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书写及叙事价值

2022-02-04郭乐文

今古文创 2022年4期
关键词:茶文化红楼梦

【摘要】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讲述贾府衰落的故事中浸透着丰富且深刻的茶文化知识,为读者展现了极具魅力和价值的茶文化。《红楼梦》中的名茶、茶水的选用、茶俗颇为讲究,书中的名茶有虚有实,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功底和奇妙的想象力,茶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折射着民族的心态和特征,读者可以从书中的茶俗来窥见作者所处时代的礼仪和习俗。茶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和塑造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人物与茶有关的场景凸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表明了人物的身份、品味和志趣,一些人物的命运甚至与茶有着紧密的联系。《红楼梦》中许多章回都有“茶”的出现,“茶”如同一根细线将故事情节串联在一起,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红楼梦》;茶文化;叙事价值;茶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4-0038-03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纵观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而随之变得越来越完善、讲究与多样,茶文化渗透于诗歌、书画、宗教和小说等艺术领域。清初至乾隆时期,中国小说文体发展空前繁荣,茶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经常出现,造就了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现象”。《红楼梦》是一部关于钟鸣鼎食富贵人家生活的作品,茶文化助力营造了高级与奢华的氛围感。

《红楼梦》中饮茶的场景不计其数,涉及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茶在作品中起到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的作用,展示了古代茶文化对社会的全方位影响。

一、“茶书写”

《红楼梦》中写了诸多名茶,其中有枫露茶、千红一窟、暹罗茶和老君眉,这些茶或真实或虚构,衬托了贾府的富庶。贾府中日常饮用的茶虽然大多没有详细的介绍,但从人物对茶的评价和品饮方式上能够看出贵族人家在茶、水和器具的选择上都有诸多讲究,这些讲究无不建立在殷实的家族财产和显赫的社会地位上。

暹罗茶是真实存在的茶品,暹罗指当时的泰国,在清代我国与暹罗的贸易往来频繁,茶叶贸易在清代也达到了顶峰。金陵王家出身采办外货,书中暹罗茶由王熙凤带入贾府赠予别人,这样的细节设定十分合理,像贾府这样的富贵大家能喝到暹罗茶也实属平常。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仙子奉上一杯“千红一窟”茶,“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1]此茶虽属虚构,但作者对它的描写十分细致全面,从茶的产地和泽水上都展现了曹雪芹对茶道的理解和运用,仿佛这茶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枫露茶在书中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贾宝玉从薛姨妈处吃完饭回来,茜雪端来了一碗茶,这时宝玉想起早上泡的枫露茶,说要三四泡之后才出色,当听到枫露茶被李奶奶喝了时,宝玉勃然大怒。第二次是在晴雯去世后宝玉为祭奠晴雯作了一首《芙蓉女儿诔》,灵前的祭品中就有枫露茶。文中关于枫露茶的信息很少,此茶是否真实存在如今难以分辨。

栊翠庵饮茶时妙玉为贾母奉上一杯老君眉,关于老君眉是一款什么茶,学术界对此存有争议,只知道这是一款和六安茶相反的茶,滋味较淡,香味较高。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书中的暹罗茶、爮斝、茄鲞、雀金裘等显露出作者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时代感受,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在小说中的投影。

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用“净煮雨水,泼虎丘庙后之佳者,连啜数瓯”[2]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泽水的要点,《茶经》中也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3]的记载,更加详细地区分了水质的等级。在《红楼梦》中,关于泡茶之水一共提到了三种,分别是雨水、雪水和露水。在“栊翠庵品茶梅花雪”中,贾母喝的老君眉是妙玉用收集来的雨水所泡。比雨水更难收集的是雪水,因为雪水只出现在寒冬时。作品中妙玉携黛玉和宝钗在耳房中饮茶,烹茶用的水是妙玉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黛玉和宝钗来喝茶才舍得用此水烹茶。而比雪水更难收集的是露水,所以“露水煮茶”成了权贵人家饮茶的专利。在《红楼梦》中出现用露水煮的茶不是真实的茶,而是以仙花和灵叶上所带宿露而烹的仙茶“千红一窟”。除了该茶,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用露水泡茶的情节,可知露水泡茶的不易。

二、“茶俗书写”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民族心态的折射。茶俗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而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红楼梦》中涉及的茶俗可以窥见当时的饮茶方式和茶俗礼仪。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便有客来敬茶的礼仪,这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也体现主人的修养。虽然茶俗会受时代发展的影响而改变,但用茶待客的礼仪延续至今,它依然活跃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展现了中国人生活中一种高尚的美德。

