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交媒体互助
——以新浪微博“肺炎患者求助”超话为例

2022-02-03林春香

关键词:社交肺炎节点

林春香, 刘 钰

(1.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117;2.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从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再到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社会恐慌和社会治理困境成为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要难题。数字媒介时代,社交媒体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0年1月29日起,新浪微博“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平台联动志愿者、武汉地方政府和“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部门接受相关求助信息并及时向政府报送,使多位网络求救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020年3月14日,超话任务暂告一段落,但其中的呼喊细语却得以保留,成为独特的“疫情回忆”。这场基于超话互动的救助也演化成为个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实践模式,在后来的“河南暴雨互助”“上海疫情求助”等超话中得以延续,为求、救双向对接中的应急管理补充了协同救灾方案(1)《“救命”文档:数字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式协同救灾》:https://mp.weixin.qq.com/s/y7I0ISuDGgQ3Q4z1FDhnUQ.。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社交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正向作用,认为它能够不断拓宽信息来源,逐渐在突发事件暴发期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1],其贴近民生、及时纠错、关怀社会等特质有助于增强社会信任[2]、促进健康教育和公共信息传播[3],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以应对突发事件之压力[4],成为社会应急管理不可忽视的一环。此类研究多聚焦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突发事件下舆论生态、健康传播等方面的影响,而从关系互动角度切入的研究数量较少,而后者不仅有助于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现实应对策略,也有助于推进社交媒体中技术与人文交融问题的理性思考。因此,笔者拟在当前研究基础上,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以新浪微博“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社区(2)肺炎患者求助超话:https://weibo.com/p/1008084882401a015244a2ab18ee43f7772d6f/super_index.的群体互动为微观考察切口,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不同角色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的关系互动推动社会支持走向线下救助。其中,重点分析社交媒体如何构建支持互动空间、场域中涉及何种角色、不同角色间如何对话、新的关系网络存在何种特点、对于社会应急治理工作有何推动等问题,以期丰富社交媒体中技术与人文问题的理论探讨,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交媒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5]。相关研究覆盖管理学、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

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通过事件预测、公共参与和健康传播干预,介入突发事件防控[6],改变危机治理参与模式、完善危机信息沟通机制,促进突发事件后的社会重建[7]。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崛起也加剧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危机,容易引发舆论风险[8],且过度的社交媒体使用容易产生严重的焦虑感知[9]。中观层次的研究开始关注社交媒体中的动态互动,包括突发公共事件中利益相关者对事件的关注与话题的演化过程[10]等。新冠肺炎疫情作为近年来突出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交媒体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从中体现出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是否体现出更为聚焦的理论视角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社交媒体与在线社会支持

21世纪初,美国开始借助社交媒体中新的关系网络,帮助人们获得更高的社会支持,推动健康促进[11]。可见,社会支持视角能够成为理论桥梁,有助于探析社交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社会支持主要是指“个人间通过人际关系交换的资源或帮助”[12],可分为信息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三种类型[13]。社交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在线社会支持”(Online Social Support)的形成,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个人保健和医疗护理领域,近几年逐渐扩展至信息科学及传播领域[14],关注其具体作用及利弊影响。李晨真等认为,来自社交媒体和家庭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应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压力[15]。对特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观照成为此类研究中的重点。研究认为,在线社会支持能够给患癌青年带来情感关怀、身份重构、自我价值实现、物质酬赏和治疗帮助等[16],帮助留守妇女调节情感、辅助生活并获得自我认同[17]。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社交媒体能否给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带来社会支持,从而在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各涉及哪些角色,不同角色之间如何互动?其中体现出怎样的动态过程?具有怎样的、值得探究的特点?

(三)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选取新浪微博“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这主要因为此超话社区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2个月间十分活跃,凭借用户间的社会支持互助,多位网络求救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目前该微博超话社区有51.4万粉丝、51亿阅读量与795条发帖。

对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帖进行内容分析有助于描绘出用户间的互动路径及动态过程,并通过内容特征了解其作用与问题。笔者首先以“肺炎患者求助”微博超话社区中的发帖与评论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既有的795条帖子中随机抽取300条发帖,并从抽取的300条帖子下的评论区中随机选取其中的300条评论,共组成600条文本作为样本进行内容编码与分析,考察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社会支持互动情况。

