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朱学范提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考述
2022-02-04余思彦
余思彦
(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 上海 201508)
朱学范1905 年生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工人出身的他, 早在1925 年就致力于中国劳工运动。在复杂的斗争实践中, 他始终坚持为苦难的中国工人谋求福利、 争取权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 特别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给他以深刻的启示, 从而使他自觉自愿地接近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 他领导中国劳动协会, 积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团结合作, 共同开展国际活动, 致力于中国工人运动的团结统一。 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当局制造重庆较场口血案, 撕毁“双十协定”, 悍然发起内战。 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随着人民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更激励着他坚定地转入人民民主革命阵营。
1948 年是朱学范革命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 他从欧洲辗转奔赴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彻底投身于人民民主革命的阵营中。 朱学范的这一举动, 受到了毛泽东、 周恩来的高度评价, 并得到了当时媒体的广泛报道, 在当时的民主人士中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梳理1947 年11 月至1948 年5月期间朱学范的相关史迹文献, 探讨朱学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并提出民主党派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一观点的, 敬祈方家指正。
一、 革命领导权问题
革命领导权问题, 是伴随着中国革命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947 年10 月, 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 为了全面制定党的行动纲领, 准备夺取全国胜利, 12 月25 日, 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 提交了《目前形势与任务》 的书面报告。 会议决定指出, “这个报告是整个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 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 在政治、 军事、 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1]259-261。 这份报告于1948 年1 月1 日《晋绥日报》、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东北日报》 等同步公开发表, 名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毛泽东在报告中重申了1947 年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中的政治纲领, 即“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 各人民团体、 各民主党派、 各少数民族、 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 组成民族统一战线, 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指出这是人民解放军的、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 毛泽东强调: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 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是不可能的, 不但如此, 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 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 毛泽东明确指出, 要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必须是由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胜利实现, 也就是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1948年1 月1 日, 民革在香港成立, 民革同志对当时的革命领导权问题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民革在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 中宣布: “脱离蒋介石劫持下的反动中央, 集中党内忠于总理、 忠于革命之同志, 为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而奋斗, 并发布行动纲领, 愿与全国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携手并进、 彻底铲除革命障碍, 建立独立、 民主、 幸福之新中国。”①