在《红楼梦》中客来敬茶的场景有很多,甄士隐将贾雨村引至书房,小童奉上一杯茶后才谈得几句话。贾宝玉做梦神游太虚幻境时,仙姑携宝玉入室时,“丫环捧上茶来”。妙玉到园中探望惜春,惜春见来了个陪自己下棋说话儿的人,高兴地命彩屏开上年蠲的雨水,预备好茶。客来敬茶的例子在作品中不一而足,茶在人物关系中的微妙作用体现了曹雪芹对茶道的理解和运用。唐代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其一就是“以茶表敬意”,客来敬茶强调了茶除了滋养身体之外在道德、伦理和教化方面的作用。

除了客来敬茶的道德作用外,中国自古便有用“茶”作为婚嫁聘礼的习俗,至今存有“下茶”“受茶”和“吃茶”的婚嫁风习,因为古人认为茶树不可移植于别处,所以用茶作为婚嫁聘礼以示对新人婚姻美满长久的祝愿,所以直到现在,女子接受聘礼谓之吃茶。凤姐因黛玉爱喝暹罗茶来取笑黛玉,这段对话既符合中国与“茶”有关的婚姻民俗,又暗示着宝黛的爱情早已被别人看破。书中还有一处以茶定婚的例子,甄宝玉和李琦订婚,王夫人谓之“放定了茶”。

除了婚嫁礼品的身份外,茶也能用来维护亲情。宝钗误以为宝玉挨打是因为哥哥薛蟠从中挑唆,于是和哥哥大吵一架,后来薛蟠认错时说道:“叫香菱来倒茶妹妹吃” [4],薛蟠就是用茶向妹妹道歉,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贾母游玩大观园来到潇湘馆,黛玉亲自献上茶来奉与贾母吃。这杯茶承载着黛玉对贾母的尊敬和爱戴,其中也有对贾母无限的感激和亲密之情。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宗法意识的社会,亲人之间荣辱与共、命运相连的关系使得同宗同族之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有着维护亲情作用的茶显得尤为重要。

茶还能用来缅怀先祖,表达后人对先祖的怀念。我国用茶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茶叶在从食用到饮用的转变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现象的衍生,其中就包括用茶来祭祀。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世祖武皇帝的茶祭,可以看出我国以茶祭祀的例子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痛惜秦可卿的逝世,在灵前哭诉时吩咐小厮“供茶烧纸”;宝玉撰写一首“芙蓉诔”祭奠晴雯,并奉上自己钟爱的枫露茶。宝玉感伤于晴雯的离世,所以一而再地以茶为祭。清明节时藕官烧纸祭奠菂官,宝玉遣芳官告诉他不要烧纸坏了规矩,同时叮嘱随便供一钟新茶,这里也是用“茶”当作祭品。小说中用茶祭祀的对象有祖先、逝世的亲人和朋友,可以看出用茶来祭祀的风俗在清代普遍存在。

三、叙事功能

《红楼梦》中的茶书写除了具有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外,还承担着叙事的功能。茶作为日常饮品与敬客之品,“见证”着每一个饮茶人的内心与命运,同时“见证”了贾府的兴衰荣华。

首先,《红楼梦》中运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形象,“茶”也是其中的一种,作者借助“茶”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性格和地位。自称“槛外人”的妙玉本因立于权贵世俗之外,可她的所作所为却注定了她无法到达与尘缘隔绝的理想境界。如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用了成窑的茶杯,妙玉生气地将刘姥姥用过的茶杯收起来搁置在外面,这种行为违背了出家之人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的教义,体现出妙玉除了冰清玉洁外嫌贫爱富的本性。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吃过晚餐后,就有丫环托着茶盘将茶送上来,黛玉常年多病,先前在家时父母教导她饭后需过段时间才能饮茶,此才是惜福养身的法子,但此时发现许多规矩都与家中不同,也只得按着贾府的规矩来,这样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了孤苦伶仃的黛玉初入贾府时的忐忑、拘谨与细心。

贾宝玉珍爱女儿,常对小厮说“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清净,这些浊口臭舌的小厮要说“女儿”二字时都得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这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了贾宝玉对身边人的关切及对女性的尊重。但宝玉的爱和尊重却不是无条件的,枫露茶一事,宝玉全然没有了平时对女性的宽容和平等态度,究其原因,其一是李奶奶仰仗宝玉小时候喝过她的奶而做出一些与身份不符的事情,其二是李奶奶不属于宝玉眼中如珠如水般的女儿,所以对李奶奶的容忍也有限度,宝玉的女儿观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世俗与贪婪的鄙夷。