内容分析方法有其适用范畴,仅用此种方法难以看出社会支持互动效果、角色比重程度等问题。为此,笔者将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对超话社区关系网络进行考察,在发帖和相应评论区中随机选取560位用户,按照其互动关系,通过数据软件Ucinet与Netdraw绘制出超话社区的社会网络图并进行指标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超话内的互动效果、密度、角色分工等。

二、“肺炎患者求助”超话中的文本互助

笔者首先对“肺炎患者求助”微博超话社区中的共600条发帖与评论进行内容分析。结合科尔萨瑞斯(Coursaris,C.K.)对艾滋病论坛研究时使用的编码方案与班比纳(Bambina)的社会支持编码方案制定编码表。

经编码统计(见表1),600条发帖与评论内容中有515条内容与社会支持相关,占比85.83%。发帖用户大多为肺炎患者及其家属群体;评论区则主要由热心网友组成。可见“肺炎患者互助”超话社区已然成为社会支持互动的重要阵地。

表1 “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内容的社会支持编码类目与结果

300条发帖内容中有254条内容寻求社会支持,占比84.67%。以寻求现实资源或服务为主,共有242条相关内容,占比80.67%,主要是寻求医院床位等现实医疗资源,由患者或家属进行情况自述;300条评论则以提供社会支持的内容为主,共251条,占比83.67%。其中信息支持提供的内容最多,共有214条,占比71.33%,包括为肺炎患者提供问题解决方法、疾病相关信息、帮助信息扩散等。相当多现实支持需求难以在社交媒体上实现直接提供,大多是通过信息扩散的方式“曲线救国”,并辅之以表达鼓励、支持的情感帮助。

通过社会支持内容分析,发现“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形成了以发帖、评论为主要形式,以患者群体、社区成员及平台账号为参与主体的互助网络。

(一)中心角色:关系赋权下“弱者”的可见性展演

社交媒体的潜在作用便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发声渠道和公共空间,使其获得参与、体验和认同感,从而建立互助社群,完成内生性赋权[18]。这是一种“关系赋权”,即社交媒体凭借去中心化的网络格局重塑社会关系并影响社会资源分布与权利格局的走向,能够对社会结构中的相对无权者进行赋权,实现权力与资源从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行为体的转移[19]。由于新冠疫情暴发突然,政府相关部门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资源全面配置,大量处于事件中心的患者群体被“挤兑”至边缘位置,微博超话的媒介特性则赋权其“重回中心”。他们借助社交媒体赋权发声,通过主动发帖、悲情表征、话语融入提高可见性,形成“多中心型传播模式”,成为超话社区的核心节点。

首先,通过主动发帖自我曝光现实境遇、实时更新互动,形成自我故事链。床位、核酸检测、社区服务等现实类资源,成为患者群体寻求社会支持的主要类型。为获得帮助,患者对自身姓名、电话、住址等私密信息进行详细披露以增加求助真实性。除发帖寻求社会支持外,患者群体也进行自身状态的实时更新。一方面,利用发帖的“编辑”功能实时更新事态进展;另一方面,在获得有效救助后通过发帖的方式告知社区内成员。为了被更多的人“看见”,患者通常在帖子中着重表达自身境况的困难及情绪上的悲伤,以悲情叙事呼吁共情。比如:

我现在极度害怕……孩子最后一次见她们爸爸都只能隔着窗户喊“爸爸,我想你了”,她们不理解,“为什么爸爸不能抱抱我”,我此刻心如刀绞。(@麗love_sweet,2020年2月14日)

此类苦楚、无助的文字屡屡出现,患者群体不仅将超话作为寻求救助的社区,也在寻求支持的袒露中实现负面情绪的抒发。超话平台为患者群体陷入突发事件中心的高度应激心理状态提供了泄洪阀。

与此同时,患者群体积极进行话语融入。在疫情初期,求助信息主要是靠求助者自身的逻辑进行语言组织,没有固定的格式。比如:

家里老年人在武汉汉口,已经连续六天高度发烧39度多,CT显示已肺部感染,情况糟糕,几天未进食,目前一直无法找到床位可以入院治疗,求求好心人,如有床位麻烦联系我,感谢感谢!!!(@陈闹闹lucky,2020年1月31日)

而后,经社区成员建议与平台规范,求助信息很快形成了固定格式。比如:

肺炎患者求助超话 求助人信息(若有相关化验单,请上传图片)【姓名】常xx 【年龄】6x岁 【所在城市】武汉市 【所在小区、社区】洪山区xx社区 【患病时间】2020.1.23 【联系方式】1370xxxx075 【其他紧急联系人】女儿1323713xxxx 【病情描述】已感染12天,血项显示有病毒或细菌感染,CT显示双肺感染,毛玻璃样。发热最高38.2度,没食欲,全身酸软无力,精神差,目前在酒店隔离,无依无助。跪求救救可怜的老人。(@奇异果的果09,2020年2月5日)

为了提升求助信息的可见性与关注度,提高社区成员转发、扩散的概率,患者群体会在发帖中增加“求扩散”“求转发”等字眼,同时还会关联微博热门话题、热搜或是在求助信息尾部艾特意见领袖来为求助信息的扩散助力。这进一步反映出关系赋权下弱势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患者群体进行自我表达、寻求帮助的重要阵地,而社区成员、平台官方则围绕求助者进行积极的救助实践。

(二)“长尾”力量:虚拟社区的群智自治

除了稳定但有限的强关系(strong ties)之外,社会中还存在着一种更为广泛、浅层的社会关系,即弱关系(weak ties),后者在信息传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0](p65)。“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社区中,社区成员以群智群力构成长尾力量,为社区及求助者的社会支持提供情感鼓励和信息共享,并在群体认同中构筑共同体意识,承担起社区运作的主动维护之责,推动着社区的自治发展。

1.社区成员以信息支持和情感鼓励,为患者群体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支持

评论区成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支持的主要根据地,其中信息类内容最多,而帮助信息扩散的内容占比最高。比如:

虽然是复制 我相信一个人看不到 一群人看不到 一大群人一定能看到@央视新闻@中国日报@武汉晚报@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网@央视新闻@丁香医生@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热点新闻@中国新闻周刊@24小时新闻@网易新闻客户端 @新京报动新闻@全球头条新闻事件@央视新闻周刊(@用户6458275122,2020年2月5日)

这种互动主要是帮助求助信息扩大辐射范围与影响力。除此之外,评论区还提供居家隔离或自治的具体方法参考,包括用药、饮食等各个方面,或提供意见领袖的联系方式和官方救治的登记渠道。来自草根用户的信息支持或多或少存在着质量参差问题,但建议的多样性确实为患者群体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且经由一次次的信息扩散形成了社会舆论。

如果说信息支持属于直接性的社会支持,那么情感鼓励则可谓间接社会支持,主要在群体认同形成和社区氛围上发挥作用。在提供社会支持的内容中,情感类的界限并不泾渭分明,而往往与其他类型内容相伴出现。例如:

加油,会好起来的!来救救人吧@央视新闻 @中国日报 @武汉晚报 @人民日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视新闻 @丁香医生 @新华网 @中国新闻网 @热点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 @24小时新闻 @网易新闻客户端 @凤凰新闻客户端 @新京报动新闻@全球头条新闻事件 @央视新闻周刊(@阿恒不吃香菜啊,2020年2月5日)

[泪]太难过了!不知道还能怎么样帮助你们!一定要坚持住!政府已经拼命增加床位了!如果实在没办法试试中药的清肺排毒汤,据说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弄堂里的十字路口,2020年2月6日)

正如求助信息中呈现出的悲情话语一样,这些温情的鼓励也在无形中回应着患者群体的无助情绪,由此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社区营造了良好的互助氛围,有助于形成社区共同体。

2.社区成员成为社区运行规则的献策者与社区氛围的守卫者

一方面,针对社区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社区成员及时在官方账号下评论、留言,提出建议。比如:

希望超话能把已经解决了的帖子标注一下已解决,但是可能需要去落实或者发帖人自己说明已解决,这样可以少占用转发资源和回帖排名前置资源,今天看到好多重复的。(@守护_mine,2020年2月11日)

同时,在求助者的求助信息下提出帮助其扩散的相应建议。比如:

怎么说捏。首先你前后矛盾。第二你要留电话。加可信度!要不别人不好帮你!要上图!(@胖子在戒酒,2020年2月4日)

另一方面,针对评论中出现的负面言论或是不科学的社会支持,社区成员也会主动对其“讨伐”。比如:

什么玻璃心,你没身处其中,根本不知道当事人有多绝望。(@Amanda-lucky,2020年1月30日)

通过对社区运行规则的献策和对社区氛围的维护,社区成员扮演着“群智”的重要角色,扩大了社会支持寻求的传播,最终形成舆论气候,从而被平台官方的意见领袖关注并报送。同时,在情感互动和社区运作中逐渐形成群体认同,实现社区自治。

(三)中介之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意见领袖

社区内还有“超话小秘书”等平台账号,虽然活跃度不及社区成员,但它们向上连接官方机构、主流媒体,向下与社区各成员保持良好沟通,充当“中介化”的意见领袖,打通从线上互动到线下救治的“最后一公里”。

在向上联动方面,“超话社区”“超话小秘书”等平台账号在超话社区开通之际便联动武汉相关政府部门及主流媒体进行问题核实与解决。在此过程中,对寻求社会支持的内容进行把关规范,根据“超话社区”所公布的数据,向政府相关部门报送超过3000条求助信息,成为求助者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可靠“中介”。

在向下沟通方面,“超话社区”“超话小秘书”等平台账号主要负责社区的运营、维持社区的沟通互动。一方面,官方账号通过社区公告宣告内容发布规范等管理条例,同时利用影响力号召社区成员进行扩散与转发,进行舆论引导。比如:

#线上肺炎患者求助专区#【请扩散求助渠道!守护患者,我们在行动】微博超话社区新冠肺炎求助通道已于1月29日开通。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已设置通道与微博上的求助者进行核实与对接。肺炎疑似患者及其家属可点击#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发布求助信息。抗击肺炎疫情,竭尽全力!(@超话社区,2020年2月6日)

另一方面,超话社区及时在社区内通报向上报送事宜,与社区成员保持良性互动,保持事务处理流程的透明性。从这个层面来看,平台账号通过管理、通报等行为,使社区保持有效运行,也使虚拟社区逐渐获得现实社区所具有的协调、管理等功能。比如:

经站方统计与核对,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在2月17日24小时之内收到的关于新冠肺炎未收治的求助信息数为0。 感谢政府相关部门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单位的共同努力!(@微博管理员,2020年2月18日)

可见,平台账号对内承担统筹、协调的管理职能,对外又起到沟通、中介的作用,连接着超话社区和更高的职能部门。但综观整个社区,专业账号、专业医疗人员、媒体人员等角色在其中仍处于缺位状态。社区内的呼声寻求都依靠平台几个官方账号作为中介传递出去,不可避免地存在内容流更新过快、很难兼顾每一条求助信息的问题。除此之外,平台作为中介意见领袖只能对求助信息进行核实把关,难以辨认涉及专业卫生知识的健康信息质量与谣言等内容。

(四)多元主体聚合的互助网络

微博的核心概念是“节点”,节点既指代参与信息互动的用户,亦是与用户捆绑的一体化信息,共同组成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喻国明等学者将其分为“核心节点”“桥节点”以及“长尾节点”。“核心节点”是某一信息生成的源头,也是其他用户关注的核心;“桥节点”是核心用户所传播信息的扩散者;“长尾节点”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但集合却能发挥巨大能量[21](p13)。超话的文本互动中,不同主体充当不同节点并最终组成基于社会支持互动的互助网络。

超话中,肺炎患者群体成为核心节点,超话中不少用户都为了发布求助微博开始注册账号进行自证发帖,微博超话的媒介特性则能赋权其“重回中心”。以悲情叙事和积极互动能够快速引发大量关注并产生关系互动,从而形成聚合圈子带动社会支持的供需运作。社区成员主要充当“长尾节点”,但不同于喻国明等学者所总结的“沉默的大多数”,超话中大量社区成员都是“积极的长尾”,他们以群智推动超话影响力不断扩大,以聚合自治实现“扩音效应”,即从传播主体数量、传播范围和议题涵义方面将突发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放大”[22]。平台账号则扮演着“桥节点”的作用,通过对接公民与政府,打通从线上求助到线下救治的“最后一公里”,分担了部分线下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具备了社会服务的功能,体现出数字公共空间治理从“平台资本主义”到“平台社会主义”[23]的转变。由此,不同主体层层接棒,协同合作,形成患者群体、社区成员、平台官方共在的互助网络,“实现了微力量的聚合和从网络到现实资源调动的更多可能性”[21](p25)。

