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2022-02-03卢宇荣

关键词:差距异质性城乡

卢宇荣, 肖 峥

(江西师范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东北财经大学 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新型城乡关系中,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比已从1983年的1.82:1上升至2017年的2.71:1,其涨幅接近50%(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但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不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1],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破除城乡分割,对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12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公布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涉及90个城市(区、县),之后连续两年陆续公布试点名单,总共涉及300多个县市。毫无疑问,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将会影响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而关于其产生的重要影响,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环境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3][4],而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的探究相对匮乏。更为重要的是,深入剖析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智慧城市建设是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及两者之间的理论机制如何?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简单地从传统城市化视角解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两个缺陷。第一,传统的城市化更加注重人口城市化,而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从单一视角分析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无法准确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效应。第二,智慧城市更为重要的是其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而传统的研究更加侧重互联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如有研究发现互联网普及确实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5]。因此,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外生冲击,多维度来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但遗憾的是,尚未有研究从经验上探讨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及背后的机理。鉴于此,本文试图基于中国的现实数据,为揭示其中的逻辑提供详实的经验证据。

相对于已有研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上,本文首次定量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同时,与以往文献不同的是,从多个维度即信息化、智能化、城市化来考察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其次,在研究影响机制上,本文从收入效应、信息化水平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三个机制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丰富了新型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最后,在研究意义上,本文评估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发现了该影响在区域分布、城市规模与城市特征上存在异质性,相关研究结论对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1.文献综述

智慧城市是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其本质特征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据此,本文提出智慧城市的三个维度,即信息化、智能化、城市化,从三个维度来系统梳理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2)未从数字化角度梳理,主要原因是数字化与智能化之间高度融合,无法准确分开两者相关文献。。

一是信息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于信息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结论,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关学者基于省级层面数据,得出互联网普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且2009年为拐点[5]。而另外一些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并且这种效应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增长水平等因素的影响[6]。另外一类是微观层面的研究,他们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互联网普及降低工资性收入差距,而造成工资水平差异主要原因在城乡居民收入效应的异质性[7]。二是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文献不断涌现,但是目前的结论是存在分歧的。相关研究集中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其中,理论层面,有学者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的经济绩效的相关文献,同时从资本和劳动收入份额、劳动力工资不平等、劳动力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收入不平等[8][9]。在实证层面,Acemoglu和Pascual(2017)针对1990-2007年间美国工业机器人数据,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导致人群内部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10]。与本文密切相关的研究,其从劳动力就业和收入的双重视角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存在区域异质性[11]。三是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目前,众多学者对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并未达成一致结论。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目前研究主要分为三类观点。一是认为城市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其主要原因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从而造成城乡要素报酬均等化,进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12]。二是认为城市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3]。一些学者发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受到城乡市场分割的限制,特别是政府发展战略,如户籍制度限制而引发教育、医疗等制约,都是阻碍城乡协同发展和城乡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14]。三是认为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关系。一些学者从政府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而另一些学者却得出了“倒U”型的关系[15]。

综上分析,以上文献都是从单一视角来分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难以全方位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外生冲击,高度融合信息化、智能化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能契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理论分析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原因是城市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本文基于该理论来探究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

图1 作用机制图

(1)收入效应。城乡二元经济理论指出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在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即收入效应。一是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城市集合更多的要素资源,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战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数字化鸿沟,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当农村劳动力的流出速度大于资本流入农村的速度时,则农村居民人均资本存量会显著提升,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导致城镇资源被挤占,则缩小了城乡资源配置的差距。二是生产率效应,工资率差异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驱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收益率高于农业部门,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最后使得农村劳动力减少,使得城镇居民边际收益减少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收益增加,即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效应大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效应,这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三是规模效应,由于智慧城市本身也是一种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带来城镇规模的扩张,使得城镇能够更好地发挥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并辐射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由传统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此,本文提出:

H1:智慧城市建设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生产率效应和规模效率,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即通过收入效应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2)信息化水平效应。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本文提出的理论逻辑是“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城市化)-信息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首先,智慧城市建设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城市化模式,势必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依托于其自身的技术框架,间接促进了城市自身信息化水平。其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一方面,随着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数字普惠金融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缩短了农民就业信息搜寻时间,进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促进农民创业创收能力[16]。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破除城乡分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使农村居民可以自由流动,以获得更多非农收入的提高,同时还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合理分布,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即缩减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对信息的筛选、利用和再加工能力比城镇居民相对较弱,从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居民收入溢出效应大于农村居民,进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即扩张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

