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动漫对“哪吒”形象的改编研究
2022-02-04沈奇
沈奇
【摘要】 近年來, IP改编大热,国漫崛起,赋予许多古老的中国故事以新的内涵,改编者借助多种改编策略与媒介,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多样化的解读,使得传统的神话形象更加丰满。《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国产动漫一度火爆银幕,《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更是凭借50.36亿票房的好成绩一举登上中国影史票房第三名,成了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后另一部春节档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以下简称《哪吒重生》)也掀起了不小的声浪,从转世重生的角度,诠释了“当代哪吒”的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两部电影对于哪吒形象的不同阐释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下IP改编中体现出精神内核的变化。
【关键词】 哪吒形象;当代动漫;影视改编;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4-0075-03
一、《哪吒降世》与《哪吒重生》重构哪吒形象的
共同追求
(一)因水而战,勇敢对抗强权
这两部电影中矛盾的导火索都集中在“水”的问题上,《魔童降世》沿用了神话中水淹陈塘关的情节,哪吒为了父母恩师和陈塘关百姓免于被洪水毁灭而奋力抵抗。《新神榜:哪吒重生》中,李云祥则是不服转世后化为大资本家的龙王垄断东海市水资源以攫取私利,使得底层民众民不聊生的行径,水资源不足成了李云祥与东海龙王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导火索。通过破坏水闸事件可以看出在李云祥不知道自己是哪吒转世之身的时候就具有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和保护弱小的品质。在不同的时空中,东海龙王通过神力和特权,肆意掌控着生命之源,不管是制造洪水还是严控水资源,都体现了强大的恶势力对百姓的欺压,也从侧面印证了“哪吒”这一英雄形象去勇敢反抗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凸显“人”性,性格丰富立体
两部电影与前期影视作品(如《哪吒闹海》、动画片《哪吒传奇》等)相比,并不只是单纯地把哪吒塑造为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是承认其“魔”性的存在,使得哪吒形象更加具有层次性、多面性与复杂性,体现了当下国漫在传统神话故事改编中突出人性的追求。
首先,《魔童降世》中的人物不是绝对的善恶对立,从灵珠和魔丸错误地降临人世就可以见得,世人都认为李靖为官清廉,爱戴百姓,所以灵珠理所应当投生于李家,但由于太乙真人的疏忽,魔丸降临于李家后,百姓又担惊受怕,将一个刚出世的孩童定义为妖魔。正如反派人物申公豹所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魔丸托生的哪吒从降临人间的那一刻开始,就“被”定义为恶,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父母无私的爱、师父太乙真人的陪伴,这些都给了他突破世俗成见的能力,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响亮口号,最终成长为救赎自我、拯救苍生的英雄。反观申公豹,他本来也勤奋刻苦,积极进取,但因为自己是豹子精出身,得不到师门重视,因而心生怨怼走上歧途。哪吒和申公豹的对比说明了天性、成长环境、情感,来自亲人恩师的正确引导对人的成长产生的巨大作用,这样的情节设定既体现了“人”的力量,也表现了“人”的可塑性。