同样,描写人物身份地位时“茶”同样有点睛之笔的作用。贾母等人游大观园至栊翠庵时,贾母将喝了半盏的老君眉茶递给刘姥姥,刘姥姥接过茶一饮而尽,评价说茶是好茶,但味道略微淡了一些,要熬浓些才好吃。这也就体现出人物地位和身份的差异,贾母从小养尊处优,对茶的要求自然更高,也更能尝出茶叶品质的好坏,但刘姥姥常年居住在乡下,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平时饮茶的口味偏重,所以觉得老君眉的口味寡淡。[5]这一段对贾母和刘姥姥的描写将两人社会地位的差别刻画地形象生动。

其次,《红楼梦》用“茶”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王熙凤赠茶一事虽小,但不难从中见微知著,感受到宝黛关系的微妙变化。二十四回中香菱告知黛玉琏二奶奶送来了茶,然后在二十五回中宝玉脸被烫伤,众人到怡红院看望他时再次提起这事,王熙凤问黛玉茶如何,黛玉说吃着好,于是王熙凤说派人再送些去,也就引出了婚嫁茶俗的话题,调侃黛玉吃了贾家的茶就得嫁来贾家。故事情节通过茶串联起来,但这种串联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隐隐约约散落在许多细节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安排,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品中有关“茶”的诗歌也起到了暗示结局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全书共有九首诗提到“茶”,其中两首为回前诗。第二回回前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6]将封建社会大矛盾浓缩到小小的棋盘之中,对弈的双方分别是当时的封建势力和新生的资本主义力量,其中封建势力的代表是贾家,用棋局输赢难料来暗指贾家的命运走向难以预测,用香都烧尽,茶已喝完来暗示贾府徒有虚表,只剩下光鲜外壳的事实,最终难免落得“树倒猢狲散”的下场。而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又使得在贾家发生的事情都成为国家的隐喻和缩影。[7]第八回回前诗云:“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8]上句用小小酒杯盛不下琼浆玉液所散发出的奇香来嘲讽世俗不懂爱情的真谛,下句“通灵宝玉”和“金锁”象征着封建家长寄托在儿女身上的希望,而“金娃”配“玉郎”暗示着宝玉与宝钗婚姻的必然性。

即事诗,即以眼前的事物为题材所作的诗,怡红院中百无聊赖的贾宝玉作了四首即事闲情诗,其中三首含有“茶”,“金笼鹦鹉唤茶汤”[9]“沉烟重拨索烹茶”[10]“却喜侍儿知试茗”[11],写出宝玉养尊处优,得到奴仆的悉心照料的生活状况。通过几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塑造的贾宝玉形象是多么爱茶、嗜茶,体现了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四首诗是宝玉在大观园生活一年之后对平淡生活的写照,反映着这个“富贵闲人”终日无所事事只能吟风弄月的日常情景,也为后文贾府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悲惨结局做了铺垫。[12]

茶诗是茶文化在文字上的缩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茶风茶俗、茶人茶事,可以说茶诗是窥见社会习俗变迁的窗口。“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展现了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体现了交友之道,从古至今,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彰显着礼仪之邦的风范。这些诗词作品有的深情绵邈,如梦如幻,有的清新真切,明白如话,体现着不同人物的性情、志趣和创作水平,凝结了作者十余年的心血,是小说主题的高度凝練。

最后,《红楼梦》用“茶”来增添故事的趣味性。宝玉去梨香院看望生病的宝钗,宝钗鉴赏了通灵宝玉,并反复将“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之后,向莺儿说道:“你还不倒茶去,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13]其实这两句话是念给不识字的莺儿听的,好让莺儿接着她的话说出自己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祝福语,之后又叫莺儿去倒茶将“金玉良缘”的话题打住,好让产生好奇的宝玉自己去发现其中的深意。这里倒茶的细节十分重要,把宝钗和莺儿这对主仆的语言和情态描写得十分有趣生动,增添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曹雪芹留下了名作《红楼梦》,给后人呈现了清代灿烂的风俗画卷,《红楼梦》虽不像《茶经》那样全面详实地记载茶,但曹雪芹却用自己的方式阐释了他对茶文化的理解,他对茶诗的撰写,对茶俗的叙述,对茶兴的抒发,都达到与作品故事有机融合的地步,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带给后人无尽的启示和韵味。

参考文献:

[1][4][6][8][9][10][11][13](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晋)葛洪等辑.笔记小说大观(第32册)[M].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3](唐)陆羽,(清)陆廷灿著.茶经 续茶经[M].志文注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5]李青云.《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与人物描写[J].鄂州大学学报,2011,18(06):45-48.

[7]何永康主编.红楼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12]刘亮编著.红楼梦诗词赏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郭乐文,女,汉族,江西人,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华文化与传播。

猜你喜欢

茶文化红楼梦
虚实融合的对外汉语传统茶文化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浅谈茶文化如何在高校宣传推广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Cup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