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定位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2022-02-04张庆华

山东外语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参考点身份定位

张庆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1.引言

教师身份认同是影响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Varghese et al.,2005),处于教师职业的核心(Sachs,2005),对教师信念、教师决策、课堂实践及教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Abednia,2012;Farrell,2011;Kayi-Aydar,2015a)。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二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刘熠,2012),并逐渐成为国际二语教师教育领域的活跃主题和新兴趋势(张虹,2019)。定位(positioning)帮助说话人构建身份认同(Harré & van Langenhove,1991),是“分析话语中身份认同的有力工具”(Kayi-Aydar,2015b:95),能够使研究者理解研究对象“不断创造的自我”(Davies & Harré,1990:48)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深入揭示身份认同及其动态性和复杂性,但目前与角色定位相关的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寻阳、郑新民,2014)。鉴于此,本文聚焦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访谈和课堂教学中的定位信息,藉此探究其身份认同。

2.文献回顾

2.1二语/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De Costa & Norton(2017)、Pappa(2017)、Sachs(2005)和寻阳、郑新民(2014)等研究者的定义和阐释,本文认为教师身份认同是指教师对“我是谁(属于哪一群体)”“我何以属于这一群体”“我如何行动”“我如何理解教学”等问题的动态认识;身份认同以教师生活经历和职业轨迹为依托,在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和微观(课堂)情境共同构成的空间中进行持续协商和构建。

现有的二语/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多聚焦职前教师在教师教育课程影响下身份认同的发展变化(Abednia,2012;Park,2012)和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Xu,2012)等。关于在职教师的研究经常围绕具有特殊经历的教师进行,例如:教师在进修经历影响下(郝彩虹,2010)或教学改革背景下(Liu & Xu,2011)的身份认同;近年来也出现了关于非通用语教师(张虹,2019)和具体专业方向教师(卢立程、李成团,2020)的身份认同研究。然而,很少有研究聚焦占我国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绝大多数的大学英语教师个案,尤其缺乏对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常规教学工作状态下身份认同的研究。

2.2定位理论及其在语言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Davies & Harré(1990)将定位用于互动研究,认为定位活动是在话语中构建自我的关键所在。定位是一种话语过程,谈话人共同促成个体成为某类型的人(Davies & Harré,1990;Nguyen & Yang,2015)。定位能够含蓄地限制或允许在特定情境下某些社会行为的发生(Davies & Harré,1999;Kayi-Aydar,2013),促进或阻碍谈话人获得某种身份认同(Nguyen & Yang,2015)。定位分为反思性定位(reflexive positioning)和互动性定位(interactive positioning),前者指说话人对自我进行定位,后者指说话人定位他人(Davies & Harré,1990)。当说话人谈论自己或他人时,他(她)就不可避免地“发声”和“评价”,从而构建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关系。“当几个定位信息集中在一段话语中的时候,身份认同的构建就展示出来了”(Sreide,2006:529)。定位分析有助于揭示说话人身份认同的多面性和动态性,阐释说话人在定位过程中如何进行身份认同的协商(Deppermann,2015)。

然而,语言教育领域中采用定位分析的研究数量较少(Kayi-Aydar,2013),且以对课堂上有关学生的定位研究为主。目前仅见两项有关语言教师的定位研究:Kayi-Aydar(2015b)研究了职前ESL教师如何在访谈和日志中通过定位自我和他人构建自我身份认同,同时研究了定位与个人能动性的关系;Hall等(2010)研究了语言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自己和学生进行定位,构建双方动态的读写身份认同。从定位信息入手,将有利于深入理解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及其复杂性和动态性,为教师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了解大学英语教师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提供丰富的信息,对于推动教师认知研究和教师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分析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访谈和课堂实践中的定位信息,探究其身份认同。具体研究问题为:(1)该教师的定位信息反映了她具有哪些维度的身份认同?(2)这些不同维度的身份认同具体表现是什么?