与《魔童降世》相比,《新神榜:哪吒重生》对“人”性的凸显首先体现在形象的设计上,导演赵霁在访谈中提到“《新神榜:哪吒重生》讲的是中国现代版的热血神话英雄故事,这个题材是年轻的,我们不希望观众认为这是给小朋友看的传统卡通片。选择这样的大类型方向,意味着在造型上也要做一些突破,做出传统动画里不太涉及的改变”[1]。可见,导演的初衷是希望构建一个贴近现实的英雄形象。另外,从人物的身份设定来讲,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不再仅仅是神仙、妖怪或农民,而是有了符合年代设定的新身份,如龙王成了称霸一方的资本家,夜叉则担任管家一职,李云祥本人成了地下走私站的一名普通的送货工人,这样的人物设定体现出经过千百年的变迁,社会形态发展至资本主义时期,贫富差距悬殊,底层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便抛开几千年来的恩怨宿命,作为普通人的李云祥和德氏集团之间的阶级矛盾也是相当尖锐、不可避免的。如果说哪吒和以敖广为首的龙族之间是神与神、善与恶的较量,那三千年后的李云祥和德氏集团之间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的矛盾,因而正反双方也更多地具有了“人”的色彩。
两部影片中哪吒的行为方式转变也符合“人”的成长过程。魔童哪吒和李云祥都是本性善良的人,但最初的行为方式都具有幼稚、简单粗暴且不计后果的特点。魔童哪吒因为自己的出身而遭受百姓的质疑和谩骂,幼小的他没有能力为自己辩解,索性以“坏小孩”的行为来伪装自己,掩饰内心的委屈,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反而加深了别人对他的误解,在他从妖怪手里救回小妹时,人们却误以为是哪吒抢走了小妹,还在逃跑过程中把村子搞得鸡犬不宁……种种情境让哪吒陷入自我否定,但好在母亲的信任、师父的陪伴、朋友的认可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心灵营养,李靖的回归更是直接促使哪吒产生了“反抗天命”的决心,成就了“我命由我不由天”,主宰自己命运的英雄。而李云祥前期的幼稚体现在破坏水闸的行为上:看到没水吃的孩子,心生怜悯,就去破坏水闸,结果“好心办坏事”,造成了长时间停水。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李云祥的冲动和幼稚,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解决吃水问题并不是破坏水闸就能做到的,水闸的背后巨大的资本和邪恶的龙族,才是造成百姓疾苦的根源。在后续的较量中,李云祥经历了好友喀莎、哥哥相继重伤,父亲、小六子身亡的痛苦,至此,要不要继续对抗、以什么样的方式对抗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显然,李云祥选择继续战斗,抗争到底,最终打败龙族拯救了东海市的百姓,完成了从热血青年到英雄形象的转变,体现了一个青年的成长历程。《哪吒重生》跳出了神话题材作品的藩篱,将“神”放到完全陌生的世界,“神”从地位、能力到价值观都有了变化——他们从神融合为人,既有人的温情,又保留了神的无情,而以神为魂的人类将肩负更多的责任与使命。[2]
(三)挑战命运,積极把握人生
在情节上,这两部影片的主人公的身份一出生便被设定,《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为魔丸所托生,而《哪吒重生》中的李云祥则是哪吒转世。但是他们对待命运的安排都表现出了奋力抗争的态度,前者的主题围绕“我命由我不由天”展开,后者中的主人公李云祥则发出“我是谁用不着你来说”的斗争宣言。
《魔童降世》中,哪吒反抗命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在思想极不成熟的孩童时代,他以叛逆乖张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不满。这种态度不仅没有达到反抗命运的目的,还使得周围的百姓更加恐惧、反感哪吒,不断的恶性循环导致哪吒险些走上歪路,直到他看见父亲李靖苦苦祈求神明,宁愿牺牲性命也要换取自己的平安,他突然发现自己身边不是只有恶意,更多的是父母全心贯注的爱意、师父的包容和陪伴,也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敌人不是误解他的百姓,而是所谓的“天命”,这一刻,他改变了反抗命运的方式,开始和真正的“敌人”对抗。
《哪吒重生》中的李云祥作为“人”化了的哪吒,更强调人类正义、顽强的精神,而不是作为神力的“战斗性”。电影中,哪吒已历经千百次的转世,但没有一次可以对龙王一族形成威胁,那些哪吒转世投胎的肉身要么过于软弱,要么还不知道自己是哪吒转世就被龙王杀害了,只有李云祥真正体现了“哪吒”的勇敢、正义和自由。通过这样的设定可以发现,战胜龙王一族,实际上并不是取决于“哪吒”具有“神力”的元神,而是李云祥作为“人”的意志和决心。
