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图地名之新解
2022-02-03杨海峰
杨海峰
(大庆市大庆中学,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还有其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各方面的意义。对于大庆这座城市而言,“萨尔图”不仅仅是一个市辖区的区名,萨尔图区在油田建设初期很长时间内都扮演着“准城市”的角色,当年的火车站以及主要探区、油层、油气运输的流程等名称都以“萨尔图”来命名,就连大庆市的机场仍以“萨尔图”来命名,由此可见,萨尔图已经成为了城市的记忆、成为了市民们的情结。然而,萨尔图——这个大庆“胚胎”中所蕴藏的密码却一直难以破解。大庆市从政府到民间,一直在不断努力破解这一密码。1980年,大庆市政府正式成立后,市、区政府就着手进行史志修编系列工作,陆续出版了《大庆市志》 《大庆市地名录》 《萨尔图区区志》 等。40多年来,一代代大庆文史专业人员和民间爱好者继续研究、执着求索。
一、蒙语来源
此为主流观点。称谓通常为“萨勒图”“萨尔图”,少见为“索尔图”“察尔图”。且各个称谓在清末民初以及“伪满”发行的地图上都有标注。尤其是在1975年出版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复原的清代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的内蒙政区地图上,在今天萨尔图所在的位置上明确标注了“萨勒图”三个字[1]。而从时间上看,清代萨尔图地区完全属于杜尔伯特旗管辖之地,所以这也成了持“蒙语来源”观点专家们的有力证据。至于蒙语“萨尔图”的汉语意思,总结起来有5类解释[2]:一是“萨尔图”即蒙古语saratu,即“有月亮的地方”;二是“萨尔图”即蒙古语saralitu的音转,意为“有奶食的地方”;三是“萨尔图”即蒙古语sartarul的音转,汉字转写时脱落音节所致。意为“买卖人”“商人”;四是来自蒙语“Shabrt”,意思是“泥沼或湿地”;五是“萨勒忻”(Sahjient) 的转音,意思是“有风的”。在这些观点中,“有月亮的地方”“多风的地方”是主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多被引用。
二、建站得名
萨尔图站是原“中国东方铁路” (亦称“东清铁路”) 建设时西线 (哈尔滨——满洲里)上的一个停车小站,1903年建成通车。据当年 《萨尔图区志》 相关编撰人员采访当时的老工人张诚亲口讲述,当年萨尔图车站建设完工时发现这里地下砂层太厚,很难打出水来,于是监工浮罗就把这个站起名叫“沙尔图”[3]18-19,意思是这里的“沙子太多”。除了这个说法,当时还有一位民国初年就来到萨尔图谋生的李贵方老人口述说,当时修筑铁路时,筑路工人不小心惊动了草丛里的野兔,大家都想杀了兔子吃肉,正好这一代还没有地名儿,大家一合计干脆就叫“杀了兔”吧,因为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就慢慢转为“萨勒吐”“萨勒图”了。
三、满语转音
这一观点提出的比较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根据安达史料中 《黑龙江舆图》 记载,在横贯杜尔伯特旗全境的“卜奎南道”上找到了一个“索克图” (大车店)。这个大车店的位置非常接近于目前的萨尔图站,所以这一派学者的推测是:萨尔图的最早读音是“索克图” (大车店)。这一观点还有一种说法是“索克图”源于喇嘛教,因为索克图店紧挨着喇嘛店,恰好1913年的 《安达县志》 确实有“……敕建索约勒图克克奇 (蒙古语) 庙一座”的记录[4],根据这种说法,萨尔图、索克图又成了蒙语“索约勒图”的音转。
以上三类说法基本囊括了几十年来官方和民间对“萨尔图”汉语意思的考证和探索。所有地名考证过程基本都是在质疑和否定中不断接近真相的。对萨尔图的考证也不例外,“质疑派”对这三类说法均有否定之观点。一是对“萨尔图”的蒙语解释。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从杜尔伯特旗各地地名整体考证来看,当时杜尔伯特地名一般多以人名、官名、动物名或部落名命名,也有以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命名的,如“扎朗格” (官职参领之意) “德勒” (猪羔)“乌代” (柳树)、“胡吉吐莫 (有杏树疙瘩的洼地) 等。从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志》 和其它资料中看,杜尔伯特绝大部分村落、草原、山丘蒙古语名称的汉译都十分明确而具体,几乎没什么争议[5],单单一个“萨尔图”为什么这样特殊?“多风的地方”和“月亮升起的地方”“泡沼遍地”“奶食之地”是当时杜尔伯特整片大草原上的共性特征,既不明显又不独特,尤其是“月亮”一词,杜尔伯特蒙语发音是“他日(勒)”而非“萨日(勒)”[6]。至于“商人”对于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萨尔图来说不大可能,所以部分学者认为萨尔图的这些蒙古语解释只能是作为参考。二是对“萨尔图”因建站得名的观点,很多研究者也不认同。 《中东历史编年》 一书中明确记载:1896年12月29日,俄国将在中国东北境内修建的铁路定名为“满洲铁路”,遭到李鸿章的坚决反对。李鸿章坚持必须名曰‘大清东省铁路’,若定名为“满洲铁路”,即须取消允给之应需地亩权。同书记载:1903年7月14日,俄国殖民主义者为消除中国人主权意识,擅自将“哈尔滨市”改为“松花江市”,将“哈尔滨站”改为“松花江站”,由于中国方面的坚决反对,在铁路通车之时哈尔滨城市和车站又恢复了原名。[7]从这两则记录可以看出,即便是昏聩腐朽的晚清政府,也会尽全力维护主权意识。所以,当年车站的命名不可能让俄国人这么随意,也不可能根据筑路工人的意见草率命名。三是针对满语“索克图”转音这一说法,笔者专门查阅了《黑龙江舆图》 (1899年刊印),发现卜奎南道的“索克图”一站确实存在,只不过位置并不在谙达 (今安达) 与喇嘛甸之间,而是在谙达 (今安达) 与“满沟” (今肇东) 之间[8],所以认定这个“索克图”与“萨尔图”无明显关联。