3.1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研究对象冯老师(化名)任教于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参与研究时高校教龄12年,具有硕士学位和半年的国外访学经历。她主讲《大学英语读写课》,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材是《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研究者首先对冯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8课时的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2次半结构化访谈(总时长1.1小时)并录音。大部分访谈围绕课堂观察的内容进行,之后又进行了多次非正式的电话访谈,并对访谈录音进行了逐句转写。本研究以访谈为主要数据来源,课堂观察提供辅助资料,帮助研究者确认研究对象所述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3.2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研究者在质性资料分析软件NVivo 11中对访谈转写稿进行逐句分析,判断其中是否有定位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设立节点。然后,将所有节点归为两个类属:反思性定位和互动性定位。例如:冯老师在访谈中说,“有一次我让学生做辩论,学生其实辩得挺好的,但是我要求太高了……应该多表扬学生”。这段话包含了冯老师的双重声音。彼时的她(被讲述的自我)对学生要求较高,在学生辩论后指出很多不足。因此,过去的冯老师可定位为“不太理解学生的、要求较高的老师”,但冯老师后来的自我对彼时的行为做出评价:本应该表扬学生。她通过批判彼时的自我,将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拉开距离,对现在的自我做出反思性定位:理解和欣赏学生的老师。另外,这段话也包含了她对学生的互动性定位:期待表扬的学生。

其次,进一步将反思性定位和互动性定位中的节点归为四类: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定位、与师生关系相关的定位、与机构相关的定位、对教师个人的定位。

再次,根据这四类定位信息,分别推断出该教师身份认同的四个维度:学科教学身份认同、关系身份认同、机构身份认同和个人身份认同,并概括各维度的内容。

最后,使用课堂观察资料对上述身份认同进行验证,确保讲述的身份认同与实践中表现的身份认同之间的一致性。

4.研究结果

本部分主要分析经定位分析得到的冯老师的学科教学身份认同、关系身份认同、机构身份认同和个人身份认同及其具体表现。当涉及具体教学时,以冯老师围绕课文TheTitanicPuzzle(《泰坦尼克难题》)①的讲解为例进行阐释。

4.1学科教学身份认同

在访谈中,冯老师关于英语学科、英语教学信念和实践的自我定位主要节点(参考点数量有2个及以上的节点)共有2个,分别是“兼顾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师”(17个参考点②)及“从注重语言知识讲解向提纲挈领分析课文转变的教师”(9个参考点)。这些定位信息共同反映了冯老师的学科教学身份认同,即关于英语学科本身及对英语教学的理解和认同。

4.1.1兼顾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师

冯老师曾提到,自己赞同几位讲座专家的观点,认为英语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她说,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学到足够的语言知识,但不能局限于“帮学生通过四、六级和读懂科技文章”这些工具性目的,教师还应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人文影响。她希望学生领悟到“真正的语言是很美的”,希望学习的内容“带给学生智慧”。因此,她尽力挖掘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思想美,选择“有意义的、有智慧的、有道理的、能让学生会心一笑”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欣赏。另外,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续写、绘画、辩论等练习,让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发挥所长。可见,冯老师是一位兼顾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断摸索具体教学方法的教师。

4.1.2从注重语言知识讲解向提纲挈领分析课文转变的教师

冯老师说,她以前进行课文教学时利用较多时间讲解词汇知识,后来受培训课程启发,尝试“提纲挈领地讲课文”,并在讲课文时顺便讲解重点词汇。在TheTitanicPuzzle一课中,她围绕“把妇女跟孩子归入一组的几个原因”分析课文,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在议论文中论证观点。她这样比喻前后两种授课方法:“自下而上的讲法(先讲细节再讲结构),感觉就是要走一条很长的路;而自上而下的讲法(先讲结构再讲细节)是知道终点在哪儿,起点在哪儿,只需要把中间哪个路、哪个驿站搞清楚就可以了。”可见,冯老师在讲解语言知识与分析和讨论文章结构及思想内容二者之间不断权衡,逐渐转变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同时在处理主旨思想和语言知识时更加详略得当的教师。

4.2关系身份认同

师生关系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教师的关系身份认同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师生关系及其中自身角色的理解和认同(Mosvold & Bjuland,2016)。冯老师对过去师生关系中自我的定位可概括为“热切却不太了解学生的教师”(7个参考点)。她说,自己刚任教时尽力地讲解语言知识,希望学生都学会,在学生表现出兴趣不足时还会批评学生,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她努力去理解学生,调整教学策略以顺应学生的需要。冯老师经过与学生不断的磨合,将自身在师生关系中的定位调整为“理解和欣赏学生的教师”(18个参考点)、“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教师”(6个参考点)、“按规定严格管理学生的教师”(2个参考点)。

4.2.1理解和欣赏学生的教师

参与本研究时,冯老师认为自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学生。她回想起来,因一次辩论后对学生表扬不足而后悔,她认识到“学生其实辩得挺好的,但是我要求太高了”“不一定全要学会”。现在,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她设立了更加合适的学习要求。另外,她更能看到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强调不能根据成绩高低定位学生,要发掘学生其它方面的潜力。她试着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等方式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乐于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4.2.2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教师

