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热带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2022-02-03胡杰李光辉曾小红汪佳滨冯韵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缅甸农产品农业

胡杰 李光辉 曾小红 汪佳滨 冯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面积约68万km2,现首都为内比都(2005年11月6日由仰光迁都),其大部分国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热带地区国家。缅甸拥有丰富和独特的农业资源,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国家,掌握缅甸热带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于中缅两国农业发展和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虽然缅甸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农业生产结构与方式、基础设施、农业技术与人才、生产资金、农业金融体系、政府体制机制等方面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1-7]。前人的研究[8-18]表明,中国与缅甸的农业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特别是在RCEP经贸规则全面启动后,中缅双边将进一步强化合作共赢。本研究基于缅甸热带农业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倡议乃至全球市场上的作用和地位,从农业体系、农业资源、发展概况等角度分析了缅甸热带农业的生产现状、产业布局以及贸易现状,分析了缅甸热带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应对策略。

1 缅甸农业经济概况

1.1 宏观经济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10年缅甸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为515.18亿美元,人均GDP为1 068美元,之后逐年递增,2019年GDP达到893.53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 653美元;然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这2个数字分别缩减到804.24亿美元和1 478美元(表1)。

表1 缅甸2011—2020年国内经济统计

由于政治环境等原因,缅甸的工业制造业等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未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农业是缅甸的国民经济基础,缅甸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农业在其产业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主要农产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各种豆类、甘蔗、天然橡胶、棉花、油棕、花生、芝麻等。随着缅甸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2010年,缅甸农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36.85%;随着缅甸的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农业增加值和农业人口均持续下降,2018和2019年工业增加值都突破280亿美元,制造业增加值突破200亿美元。

缅甸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包括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豆类、芝麻、洋葱、酸豆(酸角)、天然橡胶等,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泰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

1.2 农业从业人员情况

缅甸从事农业的人口徘徊在50%(图1),随着其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与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2010年,农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53.14%,此后,农业增加值和农业就业人员均持续下降。

图1 缅甸农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员占比

近年来,服务业就业人员一直稳步增长。2019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超过1/3;并且得益于缅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国际旅游收入突破25亿美元。然而,由于第二和第三产业更容易受到疫情影响,缅甸2020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总量回升到22.82%。

缅甸约50%的劳动力集中在农业部门,虽然近年来随着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农业产业就业率逐渐下降,但仍有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从事着与农业相关的产业。2018年农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首次低于50%(表2),余下的就业人员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随着相关产业的兴起,相信缅甸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事如金融、财会、信息技术、教育、房地产等第三产业[14]。

表2 缅甸2010—2019年国内农业经济统计

2 缅甸农业资源

2.1 自然资源

缅甸自然条件优渥,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自然灾害较少,大部分国土都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国家。缅甸海岸线总长2 655 km,西南方是孟加拉湾,南方是缅甸海[4]。缅甸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西北方为印度和孟加拉国。中缅国境线长约2 185 km,滇缅段为1 997 km[4]。缅甸地势大致北高南低,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原间为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较为低缓。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变化不大,整体偏温热,环绕缅甸东、北、西三面的山脉和高原阻隔了冬季亚洲大陆寒冷空气南下;而由于南部没有山脉的阻挡,常年受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雨量丰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6—8月,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达4 000 mm以上;中部为雨影区,年降雨量不足1 000 mm[15]。缅甸国内江河水流密布,水量充沛,主要江河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河和钦敦江(前三者均发源于中国),支流遍布全国,蕴藏水力的装机总容量达到1 800万kW。最负盛名的湄公河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进入缅甸[12],主要流经缅甸掸邦与老挝、泰国的边境线。

2.2 耕地与劳动力资源

缅甸国土面积65.31万km2,2015年农业用地12.73万km2,农业用地/国土面积2015年19.5%,耕地面积1 087.9万hm2,耕地/国土面积16.66%,人均耕地面积0.21 hm2[5]。常见的耕地类型有腐殖土、红壤、潜育土等。2016年农村人口数量为3 456.05万,2017年增长到3 718.76万,2018年达到3 738.74万。2018年缅甸总人口5 370.84万,人口增长率0.61%。2019年缅甸失业率1.58%,2015年基尼指数38.1%,2019年农业就业人员占比为48.85%。