值得注意的是, 成立宣言中强调“今日之革命任务, 即辛亥以来尚未完成之反帝反封建的三民主义革命任务。 故三民主义之理论, 仍为今日革命之正确指导理论, 中国国民党仍为中国革命之领导政党, 三大政策仍为实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之必要手段”。 可见在1948 年初民革成立之时, 民革同志普遍认同, 三民主义仍是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 中国国民党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政党。
宣言根据当时国际与国内革命环境的变化, 进一步指出“联俄、 容共与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必须加以充实与发展, 其中“联俄” 应扩大为“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容共” 应扩大为“联合国内一切民主党派”, “扶助农工” 不仅采取“渐进的促其政治觉醒的政策”, 必须具备实现总理 “耕者有其田” 主线之内容, 并保障劳动者 “免于失业、 饥饿” 之权利。 宣言认为, “吾人始终认为三民主义为救中国之唯一良方, 吾人更深信在目前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阶段中, 坚持两大任务与三大政策的中国国民党, 仍不失其为革命领导地位”。
可见, 在1948 年民革成立之初, 以经过充实与发展的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坚持两大任务与三大政策的中国国民党为革命领导力量。 民革当时的政治主张和行动纲领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 关于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 民革进一步和中国共产党合作, 这个问题也逐步得到正确的解决, 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有着朱学范的一份贡献。
二、 发表伦敦宣言
在看到毛泽东关于革命领导权的报告后, 朱学范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 十分认同革命领导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他曾指出, 当时民革同志思想上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就是没有真正解决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问题, 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表态也经过一个从模糊到明朗、 再到坚定的过程。
1948 年1 月8 日, 他以世界职工联盟副主席、中国劳动协会理事长的身份发表了《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2], 号召蒋管区工人加强反蒋反美斗争。朱学范宣言中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 一是“拥护消灭蒋政权的民主革命运动”,二是“拥护及帮助全国农民实行土地改革, 彻底铲除封建制度”, 三是 “拥护一切为民主而斗争的政治力量, 来造成中国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是“反对魏德迈计划及马歇尔计划”。 可以说, 朱学范以旗帜鲜明的态度, 拥护消灭蒋介石政权, 拥护土地改革, 拥护爱国统一战线, 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奴役全世界的魏德迈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等。
而在此之前的1947 年11 月, 朱学范却还曾一度支持过马歇尔计划。 当时在世界职工联盟执行局会议上有一个临时动议, 即要选举表态, 下次执行局会议时是否把讨论马歇尔计划列为议题。 美国、英国和荷兰工会代表积极主张列入议题, 而苏联、法国、 意大利工会代表坚决反对。 在举手表决时,朱学范由于对马歇尔计划实质认识不清, 而且认为这只是下次会议的议程, 遂举手表示同意。
除了朱学范自述的理由之外, 笔者认为还有两个因素影响了朱学范的决策。 其一朱学范领导的中国劳动协会, 自1943 年起代表中国工会接受美国产联和美国劳联每年六十六万六千美元的捐款, 这笔捐款是劳协在国内开展工人福利事业的重要来源。 据朱学范英文秘书李佩回忆, 这笔经费曾支持过延安的工人福利事业:
“我在重庆中国劳动协会工作。 这个协会后来相对亲共。 协会有地下共产党员, 也有比较有正义感的人。 劳动协会会长是朱学范。 当时美国劳工组织支持中国抗战, 捐献了一大笔钱。 为改善中国工人的生活条件, 我们办了一些工人夜校、 福利社、图书馆与托儿所。 当时新华社对我们很重视, 经常有人跑来和我们联络、 要材料。 一部分捐款送到延安去了。”[3]
李佩1941 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 就到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工作, 因此对1943 年美国劳工组织捐款给中国、 由劳协负责管理使用、 其中一部分捐款送到延安这一过程十分清楚, 李佩作为亲历者, 她的回忆可信度很高。 这一方面说明了朱学范与中共领导的工会组织有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朱学范与美国劳工组织及工会代表联系密切。
其二美国产联代表凯莱在世界工联执行局会议召开前, 四处游说, 也曾向朱学范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好处。 设身处地站在朱学范的立场来看, 当时他投赞成票也情有可原, 毕竟他与美国工会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 令朱学范没有想到的是, 投票结果后经媒体报导, 引起不少华侨工人来信来电报质问,且言词严厉。 香港劳协总部以易礼容为首的全体同志联名写信表达对时局看法, 明确提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 这些都使朱学范认识到了自己犯了错误。