冯老师逐渐成为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来组织和使用教学资源的教师。例如,在TheTitanicPuzzle一课的导入部分,她认为教师不宜把关于女权主义的介绍过多地展示给学生,而是要经过筛选,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冯老师在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一方面,她不再对学生要求过高,主张课堂要轻松愉快、有思想性,不让学生觉得“难熬”。她本着共同学习的态度与学生互动,邀请学生一起欣赏英语美文。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学生有更多收获,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争取能够超越学生现有的水平,为将来的英语应用打下基础。

4.2.3按规定严格管理学生的教师

在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的授课班级里,学生纪律散漫有时会影响学习效果。冯老师意识到“管理是大事,得管住学生”,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因此,她详细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业表现,实施严格的课堂管理和奖惩制度。这样,她逐渐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班级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结合自身经历和对专家观点的思考,她认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又要树立一定的威信,这样才能使学生遵守规则,保证学习效果。

4.3 机构身份认同

机构身份认同是教师与所在机构相关的认同和对自己在机构中处境的认识(Day & Kington,2008;寻阳等,2014)。从冯老师对机构的互动性定位以及她对与机构相关的反思性定位中可以看出,她既是“从机构中获得力量、资源和支持的教师”(11个参考点),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受环境制约而发展受限的教师”(9个参考点)。

一方面,学校为冯老师理想身份认同的形成和职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使她成为“从机构中获得力量、资源和支持的教师”。她多次提到学校提供了许多培训机会,自己是从培训中受益的教师。培训活动促进了她的反思,帮助她寻找自己的定位,调整具体教学。此外,她善于与同事交流和观摩同事授课,并从中得到力量和支持,从而更加明确个人的教学信念,增强集体归属感。访谈中,通过对同事观点的赞同,冯老师对自己的定位进行了合理化,例如:通过赞同一位同事“要让学生动起来”的观点,她间接地将自己定位为“乐于调动学生的教师”。

另一方面,冯老师所在大学存在着一些制约她理想身份认同形成和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使她成为“受环境制约而发展受限的教师”。学校重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将教师考核与学生成绩挂钩。冯老师受到学校政策的影响,很多教学活动都要顾及与四级考试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而教学的教师”。另外,冯老师对自己在科研上的定位可归纳为“面临一定科研困难的教师”,原因包括日常教学任务重而不能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缺少有效的科研指导等。

4.4 个人身份认同

冯老师对她个人作为教师的反思性定位有3个主要节点,分别是“不断充电和改进教学的教师”(10个参考点)、“偶有无助感的教师”(7个参考点)以及“需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女教师”(3个参考点),这些定位共同反映了冯老师的个人身份认同,即教师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和对职业行为的评价(寻阳等,2014)。

4.4.1不断充电和改进教学的教师

冯老师认为教师“要不断充电”。她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经常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研修,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努力构建理想的身份认同。访谈中,冯老师提及她经常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进修所学知识反思教学,调整教学方案,说明她是“主动改进教学、努力应对挑战的教师”。例如:她在平行班级进行授课时,会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再如,听名家讲座时她受到启发,开始尝试使用表演、读画结合、欣赏名人名言等方法使课程更具人文性。冯老师将自己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挖掘自身潜力,探索理想的身份认同。

4.4.2偶有无助感的教师

冯老师在访谈中偶尔也流露出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感到的无助。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冯老师感受到了数字时代对教学的挑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丰富,可以随时在线查找资料,使得教师在提供知识方面的作用有所弱化。例如:她曾说,“语言他们(学生)可能都明白,知识我能教什么呢?启迪的这些,他网上一查也明白……我一直在想‘What is left to teach(还剩下什么可以教)?’”。冯老师对英语教学本身的定位和对教师身份的思索反映了数字时代外语教师群体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4.4.3需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女教师

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冯老师还表现出了“需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女教师”这一定位。在讲解课文TheTitanicPuzzle时,她提出“男女是否平等”这一问题,有学生回答说“因设有妇女节这一节日,说明男女是平等的”。冯老师的部分评论是: “只有在妇女节这一天,女性才免于做家务(Only on that day, Women’s Day, women are free from house chores)。”将女性定位为需承担家务的一方,流露出了对男女平等这一说法的困惑。访谈中了解到冯老师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肩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是一位为兼顾事业和家庭而不断努力的女教师。