三、“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社区中的社会网络

笔者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来探究“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社区的整体社会网络情况,以此考察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关系效果和整体特征。从300条发帖与300条评论所涉及的关系互动中,随机抽取560位用户并通过数据软件Ucinet与Netdraw绘制“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社区的社会网络图。运用邻接矩阵对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表示,“1”代表用户之间有社会信息交换,“0”代表用户之间无信息交换。在此数据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制图分析,如图1、图2所示。图1中,每个方块都代表一个节点用户,黑色箭头则指向节点间的社会关系。方块面积越大,表示与其他节点之间联结越多,表明是超话社会关系网络中与他人积极互动的重要节点,如图中的“超话小秘书”“怡然是你18”“用户7388900784”“功夫大叔”等。图2是基于图1可视化调整后的超话社会网络结构图式,从中可更简洁地看到超话社会网络结构的整体特征和节点间的互动关系。整体看来,超话整体结构接近于“蒲公英式”形状,即每个用户都成为传播节点,这种传播模式能够增强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与扩散性,扩展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关系,积累社会资本[24]。

图1 “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社会关系网图

图2 “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社会网络结构可视化图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重要指标在Ucinet软件中进行Network分析,笔者对“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社区的社会网络进行以下指标解读:

(一)整体网络密度:弱连接聚合起的多角色互动网络

整体网络密度可看作是社会网络关系的整体性测量指标,能够检测某个社区中整体社会关系网络的疏密程度,数值一般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该关系网络联系紧密,所有节点都彼此连接,互动频繁,反之则表示该关系网络中节点分散,用户关系疏离[25]。根据对“肺炎患者超话”社会网络的密度分析,得出数据为0.0020,趋近于0,说明“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的关系网络高度离散,用户之间联系弱且分散,这也体现出超话的弱关系属性。

正是由于社交媒体具有弱连接特性,能够为突发事件中难以通过现实社会网络互联的患者、好心人、媒体、政府、平台等不同层级的多种角色对话提供可能,亦为遭遇现实困境的肺炎患者提供广泛连接,从而保证社会支持的及时到位。但这种弱连接的广泛性也存在着超话参与人员鱼龙混杂、社会支持内容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该社区关系网络的互动质量,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指标进行考察。

(二)点度中心性:平台账号权威与草根“意见领袖”并存

“中心性”指标用于判断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或影响力程度,点度中心性刻画的是网络中具有中心地位的节点,数值越高代表着越大的权力和影响力[26],其中点入度是指社区内其他成员直接对某成员的评论数,即成员被其他节点传播的能力;点出度则指某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传播能力[27]。超话的点度中心性结果中,共有12位微博用户的绝对中心度数值超过20,多数用户数值在10以下,可见多数用户处于关系网络的边缘位置。

排名前列的有“超话小秘书”“怡然是你18”“用户7388900784”“功夫大叔”等用户。点度中心性数值最高的用户是来自超话社区内的官方账号,即“超话小秘书”。这也证明传统“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时代依然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作为平台官方账号,“超话小秘书”通过发帖宣布超话运作规则、通报并跟进救助情况,是最权威的信息源,因此一发帖或评论便受到高度关注与响应。除此之外,排名前列的“意见领袖”们多数是积极奔走在超话发帖或评论区的草根用户。他们凭借主动参与作为社会资本,在社会支持互动中积极贡献,最终成为超话中的“意见领袖”。这从侧面证明:虽然超话社区的关系网络疏离,用户之间联系弱,但凭借着平台账号的权威与草根“意见领袖”的积极性也可以形成超话运作的关键力量,牵动超话社区发展,尽管这种重点节点可能遭遇被替代的危险。

(三)接近中心性:以发帖和评论为主要路径的直接互动

接近中心性指的是某个节点与网络中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之和的倒数,通常用于衡量节点从其他节点间接获取信息的资源能力与便捷程度[28],当数值越小,说明节点之间距离越近,在获取信息时越不依赖其他节点,因此接近中心性也被称为“不受他人控制的测度”,可以用于研究信息传递的独立性和有效性[29]。

