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思想理论武装在云南走深走实
2022-02-04阮金纯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 阮金纯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我们必须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让忠诚成为云南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让全省4700 多万各族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提出一个怎样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思想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的重要命题。
坚持主体多元化,解决好“谁来化”的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集理论研究、理论传播、理论教育、理论转化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大众化传播链条中,主体是起始环节、关键环节,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诉求,担负着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职责,具有帮助受众形成初始认知、启发深入理解、实现理论认同、指导实践转化的重要作用,主导和决定着大众化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是决定理论能否被大众认同的关键所在,共同促进大众对理论的认知、理解、认同和运用。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首要的问题是“谁来化”,也就是要明确大众化主体。长期以来,云南坚持主体多元化,促进理论宣讲由单一的“领导和专家讲”向多行业、多层次、跨领域的“大家讲”转变。只不过,多元的主体应该有分工的不同,应该是专家学者讲理论、领导干部讲政策、行业模范讲故事、百姓群众讲体会。也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以及转化为方针政策的内容等作适当区分,防止标签化、口号化。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无论处在哪一个方面、哪一个层级,都应当增强主体性,增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以一种主体姿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事业看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增强理论自信,从而真正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时效性。
坚持受众分众化,解决好“化谁”的问题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化谁”,也就是要明确大众化对象。尽管从现实情况看,受众作为一个开放的集合概念,在现实社会中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受众彼此间又存在着交叉、重叠的情况,但从大众化实践看,大众化又要以分众为基础,区别对待不同人群,针对不同群体特点进行理论传播才可能达到大众化效果。分众化就是把受众分类的过程。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众化对象呈现出多质化的特征,多层多元社会的大众是一个多层多质的统合范畴。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必须坚持分众化原则,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不同受众的实际需求,回应不同受众的真实关切;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考虑党员、干部、团员、青年作为重点受众,也考虑不同民主党派、不同社会团体、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有的放矢,做到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有侧重。
强调从受众的实际出发,满足受众的理论需求,注重受众的反应。但是,又不能被动地、简单地迎合受众的需求,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的发展,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激发和引导受众的需求,不断扩大受众覆盖面,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样才能够产生思想引领的作用,筑牢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基于分众化的要求,将目标不同或作用不同的受众进行细化,聚焦出重点受众。这是增强实效性的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是两个重点群体。
党员领导干部是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和职责的直接承担者,担负着领导或负责某一方面工作的责任,工作实践中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需求是必然的。同时,在大众化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具有主体和受众的二重性。既是推进大众化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又是大众化的“目标人”。党员领导干部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他们既要带头接受理论,又要直接推动理论的宣传普及。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带头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落到实处,能否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对象,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使其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施政能力,增强战略定力,坚定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他们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需要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高校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加强系统性研究,针对青年学生特点,优化内容、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认识理论学习对于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有效的学习过程,从中获得理论滋养,涵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
坚持内容系统化,解决好“化什么”的问题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化什么”,也就是要明确大众化的内容。在“化什么”的问题上,要做出系统化设计,只有系统化的内容才能形成“认识工具”,才能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进而内化为观念和信仰,外化为付诸现实的改造运动。
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事物、考察历史、看待世界的重要角度和研究方法。所以,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遵循马克思主义系统性、整体性方法,突出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深入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构成了一个怎样的科学体系?”等基本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主线,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把核心要义、主要内容、精神实质、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等各方面的内容统合起来,使之系统化,体现整体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系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根本方向,明确了根本政治保证,确立了根本政治立场,拓宽了根本道路,完善了制度保证,明确了战略支撑,汇聚了精神力量,体现了世界担当,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激发受众理论需求,解决好“怎样化”的问题
从党员和公民意识的角度激发学习、接受理论的内在动力。努力学习、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每一个党员和公民的“法”定义务。必须首先从受众的社会角色地位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角度,激发受众的理论“内需”,把学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建立在党员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基础之上。
从实践需要激发学习、激发受众接受理论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制度形态、文化形态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云南的各级领导干部肩负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稳定的重任。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即便是普通少数民族受众,在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实践活动中,自身主体性的增强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乃至于自身生活状态和人生境遇的改变,人生目标的确立,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有了这样发自内心的理论需求,才能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推行“菜单式”学习模式,激发和满足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通过由基层单位“点菜”、宣传主体“送菜”的方式,使上级要求与基层需要有机结合。根据机关、企业、学校等不同单位和城乡社区不同地区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实际,不搞“一刀切”,做到有的放矢。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急需的是新的理念、思路,新的方法、措施,而这些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才能孕育和产生。针对党员干部这样的理论需求,应该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地方工作实际联系起来,尽可能掌握地方发展的基础条件、潜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理论的透彻分析,寻求解决现实困难和挑战的思路和对策。最终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大众化的实效性。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赢得人民群众。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问题入手,从他们的现实关切入手,从阐明利益关系入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为人们释疑解惑的“金钥匙”,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解决问题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