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

2022-02-03赵细康何满雄

广东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明理念生态

赵细康 何满雄

在逻辑结构上,思想体系由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三大部分构成。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与看法,回答客体的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和状况“怎么样”等问题。价值观是人这一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确立客体的价值与意义,回答所期望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方法论则是主体把自己的知识、才能、需要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回答“应该怎么做”。从哲学角度看,主客体之间存在着认识、价值和实践三大关系。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其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则分别对应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实践关系。认识关系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之“是”;价值关系着眼于实现人类活动辩证统一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之中,回答人与自然关系“应当”是怎样的理想图景;实践关系则聚焦于人类活动价值图景如何实现之思维和方法,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习近平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世界趋势和人民意愿,着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和历史高度,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逻辑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又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当代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人类新型现代化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都“必须先确定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这样,全部理论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①冯振广、荣今兴:《逻辑起点问题琐谈》,《河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从农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的臣服,到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对抗,再到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文明无疑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演进的历史。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和逻辑起点。

习近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汲取和升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反思和批判西方生态哲学的思想偏误,以深邃独到的哲理思考、宽宏的历史视野、深切的人文关怀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的直接源头,无疑来自马克思主义,是“人与自然的思想”的中国思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人属自然、人靠自然、人不能“胜”天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人和动物一样,要“靠自然界生活”,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坚持认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人不能“胜”天。正如习近平不止一次地引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名言所讲:“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报复”。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内涵。比如,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页。。再比如,对人类文明定理进行了新的揭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③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第2版。,“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6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根植于中华文明肥沃的文化土壤和卓越的生态智慧中。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民族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一直秉持的基本准则。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6页。。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实践,习近平对中华古代生态智慧进行了许多新的阐释。比如,他借鉴庄子生态哲学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古老智慧,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点,“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③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4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是对西方生态哲学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是西方生态哲学思想派别中的两大著名阵营。人类中心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从人与自然的“主从”关系出发,视自然为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工具,而无视自然自在运行的内在规律性。自然中心主义是在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激化的背景下对人类行为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生态思想的一种典型表现。客观地讲,自然中心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于缓解工业文明时代人地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但缺乏逻辑自洽性。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抗辩,自然中心主义则走到另一极端,宣称自然主体性的存在,认为自然本身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目的性和价值评价能力,从人与自然“双主体”甚至“仆主”的关系出发,推论出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内在价值。但是,这一思想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和人对自然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陷入了主体泛化的理论窠臼,面临种种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④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马克思将“价值”(value)理解为“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因此,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视自然价值属人性的⑤钱犇:《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新论——兼议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理论探讨》2015年第2期。。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论思想出发,在承认人具有价值主体性的基础上,认为人和自然既不是主宰关系,也不是对抗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他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第2版。,“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⑦习近平:《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第1版。。为了生存,人类需利用并改变自然,但终归只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纵然人类进步到足够强大,也不能高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的。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不仅是人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目的和结果,还是评价人与自然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重要尺度,是比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更为本质的关系⑧钱犇:《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新论——兼议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理论探讨》2015年第2期。。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对满足其功能性需要的自然的一种规律性认识基础之上而建构的一种预期性憧憬,体现的是应当建成“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回答的是为实现理想图景所应当遵循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体系的落脚终点。其中,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民生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绘就这一美丽画卷的三原色,也是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价值观的三大核心要素。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了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的现代化发展价值取向,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高视角、更深层次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生态民生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贯通融合,描绘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画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呈现了美丽世界、美丽地球的发展愿景,为人类未来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

(一)绿色发展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传统发展理念根植于人类中心主义,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其立足于人的需要,视自然为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工具,把自然当作可任意索取的对象,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可以不断地采掘自然资源。传统发展理念僭越天人关系,由于其包含一系列内在矛盾而使自身陷入困境并导致了发展危机①杨小军、周晓敏:《传统发展理念的内在矛盾》,《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主要表现在:技术乐观主义的虚妄及其对有限理性的漠视;消费享乐主义的滥觞及其对生态伦理的缺席;发展至上主义的盛行及其对生存家园的遗忘;等等。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发展观,既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功利化、工具化发展理念的超越,也是对自然中心主义超现实发展理念的矫正。

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论思想,习近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的价值图景。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自然所具有的社会历史属性,把现实的自然界看作人类实践改造的对象和人类历史性实践的结果,是“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是自然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社会给予自然的烙印和自然的独立性质构成了一个统一体”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6页。,人就生活在这个统一体之中。因此,人和其他存在物一样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的活动必须受制于自然系统的“阈值”。这也昭示着,作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的自然物,人在自然界中负有特殊责任,肩负着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责任。习近平深刻揭示了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将其纳入五大新发展理念予以系统化,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并指明了绿色发展的方式与路径,描绘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图景。关于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他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2页。。从本质上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④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第2版。。因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⑤习近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人民日报》2017年5月28日,第1版。。“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①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习近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1年5月2日,第1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关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他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生态民生理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准则和政治立场。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所以一切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其政治实践中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发表了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生态民生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价值观图景中的一道靓丽色彩。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据此他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⑤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页。的著名论断。同时,习近平把生态民生建设上升到关乎人民主体地位之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之巩固的高度,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⑥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糅合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和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治理主张和政治智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协商一致通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国际理念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一行动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其世界影响力正与日俱增。为缓解全球生态治理赤字、破解人类生态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困境”,习近平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极大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全人类最关注的长期风险,《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世界排名前五的风险都与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①马丽、张首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困境、逻辑必然与中国贡献》,《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生态的不可分割性和生态利益的整体性,使得所有国家自然成为一个利益攸关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因此,人类要真正跳出生态公地悲剧化怪圈,“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②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人民日报》2019年4月29日,第2版。。必须倡导全球共同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将整个地球、全人类作为整体,树立自然整体性、人类整体性、人与自然整体性相统一的整体思维,以基于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共同行动替代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单边行动。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实践作为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社会活动,必须要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脱离了实践的方法论必然是空洞虚浮的,脱离了科学方法论的实践也必然是盲目自发的。科学方法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看家法宝和显著优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而智慧的方法论要素,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人类经济活动需要消耗一定的物力(自然物)和人力,占据一定的生态空间,并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在一定的“阈值”内,由于生态环境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经济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但当经济活动的冲击力超过生态“阈值”后,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便会趋于紧张,这也是造成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处理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成为世界发展的时代之问。

