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2-02-03陈华
陈 华
(安徽建筑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 言
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满足居民在开展体育活动,进行运动休闲等方面的生活需求,是现代城市必须具备和完善的重要功能[1]。一个城市的综合功能完不完善,主要在于其能不能全面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包括运动、休闲等,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城市具有这样的设施功能。所以作为体现综合功能载体的公共体育设施是否完善对一个城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合肥市为了顺应城市现代化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的具备、完善以及布局等都需要相应调整以适应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合肥市全面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安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9〕84号)和《“健康合肥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的颁布实施,身体健康意识和高质量生活水平意识逐渐在居民的心中得到强化,随之越来越多的人自助去健身并且对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且已成为大众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参加体育健身的大众居民愈多,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空间布局之间存在的问题也愈发严峻。截至2019年末,合肥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3平方米,低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的平均水平[2],为了满足大众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使合肥市区现有体育场馆数量、空间结构等能满足合肥市向新型城市快速转型的需求,必须以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以及布局等现状为基础确定新的体育场馆选址及建设规模。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公共体育设施选址分配和分析处理的基本工具,它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存储数据并提供信息查询和数据分析功能来形象化具体化显示地理信息。
本研究对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掌握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提供相应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肥西县、肥东县、庐江县、长丰县和巢湖市共计4个行政区、4个县、1个县级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以上4个行政区、4个县和1个县级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为研究对象,选取到体育场馆进行健身锻炼的居民进行研究调查。向居民分发了2 435份关于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方面的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达90.6%,其中回答有效的占比92.6%。问卷有效与否的评判标准为定性评价问卷内容和结构,并请专家评定问卷回复内容和结构是否合理并将其分为4个等级,如果等级在合理之下则表示问卷无效。除此之外,问卷调查的可信度会通过重新调查测试来取证。第一次调查结束后经过14天进行重复第二次调查,得出相关系数达86%,表明问卷的信度完全符合调查要求。
1.2.2 访谈法
对合肥市体育局、安徽省体育局、部分体育场馆等共计19位相关领导和负责人进行书面或电话形式的访谈。全面了解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现状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征求了有关新的体育场馆选址及建设规模的相关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的数据使用Excel和ArcGIS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公共体育设施总体情况
安徽省公共体育设施总体情况调查包括合肥市、淮北市、安庆市等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
由表1可知,截至2019年12月31日,安徽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0平方米,相比2019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略低。同时从图1可以看出,安徽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占比51.21%,而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并非全部对外开放,因此,安徽省“实际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实际小于2.00平方米。
表1 安徽省体育场地主要数据
注: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图1 体育场地面积情况(分机构类型)
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全民建设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一个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情况可以用资金的投入方式来分析,因为资金的投入形式决定了其政府支持和市场配置的份额,由此也可以判断出一个地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程度[3]。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离不开政府对于公共体育设施及服务的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投资建设的资金来源可以用来评估该地区的设施建设情况,政府对于该类设施的支持程度以及市场份额的配置是由投资来源以及投资方式所决定,所以该地区此类设施建设是否高度市场化也可以由此被分析出来。从调查中了解到,安徽省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市区、县(城)区,乡镇、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薄弱影响了全民健身战略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也阻滞了发展公益性公共体育服务的程度和能力。各个地区之间不平等的公共体育设施布置不利于新时代和谐社会的发展。
由上述可知,虽然安徽省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逐年增加,但是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场地面积的不足将会限制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和提升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然而因为安徽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各级政府支持、拨款经费力度不同,其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现状差异性较大。公共体育设施属于公益性设施,各级政府要全面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经费的投入。同时要吸引社会投资,现阶段民营资本投资已成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新渠道,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良好补充。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早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推动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形成。
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必然也要求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体育设施来作为保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发布,主要要求各级政府要顺应新发展趋势、城乡统筹积极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布局。以先建设中小型体育馆、健身活动中心、球场等多种设施来方便居民大众健身和进行体育活动。所以,安徽省下一步的重心仍旧是改善公共体育设施以及优化其空间布局。
2.2 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结构布局
本研究以分析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结构布局为目的,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基本情况如下。
2.2.1 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总体情况
截至2019年末,合肥市下辖4个行政区、4个县、1个县级市。
由表2可知,截止2019年末,合肥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3平方米,高于同年安徽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03平方米,但相比2019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略低。
表2 合肥市体育场地主要数据
合肥市积极打造“10分钟健身圈”,合肥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是全民健身的基本载体,但从调查中了解到,仍然存在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不合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不足、幼儿锻炼设施缺乏等问题。
定期对居民的需求进行调查,对阶段调查的内容进行汇总并分析,以此作为场地功能改建或增建的导向,且把居民需求作为设置服务内容的依据[4]。全民增强体质,身体健康需要建立在全民健身行为的基础之上,全民健身相比于其他各种促进居民加强体质的形式而言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居民有多领域的健身需求,对空间需求的导向是导致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盲目、功能单一的最主要直观原因。这段时间以来,“全民健身 健康合肥”作为合肥市建设体育设施的口号,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以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虽然合肥市目前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略低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但是合肥市坚持以发展“人民的体育”为中心,推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等协调发展,同时完成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十分钟健身圈”。上述表明,合肥市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要对已有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利用,落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相关要求,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来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中,缺乏对空间行为的需求引导,直接导致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功能设置的盲目性,使得场馆的健身功能单一化[5]。
