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 联合战线的认识和实践探析

2022-02-04赵岐山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民革命大革命领导权

赵岐山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党的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时,指出它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强调这个认识是从中国革命深刻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中得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1]。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扩大了党的影响,为大革命提供了力量支持,但是在大革命后期,由于主客观诸多方面原因导致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党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统一战线总结为党的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进行研究,探析中国共产党探索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在新时代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历史贡献

“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即大革命“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强大。”[2]如何获得足够的革命力量是大革命的重大问题。

通过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实现的国共合作解决了革命力量的问题,推动了大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快速发展。1923年6月党的三大召开时只有党员420人,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时党员发展到994人,到1927年4月党的五大召开时党员已经发展到57967人。[3]二是革命力量得以汇聚。国共合作使得国民党“开始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4]三是为大革命提供了组织和军事保障。中国共产党深入社会基层和军事战斗最前线,帮助国民党建立了地方组织,创办了黄埔军校。四是为军人提供了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进行的政治工作,“使北伐军的许多指战员有着明确的革命目标和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5]。五是促使越来越多的革命力量投入到大革命的具体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运动的恢复、发展和高涨及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的兴起,使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支援,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的开展。

二、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正确认识和实践

(一)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正确认识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正确认识,是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对同盟者的重要性形成了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斗是不够的,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6]。

二是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联合的理念。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纪元》中提出“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7]。毛泽东于1919年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大联合”[8]。“1919年,周恩来就组织成立了有30多个团体、170多个单位,包括工人、学生、妇女、新闻、教育、工商、士绅、宗教等各界在内的天津各界联合会,这是全国成立最早的联合会,也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9]

三是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列主义统战理论的指导。列宁在1922年1月21至2月2日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根据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提出“希望国共两党实现合作”[10]。中共代表张国焘立即响应:国共两党应当密切合作,而且可以合作。张国焘把列宁的指示和会议精神带回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马列主义统战理论研究和运用的具体探索。陈独秀提出联合战线概念并进行了论述。陈独秀指出:“在同一目的之下,共产党、无政府党、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在劳动运动的工作上,应该互相提携,结成一个联合战线(United Front),才免的相互冲突。”[11]随后,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1922年7月2日,李大钊、邓中夏、黄日葵在《为革命的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的提案》中指出:“客观的考察中国的实际情形,应在此时共同认定联合的战线(Unitied Front),用革命的手段,以实现民主主义为前提。”1923年5月,蔡和森进一步指出:“殖民地国民革命运动的特性就是:一面打倒国内的封建主义,一面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在这种立场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所以可与革命的资产阶级结成联合战线。”[12]这种认识后来在中国大革命中得到了体现和深化。

四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身和工人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任务。基于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任务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相关认识。陈独秀指出:“在这联合战线上,共产党有两个重大的任务:一是比他党更要首先挺身而出来为劳动阶级的利益而奋斗而牺牲;一是监督他党不使他们有利用劳动运动而做官而发财的机会。”[13]周恩来指出:“为工农阶级奋斗的共产党的活动,当然不外领导工农群众的革命力量推进国民革命,以防止其他阶级的妥协性在革命中发生不良影响。”[14]关于工人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陈独秀指出:“无产阶级,……做一个督战者,督促一切带有妥协性的友军……不妥协的向外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进攻。”[15]

(二)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正确实践

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在上述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统战工作。

一是把统一战线作为战略策略,积极主动地开展统战工作。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16]。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联合战线的主张。

二是确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1922年7月,党的二大从客观的社会结构的视角来研究和运用统一战线。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7]

三是确立统战工作格局。1923年4月,陈独秀根据共产国际“与国民党结成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统一战线的指示”[18],发表《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指出“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19],基本上统一了全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认识,确立了统战工作格局。

四是开展国共合作。在共产国际的具体指导下,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之后,中国共产党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大革命和北伐战争之中。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经验教训

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应对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没有掌握乃至放弃了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在国民党右翼势力发动反革命政变时,没有预先准备,没有反抗之力,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最终破裂,大革命也以失败告终,教训深刻。

(一)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认识上存在局限性

一是在将马列主义统战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前并没有将其完全消化,更没能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又经列宁深化认识的统一战线三个基本问题——无产阶级自身团结统一、同盟军和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和论述,这显然是认识上的缺陷。

二是没能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解决大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而是机械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列宁的指示。共产国际在1920年召开的二大上制定的《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决议》《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又非常清晰地规定东方落后民族进行的民主革命存在相距日远的两种运动,一种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民族主义运动,其纲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实现政治独立;另一种是贫穷和无知的农民和工人群众争取自己从一切剥削下解放出来的斗争。”[20]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者的陈独秀,效仿俄国革命方式,执行共产国际决议,在《国庆纪念底价值》一文中指出,“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一定的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的。”[21]“1922年1月莫斯科东方少年革命党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国少年运动的纲要》,第一次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纲领》则明确第一步的革命是民主革命。……第二步就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这种革命之目的是采用劳农制度’。”1922年6月,陈独秀落实共产国际会议精神,在《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之我见》一文中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中国的阶级争斗不得不分为两段路程:第一段是大的和小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军阀之民主主义的争斗,第二段是新起的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之社会主义的争斗。”[22]

从以上认识中就引出了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对于民主主义的含义,陈独秀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民主主义只能够代表资产阶级意,一方面不能代表封建阶级底意,一方面更不能代表劳动阶级底意”[23]“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状况既然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我们以为中国国民党应该明白觉悟负了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使命”[24]。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任务,列宁曾指出并反复强调,“各国共产党必须帮助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解放运动”“共产国际援助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运动”[25]。陈独秀根据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26]“这个运动的领袖应该是中国国民党”[27]。周恩来也指出,“在历史的使命上说,中国国民党是负有这个革命统帅之责的”“我们承认革命的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国民革命的领导者”[28]。