经分析,超话社区的接近中心性数值总体较低且相对平均,数值最高的仅0.182和0.179。排名前列的用户有“勤且谨”“秋去秋来978”“打不死的暴走小闹闹”“-忻秋-”等,都是在评论区较为积极、活跃的草根用户。这说明超话内多数用户的独立性程度都较高,多通过直接互动获取信息,受他人意见影响程度较低。这也印证了内容分析中的发现,即不同角色在发帖和评论的互动路径中进行情感与信息层面的直接沟通。进一步来看,不仅患者群体的求助呼声能够得到社区成员们直接有效的回应、实现公民诉求与公共部门的平等沟通;而且平台账号在进行内容报送、将线上求助转为线下医疗资源时也能与求助者进行直接互动,从而为线下常规部门标准化的救治程序提高了效率。当然,这种独立性强、依靠直接互动的沟通路径也可能对社区整体的凝聚力造成影响,支持互动容易发展成多线程的线性任务而影响整体网络结构的关系密度。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的混合方法,以新浪微博“肺炎患者求助”超话为例,考察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的社会支持互动。首先,通过内容分析发现,患者主动发帖寻求社会支持,社区成员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积极维护社区运行,平台账号则主要扮演“中介化”角色进行内外联结,向上进行情况报送、核实,向下沟通、管理社区成员,三者形成“求助-互助-协同管理”的互动关系,搭建出新互动网络。其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由于社交媒体的弱关系属性,超话整体网络密度低,节点联系分散,主要由平台官方账号和活跃草根用户组成的“意见领袖”牵动其发展,用户之间凭借着发帖和评论进行直接互动。结合既有研究,本文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建构新惯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型自组织

与其他事件相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大后果是“解构人们的惯习”,即对既往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进行解构。应对解构的代偿和补偿机制是建构,即通过个体和群体惯习的变迁,产生新的惯习[30]。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个体生活方式、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都遭遇着解构危机,此时,公民自发参与、社会组织等主体力量协同合作就变得十分重要,能够建构起突发事件的新应对方式[3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轻松筹”“水滴筹”等不断发展成为“互联网+民间互助”模式[32],但这种以单个案例为救助中心的模式显然难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需求和多利益体;而经由微信、QQ群等强关系所形成的虚拟社区虽能为救助机构提供资源与服务支持[33],但强关系微信群又难以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议题讨论与公共利益的双向对话。在这种情况下,微博超话的平台特性具有独特优势,能够为民间互助提供空间,使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患者群体的社会支持任务为导向,实现从线上求助到线下救助的行动力和组织化,开辟出社交媒体时代新的突发事件救助模式。

面对突发事件,微博超话能够快速、即时地聚合起相应的话题圈子。正如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所示,超话内依靠弱关系组成一张高度分散的网络,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最短接触路径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信息交换变得更为频繁、有效。作为公共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涉及公民利益诉求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博弈,而“广场式社交媒体”的微博平台能够消弭以往话语权和信息传播权的中心化格局、释放社会话语空间,引发社会关注与工作介入。此外,这场危机事件所需的专业性医疗资源是个体既往强社会关系所难以提供的,超话平台能在“多中心”传播模式下形成个体发帖的子辐射中心,其所积聚的大量用户能够提供多元、异质的社会支持,实现从“围观”到“行动”的虚实转变[34]。而平台官方账户则以算法优势和平台公共性促进了虚拟社区从行动力到组织化的演变,落实了超话组织的“任务”完成,即患者的社会支持寻求经由虚实资本转换最终得到相应解决。

由此,微博超话通过建构新惯习,使多方主体在协同合作下发展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对话和互助新模式,即任务型自组织。首先,“肺炎患者超话”能够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型组织。相对于突发事件中常规组织的标准化、程序化和结构效率,任务型组织的成员流动且开放,成员间依靠信任-合作的关系平等协作[35],他们更关注任务本身的解决而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资源,在权力运行、资源获取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加灵活[36]。其次,超话组织在微博平台进行良性互动,实现自组织化,成长为任务型自组织。在超话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利益攸关,各方主体都积极行动,从赋权发帖到积极响应、维护,再到平台的“桥节点”,均无需外界控制,社区系统通过内部成员的相互作用完成有序进化[37](p361)。依靠自发、志愿性的内生动力,作为任务型自组织的超话不断自我更新、正向循环,成为突发事件中常规组织救治之外的非正式互助渠道,开辟出社交媒体时代应对突发事件的新救助模式。这正是“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在此次疫情初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而如何将具有“一次性”特点的任务型自组织推向模式化、规范化、经验化以应对更多突发事件,成为今后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拓展新场域:社会支持互动下的合作型信任

