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看中国共产党
2022-02-03于安龙刘婷婷
于安龙,刘婷婷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继《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它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贯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重大命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既总结了历史,又立足于现实、昭示着未来。从《决议》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不懈奋斗的百年,也是不断回应时代需求、响应时代呼唤的百年。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向时代、向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
一、《决议》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贡献
《决议》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分别概述了党在每个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勾勒出党百年走过的救国救民、立国安民、改革富民、强国兴民的非凡历程,以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奋斗所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
(一)开天辟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上下求索,苦苦探寻民族复兴之路,但所有的救国方案最后都宣告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强有力的政党的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启发和激励了中国的先进人士,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强大思想力量和理论魅力。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国内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由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其自成立之日起就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前进。
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其孕育于积贫积弱、危机四伏的旧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弱小的新生政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绝非易事。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落地生根,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路明灯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和思想武器,不断推进其与中国国情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使之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并在不懈探索的基础上,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发展自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社会主义为革命前途的,这也是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区别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优越性的,因此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迈进。毛泽东曾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当时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以至于在实践中走了一些弯路。然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具信心,从而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这一阶段,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家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事实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三)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特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内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思想认识上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模式化的错误倾向,没有在实践中充分结合中国国情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入手,推动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2]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从理论上说,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理论问题和时代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从实践角度说,党领导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展现出独特魅力和巨大优越性。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生动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重大课题。
(四)惊天动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持续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这意味着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信心和能力来自于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自于日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辉煌的发展成就,这些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课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使中华民族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二、《决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大党和百年历史的“老党”,但是与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走向日暮途穷,衰败、垮台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依然充满生机活力,仍然处于风华正茂的蓬勃发展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决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正如《决议》所指出的:“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4]
(一)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把握历史规律、开辟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质,也是其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的历史,也是一部在总结历史经验中不断成长、逐步壮大的历史。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5]而善于在重大历史关头以“历史决议”的形式对党的奋斗经验进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不断攻坚克难、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是中国共产党深刻、系统地总结自身历史经验的重要文献,对于统一党内思想、增进团结、凝聚共识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对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启示未来方面是相通的、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党宝贵的财富。全面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能为我们继续前进、创造更大的辉煌提供智慧和启示。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找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6]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做到“向史而新”,是党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能,始终葆有旺盛生命力、巨大凝聚力,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的重要原因。
(二)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政党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政治立场和群众观的差异,在于是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建党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立场是其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其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者,也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坚持人民立场,践行为民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无论是曾经只有几十人的小党,还是已经成长为有着几千万党员的大党;无论是为了夺取政权,还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政权,党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由于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其始终代表和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决定了我们党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决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决议》总结了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要求,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密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党也因此有了永续不衰的力量源泉。正如《决议》所指出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4]
(三)不懈推进创新创造
创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对一个政党来说同样不可或缺。无数事实表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政党是没有前途的,只会造成党内暮气沉沉、缺乏生机,一步步落后于时代。而中国共产党历来是一个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政党,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创新品格,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不断创新中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创新,总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对自己的纲领、目标、任务和路线、方针、政策等进行调整、革新,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使创新成为党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习近平提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5]从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新命题,到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再到推动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持续创新中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总结为党的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密码”。《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锲而不舍地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正是因为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能力,能够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党才能对各种新情况、新变化应付裕如,及时抓住各种新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新挑战,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把握主动权,在新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赢得胜利。
(四)矢志担当历史使命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风雨飘摇、民族危难存亡之际,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雄伟抱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作为典型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有自觉的使命意识,这种使命实际上是与人民使命、国家使命、民族使命和人类共同体使命融为一体的,这也是其与世界上多数选举型政党的不同之处。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际上就是对自身使命型政党的回溯性指认和前瞻性强化,目的是激发起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世界大同,中国共产党始终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奋发有为的担当精神和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以及坚定有力的行动,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人类进步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等,中国共产党有目标、有步骤、持之以恒地践履历史使命,在日益接近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同时,也为构建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奠定坚实基础。对自身使命的强烈认同和坚定践行,是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内在驱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每一代人都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中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
(五)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从严治党管党,具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其鲜明品格和突出特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回顾百年历史,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到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的自我革命中转危为安、化危为机,逐步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自我革命,意味着刀刃向内,“革”自己的命,这需要有追求真理的坚定意志、无私无畏的巨大勇气,不是任何政党都能做到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自我警醒、自我反思、自我监督的高度自觉,在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决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8]通过自我革命,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克服缺点、修正错误,增强了自身的自我纠错能力、自我修复能力,保持了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其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始终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强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能够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善于依靠自身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在自我批判、自我否定中不断前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活力。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党的独特气质和优良传统,这种特质不仅使党变得更加坚强有力、而且也是其始终能够成为时代先锋的重要法宝。
三、《决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严峻挑战,一些国家的经济失速、制度失灵、社会失范等问题难以解决。对此,世人不由地发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面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的重要底气和信心。作为一个具有百年辉煌历史和卓著成就的政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依然风华正茂、生机盎然。百年大党正青春,《决议》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自信,“一百年来,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4]坚定政党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赋予了我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崭新的精神面貌,有利于更好地激发中国人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强大政党自信源于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政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是我们政党自信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中国实现了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到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性巨变。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理论创新指导伟大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不断开花结果,中国共产党也由此显示出了旺盛的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推进理论创新,彰显党的理论自信,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为政党自信提供强大理论支撑。《决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4]
当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渗透涌入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传播蔓延,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了严重冲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定理论自信,坚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创新性,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科学的理论回应时代需求,解决时代问题,推动时代进步。推进理论创新,既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以主动担当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创新、理论主题创新、理论形态创新。新时代坚定政党自信,依然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二)强大政党自信基于道路自信
政党自信虽然是一种主观判断和心理认知,但其归根结底是来自于实践,巨大的实践成效是坚定政党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开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4]正是因为开拓出了正确的道路,才使我们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和目标,才能够取得巨大的实践成果。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拓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及在此基础上取得的巨大执政绩效,为坚定政党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仅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变,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使我们距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仅使中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世界上跟中国处于同等境遇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创造的辉煌执政绩效极大地夯实了政党自信的实践基础。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在关系事业兴衰成败的道路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开拓者、探索者,而中国道路在实践中越走越宽广的生动现实和光明前景,也印证了中国道路的先进性、科学性,使我们坚定政党自信有了实践依据。新时代增强道路自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鲜明讲政治,保持强大定力,既不被封闭僵化的老路所蒙蔽,也不被改旗易帜的邪路所迷惑,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更加明确政党自信的方向,夯实政党自信的实践基础。
(三)强大政党自信依于制度自信
制度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关涉执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有着先进制度的保障,“中国之治”源于“中国之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从中国几十年来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大显著优势表明,中国共产党正在逐步深化对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并有能力推进和完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并持续彰显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是增进政党自信的制度基础。
新时代提升制度自信,既要敢于打破僵化体制机制的束缚,革除落后于时代的旧制度,也要以创新精神推动建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制度,在坚持中发展、继承中创新,加强各项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使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提高制度执行力,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提供制度保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奠定制度基础。
(四)强大政党自信根于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历史和事实证明如果只有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积累,而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实现民族复兴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先进文化能够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指引,发挥凝心聚力、强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引领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认为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革命文化内涵丰富、价值深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心聚力、深入人心,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大力培育和弘扬革命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根基,也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当今中国正在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同时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进而为政党自信提供精神动力,提升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