三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如何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之一。陈独秀在1923年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首先,“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其次,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三部分:革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指新兴的工商业家之一部分,他们因为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妨碍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而赞成革命;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他们是依靠外国人的恩惠及利用国家财政机关与军阀官僚势力而形成的畸形商业资本家,也叫官僚的资产阶级;非革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小工商业家,他们对革命采取消极的中立态度。再次,“革命的资产阶级应该和革命的无产阶级妥协,打倒共同敌对的军阀阶级,不应该和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妥协”[29]。1925年11月,陈独秀针对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后期的反动态度,在《中国民族运动中之资产阶级》一文中指出,“幼稚的中国资产阶级……应该有革命的要求,然而在实际上,它已是全世界反动的资产阶级之一部分。”[30]从根本上否定了之前对资产阶级的看法。以上论述表明陈独秀已经对中国资产阶级及其革命的立场和态度进行了分析,并且形成了一定认识。从后来的革命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的这些认识是粗浅的和初步的,特别是他提出革命的资产阶级是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是中立性的认识,经过革命发展证明是错误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右的错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只有革命性的一面,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当由资产阶级来领导,结果是放弃了党在革命中的领导权。”[31]

(二)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实践中存在局限性

一是最初主张与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原先主张采用“民权运动大同盟”的形式与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指出,“要先行邀请国民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商讨建立联合战线的具体问题。应联络倾向共产主义的议员和真正民主派的议员,结成民主主义左派联盟。还要在全国各城市集合工、农、商、教、学、妇及律师、记者等团体,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32]但是“孙中山认为,共产党力量弱小,不足以与国民党相提并论,只能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33]。“孙中山不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以平等地位进行党外联合的主张,而是要求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内实行党内合作”[34]。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同孙中山的主张。对于孙中山的要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大多数中共中央委员表示反对,给出的理由是:“(一)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二)国民党联美国、联张作霖、段祺瑞等政策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35]他们认为,“党内联合乃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政策”[36]。“1922年7月,为了反对马林关于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意见,陈独秀趁马林回莫斯科期间,紧急召开了中共二大,反对了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做法。”[37]共产国际同意了马林的建议,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与革命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要求中国“共产党员应该‘留在国民党内’”[38]。对此陈独秀又提出将合作形式改为“党外联盟, 否则其势必不能执行自己的独立政策 ”的建议[39],但此意见也遭到共产国际的批评。1923年6月,党的三大召开,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并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二是在执行共产国际自相矛盾的决议时向国民党妥协,放弃了领导权。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包括对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统一战线的认识、决议和指示,很多是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关于革命领导权,党的二大坚定地指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无产阶级加入民主革命的运动,并不是投降于代表资产阶级的民主派来做他们的附属品……在民主的战争期间,无产阶级一方面固然应该联合民主派,援助民主派,然亦只是联合与援助,决不是投降附属与合并,因为民主派不是代表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一方面应该集合在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旗帜之下,独立做自己阶级的运动。”[40]“(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的)马林认为,目前中国只能在国民党领导下进行国民革命。……必须和国民党合作,并放弃独立性。……马林将共产党置于国民党的旗帜之下,实质是放弃无产阶级在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的领导权。……马林的意见争取到了布哈林等人支持,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41]1923年5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在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中却强调:“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最近的工人运动事件(大规模罢工) 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极大意义。”[42]而在三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收到这个指示。这表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是不一致的,或者说“其指导文件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思想体系”[43]。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的维经斯基曾指出,1925年,“在具体体现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即在具体争夺领导权问题上,我们犯了极其重大的错误。”[44]再比如,马林对国共两党的认识也在变化。1923年7月20日,马林在致越飞和达夫谦的信中提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新认识:“人数不多的共产党组织可以富有成效地进行工作。”同年7月21日,马林在离开中国前给廖仲恺的信中指出了对国民党的新认识:“没有成为国民运动的领导者,却与封建军阀为伍。”[45]

“共产国际是中国革命的最高决策者,陈独秀基本上是一个执行者,尽管陈独秀也有自己的思想主见,不断提出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从根本上要受到共产国际的制约。”[46]中国共产党没有坚持自己的认识,在不认可又不得不执行共产国际决议的矛盾中,采取了对国民党的妥协态度,放弃了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1925年12月上旬,陈独秀、张国焘与国民党戴季陶、孙科“订立退让协定,商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级指导机关中不得占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数,……表示中共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与退让。……20日,张国焘撰写《一封公开的信致国民党全体党员》,在政治上抹煞了国共的根本区别,主动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47]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的大会选举中,张国焘执行陈独秀的退让政策,主动放弃中共党员在国民党中央机关的领导席位,使大会受到了不利于中共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结果让国民党右派和中间派在国民党中央机关占据了优势,从而为以后资产阶级右翼篡夺领导权奠定了基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陈独秀、张国焘在党的五大上继续执行退让政策。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正式同中国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终失败。

三是忽视了农民阶级的力量。1925年8月30日,陈独秀在给戴季陶的信中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民革命之成功,当以工农群众的力量之发展与集中为正比例”。《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更是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强调“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运动中的最大的要素。”但是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48]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探索,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又得到了失败的教训。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实践的经验教训,如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争取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大革命领导权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浅析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启示计
宛希俨:大革命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论列宁、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比较研究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领导权问题”矛盾论述出现的原因
三大革命在今天叠加
中共在四大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探索
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大革命失败前的“二七”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