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2022-02-03张治夏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建设教育

徐 曼, 张治夏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立足新时代,整体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成为贯彻落实《意见》、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为此,要在做好提升认识站位、遵循建设规律、加强整体统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一、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总体把握

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准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使命、新境遇和本质要义,创新劳动教育理念,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总体把握。

(一)准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境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境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

一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在新时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接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这就要求在大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加快构建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有效施行。

二是加强劳动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由“温饱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合理意义被消解,各种虚化劳动价值、扭曲劳动观念、淡化劳动意识的现象冲击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劳动价值理念相背离。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能脱离国家经济发展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的大背景,要重视劳动教育在发挥个体价值观塑造矫正功能、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功能和劳动光荣社会风尚引领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切实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二)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本质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2]。

一是强调形成思想认同,准确把握思想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在全社会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思想理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具有鲜明思想性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真相,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都依赖于劳动,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从关注学生“会不会”劳动、“能不能”劳动向关注学生“想不想劳动”“为了谁而劳动”转变,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准确把握劳动对于美好生活的创造作用,认识劳动无贵贱之分,尊重全体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培养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俭自律的精神。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尊重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理解美好生活、发现美好生活、实现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深刻认识所有劳动都具有光荣性、任何一名劳动者都值得尊重的价值理念;在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中发展自己;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中涵养德行。

三是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活动。要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自立自为的劳动意志,掌握生存生活的基本劳动技能,让辛勤劳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成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贬低劳动、不劳而获等不良思想和心态。

(三)牢固确立整体育人的劳动教育理念

大中小学教育各学段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劳动意识的形成受到各学段学校教育的叠加复合影响,不是由某一学段单独决定的;学生劳动素质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各学段学校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家庭、社会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彼此关照、相互协作,促进整体共同发展,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视作一个整体,充分把握各教学阶段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教育主体力量的特点,在整体目标的引导下统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各级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整体教育理念,加强沟通,彼此协作,层层递进,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提倡整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应以纵向时间维度为视角,各主体将不同学段的教育工作视作一个有机整体;以横向维度为视角,将多样化的劳育活动视作整体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以目标指向为视角,统筹全局,确保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的实现;以实施主体为视角,积极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各方主体的参与,形成教育合力;以实践模式为视角,强调统一调配各方资源,逐步形成家校联合、校企互助等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以实施效果为视角,既要注重各学段教学效果的提升,也要注重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遵循规律、创新方式方法

以学生身心发展为视角,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应当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德树人规律和劳动教育规律,开展科学精准的教育活动。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进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由于各学段的学生在受教育能力、教育认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各学段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既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要确保推动各学段教育工作互为一体、层层递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从表象到深层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尊重不同阶段劳动教育主体的差异性,不断强化各教育阶段个体劳动观的形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见长,劳动教育应该以劳动意识的启蒙为重心,培养人人需要劳动、劳动最光荣的意识,树立安全劳动的理念,生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学校和家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分担简单家务,培养劳动习惯,在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服务中体会劳动光荣,在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等劳动体验中感知劳动的乐趣。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主观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小学阶段明显增强,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重在强化劳动能力,充分利用中学生“成人感” 的心理特点,培养劳动品质、初步形成职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充分利用“自我意识”提高学生参加日常劳动的热情,开设劳动必修课程,学习掌握与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增加劳动任务的难度,适当安排一些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劳动任务,如烹饪、布艺、陶艺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直观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性劳动,如社区、养老院志愿服务等,涵育主动服务他人、心系社会的情怀。

大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充分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渐趋定型的阶段,劳动教育需要铸就学生自强自立、敢于吃苦、不怕艰难的奋斗精神,激发中小学阶段积淀的劳动素养。将职业生涯规划贯通融入大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增加见习、实习、实训的比重,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砥砺公共服务精神,为投身社会、发光发热做足准备。高职院校应侧重专业性、职业性、技能型劳动教育,普通高校要适当增加实践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比例,培养劳动创新意识。

(二)遵循立德树人规律,做好劳动育人工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3],是培养个人成长成才、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遵循。劳动育人必须遵循立德树人的客观规律,逐步落实“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落”(落细、落小、落实)、“三常”(日常、经常、平常)的建设理念。

所谓“三全”,强调的是劳动教育要渗透到不同学段的教育活动之中,加快推动劳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中小学阶段,要结合劳动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各学科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高校要有机结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

所谓“三落”,强调的是开展劳动教育要落细、落小、落实。劳动教育与生活中的细小事务紧密相关,生活劳动的宗旨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积极参与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劳动,从简单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在平凡经常的劳动活动中养成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自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培养必备的生活技能。