基于其在河北、福建、浙江等地的实践与思考,结合对中国国情的深入考量,习近平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双赢之道的“两山论”,并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两山论”以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的阐述最为全面、经典——“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③新华社记者:《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人民日报》2013 年9 月8 日,第1版。这句话从不同角度阐明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原则。既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原理的内涵。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④习近平:《贵州代表团审议讲话》,《贵州日报》2014年3月8日,第1版。。要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①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第1版。,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必须两手抓。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②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45页。。习近平特别指出:“强调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2页。。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应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句话旗帜鲜明地回答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能兼得的时候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任何以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做法,都是不被允许,也不能原谅的。一旦两者发生冲突矛盾时,必须毫不犹豫地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而绝不可再走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老路。他反复提醒我们,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生态环境本身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财富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环境无价或低价的传统认识,揭示了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生产力要素与消费力源泉的内在禀赋特点,突破了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长期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效益”⑤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⑥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09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和解,让资本化的自然在更高层面回归家园化的自然。

(二)发展理念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理念是制度的先导,制度则是理念的具象化。特定时期、特定社会下的制度,往往是通过与之相应的理念而显露其特征,并维持其运作的。没有好的理念,制度的成效很难保证;没有好的制度,理念就会驰于空想。因此,二者间存在一定张力,需要达至一种动态平衡。

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到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紧密结合,处处闪耀着习近平关于理念与制度相统一的方法论思想光芒。2016年2月,习近平在江西视察时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变了,发展理念就自然要随之而变。如果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发展理念就会失去引领性,甚至会对发展行动产生不利影响。他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①习近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人民日报》2016年12月3日,第1版。。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

习近平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②习近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人民日报》2016年12月3日,第1版。。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③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④习近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1年5月2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总计出台数十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具体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制修订了近30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三)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等原理与方法论,提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道与治标之策。习近平强调,我们既要治理环境污染的存量,也要遏制破坏环境的增量,建立有利于标本兼治的治理机制,“要坚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下大气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探索建立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83页。。

生态环境治理不能等。习近平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页。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要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双管齐下、标本兼治,防止治标不治本。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只顾旁枝末节不顾源头,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对生态治理的不同要求,从生态问题的源头、根本入手,制订实施追本溯源、正本清源的方略。特别是在治标空间逐步收窄、末端治理潜力不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在治本上多想办法,下硬功夫、苦功夫。他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既为生态问题科学诊断、找准病灶,也提供了对症下药、靶向治本的良方妙药。

(四)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需要明确方向,规划好蓝图;更需要有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习近平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的理论和方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千年大计勾画了清晰的“路线图”。

历史一再提醒和告诫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几年几十年的事情,而是千秋万代的事业,需要长期延续,要有耐心耐力、持久发力。习近平指出,“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①习近平:《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 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人民日报》2021年4月3日,第1版。。同时,他又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②习近平:《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第1版。。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③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6月14日,第2版。。他特别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

(五)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的关系

重点与系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重点思维,就难以达到以点带面,实现系统性变革;没有系统思维就难观全局、难把重点,就难以找到工作突破口。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创造性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论断,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了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相统一的方法论体系。

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又着眼长远,持之以恒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垃圾围城、饮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环境问题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④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第1版。。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性推进,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⑤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⑥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六)共同行动与自主贡献的关系

工业革命以来,约占世界总人口1/7的发达国家,主要依靠消耗传统的化石能源和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进入了“富人俱乐部”。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全球应当采取的共同行动,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对其余6/7的全球人口来说,继续依靠传统能源来谋求发展的“机会窗口”正逐步关闭。因此,实现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的目标,考虑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不应该强迫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责任是广泛共识,这也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所明确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习近平提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①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人民日报》2019年4月29日,第2版。。他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推动全球共同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习近平指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应实现自主贡献与共同行动的统一。他在国际场合多次提出了应以环境正义为价值诉求,厘清不同民族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不同责任和义务,要“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②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日,第3版。、“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③习近平:《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3日,第2版。等主张,展现了大国领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恢宏的全球视野,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提高自主贡献力度,有力展现了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良好形象。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他在各种国际场合始终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相对于多数发达国家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达峰,并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比发达国家整整提前了30年的时间。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生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