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海泛舟从容渡 善取势者必有成
——“语言要连贯”升格训练示例

2022-02-03张晓娥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6期
关键词:苇叶锥体粽叶

文/张晓娥

组稿团队:“层级·微点”作文研究团队

领衔人:韦存和(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陈玉剑(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技法指点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的连贯对文章来说很重要。因此,在语言的海洋中泛舟时,我们一定要落实好“从容渡”和“善取势”。从容渡,即不牵强,着意在连;善取势,即善于利用语言情境,实现巧妙勾连和文脉的贯通。我们在写作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实现语言的连贯性:一是保持前后话题的统一,二是合理安排文章思路,三是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四是语境要和谐一致,五是表达角度要一致。

原文呈现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开头点出了写作对象,要注意与下面段落的衔接。

在我的记忆里,包粽子的粽叶是我和奶奶在春天的小河边采摘的。清晨,河边的雾气刚刚散去,奶奶便提着一个小竹篮,领着我,来到小河边。丰腴的苇叶总是长在水边。奶奶担心我滑进河里,便故意把捆成一小捆的苇叶扔到河岸上的苜蓿地里,于是我就在盛开着小小紫花的苜蓿地里奔跑。跌跌撞撞的大蝴蝶和胖胖的蜜蜂被我惊得不知所措,芦苇丛里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叫声。置身这样的场景,我真是惬意极了。

要注意语意的连贯,“奶奶的担心”与“扔苇叶到苜蓿地”之间有什么关联?未交代清楚。

这里要注意分句间的顺序。可以先写鸟叫声,再写蝴蝶和蜜蜂,接下来顺势写“我”的感受,这样的顺序安排更符合逻辑。

包粽子的糯米是自家地里产的。奶奶每年都会种半亩地糯稻。家里吃不了,就给左邻右舍送点。

端午节前两天,奶奶总是很忙。除了将糯米泡在大桶里,还要将晒在屋檐下的粽叶取下,浸泡后,放在一口大锅里煮。每当那时,一股清香便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端午节前一天,奶奶起个大早。她先用清水将粽叶清洗一遍,并剪去粽叶一端两个月牙状的蒂,然后将它们整齐地码放在桶里。接着,奶奶从大桶里捞出糯米,放在一个有着牡丹花图案的新面盆里。包甜馅用的蜜枣、葡萄干和红豆,包咸馅用的香肠和腊肉,都盛放在青花瓷碗里。

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奶奶先将三片青色的粽叶卷成一个锥体,再舀起两勺糯米,倒入其中,接着从青花瓷碗里舀了一勺甜馅,再添上大半勺糯米。奶奶倒入的糯米正好与那锥体口相平。随后,奶奶用粽叶封住锥体口,最后用细绳将粽子捆上,这样一个可爱的棱角清晰的粽子就诞生了。

这里可以围绕“端午节这天奶奶总是忙碌的”这一话题集中描写,将奶奶包粽子的准备程序调整为一段,再使用过渡词语使语言更加连贯、文脉更加清晰。

真是一气呵成啊!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包粽子。可我包的粽子,还没等我拿细绳捆扎,馅就全散了。于是奶奶慢慢给我演示了一番,我在一旁认真地操作,终于,我包的第一个粽子“问世”了。

可着笔墨于“我”学包粽子这一过程,恰当使用关联词,交代清楚自己包粽子的过程,突出“我”此时愉悦的心情。

晚上,奶奶把包好的粽子码在一口大锅里。先用大火煮上半个小时,再用文火焖煮一会儿,一小时后,一瓷盆热气腾腾的粽子摆上了饭桌。揭开墨绿色的粽叶,那包着腊肉的粽子油光可鉴,那包着蜜枣的粽子是纯白的。吃着奶奶用爱包的粽子,我的心里暖暖的。这一整天,我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仿佛自己也被氤氲在整个村庄中的爱的香味包裹着。

其实端午节活动很多,比如赛龙舟啦,插艾叶啦,不过对我来说,还是喜欢包粽子。

可通过比较,突出“我”对端午节与众不同的感情,同时也能照应开头。

综合点评

整体来看,小作者能将奶奶包粽子及自己学包粽子的过程娓娓道来,在写作过程中讲究衔接过渡,注意事件的时间顺序安排。如果叙事更集中些,文脉则会更加贯通。

升格指津

1.为了使文章的叙事脉络更加清晰,可围绕端午节前、端午节时这两个时段集中叙述包粽子一事。

2.情感要保持一致。

3.衔接过渡时,要根据场景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提示语或过渡句,恰当使用关联词,使文章语言更连贯。