2.2.2 合肥市4个行政区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基本情况
由表3可知,截至2019年底,合肥市省市级公共体育场馆(中心)共有10个,其中4个行政区建有7个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依次建有3个、1个、2个和1个,庐江县、巢湖市分别建有2个和1个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
表3 合肥市省市级公共体育场馆(中心)基本情况
布局大型体育馆需要根据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优化整体空间结构以城市居民需要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具体要求为根本重点。根据合肥市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合肥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可知,截至2019年末,合肥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的常住人口分别为101.59万人、69.22万人、131.23万人和98.26万人;分别除以4个行政区的面积(瑶海区221.18平方千米、庐阳区137.57平方千米、蜀山区653.33平方千米、包河区300.38平方千米)得出,合肥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等四个行政区的人口密度依次为4 594人/平方千米、5 030人/平方千米、2 008人/平方千米和3 273人/平方千米。其中,庐阳区人口密度在合肥市4个行政区中最高,蜀山区人口密度最低,瑶海区人口密度第二,包河区人口密度第三。然而,从表3可以看出,合肥市4个行政区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的数量,蜀山区为3个、包河区为2个、庐阳区和瑶海区均为1个,提示合肥市4个行政区的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的数量与人口密度成反比,人口密度最高的庐阳区和第二的瑶海区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的数量少于人口密度第三的包河区和人口密度最低的蜀山区,其中蜀山区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最多。
由表3以及通过书面及电话等访谈合肥市体育局、安徽省体育局、部分体育场馆等共计19位相关领导和负责人了解到,合肥市4个行政区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的数量较少,而且分布过于集中,例如蜀山区3个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包河区2个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相距距离不超过3公里,辐射的范围和人群都不足,加之现阶段合肥市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多,造成交通比较拥堵,大众出行健身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路程太远的人群则不能满足其健身的需求,故而不能将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合理布局大型体育场馆,不应单方面考虑体育赛事需求,而应将赛事需求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促进城市长远发展[6]。合肥市4个行政区今后再新建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要综合考虑可达性、人口密度、是否拥有支撑和容纳体育场馆(中心)的空间和资源、是否能形成体(育)商(业)文(化)休(闲)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区等因素来进行规划选址;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可达性、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人口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规划,以完成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选址,从而增强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建设。
2.3 合肥市公共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分析
一个体育场馆设置的位置是根据人们到达该地方的时间进行设置,而人们最期望的时间距离一般在15分钟以内,空间距离在500 m左右的范围内[7]。因此,如果想要居民多来体育馆,那么它的建设位置往往需要在居民通行时间少于15 min,地理位置距离小于500 m,所以这应该是建设一个公共体育馆需要考虑的位置因素。
由表2以及通过书面及电话等访谈合肥市体育局、安徽省体育局、部分体育场馆等共计19位相关领导和负责人了解到合肥市4区4县1市的公共体育场馆总体情况,运用ArcGIS软件对合肥市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空间布局进行核密度分析(图2)。
图2 合肥市公共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热力
由图2可以看出,合肥市蜀山区公共体育场馆空间布局最密集,瑶海区、庐阳区和包河区次之,长丰县最低。总体而言,合肥市公共体育场馆空间布局是合理的,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但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场馆存在限制性开放和交通不够便捷等问题亟需解决。
解决办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盘活存量,优化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增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肥市各级各类大中小学的体育场馆是最大的存量,《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宣导,学校室外场地设施,例如田径场、球场等要先行开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安全问题、监管问题、维修维护问题。因此政府在各级各类大中小学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要及早出台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系列配套政策,以减轻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带来的压力,做到既有利于学校教学使用又有利于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在全民健身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将民生项目的重点放在对居民不断增加的运动、体育多形式需求上来,政府要提高对全民健身工程的财政投入比例,以增强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在场馆规划时应该由政府和相关部门考量以下问题:要综合考虑可达性、人口密度、是否拥有支撑和容纳体育场馆(中心)的空间和资源、是否能形成体(育)商(业)文(化)休(闲)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区等因素,从而优化合肥市布局公共体育设施的结构,二是要做到充分增值,使设施功能趋向多样化,促使更多居民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目前而言,合肥市这方面设施数量少且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应鼓励大型市政公园在不改变原有规划功能的前提下,建设多样化的体育场地设施,例如以建设简易健身场地设施为主,构建便民利民的一公里健身圈,选择建设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为体育主题的综合体育场地设施,打造特色鲜明的体育主题公园。亦须增强与体育场馆、器材的专门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大众居民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导向,研发拓展相应设施功能能力,开放合肥市学校、企业等公共体育设施供周边居民使用,保证设施被经常使用。有调查证明很多新增公共体育场所大多为公园和散步路径等,对老年人的需求虽然可以满足但是很难同步满足除老年人之外的群体,所以如何促使各个年龄段得人都能享受公共体育设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而在不改变公园原有规划功能的前提下,加强设计,优化规划,因地制宜建设有特色的公共体育设施。我国在城市其他空间的体育功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想要增加人均健身场地面积,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公园绿地公共体育场地。
因此,针对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合肥市应增加建设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尽可能在社区中心布局;鼓励依照“融体于绿(地)、融体于(广)场、融体于(公)园”的思路,在社区范围内结合绿地、广场、公园等开阔空间布局一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体育设施。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考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
3 结语与对策
公共体育设施是全民健身的基本载体,其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基于GIS的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现状调查给合肥市优化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以新的启示:(1)区域间及城乡间不均衡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使得相关公益服务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和阻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2)进一步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比如在社区里普遍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设立相关公园宣传体育和健康主题、保障企业、学校等尽可能地高度开放公共体育设施;(3)从城市总体规划、可达性、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人口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规划,以完成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选址,从而增强省市级体育场馆(中心)建设;(4)从“盘活存量”和“做足增量”两个方面解决场馆限制性开放和交通不够便捷等问题;(5)调查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阶段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参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