四、新的推论
在前人和当代文史专家、爱好者研究、质疑、探索的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互联网资源,尝试做了一些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一是寻求“萨尔图”的真正意思,必须以蒙语为基础;二是一定要在黑龙江地方志尤其是距离最近的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志》 和 《安达县志》 等宝贵资料里寻找有价值的信息;三是必须借助古地图,在里面寻找蛛丝马迹;四是不能忽略殖民者留下的信息,因为那些侵略者妄想长期占据我们的铁路、土地,以这些强盗当时的技术和能力,他们极有可能留下更为详尽的资料。
于是,本着“孤证不立”的历史研究原则,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搜集,找到了一些线索:线索一:借助蒙汉词典等工具,大量搜集和整理以“sal”为开头的蒙古语词汇,并将范围扩大到“sol”“sul”等相关词汇,结合杜尔伯特和萨尔图历史、地理等综合因素,不断筛选相关词汇进行分析对比,最终发现了一些关键词。比如,“suedun(旋风)”“suorhu(蓬草)”“subarhan(塔)”“Shült(碱)”等等。线索二:详细阅读相关地方志,从中不断抽取有用讯息,及时摘录整理,尤其是在 《安达县志》 中找到了一些萨尔图的清末民初零星资料,最原始的一些“产业”,诸如采药、割苇子、熬盐、制土碱。制碱,早在光绪十五年 (1889年) 就已经在喇嘛甸至安达之间形成一定规模。线索三:在1911年黑龙江调查局制 《黑龙江全省舆图》上,发现在萨尔图附近的两个湖泊分别被标注为“前堡碱堡”“郭家碱泊”,而且在这幅老地图上萨尔图位置的正北侧,有个村子竟然叫“梭抬吐”,名字非常罕见且特别,在汉语读音上与“索尔图”“萨勒图”十分相似,疑似为“梭尔图碱锅”所在地。由此联想到安达站与其北侧的老安达镇,龙凤站与其南侧的龙凤山屯,喇嘛甸站与其西北的老喇嘛店子,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个“梭抬吐”与“萨尔图”的关系。线索四:凭借几年来在对黑龙江古旧地图资料的检索,发现民国初年日本人所绘制的地图上萨尔图的名称被标注为“苏尔特”。如,1904年日本东京时事新报社出版的《满韩地图》,清晰标注了中东铁路早期的所有站名,还标注了原“卜奎南道”,更重要的是地图上在不仅把萨尔图站标注为“苏尔特站”,还清晰标注了车站北面的“苏尔特城”。这幅地图上的“苏尔特城”就在之前提到的那个“梭抬吐屯”的位置,也与本文前面提到的“索克图”位置基本重合。综合上述线索,归纳起来很容易推导出“苏尔特”“梭台吐 (索克图)”“萨尔图”可能是同一地名的不同音译。
至于日本人为什么会在1905年绘制如此详尽的黑龙江地图,时间点上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一时期正值日俄战争时期,日本人的胃口是整个东北,他们肯定会详细绘制各类地图的。所以至少在20世纪初,日本人就已经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全面测绘,这在客观上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但日语中的“苏尔特”又是什么意思呢?综合上述4条线索,联想到了龙凤站的由来,9·18事变后,日本人很快也将侵略的铁蹄踏到如今的大庆地区,而他们称龙凤站为“竜と鳳凰”(汉语发音为“溜号”),而实际上这个日语词汇翻译成汉语就是“龙凤”的意思,按照这个思路,“苏尔特”很可能是他们对“萨尔图”汉语意思的日语读音。这就把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蒙语转到了日语。那么日语的“苏尔特”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呢?经过思考、对比,尤其是对前三条线索的归纳综合,“碱”是几条线索的共性元素。况且萨尔图地区出产土碱是有据可查的。据 《安达历史老照片考述》 记载,“1914年,萨尔图站至喇嘛甸子站一带有“公钮碱锅、帖莫照碱锅、 梭尔图碱锅”等十几处熬制盐碱的碱锅。”[9],在1950年,萨尔图地区土碱年产量还曾达到12吨,产值12000元[3]39-40。石油大会战初期,居住在萨尔图地区的人们在秋冬季还经常采集“碱泡子”岸边的结晶土碱[10]。而从百年前杜尔伯特旗蒙古人放牧的角度看,遍地“盐碱泡子”就是这一地域的明显而特别的自然地理特征,按照杜尔伯特蒙古牧人的命名习惯,极有可能把这个地方称为“产碱之地”。而在蒙语里,碱读音恰恰是“Shült”,巧的是纯碱的外来语为“苏打”,俄语和日语里“苏打”的发音也高度近似“Shült”。
至此,综合众多专家的文章资料,结合多年的研究,可以认为萨尔图的地名确实来自蒙语,而这个词在杜尔伯特蒙语里意思很可能就是“碱厂”或“产碱的地方”。但同时还需要明确一点,当年萨尔图一带产土碱的湖泊不是一个,而是一片地域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碱泡子”,所以“萨尔图”最初肯定不是指哪一处湖泊、哪一个村庄,而是泛指这一片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