佳作出炉

端午节

记忆里最清晰的便是端午节与奶奶一起包粽子的过程。

粽叶是在小河边采摘的。清晨,河边的雾气刚刚散去,奶奶便提着一个小竹篮,领着我,踏上了通往河边的土路。我哼着新学的小调,蹦蹦跳跳地来到小河边。苇叶青青,在河边摇曳。我们探着身子,尽量采摘又大又肥的苇叶。奶奶担心我滑进河里,便故意支开我——将捆成一小捆的苇叶扔到河岸上的苜蓿地里,让我在盛开小小紫花的苜蓿地里捡拾着、奔跑着。芦苇丛里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叫声,跌跌撞撞的大蝴蝶和胖胖的蜜蜂也被我惊得不知所措。置身这样的场景,我真是惬意极了!

修改后,语意变得连贯。“捡拾着”照应了前面奶奶“扔苇叶”的动作。

包粽子的糯米是自家地里产的。奶奶每年都会种半亩地糯稻。家里吃不了,就给左邻右舍送点。

这里调整了分句间的顺序,更符合逻辑。

端午节这天,奶奶总是很忙。一大早,奶奶就开始忙碌。她先用清水将粽叶清洗一遍,并剪去粽叶一端两个月牙状的蒂,然后将它们整齐地码放在桶里。接着,奶奶架起一口大锅,将粽叶放入锅中。不一会儿,粽叶的清香便弥漫整个屋子。煮粽叶的间隙,奶奶把提前浸泡好的糯米从水里捞出来,放在一个有着牡丹花图案的新面盆里。包甜馅用的蜜枣、葡萄干和红豆,包咸馅用的香肠和腊肉,都盛放在青花瓷碗里。

这里运用“先”“然后”“接着”“不一会儿”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过渡词语,准确地介绍了奶奶包粽子前的准备工作,使得文章语言更加连贯,思路更加清晰。

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奶奶先将三片青色的粽叶卷成一个锥体,再舀起两勺糯米,倒入其中,接着从青花瓷碗里舀了一勺甜馅,再添上大半勺糯米。真是神了!奶奶倒入的糯米正好与那锥体口相平。随后,奶奶用粽叶封住锥体口,最后用细绳将粽子捆上,这样一个可爱的棱角清晰的粽子就诞生了。

巧用提示语,写出了“我”的惊喜之情。

真是一气呵成啊!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包粽子。可在奶奶手里听话的粽叶,到了我这里,却不听使唤了,还没等我拿细绳捆扎,馅就全散了。出师不利,我有点泄气。奶奶看出了我的情绪,笑着对我说:“别着急,你看你的手那么小,拿不下三片粽叶呢。你先用两片粽叶包包看!”奶奶边说边给我做示范。我心领神会,照着奶奶的分解动作一步步做。卷叶,加米,加馅,再加米,封口,捆绑,我包的第一个粽子终于“问世”了。虽然它看起来很笨拙,在那一堆漂亮的粽子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我心里还是乐开了花。

此处具体描写了“我”学包粽子的过程,恰当使用了关联词,表明句子间的关系,使文章语言更加连贯,也突出表现了“我”此时愉悦的心情。

晚上,奶奶把包好的粽子码在一口大锅里。先用大火煮上半个小时,再用文火焖煮一会儿,一小时后,一瓷盆热气腾腾的粽子摆上了饭桌。揭开墨绿色的粽叶,那包着腊肉的粽子油光可鉴,那包着蜜枣的粽子是纯白的。吃着奶奶用爱包的粽子,我的心里暖暖的。这一整天,我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仿佛自己也被氤氲在整个村庄中的爱的香味包裹着。

写到这里,我突然期待起明年的端午节了。

跳出回忆,自然收束全文。

综合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注意了语言的连贯性,较好地运用了单元训练点中“语言要连贯”的五大技法。比如,小作者注意了形式上的连贯,将开头和结尾都做了删减,使得叙述主体更加明确;结构上完成了巧妙呼应,做到了浑然一体;段、句间的过渡自然,不生硬。期待小作者在未来能够更留心生活,打磨文字,从容泛舟语海!

猜你喜欢

苇叶锥体粽叶
裹粽子
裹粽子
搜集凹面锥体
守叶儿
锥体上滚实验的力学分析
摘粽叶·剪粽叶
基于微多普勒的空间锥体目标微动分类
自由的睡眠
粽叶林里的母亲
电针针刺锥体区即时镇痛发作期偏头痛2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