H2: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取决于缩减效应和扩张效应的大小。即当缩减效应大于扩张效应时,信息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3)产业升级效应。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依托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理布局,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优化传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带动传统生产要素向新一代生产要素转移,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设施不确定的。一方面,依据鲍莫尔—富克斯假说,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为农民工等低技能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了城市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提升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即缩减效应[17]。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居民对就业岗位和薪资有弃低择高的倾向,导致就业层级固化即高收入工作被城镇居民占有,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即扩张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

H3: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取决于缩减效应和扩张效应的大小。即当缩减效应大于扩张效应时,信息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研究设计

1.模型设定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科学评价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住建部2012年公布智慧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名单,随后2013年和2014年分别设立第二批和第三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本文以此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来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1)

2.变量设置与测算方法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城乡收入差距。现有文献度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度量,即城乡居民收入比和泰尔指数。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城乡经济具有显著的二元特征,传统城乡收入比不能准确度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不仅能够反映城乡收入比的变化,而且能够考虑人口结构,相对更加切合衡量中国城乡收入差。因此,本文使用泰尔指数,其定义和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j=1,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cjit表示城镇或农村的总收入,cit表示地区的总收入,rjit表示城镇或农村人口数量,rit表示地区的总人口。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选取农业人口数代表农村人口,非农业人口表示城镇人口。虽然数据有偏差,但是其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仍能说明问题。

同时,为了结论的稳健性,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的比值来表示城乡收入差距[18],同时注意到各年度城镇与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均不相同,因此本文分别采用城镇居民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并以2006年为基期进行了消胀处理。

(2)控制变量。本文借鉴石大千、程名望和张家平的研究,选取如下控制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gdp)。用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表示。2)城市化水平(urban)。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3)人口密度(lnpopd)。用每平方米的人口数衡量。4)科技发展水平(technology)。用科技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衡量。5)对外开放水平(fdi)。用城市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6)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用各地级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测度。7)失业率(unemployment)。本文选择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测度。8)财政约束水平(gov)。本文采用各地级市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

(3)其他变量。根据已有研究和理论机制分析,本文选取了以下变量。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信息化水平(internet),用人均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表示。3)结构效应,用产业结构升级(structure),测算采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来表示。4)人力资本水平(hum)。用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表示。

3.数据来源及说明

2012年以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单独形成绩效报告,作为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附录上报。以201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绩效报告为例,其主要报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优先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主要职能和功能领域(共分成科学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的交流与转移、能力建设和研究资源、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以及项目监管和改进5个功能领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绩效管理评价标准、绩效详细分析、对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战略计划支持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内容[7]。

本文采用了2006至2018年中国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2007至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EPS数据库等。部分地级市部分年份存在数据缺失,本文对数据做如下处理。一方面,本文利用平均增长率或者插值法将其补齐,同时剔除了在样本期内发生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样本,如巢湖市、毕节市等。另一方面,由于极少数城市只报告农村人口,缺少城镇人口,因此本文剔除这些城市。为了消除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对被解释变量进行1%水平缩尾处理。最后得出2006至2018年中国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基准回归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与城市化的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同时基于本文理论逻辑,首先,验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此,本文基于模型(2),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如表2所示,报告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准估计结果。结果表明,无论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相对收入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即表明相对于非智慧城市的城市而言,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大致缩小了1.20个百分点。结果初步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缩小了城乡相对收入差距,这与本文预期相符。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2.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为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先对样本进行平行趋势检验。由于智慧城市试点是连续三年进行,则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参考石大千等的研究。首先,以2012年为例,将2013年和2014年新加入试点的城市,将treat变量与2012年试点年份之前的time变量交乘记为did year。结果表明,交乘项did year在2006-2011年之间都不显著,则表明在试点政策之前的2006-2011年,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不存在差异,满足平行趋势检验(3)本文还进行动态效应检验,但结果表明并不存在动态效应。可能的原因是,近年来,虽然一些城市并未列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但是其由于自身发展需要,也相应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从而导致作为对照的控制组并不干净,混杂其他干扰因素。在此感谢审稿人的提醒和建议。(4)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及其分析没有汇报,留存备索。

(2)其他稳健性检验。PSM-DID检验。本文进一步引入的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选取一系列控制变量作为匹配变量,将匹配集合记为(Xit),计算城市入选为智慧城市试点的概率,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依然显著为负,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换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泰尔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数据稳健性检验。本文在2.5%水平是上进行缩尾处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为了排除是否试点城市在未实施智慧城市试点时,就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智慧化水平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将所有控制变量滞后一期,同时可以减少内生性的干扰。安慰剂检验。本文参考已有研究,人为设定一个时间点作为政策实施时间,进行安慰剂检验。稳健性结果表明,本文的基本结论是稳健的。