5.讨论

在上述对冯老师身份认同四个维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她的身份认同是动态的、复杂的(杜小双、张莲,2021)。

冯老师的学科教学身份认同体现了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张力、课文思想内容讲解和语言知识讲解之间的竞争以及她在权衡相互竞争的教学理念时做出的努力。当具体情境需要教师重塑原有身份认同时,就会出现身份认同的协商(Kayi-Aydar,2015a)。冯老师原来以词汇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受到新理念的冲击时,她的学科教学身份认同逐渐得以协商和重塑。她从偏重语言知识讲解向关注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转变,在保证课程工具性的同时增强人文性,试图寻找适宜的平衡点,同时也赋予自己的工作更多意义,实现理想的学科教学身份认同(Li & De Costa,2017)。

冯老师的关系身份认同也体现了她在各种理念和现实交锋中的协商和选择。过去她曾是“热切却不太了解学生的教师”,经过与学生的磨合,她更能体察学生的感受,从而成为“理解和欣赏学生的教师”。现在,她的关系身份认同仍旧矛盾且复杂。她希望从传授式教学向分享式教学转变,从传授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们平等的学习伙伴;而另一方面,在课堂管理中,她努力把握教师控制权,严格管理学生,确保学生遵守规则。这些看似矛盾的方面反映了她面对现实和不同教学理念时不断重构关系身份认同。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师生对话是否畅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意义(周燕、张洁,2014)。在冯老师的个案中,可以看到关系身份认同是促进她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力量。

冯老师的机构身份认同和个人身份认同也表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她所在大学提供的研修机会使她获得新鲜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教研小集体给了她支持和归属感,这些都有助于她发挥能动性,构建理想的身份认同。冯老师所在大学对标准化考试的重视、科研平台的不足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为考试而教学的教师和面临科研困境的教师。在个人身份认同方面,冯老师既有面对挑战时偶尔的无助感,又表现出了不断学习、改进教学、勇敢迎接挑战的能动性。作为一名女教师,她既要认真工作,又要照顾家庭。与Ruan & Zheng(2019)的研究发现相似,冯老师作为教师的身份认同和性别认同存在一定冲突,她所做的是不断发挥能动性以协调二者的关系。

冯老师的个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外语教师中常见的身份认同议题。正如 De Costa & Norton(2017:5)所说,“在这个数字时代,什么是好的教学,什么是好的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在当今网络时代,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冯老师在感到困惑的同时,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冯老师的个案还反映了在某些功利思想影响下的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当标准化考试盛行,并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时”(Li & De Costa,2017:286),教师的规定身份之一变为考试辅导者,这往往与外语教师的职业理想相悖,从而引起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另外,大学英语女教师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她们具有在家庭和事业中的多重身份,因此面临更多挑战。

6.结语

定位分析有助于从话语层面挖掘说话人的身份认同信息及其特征。本文基于定位分析,阐释了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身份认同、关系身份认同、机构身份认同和个人身份认同,反映了相互竞争的教学理念、数字时代外语学科教学的定位、学生水平的提高、教育功利化思维、学校政策中的量化考核标准等因素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冲击,体现了在变化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此个案也反映了该教师能够发挥能动性,基于过去的经验、现在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想象构建身份认同(Li & De Costa, 2017:278),通过协商规定的身份和自我创造的身份(Farrell, 2011),在多重标准下积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世界变化程度如此之大,教师对于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及使学生为怎样的真实生活情境做好准备,不再那么确信了”(Kramsch,2014:296)。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教育者应理解教师困惑和焦虑的来源,为他们“创造对话和批判性反思的机会”(Kayi-Aydar,2015b:101),并明确外语课程的学科定位,为教师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使教师具有学科层面和机构层面的归属感。另外,教师个人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寻找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结合点,做到教研相长,构建理想的教师身份认同。

注释:

① 此文以关于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妇女儿童先行”的讨论导入,指出过去对妇女的偏见今天仍旧存在,暗示了男女平权道路上的困难。

② 括号中标注的是利用NVivo 11进行数据分析时有此定位出现的参考点数量。此处“17个参考点”表示在访谈资料中有这些参考点,说明冯老师是一位“兼顾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老师”。下同。

致谢:衷心感谢研究对象冯老师(化名)的无私支持和分享。

猜你喜欢

参考点身份定位
定位的奥秘
FANUC 0i-MF数控系统参考点建立与调整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浅谈数控机床参考点故障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基于参考点预测的动态多目标优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