所谓“三常”,强调的是劳动教育的开展频次和长期效果,避免劳动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应当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自觉性,从而构建长效发展机制。通过“日常、经常、平常”的教育实践,将劳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使劳动成为常态化、经常性的活动,不仅要确保学生对于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行为自觉性,还要将其外化为学生的个人习惯与道德品行。

(三)遵循劳动教育规律,推进多渠道、多形式的育人实践

学校劳动教育应当与情感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避免教育形式的片面化,借助实践、贴近生活、辅以说理,围绕生活实际,开展劳动实践和服务型劳动教育活动,同时注重开展生产劳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且亲身实践。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能够帮助教育主体领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重在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强化劳动自立意识。学生在洗衣、刷碗、拖地、擦黑板等简单的劳动中养成有意识地参与劳动、理解劳动、主动投身劳动和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为适应社会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服务型劳动教育包括校内公益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国家公益行动,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合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人与社会提供服务,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的品格。鼓励和支持肩负祖国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参加“下基层、进农村”“支边教育”等国家公益行动,参与救助受灾群众、救济贫困人士、扶助残障人士等活动,在为他人和社会的奉献中领悟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产劳动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要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体验物质财富生产创造的过程,感受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伟大。总体来说,以上三类劳动教育互为补充、互相融通、缺一不可,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切忌偏废任何一方。

三、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加强整体统筹,协同育人

虽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属于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但对于个人整体的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统筹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开展系统化、体系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形成协同效应,建立整体联动的育人机制。

(一)加强各学段劳动教育的整体统筹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4]围绕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工作目标,充分体现了在大中小学教育中要立足学校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这对于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推动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应当秉承上述理念,结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实际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推动劳动教育工作逐级递进,层层深入。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不同教学阶段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实现一体建设和彼此关照,积极强化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探寻科学的教学方式及思路,实现不同受教育群体接受劳动教育的自然有效衔接,形成既各有侧重又互相支撑的劳动教育体系。例如,在教材编撰过程中强调编写队伍的互助协作,在劳动育人目标的引导下科学分工,明确权责,加强各环节工作的沟通联系,减少重复性工作。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应当特点鲜明,各有侧重,稳步推进相关教学工作,避免出现教学错位、本末倒置的问题。

(二)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资源统筹

劳动教育资源整合是不同阶段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在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统筹全局,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统筹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承担劳动理论及思想教育任务的校内教师团队和任职于校外劳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师团队。其中,校外教师团队主要涉及工匠、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等。两大教师团队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对于劳动教育效果的整体提升均有深刻影响,应当同时加强两支队伍的师资建设力度。

二是统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可以为大中小学提供公共性、普惠性的教育支撑,要结合各学段的教育教学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建设资源,确保资源效用最大化。例如,中小学的实践基地可以是社区、植物园、农田果园等学校周边场所,形成学生对劳动的感性认知;高职、本科院校的劳动实践则需要走进工厂车间,更加侧重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操性。

三是统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空间建设。互联网时代,新的社会空间使得劳动教育的空间距离缩短、时间成本降低,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合理配置网络教育资源和线下教育资源,依据不同的情境和受教育群体选择合适的教育场域与教育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教育的效能效果。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统筹

不能简单地将劳动教育活动视作学校的教学任务,还应扩大劳动教育的领域和范围,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共同发力。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讲好故事,崇尚讴歌热爱劳动的先进模范,营造劳动导向鲜明的社会氛围,积极倡导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教育主体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最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一是坚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各大中小学校应当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以主题班会、卫生保洁、公益宣传、值日、种植、园艺等形式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定期开办“劳模大讲堂”,邀请劳动模范走上讲台,宣讲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

二是坚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不同学段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秉承加强家校联系的工作理念,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输送劳动教育信息,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引导其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设立家庭劳动岗,由家长指导、协助和监督,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营造融洽的家庭劳动氛围。

三是坚持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在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着力强化社会教育,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教学悟合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劳动技能、涵育道德品质。充分挖掘与整合资源,开展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相关机构等联合成立校外劳动基地、劳动教育岗,对接学习空间和百业现场、社会万象,引导学生从服务自我走向服务社会,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获取最直观的劳动体验,不断强化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最崇高的理念。

四、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举措

在理念先行、遵循规律、加强整体统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还应加大交流平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宣传阵地建设等方面的力度,并着力施行。

(一)搭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开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专属阵地,搭建线上线下理性、开放、专业、聚焦的双渠道分享交流平台,拓宽经验分享渠道,宣传和推广学校劳动教育中富于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经验做法,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关键问题进行广泛且深入的交流思考。