为了改正错误, 挽回影响, 在中国解放区职工联合会总会筹备会主任刘宁一、 朱学范英文秘书俞志英、 新华通讯社驻伦敦记者陈天声等共产党人帮助下, 朱学范发表了 《朱学范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 这个宣言一方面送交世界工联的刊物发表,另一方面由新华通讯社驻伦敦记者发往国内广播,故又称为伦敦宣言[4]。 这个宣言反映了当时全国工人的共同心声, 呼应了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精神, 取得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力。 苏联总工会主席库兹涅佐夫在莫斯科接待朱学范时, 就曾对他发表伦敦宣言表示祝贺: “你的宣言我看到了,很好。 我为你改变观点而高兴, 祝贺你!”[5]
1948 年1 月12 日, 朱学范与刘宁一联合署名, 代表中国劳协自伦敦致函巴黎世界工联总书记赛南, 提出中国劳协反对在行将到来的世界工联执行局会议中讨论马歇尔计划的提案书。 该提案书首先指出自日本投降以来, 美帝国主义已在贷款、 物资及军队装备训练等方面, 对蒋介石反人民内战作了极其巨大的援助, 而美帝国主义则从蒋介石手中获得了中国的军事、 政治及经济各方面的特权。 魏德迈建议包括从政治、 军事、 经济三方面干涉中国, 图谋保留蒋摇摇欲坠的统治, 美国政府与蒋介石政权合力剥夺了中国人民生活的权利, 许多的中国工人农民及青年已成为美国政策的牺牲者。
提案书接着指出: “美国对中国的干涉, 不能不遇到中国人民的最有力的反对, 任何对蒋介石的进一步援助, 都不能把战局转为对他有利, 更谈不到征服中国, 它唯有延长中国人民的苦难。 因此我们代表中国劳协, 建议世界职工联盟执行局, 采取反对魏德迈建议与马歇尔计划的行动, 这种建议与计划, 是与旨在反对战争及战争的原因, 旨在争取巩固与持久的和平的世职机构的精神相抵触的。我们进一步建议由世职采取有效措施, 立即制止这些压榨中国工人和给其他国家工人带来毁灭的计划。”[6]
宣言和提案书发表后, 朱学范已下定决心奔赴东北解放区, 随后他与刘宁一、 俞志英辗转从布拉格、 莫斯科, 途经西伯利亚、 满洲里, 最终抵达哈尔滨。
三、 奔向东北解放区
1948 年4 月30 日, 中共中央发布 “五一口号” 后, 得到了聚集在香港的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 自1948 年下半年起至1949 年春, 在中共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下, 民主人士分批北上解放区。朱学范则先于1948 年2 月28 日抵达东北解放区的哈尔滨。
朱学范、 刘宁一等一行人受到了东北解放区和哈尔滨市总工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东北行政委员会及东北总工会筹备处于2 月29 日晚特地安排, 为朱学范、 刘宁一等设宴洗尘。 在宴会上朱学范发表即席演讲, 他指出:
解放区工人们在毛主席领导下, 已得到自由幸福的生活, 蒋管区工人们则还受着残酷的压榨、 屠杀、 失业和饥饿的痛苦, 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全中国工人们应联合起来, 在毛主席领导下, 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彻底粉碎蒋政权, 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 实行土地改革, 肃清封建势力, 为建立独立、 民主、 和平的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奋斗[7]。
就在2 月29 日当天, 他还致电毛泽东、 周恩来, 报告自己的行程, 以及对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的认同。 电报内容如下:
毛主席、 周副主席:
学范已和宁一兄到了哈尔滨。 在巴黎时, 看到毛主席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的报告, 范完全同意并竭诚拥护这一彻底粉碎蒋政权, 驱逐美帝国主义, 实行土地改革, 组织真正的人民民主联合政府, 完成独立民主和平的革命事业的英明主张, 所以范决心到了解放区参加这一历史斗争。 范深知这一行动, 不只是我个人的问题, 更相信还有不少真正孙中山信徒和广大的爱国人士, 都要向这一方向前进, 并肩作战, 在你们的领导下, 斗争到底, 获得最后胜利。 谨此向你们致革命敬礼!
朱学范[8]
通读2 月29 日朱学范的即席演讲和发给毛泽东、 周恩来的电文, 我们注意到朱学范代表身份的转变。 在欢迎晚宴上, 他是以中国劳动协会理事长身份发表演讲, 因此他站在工人代表的立场表示,全中国工人们应联合起来, 要在毛主席领导下, 投入人民民主革命的阵营中。 而在写给毛泽东、 周恩来的电报中, 朱学范不仅代表着个人, 更是代表着其他“不少真正孙中山信徒和广大的爱国人士” 作出了号召, 即同意毛泽东提出的 “彻底粉碎蒋政权, 驱逐美帝国主义, 实行土地改革, 组织真正的人民民主联合政府, 完成独立民主和平的革命事业的英明主张”, 并且 “都要向这一方向前进, 并肩作战, 在你们的领导下, 斗争到底, 获得最后胜利”。 据 《朱学范传》 记载, 朱学范本来奔赴解放区是参加工会代表大会的, 而“由于李济深的临别嘱咐等各种原因”, 经与刘宁一商量, 才决定以孙中山信徒和民主人士的身份和口吻向毛、 周发出电报[9]272。
3月4 日毛泽东、 周恩来对朱学范到达哈尔滨表示欢迎, 电文如下:朱学范先生:
接二十九日电示, 欣悉先生到达哈尔滨, 并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共同的事业而奋斗, 极为佩慰。 我们对于先生的这一行动, 以及其他真正孙中山信徒的同样的行动, 表示热烈的欢迎。 此致
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周恩来
三月四日[1]291
从毛泽东、 周恩来的电报中, 朱学范的表态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和积极回应, 热烈欢迎朱学范以及像朱学范一样的“其他真正孙中山信徒”,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共同的事业而奋斗。