(四)惩恶扬善,实现自我完善
《魔童降世》和《哪吒重生》都弘扬了善良、正义的主题,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创造奇迹。魔童哪吒在父母良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战胜心魔的过程,而李云祥更像是一位“孤独”的英雄,面临着质疑和打压,更多地需要坚持下去的勇气。在与龙王较量的过程中,好友至亲纷纷受伤被害,甚至他自己的肉身也在和龙王决战时死去,但他残存的魂魄依然惦记着东海市千千万万的百姓。父亲眼里,他的“歪门邪道”早晚要出事,哥哥说“喀莎的腿已经没了,再闹下去没好处”,亲人的离世是他与龙王争斗而付出的惨痛代价。他也产生过怀疑“什么都改变不了,什么都毫无用处吗”,但是好友的鼓励使他顿悟:“东海之浪,也许去了又会再来,但我要去龙宫,我要去打翻龙王,我要水。这么多人,他们出生过,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将来还有更多的人要出生,要活着,我要做的这些事,对他们有用。”可见,此时李云祥选择继续战斗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对抗邪恶,彰显“善”的力量,证明“邪不压正”的道理,给黑暗中挣扎的人们勇敢前进的勇气。这样的李云祥颇具革命者的形象色彩,他的身上充满了直面鲜血和牺牲、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
二、《哪吒降世》与《哪吒重生》重构哪吒形象的
异彩纷呈
(一)出身和成长经历不同
《哪吒之魔童降世》详细交代了哪吒的出身:太乙真人奉元始天尊之命,将混元珠提炼出的灵珠托生于陈塘关李靖家的第三子哪吒身上,但由于太乙真人的疏忽,灵珠和魔丸被调包,于是,绝世大魔王——哪吒诞生了。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认定为“妖孽”,受尽白眼。实际上,他并未故意造成百姓人身的伤亡,反而在小女孩被妖怪抓走时出手相助。通过剧情我们得知哪吒并不是天生的“魔童”,而是有血有肉、敢爱敢恨且具有超能力的孩子。而灵珠托生的龙王三太子——敖丙,虽生性善良,但在父亲东海龙王和师父申公豹的蛊惑下,一度试图杀死哪吒师徒和李靖夫妇,毁灭陈塘关,是哪吒在生死关头凭借乾坤圈部分束缚下嗜血的“魔性”与之对抗。当天命降临,“魔丸”必须面临死亡,哪吒和敖丙又合力抵抗,实现了“善恶同体”,从而抵抗了天命。
《新神榜:哪吒重生》则用转世的方式,将哪吒的魔性与主人公李云祥的人性融合为一体,李云祥作为一个普通青年,身上具有正义感,而对于哪吒的元魂则着重凸显其“魔性”的一面——嗜血、暴力的特点,这种元神的力量只在李云祥与龙王一族爆发冲突时才会显现,对李云祥这个形象则更多地展现了他人性中善的部分。
从魔童哪吒和李云祥的成长经历来看,两部影片分别讲述了“问题儿童”的转变和热血青年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侧重点分别为儿童的成长和青年的成熟。
(二)外在形象不同
《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侧重于表现魔童的“魔”性,塑造了一个黑眼圈、裂缝牙,走路时双手插兜、说话摇头晃脑的“坏小孩”形象。而且,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设置在商朝,服装道具都是具有古典色彩的。《哪吒重生》则把时代背景设置在民国时期,主人公李云祥的形象是一个高大帅气的青年,平时酷爱机车,也正是因为龙王三太子敖丙企图抢夺他心爱的摩托车而爆发了第一次冲突,值得一提的是龙王三太子的形象,龙王为了避免一次次轮回中哪吒杀敖丙抽龙筋的发生,为敖丙打造了一根钢铁龙脊,充满了科技感。影片中运用的诸多朋克元素使得画面极具现代感,在这样的画面与情节中,龙王一族和哪吒依旧有着无法避免的生死之战。
(三)反抗目的不同
《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斗争对象是“神力”,也就是魔丸注定灭亡的命运。因此哪吒具有不屈服于命运、为自己而战的“反抗者”特征。而《哪吒重生》中的李云祥同样具有反抗的精神,但他却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战。他代表的是被“资本家”德氏欺压的底层民众,因而他的反抗斗争被赋予了革命色彩,李云祥斗争的目的不仅是个人利益,而是维护弱者,维护正义,保护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与“魔童”哪吒的“反抗者”形象相比,李云祥还具有一定的“革命者”特征。[3]
