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杜绝“打招呼”顽疾

2022-02-03熊秋红

新传奇 2022年1期
关键词:司法人员司法公正人情

“打招呼”听上去温情脉脉,是一种“友情帮忙”的行为,但要使“打招呼”产生实效,一般情况下免不了利益驱动,需要将金钱、情色等作为润滑剂。如此这般,便严重破坏了司法的廉洁性,成为产生司法腐败的温床。

日前,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6起关于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记录填报的典型案件。据了解,这是2021年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中央政法委第三次公开通报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干警主动记录填报的典型案件。通报再次释放从严管党治党、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司法的重要信号。

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行为,俗称“打招呼”现象。如何预防、杜绝和惩治“打招呼”顽疾?如何才能不在“招呼声”里翻车?

“打招呼”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打招呼”现象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遍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学打招呼、求职打招呼、晋升打招呼、评审打招呼、看病打招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就政法领域而言,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打招呼”现象屡见不鲜,比如通过上下级关系、亲戚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打招呼。

“打招呼”现象具有多重危害性。

第一,它使司法人员不能秉公处理案件,直接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司法人员掌握着国家的司法权,必须客观、中立、不偏不倚地处理案件。但是,“打招呼”现象却使司法的天平向一方当事人倾斜,破坏了裁判者中立原则,容易导致司法不公甚至产生冤假错案。

第二,它是产生司法腐败的温床。“打招呼”听上去温情脉脉,是一种“友情帮忙”的行为,但要使“打招呼”产生实效,一般情况下免不了利益驱动,需要将金钱、情色等作为润滑剂。如此这般,便严重破坏了司法的廉洁性,污染了司法公正的“源头水质”。

第三,它破坏司法的权威性,动摇法治根基。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打招呼”现象侵蚀着司法公正的堤坝,可能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司法公信力难以确立,人民群众便无法对法律和法治产生信仰。

“打招呼”现象的根源

关于政法领域“打招呼”现象的根源,可以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历史原因看,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各种社会关系都被纳入家庭关系的体系当中,而人情成为维系家庭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行为模式便延伸到处理其他社会关系之中。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不仅公私之间缺乏清晰的界限,而且整个家族荣辱与共、利益共享,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情观念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有相通之处。由于人情观念的影响,导致请托之风盛行。

从现实原因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激发社会经济活力的同时,也极大激发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一切向钱看”成为一些人的价值观,他们不择手段去获取个人利益,在打官司时,以人情为幌子,采取金钱、美色利诱等方式干预司法。一些人原本不想不当求利,但看到他人找关系、走后门,于是也采取同样的手段;还有一些人看到他人不守规则而获利,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当“打招呼”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基于“法不责众”的心理定势,司法人员难以抗拒“打招呼”现象所带来的压力和诱惑。当传统的人情社会遭遇现代性挑战时,随之产生了情感物质化、利益化、工具化倾向,因而导致“打招呼”现象屡见不鲜。

如何治理“打招呼”

盡管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但“打招呼”现象仍时有发生,那么该如何治理“打招呼”呢?

首先,应当采取措施消减传统文化的强大惯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有助于促进社会继续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人情社会向规则社会、从关系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进而根治“打招呼”现象得以滋生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推进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司法人员要增强严格司法、公正司法的责任感;普通民众要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尊重他人权利。

其次,应当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为了使现有的权力监督制约真正具备制服公权力谋私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约束机制、规范运行程序、公开运行过程,保障司法人员不因权力干预而作出违法违心的裁判。

最后,应当正确处理司法领域放权与监督的关系。司法权依法独立行使是公正司法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司法责任制改革,赋予法官和合议庭对绝大多数案件独立作出裁判的权力,以保障审理与判决的统一。但是,放权的同时需要加强相关保障机制,如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待遇和身份保障,提高司法人员处理复杂案件的能力,强化司法人员职业伦理和职业责任。

(《人民论坛》 熊秋红/文)

猜你喜欢

司法人员司法公正人情
倍er好用
欠人情
舆论监督权滥用对司法人员履职的影响
人情
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机制的检视
论司法办案的多维度思维
“冒充司法人员实施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控对策研究
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标准研究
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与司法公正
程序简化出效率保障人权促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