五、进一步机制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基于前文实证结果,智慧城市建设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其中具体机制是什么呢?为此,本文基于前文理论分析,将进一步验证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收入效应、信息化水平效应、结构效应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为了考察智慧城市建设对不同城市规模与城市特征是否具有异质性,本文从城市规模异质性与城市特征异质性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其政策效应。

1.机制分析

(1)收入效应。为了估计智慧城市建设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本文构建如下模型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效应。

(3)

其中,m=1,2分别表示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被解释变量Ymit表示居民人均收入,其他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数据来源与前文一致,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取对数。

如表3所示,第一列和第二列的核心解释变量didit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这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这一政策的不仅能够改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水平,这对于城乡居民生活是有益的。具体来看,模型(1)估计结果表明,与非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给城镇居民收入增加14.11%,而模型(2)估计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给农村居民收入增加19.26%。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出,智慧城市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水平显著大于城镇居民,即农村居民的收入效应大于城镇,验证了假说。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收入效应,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有效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表3 收入效应

(2)中介效应。为了检验试点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具体中介效应的检验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将核心解释变量didit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回归,若系数显著,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二步,将核心解释变量didit与中介变量进行回归,若系数显著,则说明智慧城市建设对中介变量是有影响的;第三步,将核心解释变量didit和中介变量分别同时放入模型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回归,若didit的系数不显著或者显著但系数降低了,则证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两大效应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可以说明本文的理论机制得到验证。

如表4所示,第二步did系数显著为正,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提高了信息化水平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第三步结果表明,同时加入中介变量和did后,did的系数依然显著,但系数绝对值大小降低了,则可以说明存在中介效应。同时,为了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做了sobel检验,结果依然成立。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表7 中介效应

2.异质性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差异,本文分为城市区域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城市特征异质性三个部分进行,以从更加细致的层面来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

(1)城市区域异质性。前文分析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事实上,由于城市区位条件不同,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还是城乡收入差距,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本文将样本分为东、中、西部三组分别进行回归,从而实证验证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是否存在地区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在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在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对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大于中部,这一定上与国家近年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值得关注的是,在东部地区,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缩减效应反而显著为正,其可能原因有两点:一是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自身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和城乡收入差距更大,智慧城市建设对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减效应空间更大。二是近年东部来户籍制度更为严苛,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进而影响农民增收效应。而城市居民自身受教育水平更高,能够更好吸收智慧城市带来的溢出效应,进而转化为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2)城市规模异质性。本文区分不同的城市规模,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是否依然存在?首先,本文根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的最新标准,将城市分为小型、中等、大型三类。实证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在城市规模越大的城市效果越好。

(3)城市特征异质性。由于智慧城市是一种信息化、智能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效果,则城市特征异质性在这一过程发挥怎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分析。因此,本文选取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两个城市发展特征,将其均分了三等分,即低、中、高三组。实施结果表明,1)在中低信息化水平的城市,智慧城市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在高信息化水平的城市不显著。2)无论是在中低还是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都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同时注意到,系数(绝对值)大小在低、中、高人力资本城市依次减少,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也依次减少。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切入点,基于中国2006-2018年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并且在考虑一系列其他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机制验证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收入效应”“信息化水平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三个可能渠道,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三,城市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在中西部地区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在东部地区却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四,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表明,在大型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城市规模越大的城市作用效果越明显。第五,城市特征异质性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在低信息化水平和低人力资本水平的城市更为明显。

总体来说,本文研究证实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作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动力,这对于中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1)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首先,国家需要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从而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其次,对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当加大对其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智慧城市政策发挥的边际效用,充分发挥政策带来的红利,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值得警惕的是,对于东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反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近年来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扩散效应受到了抑制,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所以,为了缓解因智慧城市建设而引发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困境,东部地区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尤其是外来农村人口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进而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增加其收入水平。

(2)智慧城市建设还通过“收入效应”“信息化水平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三个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故政府应当强化智慧城市对三者的作用。一是政府应当积极加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的投入,促进“互联网+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型发展模式的发展,扩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要素自由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二是考虑到当前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信息化水平还是产业高级化程度都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则地方政府应加大信息技术产业布局、城市营商环境的改善、充分利用智慧技术改善传统产业等手段。

(3)城市规模异质性表明,中央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大型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建设,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促进其发挥大型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增收渠道,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城市特征异质性表明,中央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考虑到城市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并且伴随着中国家庭迁移比例提升,因此建议政府完善随迁子女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完善。同时,政府应当出台政策引导适当的数字化人才服务农村,以降低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适配成本,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对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和推动城乡平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差距异质性城乡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