对朱学范这一行动的报道, 还得到了当时中共电台的播发, 受到了美国媒体的关注和报导, 并在第一时间在香港报刊中得到了刊发。 1948 年3 月7日香港《工商晚报》 在头版援引旧金山美联社3 月6 日报道, 其标题为《中共电台广播 朱学范至哈尔滨 投入反政府阵营》, 全文如下。
中共广播电台六日声称: 前中国劳工协会主席朱学范已加入反政府之战。 该电台谓: 朱氏于参加世界工会联合会巴黎会议之后, 即到达哈尔滨, 曾致电共产党主席毛泽东, 宣布已脱离政府阵营云。此项广播乃美联社在旧金山所收得者[10]。
为了扩大舆论影响, 中共宣传部门对朱学范奔向解放区一事进行了密集报道。 1948 年3 月8 日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发行的《东北日报》[7]、 3 月8 日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1]、 3 月9 日在香港发行的《华商报》[12]分别对朱学范进行了报导, 并且全文转载了朱学范与毛泽东、 周恩来的往来电文。 朱学范抵达解放区参加革命一事, 经过香港《华商报》 的报导, 受到了在港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关注。 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曾赞誉朱学范的这则电报, 是第一份代表民革向中共中央领导人表示接受他们领导的电报[13]114。
1948年3 月9 日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上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对朱学范的专访, 朱学范在专访中再次表示只有在中共及毛泽东领导下, 才能完成解放事业。 他充满信心地指出: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必胜, 世界民主国家反美帝统一战线必胜; 以我近三年来四度赴欧, 又从蒋管区走到解放区之亲身经历, 证明实毋容置疑。 经验也证明: 这种胜利只有在先进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大团结, 才有保证。 中国内受蒋贼外受美帝双层压迫的各民族、 各阶层及各种职业的人民, 只有在中共及毛主席领导之下, 方能完成彻底解放自己的历史伟业[14]。
在采访的最后, 他还向记者表达了奔向解放区的初衷, “我之所以毅然来到解放区, 即是要竭尽所能投身此一伟大的革命事业, 今后愿在毛主席指导之下与解放区军民一道, 为粉碎蒋政权解放全国人民而奋斗到底”。 新华社这篇专访文章标题为《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 受毛主席领导才能解放 朱学范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 第二天3 月10 日又见报于《东北日报》, 标题为《朱学范氏语记者 坚持反蒋反美斗争 愿在中共领导下完成全国解放》[15]。
张学继研究指出, 朱学范是第一个到达解放区的民主党派领导人[16]。 当时对朱学范如此密集的系列报导, 说明了朱学范在国际和国内都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 因此也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视。 通过宣传朱学范在解放区的亲身感受, 对在港的民主党派人士认识解放区提供了一个更为直接可信的渠道。
四、 致信李济深
朱学范在走进东北解放区之前、 之后, 曾写给李济深两封信, 这两封信是朱学范思想变化的见证。 1948 年元旦民革成立时, 朱学范虽然人不在香港, 但仍当选为民革中央常务执行委员, 并担任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 朱学范在国外一直保持着与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的联系, 一般是他将国外活动的情况函告在香港中国劳协总部的易礼容, 再请易礼容转告李济深。 但是重要的事情, 朱学范会直接写信给李济深。
1948年2 月17 日, 朱学范在莫斯科写给李济深的信中, 从国际形势谈到了国内形势, 指出国际上已形成了两大阵容, 中间路线已经无路可走, 必须得选择革命同伴。 他写道, “中国的中间路线,自从政协被破坏, 中共代表被逼退出以后, 已经死去了。 这次民盟被解散, 蒋介石已经发了疯。 中间路线已经死定, 更为明显。 中国革命的本质是反帝反封建”[17]。
接下来他指出: “我们如果认清了中间路线已经死去的话, 那末我们要选择我们革命同伴。 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无疑的要选择一个民主阵容和革命集团来作我们同伴, 这个民主阵容就是苏联, 这个革命集团就是中共和民主党派之统一战线。[17]”
朱学范希望民革选择加入中共和民主党派之统一战线, 这里其实已隐含了这个统一战线是中共领导之下的。 在信中他还坚定地指出: “中共民主革命一定胜利, 因为他代表了一个进步民主以人民为基础的革命事业, 苏联一定有前途, 因为他已经代表了一个世界上民主阵容。” 也就是说, 民革加入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 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代表着光明的前途。
如果说朱学范在莫斯科写给李济深的信, 只是隐含了接受中共领导的意思, 那么朱学范在到达解放区之后, 则更加坚定地提出了民革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一观点。 这也离不开他到达解放区之后的强烈感受, 他指出“当我踏上解放区土地时, 立刻感到这里有着一种不可压抑的力量和蓬勃的朝气, 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充裕, 实为蒋管区所不能比拟。”[14]
1948 年3 月31 日, 在写给李济深的信中, 朱学范介绍他在东北解放区城乡、 矿区调研考察的感受见闻及思考之后, 明确对李济深指出:
在今天民主革命斗争中, 站在领导的地位, 只有由中共坚决领导才能得到革命的最后的胜利。 不但如此, 将来革命胜利后, 在民主建设中, 中共是第一大党来领导建国工作。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要承认的[13]116-117。
