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京报》新闻评论的特色解析

2022-02-03张瑞

传媒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

张瑞

摘要:新闻评论作为传统纸媒的核心内容,是媒体编辑水准和思想深度的重要载体,在强化媒体权威性、提高舆论引导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京报》自创办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新闻评论的板块建设,并将其作为主打特色内容进行广泛推广,最后成功将其打造成为独有的品牌符号,在培育品牌竞争优势、提高舆论引导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加强《新京报》新闻评论的特色解析,对国内传统纸媒的内容建设与转型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新京报》 新闻评论 主要特色

《新京报》在创刊之初,就在A02、A03版开设了评论板块,后来又将A04版设为评论专栏,并先后创办了经济时评、文娱时评等专栏。它以“积极稳健有见地”为理念,是国内新闻评论的指向标,也是《新京报》最重要的品牌符号之一。目前,《新京报》日均原创新闻评论作品约14篇,包括快评、社评、沸腾、专栏等诸多栏目,其传播指数长期占据榜首,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观点立场,抑或是价值取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新京报》新闻评论的题材丰富、多元,所涉范围广,无一不关注社会热点争议性事件,直指社会问题本质。

1.题材现实性强。在《新京报》新闻评论的诸多题材中,社会题材占比最大,充分彰显了其注重民生的评论理念,且落脚点基本都是具有广泛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如《编造“李跃华赴韩抗疫”,也是够“闲”的》、《防粮食危机囤米囤面:别让恐慌带乱了节奏》、《90后“包租婆”火爆网络:世上没那么多暴富神话》等都是医疗、就业等社会关注度高、舆论争议较大的民生题材。2020年5月14日,《新京报》刊登新闻评论《“占道经营增8万岗位”,保就业也需灵活施策》,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階段关注度较高的“地摊经济”政策,以及争议相对较大的“占道经营”问题进行了评论,其中明确提出:“近些年来,因为城市管理需要,一些地方纷纷取缔了流动摊位、夜市、临时占道经营等。但在当下的‘六保’语境下,‘保民生’的价值优先序理应高于对一些管理因素的考量。这就需要各地灵活施策,并将其跟以人为本式治理和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结合,以就业创业为抓手,想办法让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畅通起来、活跃起来。”

2.积极稳健发声。《新京报》坚持“积极稳健有见地”的评论原则,敢于直面社会争议性较大的话题,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引导民间舆论走向。当前,部分新闻媒体出于利益考量或其他因素影响,面对争议性话题选择回避,不敢发声,不但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甚至损害了受众的合法权益。《新京报》坚持贴近受众,立足百姓视角,满足受众需求,成为民众发声的权威平台。疫情防控时期,对于疫情防控与行业发展的争议性话题,《新京报》刊发《不妨对受疫情影响行业“减税降费”》的新闻评论,成为首个站在中小微企业角度呼吁进行精准纾困并给出具体解决方案的媒体,既有战略格局,又有人文关怀,实现了争议性与建设性的有效平衡。

聚焦社会问题,直面争议话题的题材特色,赋予了《新京报》新闻评论天然的亲近性,这也是其赢得受众长期支持和喜欢的重要原因。

《新京报》新闻评论坚持专业化创作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在权威理性发声中践行新闻本位理念,充分彰显了其独特价值。

1.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新京报》新闻评论的观点呈现主要分为三种,即批判质疑、观点解释和意见建议,三者占比高达73%,且三者存在密切内在逻辑,通常以具体问题为依托,在灵活组合中进行整体审视与分析,进而实现深度剖析、全面解读。如2019年5月和10月分别就“孙小果事件”发表了相应的新闻评论文章,第一篇文章属于批判质疑和意见建议相结合的评论,既指出了相关执法部门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中肯的解决方法和意见建议;第二篇文章则属于观点阐释型的总结性评论,对孙小果案的后续发展情况进行了阐释,关注案件所反映的司法、执法问题,立足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充分彰显了其坚持问题意识的视角特色。如此一来,就实现了新闻评论专业性、价值性、整体性的统一,充分满足了受众知识、情感、价值等维度的多元诉求。

