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阶层变化对统一战线工作影响研究

2022-02-03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阶层知识分子

王 华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3)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的变化

(一) 工人队伍规模扩大、构成多样

1.队伍构成多样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工人阶级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从1978年的17.3%提高到2020年的28.7%。同时,人员组成结构也由改革开放前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员工为主,逐渐发展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共同构成,工人队伍的组成成分日益复杂多样。

2.收入分配差异化。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是以统购统销、统分统配为主要特征的,基本上实行的是统一标准,人们的工资收入差别不大,即便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其差别也较小。市场经济打破了这种格局,工人的收入水平在大幅提高的同时,其内部收入差距也明显拉大,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3.归属感和认同感弱化。改革开放以前,工人阶级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较高,工人阶级群体的自豪感、归属感、认同感很强。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伴随着下岗人员、失业人员的涌现,产业工人曾一度感觉其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所下降。

(二) 农民队伍出现分化,总量减少、收入多元、经济地位明显提升

1.农业劳动者总量减少,职业发展空间增大。1978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占到70.5%。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平均每年约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农业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减少,2020年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比仅为23.6%。有研究表明,2000年以前农民阶层流向其他阶层的约占20%,2000年以后这一比例上升为50%左右。农民有了更多职业选择机会和发展可能。

2.增收渠道多元化,经济地位显著提高。改革开放40余年,农民收入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平均不到10年就实现了收入翻番;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地位获得明显提高。从农民收入的绝对值来看,2017年农民的收入是1978年的100余倍。从农民收入构成上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大幅下降,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分别上升。

3.农民内部出现分化,利益诉求差异化。市场经济在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不均衡。传统农民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大体分化为普通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普通雇员、个体工商户、企业经营者等几个阶层,不同阶层的人们收入差距较大,利益诉求不同。普通农民关心的事情大多与土地、拆迁等问题有关;而“先富群体”在关注利益诉求的同时,已经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政治地位的获得和认可上,争取政治权益被放到了重要位置。

(三) 知识分子数量大幅增加、地位不断提升、从业范围广泛

1.知识分子数量不断增加,素质大幅提升。建国初,我国各类知识分子总计才200万人左右,仅占当时总人口的0.37%。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知识分子的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有1.7亿多人。[1]同时,随着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的增多,知识分子结构得到优化,素质不断提高。

2.知识分子地位显著提高,收入明显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知识、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知识分子的地位日益提高、价值愈加彰显、收入大幅增加、待遇不断改善就成为必然。我国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取得突破,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得到明确和加强,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由“两个尊重”的表述变为“四个尊重”。

3.知识分子思想开放进步,职业分布多样。知识分子群体从整体上看,易于吸纳和接受先进理念引领时代变革,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预见性和进步性。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知识分子担当起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先进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开拓者。他们勇于解放思想,择业上更加独立自主,其职业范围扩大到社会各领域各行业。

(四) “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1.“新的社会阶层”的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先富群体即个体或私营企业主,他们是与以往“两阶级一阶层”不同的特殊社会阶层,这给统战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中正式提出并阐述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新的社会阶层”思想又进行了肯定。

2.“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随着新的社会阶层实力不断壮大,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2013年初,考虑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之间人员构成、职业特征、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差异,习近平同志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新的社会阶层中分列出来。目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2]四大群体。由此可见,新社会阶层的范围很广,其所涵盖的具体人群众多,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

二、社会阶层变化对统一战线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 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承担任务更重

1.党外知识分子人数增多,统战工作任务加重。据资料显示,我国党外知识分子达到1.3亿。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战略性工作,随着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党外知识分子的数量还将持续增加,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将会愈加重要,统一战线需要做的工作将会更多。

2.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较快,贡献较大,影响力越来越强。随着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非公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掌握着重要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也越来越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统战工作的任务必将更加繁重。

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产生,成为统战工作的重点。有研究显示,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2%[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的掌握特殊技术,有的创造性较强,有的是社会文化和舆论的生产者和引领者,他的发展壮大对统一战线工作必将产生新的要求和挑战。

4.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越来越多,成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近些年,我国每年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的人员大致在50万人左右,这个队伍还会不断扩大。如何选取适合其特点的方式方法做好统战工作,为留学人员搭建为国服务、发挥作用的平台,这将是统一战线工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留学人员已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着聪明才智,他们也成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

