们党战略决断的最大优势。遵义会议作为党正确实施民主集中制的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要求,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3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9页。这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载千钧,掌舵一人。作出战略决断,党的领袖的核心作用至关紧要,具有决定性意义。越是危难关头、关键时刻,越是彰显领袖的责任担当,越是要靠领袖的关键决断领航定向、凝心聚力。实现战略决断、战略目的,全党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争年代,党中央和毛主席用电台指挥全党全军,‘嘀嗒、嘀嗒’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全党全军都无条件执行。”(3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00、223页。党中央有核心,全党有核心,党才有力量。《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全会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科学定位,高屋建瓴、秉要执本。“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新时代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
中国共产党战略决断蕴含的智慧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00、223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