李济深在香港接信后, 对朱学范的观点深表赞许, 并积极向人介绍, 也得到了蔡廷锴、 谭平山等人的认可。 1948 年9 月19 日, 第一批由香港北上的民主党派人士沈钧儒、 谭平山、 章伯钧、 蔡廷锴等到达哈尔滨。 受周恩来指示, 朱学范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 与李富春、 朱理治前往迎接。
蔡廷锴一见面, 就向朱学范反馈了李济深的赞许: “你的信写得很好, 蒋政权统治下的报刊把解放区的经济与人民的生活和情绪, 写得一团漆黑, 很多人受此毒素来到香港, 而港报也基本上是反面的宣传。 任公在会见这些人时, 有时很难说服他们,自接到你的信后, 就拿出信件对他们说, 你看, 这是民革中央常务执行委员学范兄亲笔来的信……其中有一位认识你的上海资本家把信迫不及待地看了又看, 然后点点头, 表示这是可信的。”[9]279-280
谭平山到达东北后, 也与朱学范交换意见。 他认为朱学范3 月份写给李济深的信, 与他3 月11日发表《土地改革与民主统一战线》 一文中“谁领导这条统一战线?” 提出的观点一致, 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问题, “可谓喜相逢”[9]282。 谭平山赞同毛泽东在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观点, 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谭平山指出: “这在一班想争取领导权的党派,也许听来不大顺耳。 从另一方面来说: 在中共以外的党派, 而同意于毛泽东先生所说这些话, 有些人表示惊异, 但我个人以为这用不着过分矜持, 因为中国革命谁领导的问题, 是一个事实的问题, 我们为着争取革命的胜利, 我们就应该坦白承认这个事实。” 他最后更指出: “总之在民主统一战线当中,领导权不是空想可以争取得到的, 谁能够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纲, 谁能够切实地领导人民实现这个政纲, 谁就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 这是革命战争中极自然的道理, 谁能够在民主统一战线当中,领导大多数人民完成土地改革, 谁就能够取得领导权。”[18]
从李济深、 蔡廷锴、 谭平山等人对朱学范的肯定和赞许, 我们可以得知, 朱学范确实是很早就意识并提出民主党派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观点的, 就像后来李富春所说的“你在这个问题上先走一步”, 并且他所做出的努力, 与李富春提出的“努力利用有利条件去影响民革同志和其他民主人士” 不谋而合, 并取得了成功。
关于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问题, 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 特别是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捷报频传, 越来越为各民主党派人士所理解、 接受。
五、 对话李富春
1948 年4 月30 日, 中共中央发布 “五一口号”, 其中第五条号召“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发表后,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 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19]。
朱学范当时身在哈尔滨, 一方面他对“五一口号” 表示完全拥护, 另一方面他也为香港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五一口号” 而倍感振奋。 当时他认为既然在香港已造成那么大的声势, 未必再派人来东北解放区商谈了, 为此他还找了李富春谈心。 朱学范在 《我与民革四十年》 中回忆这次对话[13]123-125,李富春说: “你致毛主席、 周恩来同志的电报有接受中共中央领导的意思, 这很好。” 朱学范表示:“我在伦敦宣言时就有这个意思, 但反应不大, 在电报里表达得明确些, 但迄今也无反应, 所以不久前我又写信给任公, 进一步明确提出民革要接受中共的领导……” 接着朱学范向李富春汇报了写给李济深信的内容。 李富春向朱学范分析了“第三条路线” 的形成过程, 并指出: “过去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关键在于是否‘一边倒’ 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 今后相互合作了, 关键就转移到是否接受领导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像 ‘一边倒’ 的问题一样,是长期的, 不断反复的。” 最后, 李富春对朱学范的见解表示了肯定。 他说: “你在这个问题上先走一步, 应该继续努力利用有利条件去影响民革同志和其他民主人士。 不过, 现在还不宜过急, 要配合中共中央有步骤地达到此一目标。”[9]283-284
结合朱学范与李富春的对话, 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背景史料, 笔者认为, 朱学范提出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一观点的认识和理解, 经历了以下重要时间节点:
1947 年11 月, 在世界职工联盟执行局会议上, 朱学范同意下次执行局会议时把讨论马歇尔计划列为议题, 后经媒体宣传, 遭到不少华侨和劳协同志的质问, 使朱学范意识到自己犯了错。
1948年1 月1 日, 民革在香港成立, 指出“三民主义之理论, 仍为今日革命之正确指导理论, 中国国民党仍为中国革命之领导政党”。 当天, 毛泽东公开发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一文, 明确提出革命领导权问题, “要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必须是由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胜利实现”。
1948 年1 月9 日, 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 朱学范发表 《朱学范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 (即 《伦敦宣言》), 声明拥护消灭蒋介石政权, 拥护土地改革, 拥护爱国统一战线, 坚决反对魏德迈计划与马歇尔计划。