(四)“重生”过程不同
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哪吒被逼自刎后,他的师父太乙真人用莲藕重塑了哪吒的肉身,使哪吒获得重生。《魔童降世》中没有表现“重生”这一情节。《哪吒重生》中第一个“重生”的概念指的是哪吒自刎后的一缕魂魄不断投胎转世,投生到主人公李云祥身上时,即是一次重生。这一阶段,哪吒元神的力量只在李云祥愤怒、有杀心时才会出现,而在李云祥希望借助神力,惩恶扬善的时候却从不出现。第二个“重生”则是在李云祥凭自己的力量打败龙王后,伤势过重,肉身已死,李云祥用残存的意识请求哪吒的元神,希望他可以救救大家。此时哪吒元神出现,用混天绫摆成了一个巨大的“莲花宝座”,置于莲花中央的李云祥被赋予“神力”而再获新生,这一次的重生,李云祥与哪吒元神合而为一,不再是凡人肉身,哪吒的元神也不再只有“嗜杀”的品性,而是帮助李云祥阻止了海啸,拯救了东海市的居民。这一次,哪吒和李云祥终于达到了“共生”的状态。
三、《哪吒降世》与《哪吒重生》重构哪吒形象的
当代价值
(一)《哪吒降世》与《哪吒重生》重构哪吒形象的当代思想影响
时代是文艺生产最广阔、最深厚的舞台,文艺工作者的文艺作品不仅要反映时代,还要负担起建设时代的任务。 [4]因此,神话故事改编要与时俱进,注重思想性和内涵。《魔童降世》和《新神榜:哪吒重生》作为当下极具热度的改编作品,都具备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内涵。
《魔童降世》的中心思想即“我命由我不由天”,主线是一个由“魔丸”投胎而生的孩童,在世人的误解和质疑中封闭自我,再因父母、恩师之爱而成长、强大的故事。《新神榜:哪吒重生》则更多地表现了一个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面对是非善恶的选择,侧重的是英雄形象的成长历程。虽然两部电影塑造的“哪吒”形象有很大不同,但是都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当代年轻人的斗志,肯定了坚持正义、勇敢奋斗的意义。
(二)《哪吒降世》與《哪吒重生》重构哪吒形象的当代艺术借鉴
影视改编不仅要注重情节的改写,也要注重制作上的细节,发现和弘扬传统神话故事蕴含的古典美。影视作品比文字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具挑战性,语言、陈设、道具、形象设计等都是呈现故事的手段,也是检验制作是否精良的标准,利用好这些因素不仅可以优化视觉体验,也有利于更好更完整地呈现一部改编作品。
另一方面,有人对神话形象改编大热持批判态度,认为“哪吒”逐渐沦为一个符号,并利用观众“集体无意识”的思想情感倾向,被每个时代的流行价值所挟持,并塑造成为一个流行文化所喜爱的英雄形象,但经不起深究与追问。[5]诚然,改编不能“为所欲为”,既有精神内涵,又制作精良的作品才值得被大众所接受和追捧。但是,对待改编作品也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否定改编的意义和价值,厚古薄今。时代性和经典性并不是冲突的,好的作品应该做到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发扬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赵霁,於水,赵欣.《新神榜:哪吒重生》:中国神话的当代书写和视觉表达——赵霁访谈[J].电影艺术,2021,(03):83-90.
[2]蚌非.现代屠龙青年:哪吒/李云祥[N].文艺报,2021-03-15(008).
[3]郭羽宁.动画电影英雄形象塑造中外差异对比分析[J].电影文学,2021,(03):62.
[4]金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哪吒”的动画改编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20:67.
[5]徐兆寿,张雍.百年变形计:“哪吒”电影百年改编述要[J].电影新作,2021,(01):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