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探索“三双”模式稳就业
2022-02-03杨万东
文/杨万东
2021年,绵阳市聚焦“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主线,下好“先手棋”,“锻长板、补短板”,积极探索“三双”模式,守住民生底线,稳住就业基本盘,就业形势好于预期、持续稳健。
“稳岗位”和“填空位”双向发力
兑现稳岗政策。印发《关于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十条措施的通知》,推动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快落地实施。多渠道宣传政策,多方位协调补贴资金,扩大政策惠及面,确保稳岗返还资金及时拨付到位。2021年为837家企业发放普惠性(直返)稳岗返还资金1282.7万元,为280家暂时经营困难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01亿元。
抓实职工培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和专项能力培训,大力推进“以工代训”,助力企业脱困减负。重点对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培训对接服务,了解培训需求,提供专项培训指导,确保职工培训“企业乐意、员工满意”。2021年组织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培训6万余人次,支持长虹、九州等358家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发放补贴资金3844.85万元,培训3.67万人。
纾解用工困难。开展就业服务“进企业”、人力资源调查“进工厂”行动,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和人社专员服务,收集整理全市406户规上工业企业用工需求,帮助就近招工4.5万人。推动市内跨区域劳务合作,11个县(市、区)、园区签订劳务协作协议,打通市内转移就业“内循环”,鼓励就近就地就业。
“优线下”和“拓线上”双轮驱动
优化服务网。优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末梢,统筹布局服务网点。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资源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对合并镇(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站)、农民工服务中心进行全面体检,在经办人员培训、硬软件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起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全方位就业服务网络,确保“1+1>2”效力和形成“15分钟服务圈”。全市153个乡镇、13个街道均设有专门窗口。
推行线上办。全面接入省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V2.0,大力推广“就业通”APP、“绵阳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绵阳公共招聘网,全面打造“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旗舰店,推进创业担保贷款、招聘求职、企业用工备案、就业失业登记、技能补贴等事项申报、受理、审核等全流程“触网”,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一网通办”。
赋能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直播带岗”“共享用工”等招工新模式,累计开展线上招聘会5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1万人,“全场景招聘服务促进人岗精准对接”获四川省优秀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成果二等奖。建成全省首个“政校企”共建的就业创业直播学院,2021年,开展BOSS直聘活动2场、职场访谈节目4期、直播带货20场、直播培训300余人次,影响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保重点”和“破难点”双侧协同
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化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等院校协作,常态化开展就业创业政策、职业生涯辅导、就业招聘、就业创业指导进高校活动。加大开发就业实习见习岗位力度,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制动态管理,举办“云牵手·就创零距离”“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2021年,新增就业见习790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13%,为107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补贴7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487万元。
兜底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动态调整机制,对“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禁捕退捕渔民等困难群体和已脱贫易返贫劳动力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开展就业援助月等各类帮扶活动,确保兜底就业。2021年,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087人,走访就业援助对象家庭5182户,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000余万元,公益性岗位安置城镇人员就业2312人、农村已脱贫困难人员就业9084人,绵阳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获省助残先进集体。
全力保障农民工就业。推动《绵阳市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三十条措施》落地见效,抓实抓细农民工服务保障“五大专项行动”。坚持转移就业“内吸外输”并重,采取“点对点、一站式”包车运输方式,精准化开展“送岗下乡”“送人到企”活动,确保农民工“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2021年,绵阳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9.8万人,其中市内就业45.6万人,同比大幅增长,实现劳务收入405.38亿元,新增返乡创业3511人,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为全省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回引培养方面”先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