1948 年1 月31 日, 朱学范在莫斯科写给李济深的信, 明确指出中间道路无路可走, 必须选择革命同伴, 民革需加入中共和民主党派之统一战线,并且隐含了这个革命阵容是由中共领导的。
1948 年2 月28 日, 朱学范抵达东北解放区后给毛泽东、 周恩来发去电报, 指出要“在你们的领导下, 斗争到底, 获得最后胜利”。
1948 年3 月31 日, 朱学范在写给李济深的信中介绍了东北的考察见闻, 指出今后的民主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胜利, 并且将由中国共产党作为第一大党来领导民主建国的任务。
1948 年4 月30 日, 中共中央发布 “五一口号”, 朱学范表示拥护, 并与李富春谈心, 介绍其对革命领导权的认识, 受到了李富春的肯定。
综上所述, 朱学范在奔向东北解放区前后, 一直在探索思考“接受中共领导” 这一问题, 即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并且成为最早提出民主党派应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一同参加人民民主革命, 共同完成民主建国任务这一观点的民主党派领导人之一。他不仅是这样认为的, 也是这样做的, 因此才从欧洲长途跋涉来到东北解放区, 率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投入到人民民主革命的阵营中来。
六、 结语
从1948 年初朱学范孤身奔向解放区; 到5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 受到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再到1949 年1 月22 日, 李济深、 沈钧儒、 马叙伦等55 位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民主人士发表对时局意见, 明确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 献其绵薄, 共策共进, 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 独立、 自由、 和平、 幸福的新中国早日实现”。在这近一年的时间, 各民主党派经历着历史性选择, 他们有的放弃了中间路线, 更多的则是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 并且最终都作出了共同的选择: 拥护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朱学范就是这一进程的亲历者、 倡议者和推动者。
周恩来十分重视朱学范作为党外人士在这一进程中的作用。 1948 年8 月7 日周恩来就召开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应注意的问题指出, 这个大会“应表现出我党代表与非党代表的合作精神, 不要只有党的活动而看不见非党人士与我们的共同活动。 尤其对朱学范更应如此”[20]802。 周恩来还指出 “重视领导权, 就必须既能坚持党的独立主张, 又善于和党外人士合作, 不厌倦地将他们逐渐引向党的主张, 那才算是成功的领导”[20]802。 这是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体现, 也是我国探索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见证。 周恩来对党外人士的重视, 也体现在后来朱学范的人生轨迹中。 1948 年8 月, 在六次劳大闭幕大会上, 他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1948 年10 月, 作为8 名党外人士代表之一, 他与沈钧儒、 谭平山等参加中共中央 《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座谈, 积极参加新政协的筹备。 1949 年9 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他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 并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了大会发言。 1949 年10 月, 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他被任命为邮电部部长。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四十年前朱学范曾动情回忆道: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 我历数自己在中国工会运动实现统一团结的道路上的脚印, 步步都有中国共产党人扶持我迈步前进的印痕。 当我在中宵探索的时候, 是共产党人给我带来的曙光; 当我在颠簸困顿的时候, 是共产党人伸出有力的手将我扶持; 当我坚定地走向革命道路的时候, 是共产党人给我以指针。 回顾我国工人运动的历史, 最根本的是, 中国工人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能统一团结而发挥出整个阶级的巨大力量, 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发挥她的重要作用。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21]
这是朱学范在回顾总结自己革命生涯后, 对中国共产党作出的深情告白。 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 各民主党派的选择。 新时代召唤我们, 更应该从这些尘封的历史中, 汲取经验教训, 坚定理想信念, 永远跟党走。
注释: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所编内部资料《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8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