3 缅甸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3.1 产业结构与布局

缅甸沃野广袤、气候适宜,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蔗、玉米、豆类、蔬菜、热带水果、芝麻、花生、天然橡胶、小麦、棉花、薯类等,见表3。

表3 缅甸2015—2019年种植农产品统计 单位:万t

3.2 重点产业发展介绍

3.2.1 水稻 缅甸有“稻米之国”的美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世界上主要的水稻产区之一)与锡当河河谷以及实皆省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是缅甸三大水稻主产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缅甸也因此而常年在世界大米生产和出口中位列前茅。水稻作为缅甸最重要的农产品,其政策扶持、从业人员数量均在农业生产中占据极大的比重,主要出口对象是中国。2016年全国平均水稻单产3 818.1 kg/hm2,2017年3 798.9 kg/hm2,邻近中国的掸邦、克耶邦等地和孟加拉湾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单产能达到4 000 kg/hm2;近年来,缅甸稻米年产量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缅甸2015—2019年的稻米出口量分别为172.80万、139.88万、332.08万、273.19万、267.58万t,占据缅甸农产品出口的相当部分。

3.2.2 豆类 豆类作物是缅甸第二大作物,也是缅甸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常年占缅甸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额度占缅甸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主要出口对象是印度。缅甸出口豆类主要有黑豆、绿豆、木豆、鹰嘴豆等。近年缅甸豆类生产情况见表4。

表4 缅甸2015—2019年主要豆类出口情况 单位:万t

2014年缅甸豆类出口量138万t,出口额约9.57亿美元,占缅甸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6%。此后只有2016年略低于130万t,2018年重新回到140万t,2019年更是突破了150万t。其中,黑豆和绿豆占了豆类出口量的绝大部分。

3.2.3 甘蔗 甘蔗等糖类作物是缅甸重要经济作物。2015—2017年,缅甸甘蔗收获面积16万hm2,2018和2019年逐步增加,超过18万hm2。与此同时,甘蔗产量也从2015—2017年的1 000多万t增长到2018—2019年的1 100多万t,2019年已接近1 200万t。从单产来看,始终维持在63万t/hm2左右,2019年,单产达到了65万t/hm2(表5)。

表5 缅甸2015—2019年甘蔗种植生产情况

3.2.4 玉米 玉米在缅甸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重要粮食作物,也是缅甸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玉米主要出口对象包括中国、新加坡、越南、泰国等。近年来,缅甸玉米的单产和总产量均稳步增长。从收获面积上看,2015—2018年,缅甸玉米收获面积逐步增加,2017年开始超过50万hm2(表6),2019年比2018年略有缩减。但随着玉米单产量的提升,2019年的玉米总产量比2018年高1 000 t以上,接近200万t。总体来看,玉米产量主要通过改善种植模式来提高。

表6 缅甸2015—2019年玉米种植生产情况情况

3.2.5 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 缅甸气候积温高,毁坏型的强风较少,降雨丰富,土壤肥沃,符合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乔木的生长环境要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均在缅甸投资了橡胶和油棕产业。缅甸于2018年加入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ANRPC)[17]。

4 缅甸农业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整体来看,缅甸农业产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综合生产能力较差,资源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1 国家农业政策层面

农业政策的核心是价格政策。缅甸实行了多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低价强制征购以稻米为主的粮食,抑制了农业的发展。1988—2003年缅甸进行了第一次农业改革,减少了政府稻米收购量,解除了农产品垄断出口禁令,引入了夏季水稻项目。2003年后,缅甸进行了第二次农业改革,于2003年4月23日正式颁布了稻米自由交易法令。新政策下,缅甸国民均可从事稻谷和大米交易,价格市场化,但不允许出现垄断经营。政府不再直接从农户手中征购稻米,转而以原价从商家购买其从农户手中收购的稻谷的10%(无论该批稻谷的市场价是多少)。出口方面,只能出口国内多余的稻米,并且必须遵守缅甸稻米交易管理会的指示,出口商缴纳10%的税款[18]。缅甸的农业改革初步建立农产品价格体系、完善供销体系、调整农业贷款利率、改善农产品对外贸易等。2016年,缅甸又颁布了新农业政策,被称为2016年农业政策,新政策和战略目标包括: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民的权利,提高福利;通过组织农民协会和合作社,促进农业部门的发展和升级;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市场准入、建立小型企业和设计参与性土地使用计划和管理,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民和农民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技术援助,从地方和国际机构调动财政资源,支持农业部门的作物、牲畜、渔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国内外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投资;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等。新政策的主要意图是确保缅甸在生产这些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高价值农产品方面拥有比较优势,旨在创造有利环境,促进生产更多样化的高附加值农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为了改善农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农业部门的业绩,农业、畜牧业和灌溉部将通过有效执行积极主动、意义深远的政策和战略目标来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作为优先事项。总体来看,近年来缅甸的农业政策平稳、积极,能给予农民足够的经济刺激,适应国家和国际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4.2 当地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科研和生产的投入方面

