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北京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22-02-04刘小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
文 刘小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
本次北京冬奥会,以其独特的空灵轻盈的中国式浪漫、从容温暖的中国式风格,精准地践行和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2 月19 日主持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精髓。
“一起向未来”:新时代新的世界观
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一经发布,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传递出14 亿中国人民的美好期待: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称,这次开幕式最大的理念就是“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谈五千年,谈我们曾经璀璨的过去和历史、传统文化,或者说2008 年我们有强烈的愿望要介绍自己,要敞开大门”。从2008 年到2022 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角度从“我”转向“我们”,“今天国际世界大家都懂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更要敞开我们博大的胸怀,告诉大家,我们一起。”开幕式上冰立方化成晶莹五环,各国青年共同走出一幅幅影像图。尤其是一大群来自河北阜平县山区的儿童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让人们在这个忧患纷扰的世界感受到善意和温暖。
“我们”即“我与世界”或者说“中国与世界”。“我们”的角度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由“我”转向“我们”,这一世界观之“质的飞跃”,也向世界昭示:第一,阳光、自信、真诚、善良、爱美、浪漫的中国人,抱有“希望大家都好”的意愿。第二,中国坚持的是与全人类和谐、团结、友爱、互助“共同善”的价值理念。中国虽然依旧强调把自己的事办好,但其中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认知进一步升华,其所包括的内涵也在延伸。把中国自己的事办好,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世界的事没有办好,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在办好自己事的同时,也在向世界贡献中国的力量和智慧。第三,中国追求探索的是与全球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之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与共关系的态度日益从“自在”走向“自觉”。新时代中国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和方法提升了,从“我”升华为“我们”,既是对中国的历史负责,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怀揣责任感,也是对世界的前途抱有使命感,是立于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站位与格局上,看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影响下的世界,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人对世界认知和情感的升华,从“向世界说明中国”转变为“中国融入世界”,从“让世界了解中国”转变为“让世界拥抱中国”,表现的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被视为中国当前首推的全球治理理念,是中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理念和建设策略。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 年1 月18 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上给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的内涵:第一,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第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第三,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第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第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历史、定位、践行中都具有鲜明的全球色彩:从历史渊源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包含了中外对于全球治理的共同成果,体现着各国亲善、平等的内涵。中国历史渊源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观念和多民族包容相处模式一脉相承。中国在地理空间、文化、全球秩序等方面对世界和人类发展的规划核心是共存、共建、和平、发展。从世界历史渊源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日内瓦公约、联合国宪章等强调平等、主权、人道、发展的国际规则和准则一脉相承。从定位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一国的视野,涵盖了全球治理的各个领域,用全球化、全人类的视野和思维来构建全球治理理念,是对全球各类共同体的进一步概括和升华,也是对“全球治理”原本含义的回归。从践行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体现着各国人民共商、共建、共享的内涵。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倡导通过合作、共赢来应对“逆全球化”潮流。在行为模式上,中国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中的互联互通来打通全球发展的脉络。
当前应对全球疫情肆虐、气候问题、贫困问题等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此背景下,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包容性,日益走向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自觉行动,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为应对全球危机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践行“简约”“绿色”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事关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办节能环保的冬奥会,是当下和未来中国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开幕式“不要人海战术”“不点主火炬”的具体做法,还是奥运场馆方方面面的具体建设,均体现出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办奥”理念,向世界传递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冬奥会开幕式,其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共通性给全世界带来了美的体验,“艺术是用美去感染人,让大家看到共同的东西,看到情感、看到内心、看到浪漫。”一如总导演张艺谋所言,今年的主火炬“就是一片雪花,这是全世界的一朵雪花,我们没有只讲中国故事,我们讲的是大家的故事”。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
冬奥场馆建设过程中,从低碳技术应用、施工用材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等多方面为实现“低碳场馆”目标采取了有效措施。典型如,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从“水立方”变为“冰立方”——创造性地“水冰转换”,大幅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首钢滑雪大跳台利用首都钢铁公司的冷却塔等工业资源进行了升级改造,是世界上首座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把首钢园区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践行可持续发展和节俭办奥的典范,一些西方媒体也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能源使用也是碳排放控制的重点领域。雪上场馆提高造雪能源利用率,相对于传统造雪,可节省水资源消耗约20%。同时,采用移动式针对性造雪,补充不同赛区内不同区域用雪,减少用水浪费。造雪机的核心组件采用无油压缩机,在实现高效造雪的同时,不向空气中排放油燃烧废气,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此外,自2019 年至2021 年6月30 日,21 个北京冬奥会场馆(含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提前实现常规能源需求100%由可再生能源电力满足,绿电交易结算电量约16278 万千瓦时,为冬奥场馆的“绿色运行”提供保障。
冬奥会还十分注重在交通上减少碳排放量,实现“低碳交通”。综合考虑三赛区、长距离、低气温、山区路、雪天地面湿滑等车辆使用环境,以安全为前提,北京冬奥会最大限度使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赛时将使用赛事交通服务用车4090 辆,其中氢燃料车816 辆、纯电动车370 辆、天然气车478 辆、混合动力车1807 辆、传统能源车619 辆。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4.9%。
坚持绿色低碳,面向未来,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展现中国绿色发展成就的窗口,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气候问题与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全球达成气候共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举步维艰。中国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绿色中国战略,以实实在在的绿色业绩助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今天的绿色冬奥会,仅仅是绿色低碳中国故事的一个序曲或一个插曲。
以主事客“德不孤”
奥运会本身并非一个国家事件,而是一个国际事件,是一整套的文化意识形态。顾拜旦创立现代奥运的初心是将体育与文化结合,提倡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包括参与、竞争、公正、友谊和奋斗的原则。因此,历年来每届奥运会的宣传口号都以团结、友谊与和平为核心。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表达的就是天下大同、友谊竞争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开幕式的主题曲《我和你》得以直观的表达,“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歌曲由中英两国的著名歌手共同演唱,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所传递的理念得以被接受与认同。奥运理念也在众多的象征符号中得以体现,如五环旗、吉祥物等,这种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追求,在仪式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在东京奥运会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延期一年后,北京如期举办冬奥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城市,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中国对外展示防疫政策积极有效的绝佳窗口,中国用事实向世界展示出“四个自信”,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开幕式后,中国领导人接连不断的元首外交,也进一步凸显中国掌握后疫情时代的外交主动,以及中国画出越来越大的朋友“同心圆”。
对于中国而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而非“我”)角度出发,重点讲述中国全球治理理念、革新国际秩序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一方面要注重阐释、描绘中国革新国际秩序及所采取的系列行动——如全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下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确表态把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让世界受益等。辅之以具体行为方面,还可借鉴宣布新冠疫苗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智慧,将5G 技术以更优惠条件提供给国际社会,帮助世界各国信息科技进步,也有助于中国技术标准在国际上得到更多认同和普及。另一方面,提供充分的故事背景以建立海外受众个体与中国理念、成就贡献之间的情感联结。面向不同地域在故事中添加针对性的背景元素,将政治叙事寓于文化叙事之中,让包含中国思想、中国价值的内容走近国际受众,以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国”的吸引力,帮助海外民众更好理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