2.坚持新闻专业精神。新闻评论的“见地”,离不开专业视角和专业见解的支撑,而《新京报》所构建的“专业约稿+专业撰稿”的创作模式,就为其“见地”达成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其特约撰稿人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如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法律、国际关系等,有效保障了新闻评论的专业细分化、内容优质化。正是凭借专业的创作团队,《新京报》新闻评论才成为国内顶尖的知识供给体和价值输出阵地。如在2020年疫情防控阶段,《新京报》针对许多社会热点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评论访谈,并推出了“专家线上圆桌”的评论专栏,就疫情精准摸排、物资调动、复工复产、社会联动等问题,提出了专业建议,甚至许多建议都得到了决策者的响应,有利于公共决策的合理制定。正是这种专业性、即时性的评论建设,才使得《新京报》在积极稳健立场的全面加持下,实现了大范围、高阶化的公共价值输出,不仅提高了自身品牌影响力,而且强化了舆论引导,全面践行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职责。

此外,《新京报》从话题选择到立场确定,再到观点呈现,都需要经过深入的集体讨论,并坚持言之有物,简明有力,真正实现了创作者自我表达与专业新闻态度的高度契合,在权威理性发声中又不失人文关怀,这也是其新闻评论独具魅力的重要原因。

全媒体时代,受众新闻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单一文字的严肃叙事,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移动化、碎片化、网络化的阅读需求。新闻评论作为严肃叙事的典型,如何在语言上进行调整,如何在确保专业性的基础上增强可读性就成为关键,显然,《新京报》在此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1.书面语的严谨精准。《新京报》新闻评论的用词都非常严谨,没有“正确的废话”,力求一针见血、简洁精准。2021年,新京报针对EDG夺冠后所引发的“狂欢”现象,发表《别以极端行为彰显对电竞的“热爱”》的评论文章,在简单介绍事件背景后,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词汇,呼吁受众“如果真的热爱这项活动,那就当与非理性行为切割”,言简意赅,直指问题本质。之所以会形成如此语言特色,一方面是由新闻评论的文体属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纸媒的技术特点决定的。由于只能通过图文形式进行表达,再加上排版对图片与漫画的限制,主要依靠大量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展开评论,为避免受众产生阅读疲劳,文中不能使用过多的长句。因此,形成了《新京报》新闻评论严谨精准的书面语风格。

2.个性多元的修辞格。新闻评论是一种集中传达观点态度和思想价值的特殊文体,而要想达到预期传播效果,就需要灵活选择表达方式,以增强文体的可读性。就《新京报》新闻评论的表达方式来讲,个性多元的修辞格的运用,让文章变得有理有据,同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例如,在其新闻评论文章中,将存有赝品的高校博物馆称为“奶奶庙”,并将高校的这种行为拟人化称之“登堂入室”;再有,在批判校园形式主义问题时,用“许三多”来表示“检查多、评比多和文件多”现象,而形式主义下的中小学教师被形容为“表叔”、“表哥”。可以说,在其新闻评论文章中,经常会看到比喻、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在确保严谨的同时,增强了文章灵动性和可读性。这种修辞格的运用并不是曲意迎合,而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全媒体信息传播语境所形成的全新表达,能够有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受众越来越期待有人情味的新闻评论,希望新闻媒体能够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讲出他们的心声,无疑,《新京报》的修辞格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

客观来讲,在强调个性、多变的全媒体时代,《新京报》新闻评论做出了许多“因势而变”的改革举措,如为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需求而推出的新京报快评板块;为顺应受众对国际重大新闻深度解读的需求而推出的“精酿馆”;为顺应短视频发展趋势推出的“新京报评论抖音号”,等等。《新京报》始终都在打破传统的创新之路上、在求变过程中不断拓展评论边界,最为重要的是,其坚持传达公共价值内核始终未变,这也是其得以成功的关键。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雅林.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创新与发展——以《新京报快评》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4).

[2]佘宗明.新京报评论的建设性新闻实践[J].青年记者,2020(09).

[3]孟然.让速度与深度并驾齐驱——《新京报快评》获中国新闻奖经验谈[J].青年记者,2020(01).

[4]张恒军.追求新闻评论写作的新、巧、雅[J].新闻爱好者,2011(12).

【编辑:甘露】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研究性质刍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对新闻评论的语言研究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广播新闻评论之我见
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辽沈晚报》优秀源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