一方面,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围绕大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构建全面开放、共享的劳动教育资源库,创设开放式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无障碍资源分享平台,整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创新项目案例、共享优秀教师资源,为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借鉴学习教学经验、增强业务能力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另一方面,完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加强线上线下研讨交流。通过组建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实现辖区内教育教学主体的积极沟通与交流。通过举办劳动教育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解读劳动教育的最新政策,呈现劳动教育的前沿思想,研讨劳动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分享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并与国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比较,秉承科学、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每年选定一批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学校进行访学交流,通过交流互鉴,提高教师协同劳动教育的能力与意识。

(二)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体系

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当强化“课程劳育”的理念,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对待。虽然近年我国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尚待优化,具体表现为劳动教学内容形式单一且流于表面,课程目标不明确、课时无法保障、课程设施与场地据为他用,不同教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存在同质化问题,各学校教学方案与规划差异显著,缺乏持续性。以上种种表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建设,逐步融入时代元素,构建全面开放的课程体系,应当注重劳动教育主干课程建设,从小学阶段即将普及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融入教学大纲并贯通中学、大学阶段,设立劳动必修课,确保开足课时。

一方面,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合理统筹劳动实践与理论教学,灵活安排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避免因劳动教育的散点化割裂各类课程、活动之间的联系,推进劳动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实施。例如,以思想政治课为渠道,灌输和启发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与生活、美德相结合;以劳动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将劳动能力与劳动情感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劳动教育中融入项目教学法,逐步建立起理论课堂—校内工坊—实训基地相互协作、层层深化的三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等。

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职业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探索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点,设计大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当前,职业规划教育及创新创业课程多集中于大学阶段,中小学相对不足,影响了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基于此,应当尽快扭转职业规划教育是“形式化制度”的观念,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使之成为教师、家长、学生所能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的“实质化制度”。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制定激励政策,提供大中小学创新创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指导手册,鼓励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

(三)提高新时代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水平

劳动教育资源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保障。劳动教育资源建设需要从实践基地、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安全保障等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其一,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整合资源,以学农、学工为重点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确保大中小学配备足量的劳动教室或校内劳动教育工坊。充分发挥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等优质文化资源的作用,形成新型劳动实践基地,丰富和拓展校外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

其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有力保障,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地方教育发展的规划当中,确保辖区聘任足量的专职教研员、各校配备足量的劳育教师,积极倡导学校自主聘任劳动模范、民间手工艺者、家长群体等作为兼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构建专兼职互补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其三,构建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对中央补助资金以及相关经费进行统一管理,并将教育教学经费作为预算项目单独列出。设立劳动教育专项资金,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构建涵盖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的多样化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不断改进、优化以区(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的学校劳动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其四,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安全保障制度。政府应统一制定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以区(县)为单位,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各大中小学要强化劳动安全意识,科学评估劳动任务的安全风险,严格完善校内外劳动教育安全措施,排查清除安全隐患;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合理安排劳动强度和劳动内容,做好活动方案、行前备案、应急预案,切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选择购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保险以及校方责任综合险等,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与家长签署同意书,明确界定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与权利。

(四)拓展新时代劳动文化教育宣传阵地

劳动价值观孕育于劳动文化之中,积极正向的劳动文化能够有效释放劳动者的活力,持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发挥劳动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线上线下、党团学组织等多种形式,宣传和弘扬新时代劳动文化,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促进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提升抗压抗挫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一是推动劳动文化与办学理念相融合。在办学过程中融入严谨、专注、守正的劳动文化,推崇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加快学校思想文明建设,逐步形成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的文明风尚。

二是加大对劳模精神的宣传力度。开展主题班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关于倡导劳动、劳动精神的论述;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传播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宣传道德模范事迹,讲述大国工匠的成长历程等;在官方微信平台创建“身边劳模”端口,通过官网宣传、报道劳模故事,刊印劳模事迹,构建常态化、广域化的宣传模式。

三是推动校园文化与劳模精神相结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劳模精神,倾听劳模故事,观赏极致工艺,感悟工匠气韵。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活动,以劳动精神为主题举办话剧、演讲、征文等活动,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赞歌;筹办劳模精神交流会,让学生与劳动模范展开近距离的沟通、交流,感受劳动的价值,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五)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是探索学校劳动教育建设规律、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具体实施、增强学校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必要途径,也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常态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之需。

一方面,可以将学校劳动教育理解成“反思劳动的教育”,聚焦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领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透视、把握、揭示劳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加强劳动学科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统筹开展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智库建设等活动,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建设工作的紧密结合。[5]另一方面,坚持创新导向,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化国内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设立劳动教育教研室、组建教育学科科研组、创建名师工作组等,开展经常性的劳动教育教学前沿问题研讨;定期组织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举办论坛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6]倡导相关科研机构围绕劳动教育主题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推进劳动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统筹规划试验区、试点学校建设,加大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力度,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猜你喜欢

劳动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