缅甸对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较慢。缅甸有巨大的水力资源却无法充分利用,电力生产和使用不足,灌溉设施缺乏;化肥、农药等农用品的需求缺口非常大。以化肥等农用品为例,缅甸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建有氮肥(尿素)生产设备,2015年氮肥产量6.7万t;2016年开始,由于极大地增加了化肥进口量,氮磷钾肥的进口量翻倍,国内氮肥产量缩减为3.6万t,2017和2018年更是进一步缩减到2.3万t,而同年的进口量分别达到了23.3万和24.8万t,是国内产量的10倍。2019年,氮肥的进口量增长至29.6万t,国内产量恢复到5.8万t。在磷肥和钾肥方面,缅甸国内产量为0,完全依靠进口。2015年磷肥、钾肥的进口量分别为1.5万和1.4万t;2016年均翻倍,分别达到了3.1万和2.5万t;而2017年较2016年进一步增长了约200%,达到9.4万和7.9万t;2018年磷肥和钾肥的进口量均首次突破10万t,分别达到14.7万和12.8万t;2019年,磷、钾肥进口量分别增长到18.1万和16.5万t(表7)。总体来说,缅甸化肥基本依赖进口,进口依赖度超过90%,自给率仅为8.25%。缅甸2015—2019年肥料投入情况见表8,2019年全球各洲平均肥料投入见表9。

表7 缅甸2015—2019年肥料生产、使用与进出口统计 单位:t

表8 缅甸2015—2019年平均肥料投入 单位:万t

表9 20 19年全球各洲平均肥料投入 单位:万t

4.3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方面

缅甸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技术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农作物单产平均水平普遍低于邻国,如2019年缅甸水稻单产为3.80 t/hm2,约为中国水稻单产的53.8%;甘蔗单产为65.03 t/hm2,约为中国甘蔗单产的84.1%。此外,豆类、棉花、玉米、麻类作物等单产水平均普遍较中国低。缅甸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缺乏优质高产种子,新品种推广较慢[7];缅甸还有农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等制约因素。近年来,缅甸一直采取措施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专业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在职培训,进一步开发农业人力资源,提高农业部门行政人员的服务,培养合格技术人员,并有效地分配相关的服务和工作。充分利用澜湄合作协议和RCEP规则等,同中国在农作物品种交换、育种和栽培技术交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参与中国农业农村部举办的东盟农业人才培训,在中国举办的缅甸现代农业人才提升国际工作站等农化知识专业培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未来还可以利用智能APP、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推广、训后支撑服务、农业金融等。

4.4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

缅甸国内没有成规模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流通设备建设和加工技术也比较落后。国内没有农产品的期货、电子交易,全部为现货交易,且大多集中在蔬菜、服装等混杂的大棚交易区,没有专业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没有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的农副产品加工来自小型工厂和家庭作坊,技术力量薄弱,深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结构单一,导致未加工的低价值农业产品占出口量比重过半。以水稻为例,由于稻米干燥设备应用时间晚,大米的收获、储藏、加工等设备和技术落后,使得大米在收获期、田间堆积时、运输过程中、加工过程中、储存期间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耗,总损失超过15%,雨季时更为严重;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碎米多,易受潮,导致缅甸大米的产量和产品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又例如渔业方面,缅甸基础速冻设备数量有限,缺乏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冷冻设备,主要使用传统方式(烟熏、腌制、制作鱼露等)进行水产品加工,不能进一步加工,因此主要面向国内供应,直接影响了出口价值。