(二) 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增强,工作难度加大

1.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得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强,工作量增加。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产业升级调整、就业方式和身份的改变,社会成员在阶层间流动加强。代际总流动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0.38上升至当前的0.71;代内流动率2000年前为74.3%,2000年后为80.3%[4]。流动与变化的统战对象给统战工作增加了繁重的工作量,需不断更新核实情况,从而根据对象特点安排工作内容,这对于统战工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2.社会阶层的复杂性使得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差异性增强,凝聚共识的难度加大。目前,从统一战线工作范围看包括了12个类别的人员,这些人处于不同社会阶层,职业身份不同,收入差别很大,思想观念多样,价值追求多元,利益诉求各异。统战对象所属阶层的复杂性使得统战领域宽广、力量分散、矛盾突显,如何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力量、协调各方诉求,增强统战工作的社会性、包容性、凝聚性,促进阶层和谐发展,这将是对统战工作的新挑战。

三、新时代适应社会阶层变化的统一战线工作发展要求

(一) 社会阶层复杂性的特点要求统战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构成复杂、人员广泛、思想独立性强,我们必须用“两个维护”引领统一战线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清醒认识当前形势的复杂性,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感情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共同体意识。

2.构建制度、理顺机制,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为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明确了统战部门对民族、宗教、侨务、海外统战等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职责。我们应从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出发,逐步明确各级各方面党组织在统战方面的具体职责,通过制度建设和专项工作机制的建立保证党的领导具体落地,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的统战工作体系。

(二) 社会阶层分化流动的特点要求统战工作必须强化开放思维

1.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目前,我国社会流动水平较高。在一个阶层不断分化、流动水平较高的社会里,新的问题和要求也会随之产生。因此,统战工作不能满足已有的思路和办法,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指向和重点,以开放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

2.以开放的胸怀吸纳新对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随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的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扩大的趋势不会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开放的胸怀吸纳新成员,扩大朋友圈,为党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成员的流动变动和快节奏的社会也需要建立统战成员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基层统战工作体系,实现统战人员的科学规范精细动态管理。

3.推动党外人才培养使用,打造党外人才“成长链”。新社会阶层的成长壮大有个过程,在其弱小和不成熟阶段,我们应以博大的胸怀多包容和扶持,发挥好统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党外人才的教育、引领、培养、引荐工作,搭建起党外人才成长平台,打造好党外人才“成长链”,扎实构筑统战工作的基层基础。

(三) 社会阶层多样性的特点要求统战工作必须突出包容性

1.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多阶层的党外人士积极建言、勇于创新。不同意见的交流争论碰撞,往往更能激荡出思想火花,产生好的思路和想法。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对于思想独立、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勇于突破的党外人士来说非常重要,这样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他们讲真话、道实情、谋思路、想办法,这也是做好统战工作的最基本的前提性要求。

2.搭建适应时代特点的联系沟通协商渠道,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统一战线具有人才、智力、联系广泛等优势,联系沟通协商渠道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的途径之一。在渠道搭建上一定要考虑多阶层的特点,针对不同阶层的人们建立符合他们特点、方便他们参与的沟通联络机制。同时,也要考虑网络社会的时代特点,建好网络平台,真正发挥党外人士“人才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发挥统一战线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功能。

3.探索建立多阶层共处共商的社会秩序。我们要按照统战工作“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统一战线需要从大局出发,平衡协调各方利益进而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识。但我们要清楚统战工作的包容性是有前提、有限度的,必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基础,以社会秩序为限度。所以,统战工作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一定要将社会表达和争鸣保持在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秩序的范围内,既达到交流协商、理解包容的目的,又形成遵章守序、共同发展的局面。

(四) 社会阶层差异性的特点要求统战工作必须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1.教育、引导社会各阶层树立大局观。统战工作要在尊重个性、包容差异的前提下,教育、引导人们学会换位思考,树立整体意识,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决定取舍。从而在不同诉求中找到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广泛凝聚实现共同目标的磅礴力量,让人们在团结合作中奋进,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2.提高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能力。统战人员要学会和提高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关注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耐心倾听群众心声,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及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为各个社会阶层排忧解难的工作、协调相互关系的工作,及时掌握潜在的各阶层间的冲突倾向,准确把握社情民意及发展动向,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等渠道和方式积极化解矛盾。

3.增强统战工作的针对性。对于民主党派人士,要鼓励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进行民主监督,更好履行职能;对于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充分发挥好他们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激励他们弘扬企业家精神、创业奋斗精神,为其营造平等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引导他们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回报社会的典范;对于民族宗教界人士,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中国化的宗教发展方向,使各族人民、宗教界人士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阶层知识分子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