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白江区智能制造重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分析
2022-02-03杨玲
文/杨玲
存在的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储备渠道有限
企业技能人才梯度培养不足
企业人力资源缺乏长远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人员结构情况。目前,5家调查企业的职工总人数为3501人。从年龄结构来看,职工年龄在25岁以下的有215人,占人员总量的6.14%;25—35岁的有1194人,占人员总量的34.10%;36—45岁的有954人,占人员总量的27.25%;46—54岁的有961人,占人员总量的27.45%;55岁及以上的有177人,占人员总量的5.06%。从性别结构来看,企业在岗职工男女比例分别为81.41%、18.59%。
职工主要来源。5家调查企业中有73.69%的在岗职工为青白江区本地或在青白江区居住的人员,其余职工主要为与青白江区接壤的新都区、金堂县、广汉市等地的劳动者。企业招用的大学生主要为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川渝两地的高校毕业生,专业主要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汽车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
学历层次分布。5家调查企业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为28人,占人员总量的0.8%;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为597人,占人员总量的17.05%;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为673人,占人员总量的19.22%;具有高(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为2203人,占人员总量的62.93%。
技术技能水平。5家调查企业中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69人,其中397人具有职称,专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目前共有技术工人2250人,其中具有包括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操作证在内的技术工人360人,技术工人的持证比例为16%,且普遍为机械制造行业中必须要持证上岗的电工、焊工、钳工专业。而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员仅有14人,在持证技术人员中占比仅为3.89%。
劳动用工形式。5家调查企业中有4家企业的用工形式为合同制固定用工,占职工总数的89.69%。仅有重汽王牌1家企业除合同制固定用工以外,还采用了劳务派遣或服务外包等形式。
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储备渠道有限。从5家调查企业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用工规模保持稳定,不会突然出现大量的用工缺口。而企业所反映的招工难问题,除年轻劳动力不愿意进入到工厂当技术工人外,更多的是由于企业人才储备渠道有限造成。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职工自然流失面临空岗的情况下,企业难以迅速招用到合适的人员进行补位,特别是有一定技术技能要求的岗位,一旦出现空岗,招工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企业技能人才梯度培养不足。从5家调查企业专业技术和技能技术人员持证比例来看,专业技术人员的持证比例达到了84.65%,而技术工人持证比例仅为12.73%,一线技术工人持证比例远低于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技术工人自身在主动提升技能水平、开展技术技能鉴定评价缺乏内在动力,主观能动性较差;另一方面,企业看重的是员工在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能力,除开电工、焊工、钳工、叉车工等必须持证上岗的特殊工种外,对其他技术工种持有职业资格或职业等级证书的重视度不够,往往采用“师带徒”的培养模式让职工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缺乏对技术工人梯度培养的长远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缺乏长远规划。5家调查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其中2家企业人力资源专职工作人员仅有2名。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人力资源部门属于后勤保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停留在员工招聘、辞退办理等初级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明显不足,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面临的问题
用工保障服务精准度不高。作为区域性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方面比较薄弱,为驻区企业提供的招用工服务只是依托于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信息的单向发布,无法实现用人单位与求职者需求信息的双向推送、筛选。因此,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度不高。
人力资源供给质量亟需提升。区内缺乏高等院校,仅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分校区,高校毕业生有效供给方面存在短板。职业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加之区内职业培训机构只有5家,与周边接壤区县相比数量较少(新都区审批成立17家、龙泉驿区审批成立104家、金堂县审批成立7家),且办学规模较小、授课等级不全面、专业特色不突出,人力资源供给与企业需求有差距。
防范行业规模性失业风险。随着生产技术的快速革新和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会加快推动制造业机器代工的步伐,一般性的技术岗位将逐步被更加智能化的机器人或机器臂所取代,企业所留用和需要的将是拥有更加专业和技能水平更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对策及建议
加强供需精准对接平台建设,拓宽招才引才渠道。加快“青白江云招聘平台”的推广使用,强化供需数据动态归集,建立健全企业用工需求库和城乡劳动力信息库,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从职位发布、简历筛选到人才沟通、面试的全流程线上招聘求职服务,推动岗位信息和求职信息需求双向汇合。积极推动与省、市招用工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一点登录,全域查询”,提升企业用人需求信息覆盖面和知晓度,帮助企业提高招工引才效率,促进供需精准匹配。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纵深推进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聚焦专业适配度高、留蓉工作意愿强的川渝两地高校毕业生,加强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对接,为驻区企业搭建引才平台,组织开展小规模、专业化的“企业高校引才”线下招聘活动,帮助企业精准揽才。深化与重庆、绵阳、德阳等地的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合作,进一步畅通人力资源信息渠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为青白江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构建技能人才高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行业研究院(所)引领行业标准的积极作用,支持龙头企业与其共建职业技能鉴定站,有序开展职工职业技能评价,推动产业技能人才队伍梯度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技能大师或首席技师工作室,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创造条件,加快高技能人才集聚。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鼓励技工院校开设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相适应的企业“订单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双师”教学,为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抢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以青白江技师分院为基础,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引入社会投资、发行项目债券等方式,规划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规模培养、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培训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聚合裂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协同产业水平。加快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活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导用人单位向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购买招聘、选拔与任用、薪酬福利、培训与发展、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等人力资源服务,更高效地配置、使用、开发和管理各类人才。打造“一站式”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完善人社服务企业联络员制度,提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服务、劳动关系、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探索建立产业功能区人社服务驿站,常态化开展企业HR沙龙等“场景式”服务活动,及时协助解决企业招工引才的难点、堵点,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协同产业发展水平,为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要素保障。