超话发帖中,感谢帖不在少数,大多是发布求助后获得积极响应和医疗救治后的删帖说明及对政府相关部门、主流媒体、社区、志愿者和网友们的感谢。从求助中现实困境的悲情话语到“相信大家可以一起渡过难关”的信心建立,其中不仅包含着现实医疗救助的任务解决,也有对关系联结所带来的守望相助的感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另一个后果是陌生场域的出现。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生命危机,个体进入陌生的生命救助场域,关系网络可能失去平衡,关系的运作空间也将随之改变[30]。由于传统社会关系网络失去平衡,焦虑、恐惧等社会情绪不断出现,在孤立无援下容易产生社会情绪极化、舆论难控等次生社会风险。

微博具有基于即时信息互动带来“人际网络的构建与维护”的延伸功能[21](p9)。不同于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或强关系的微信、QQ等平台,超话能够基于同一话题,将突发事件中的个体迅速聚集在这一新的关系场域中,凭借社会支持的关系互动带来新联结。虽然是弱关系的关系网络,但只有“关注”才能参与这一壁垒又在“大社区”中构建出“小世界”,赋予了节点用户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主体进行着基于社会支持的关系互动,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中建立起情感联结,实现了社交媒体的互助接力赛,完成了从感性互助到理性行动的资本转换。

患者群体的现实资源寻求中夹杂着大量袒露自身境况的悲情叙事,在这些情绪性的字眼背后正是患者群体的自我袒露和情绪疏解,其得到的广泛支持性和关怀性的回应使得患者群体能够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和认同,即一种凭借“自我袒露”和“同伴回应”产生的情感性亲密[38]。为患者群体提供了应对疫情压力的缓释作用,也为焦虑、抑郁、失眠、创伤后应急障碍等[39]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心理提供了情绪出口。

对于自发、志愿提供社会支持并维护超话秩序的社区成员而言,超话这个任务型自组织“允许个人通过志愿行动表现其价值”。即志愿个体赋予自身行动以超越物质利益的意义,并在组织行动中不断建立集体认同,带来成员对组织和其他成员的信任,从而转化为整个组织协同合作的动力源泉和社会资本[40],这意味着,其在主动作为中发挥着奉献精神和创造性,并在协同互助中与他人认同、分享并完善着这些意义,体验着巨大的情感满足,这些道德意义共同构筑了整个超话内的信任氛围,不断推动超话的自组织化。

平台账号则在将情感联结转化为理性互助行动这一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没有平台账号在其中发挥作用,超话中患者群体的求助将难以得到切实回应,志愿成员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也将忽略,悲情叙事和奉献精神可能沦为一场自我表演,群体情绪便可能走向另一种极化。

微博超话营造的新关系场域体现的是一种“自由而稠密的人际关系”,在“网络式的陌生社会”下,个体既可以做出自由的行为选择,又需要建立联结以实现共存,如此一来,合作作为交往行为和交往关系正向价值充分实现的过程,能够将互为自我利益实现工具的陌生人改造为“通过合作而互惠互利的陌生人”,带来“合作型的信任”[4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超话平台通过关系互动也构筑起相互信任、合作的网络结构,从而让社会情绪、舆论有了排解和引导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民忧民怨”[42],降低由此引发的次生风险。

通过建构互助新惯习、搭建关系新场域,“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开辟了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良性应对模式,体现出民间互助组织的强大力量。超话求助的形式延伸至后来的河南暴雨、吉林疫情、上海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这些凭借社交媒体互助的真实故事也成为一场充满温度的数字化记忆,有人自2020年2月11日起对“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发帖进行整理,并最终搭建了“武汉·人间”网站来留住其中的故事(3)《努力活着:上海抗疫超话》:https://mp.weixin.qq.com/s/loXI58q1at32nUVeALjV1A.。

当然,超话互助的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究。由于样本量有限,整体内容及社会网络的代表性是今后值得注意的。在未来研究中,可以着重对社会网络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关注社区互动中是否有健康谣言、谣言如何扩散、用户如何看待并互动等问题。

猜你喜欢

社交肺炎节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社交距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