5 缅甸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支柱,自然资源条件也非常优渥,国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以农业为基础,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其农业发展仍较为落后,受到一定限制。即便农业产业比例占据较大份额,缅甸仍不属于农业强国。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农业创新能力缺乏[16],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不足[7],产业组织的培育欠缺,产业政策的扶持较弱[11,13]等。而如今,在澜湄合作协议和RCEP规则等背景下,中国与缅甸的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投资快速增长,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缅甸农业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强农业产业政策扶持

在澜湄合作和RCEP规则的背景下,缅甸可以出台更为积极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和中国等澜湄国家的农业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开展农业经济合作,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强化基础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和市场准入、农业投资和农业科技交流,共同打造农业科技园区等[6,10]。2017年,澜湄合作农业联合工作组成立,为促进澜湄六国农业合作政策交流与战略对接发挥了协调作用;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提议“共同设立澜湄农业合作中心”;2019年1月,澜湄农业合作中心正式设立,以服务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挥区域性协调支持机构的作用,推动农业务实合作;2020年1月,澜湄六国农业部门正式通过《澜湄农业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加强农业政策对话、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私营部门投资合作、能力建设与知识分享及其他优先领域合作,共同提高成员国农业发展水平;2022年5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缅甸生效,实施RCEP的成员方达到13个,中国将对缅甸在RCEP项下的原产货物实施关税减让,实施首年降税商品项数占比达到95.1%,零关税商品项数达到66.8%。缅甸实施RCEP后,缅甸原产的材料和零部件也将被纳入RCEP的累积范围,这将进一步降低货物在RCEP项下获得原产资格的门槛。通过农业贸易政策与周边国家在农业经济相关领域加强合作,准确把控与周边邻国粮食贸易流通的关键节点,这些措施将对农业经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5.2 增加农业产业投入

通过强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农田水利灌溉系统、供电设施和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田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种植;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铁路和高速公路运输、农产品物流能力,摆脱对水运的依赖,发挥辐射效应;增加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相关投入,引进先进农业机械设备、良种、优质化肥等;增加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米制品加工业和酿酒业的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进友好邻国的企业,进而参与全球农业生产分工、构建全球化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建立农业经济“防火墙”壁垒。

5.3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

加强国家整体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创新能力。缅甸农业部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对农业设备、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更多规划和统筹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安全。

增加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交流推广及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提高国内农业生产水平,满足国内粮食消费和贸易需求,并通过提高农产品开发技术水平,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和销售链,形成现代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有计划地开展农业管理部门及基层技术人员管理理念、服务意识及技术能力的专题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重视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9]。缅甸农业产业缺乏植物保护知识,植物保护产品在缅甸的应用及其市场发展前景具有上升空间。全球气候变化最近持续发生,因此对作物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由于种植技术水平低和虫害暴发等原因,害虫已成为缅甸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缅甸,主要的害虫有亚洲玉米螟(ACB)、亚洲玉米松(Ostrinia furnacalis)、欧洲玉米螟(ECB)、新玉米松、玉米耳虫(CEW)、玉米夜蛾(Helicoverp zea)、东方粘虫(OAW)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秋粘虫(FAW)、斜纹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黑地老虎(BCW)等。

此外,缅甸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还会影响到中国。例如:2018年5月,草地贪夜蛾经印度侵入缅甸,缅甸最早于2018年12月12日在内比都发现草地贪夜蛾,2个月即席卷全国。2018年12月,草地贪夜蛾侵入中国云南省;2019年1月12日,中国正式确认遭受草地贪夜蛾入侵。根据2019年的调查,草地贪夜蛾在缅甸南部和东部发生为害较重,中部发生轻,中北部发生最重,虫株率为100%,虫口密度为1.10头/株。草地贪夜蛾入侵对缅甸和中国农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影响[1-3]。缅甸可与周边国家紧密合作,尤其是与有差异化比较优势的友邻在农业生态安全、外来入侵物种等相关领域加强合作。

中缅在很多方面具有优势互补关系,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和RCEP自贸协议等条件,两国在农业合作方面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当进一步加强地区间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粮食单产;进行良种培育,增强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有效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缅甸农业产业向高质量转型。

猜你喜欢

缅甸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缅甸记忆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